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刷短视频,观看知名作家讲述创作往事;守在屏幕前,跟随作家们的步伐重游文学故乡……基于新的媒介环境,文学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有了全新的途径。文学借助视听新媒体将文字转变为视听符号,打破了以往局限于书本的呈现方式,隐匿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片段跃然“屏上”。当文学步入方寸屏幕,厚重的“有形书籍”何以变成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无形之书”,并最终实现“开卷有益”?视听媒体传播的“生活化表达”“生动性呈现”“趣味化交互”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文学既有形象。文学通过“跨屏”连接老百姓生活,使其从小众进入大众场域,带来直接而可观的文化传播效应。文学故事的媒介符号化及其重新组合催生“化学反应”,呈现全新的视觉文化体验,增强了文学的沉浸感受。在媒介逻辑驱动下,文学故事俨然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媒介符号,文学声音化、文学视频化和文学综艺化等“文学+”模式的出现,拓展了文学传播的辐射范围,为不同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体验,促使文学作品从“阅读”转向“悦享”。文学创作、文学编辑、文学庆典活动的媒介转化赋予文学新的生命张力,为普通用户深入了解文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往局限于案头,徘徊在纸张之间的文学创作与编辑过程纷纷“上线”,放大了文学的普惠价值。另外,文学作品评选、文学颁奖及其相关庆典活动,变成一个个具有故事性与仪式感的媒介事件,将原本属于一个特定领域的“文学盛事”延伸至更大的公共空间,丰富了文学与用户的连接关系。借助可交互的媒介技术与流行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学经典更容易融入现代视听传播生态之中,将传统内容与潮流表达相结合,形成新的阅读空间,创新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文学经典与现代媒介叙事形成的“混合媒介文本”是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再现、重读与阐释,而对故事人物原型的回访、对话与挖掘更能够巧妙地将文学故事与新的媒介内容生产结合起来,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学的滋养与精神的力量。视听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加速文学与用户的相遇,缩短了文学故事价值的传播链条,推动文学从“被看见”到“被理解”。当前,越来越多文学经典走向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综艺节目,以不同的讲故事方式连接用户,将文学作品“加热”,在传播过程中深化用户对文学知识的接收与获取。新的媒介对经典故事细节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强化文学的媒介符号内涵,深化用户对文学的理解。湖南卫视出品的年轻态人文漫游纪录片《湘行漫记》,通过品读10位文学艺术家的代表作,以行走漫游的方式展现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深沉力量。文学的新媒介传播还善于联动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热门话题,拓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文学传播更贴近当下生活,提升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视听媒介的交互性也增加了文学传播的触角,让读者角色嵌入文学创作、传播与消费过程,改变以往“单向输出”与“单向接受”的线性模式。文学“出圈”改写了传统文学以“作品”为主体的传播惯性,作家们通过持续上线分享、解读与评论,使得文学传递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符号呈现,而是融入作家的审美情怀与情感温度。从案头的“默默耕耘”到镜头前的“真实出演”,作家出镜改变文学传播的逻辑,以平民化视角对经典文学进行解读,将其中具有生活烟火气与文化感染力的内容展现出来,激活了文学传播的生命动力。作家在线上对作品的深度解读、审美呈现、专业判断,使得从前用户与书籍“异步的”“线性的”互动关系,变为实时动态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多知名作家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介绍新作、分享日常、塑造公共形象,不仅对文学知识进行分享,而且深入用户日常,用文学照亮并指引生活。新媒介环境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助力文学“出圈”,可以让文学在更广泛的公共空间为大众所知,甚至是熟知。但是,文学需要时间沉淀和深入思考,而媒介传播追求的是热闹和流量。文学一旦过度沉溺于花样翻新的传播路径,醉心于“热闹场”,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比如,在宣传上过于依赖“话术”和“噱头”,语言表达夸张,完全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与作品本身相距甚远;一味迎合市场营销,“萝卜快了不洗泥”,助长了浮躁的风气,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些情况对于文学创作本身而言必定带来伤害。与一般商品传播依靠“泛流量”“曝光率”等不同,文学传播必须处理好“表”与“里”的关系,更为仰仗有文化、有内涵、有营养的内容。作家还是需要用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道创作的来路;沉潜到生活深处,熟悉和理解人民群众投身伟大实践的心路历程,将他们创新创造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审美转化;并且以更高的智慧把脉时代,在社会大潮中寻找创作的原点和支点,下足硬功夫与笨功夫,以作品立身,尽心尽力奉献精神食粮。(摘编自鞠宏磊《新媒介语境下文学传播呈现新图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形之书”指与传统有形书籍相对的,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无形书籍,它拓展了书本的呈现方式。B.“跨屏”指文学通过多种视听媒体进行传播,它能使文化传播效应更直接、客观,传播范围更加广泛。C.“悦享”相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文学+”阅读模式的出现给读者带来的个性化体验。D.“出圈”指文学传播不再以“作品”为主体,而是以读者为主体,使文学传播的过程带有情感温度。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故事的媒介符号化及重新组合催生“化学反应”,说明媒介符号化不仅改变阅读形式,还带来阅读体验的深层变化。B.将文学经典与视听媒体融合,能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再现、重读以及阐释,从而形成“混合媒介文本”和新的阅读空间。C.湖南卫视纪录片《湘行漫记》以行走漫游的方式展现湖湘文化,强化了文学的媒介符号内涵,提升了文学的现实意义。D.作家出镜是对传统文学传播逻辑的突破,它使得作家写作更加平民化,更能展现具有生活烟火气与文化感染力的内容。3.下列列举的现象,不能用来支撑第十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一些网络平台博主打着“诗意人生”“文学评读”的旗号解读文学作品,用虚夸华丽的语言吸引读者注意,以博取流量。B.某网络小说火了,一些作者就会跟风,写一部故事脉络差不多的小说,很难界定是否抄袭,反而影响了原创者的积极性。C.某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编写的软件盗取正版电子书,并在自行搭建的APP上阅读,侵犯了作者的知识版权。D.“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类似的短视频大行其道,导致用户的认知能力下降,思维趋于表面化。4.文本最后一段说:“文学传播必须处理好‘表’与‘里’的关系。”这里的“表”和“里”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视听媒体对文学与用户的“相遇”,有着怎样的催化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A3.C4.“表”指文学的传播方式、手段、途径等外在形式,如借助新的媒介环境、利用视听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里”指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质量,包括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生活的沉潜和理解、对时代的把脉,以及用心创作有内涵、有营养的作品。5.(1)增强传播效率:视听媒体缩短了文学作品价值的传播链条,以讲故事方式连接用户,将文学作品“加热”,深化用户对文学知识的接收与获取。(2)深化理解层次:视听媒体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细节,结合时代潮流和社会热点,深化了用户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增强互动传播情感:视听媒体改变传统单向传播模式,使读者能主动参与到文学活动中。作家通过在线分享、解读和评论,使文学传递更具个人情感,富有温度和感染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以读者为主体”错,原文说“出圈”指文学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作品”为主体的传播方式,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传播,使文学传播更具活力和情感温度,但不是以读者为主体。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能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再现、重读以及阐释,从而形成‘混合媒介文本’和新的阅读空间”错,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将文学经典与现代媒介叙事结合形成“混合媒介文本”,是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再现、重读与阐释。C.“强化了文学的媒介符号内涵,提升了文学的现实意义”不准确。文中提到:湖南卫视出品的年轻态人文漫游纪录片《湘行漫记》展现了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深沉力量,善于联动时代潮流和热门话题,能提升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D.“作家写作更加平民化”错。作家出镜改变了文学传播的逻辑,以平民化视角解读经典文学,但不能说作家写作更加平民化。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十段主要观点是文学传播不能过度沉溺于花样翻新的传播路径,不能追求热闹和流量,不能出现依赖“话术”“噱头”、迎合市场营销、抄袭模仿等问题。C.某人未经许可盗取正版电子书并在自行搭建的APP上阅读,侵犯了作者的知识版权,这主要涉及版权侵犯问题,而非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不能支撑第十段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表”:在文学传播中,“表”指的是外在的形式、传播手段和媒介的创新,如文学的视听化、网络化、短视频化等。这些创新使得文学能够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触及更广泛的受众。“里”:“里”则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深度和文化内涵。它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价值,以及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1)打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加速文学与用户的相遇,缩短文学故事价值的传播链条。以不同的讲故事方式连接用户,将文学作品“加热”,深化用户对文学知识的接收与获取。视听媒体对文学与用户的“相遇”,增强了文学的传播效率。(2)新的媒介挖掘经典故事细节,强化文学的媒介符号内涵,深化用户对文学的理解。善于联动时代潮流和社会热门话题,拓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文学传播更贴近当下生活,提升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视听媒体对文学与用户的“相遇”,深化了用户的理解层次。(3)新的媒介增加文学传播的触角,改变以往线性传播模式,让读者角色嵌入文学创作、传播与消费过程。作家出境改变文学传播的逻辑,以平民化视角对经典文学进行解读,激活文学传播的生命动力。视听媒体不仅能增强互动,而且还使文学中有了烟火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我很厉害的,一个月穿破了五双鞋。于是该搬家上山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双拖鞋可穿。搬家时大家都在紧张地装车。我趿着拖鞋扛箱子、拖袋子。不停地拾鞋子,不停地挨骂。后来商品全装完了,只剩满满一铁桶清油,好几百公斤重,要把它从两块木板架起的斜坡上滚到卡车拖斗里。下面三个男人顶着桶往上推,我和星星弟弟站在车上拽着绳子拉。桶终于弄了上去,而我全身汗透了,心跳如鼓,腿都在发抖。两个手掌心血红一片,麻飕飕的。我真厉害呀,穿着拖鞋干活,也能凑个全劳力。进入山中,虽然已经六月,但仍然很冷,早上起来,帐篷的塑料布都给冻得硬邦邦的。草地上也总是结着白白厚厚的霜,踩在脚下咔嚓嚓地响。我没有鞋子穿,就穿我妈的棉皮鞋。可是我妈的棉皮鞋那么难看,大得跟两条船似的,走起路来哐哐当当。鞋跟高高的,布满补过的疤痕,还钉了两圈从罐头盒子上绞下来的铁皮条,金光闪闪……暖和有什么用呀,那么难看……穿的时候,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尽量不低头看它……话说那些穿坏的鞋子们,要是哪一双稍微还能凑合一下,我也会坚决凑合到底的。可是——真不知自己为什么那么厉害——它们全都是鞋帮子和鞋底子完全分开的。这个夏天怎么过呀……我妈说:“等补鞋子的老头儿来了就好了。”别人也都这么说。可是都快七月份了,他还不来。听说那老头儿年年都来,跟着羊群走,在一路上经过的每个牧场都待个十天半月的。我们这一带是排在老后面的呢。听说他每年都来沙依横布拉克,每次都在离我们这片帐篷区很远的河边空地上独自撑一个三角形的小棚,悄悄地生活。我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总是会经过那个小棚的痕迹。那是一片大约两个平方左右的狭长空地,寸草不生。空地一端还立根一米多高的桩子。于是能想象到这个小而低矮的三角帐篷的样子了:房架子呈“人”字形相互抵着,蒙了一大块棚布,前后都堵着。白天会将前面的棚布掀起来,那老头儿就坐在帐篷边,面前支着一架和他一样老旧的补鞋机器。身后的帐篷里铺着破旧的,但是色彩美艳的花毡。七月份都过了,但他还是没有来。他们说,那个老头儿是残疾人,脚上装着用铁皮包着的假肢。又说那老头儿原来也是个放羊的,四十岁才结的婚,有过一个孩子,但没几年那女人就跟别人跑了。他就卖了羊群,抱着孩子去找。找过很多地方,还去了内地。后来,孩子在奔波途中夭折了。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也落下了残疾,两手空空回到故乡。因为没有了牛羊,只好以此谋生。我问:“那他是怎么学会补鞋子的?”那人说:“谁知道。可能还在外面流浪时,就在干这个了吧……”于是我老是想着那个老人瘸着腿,背着机器,牵着孩子,走在城市繁华一角的情景……当我也独自在外的时候,在那些陌生的大街上,曾遇见过多少这样的人啊,却从来没有想象过他们回到故乡时会有的情景。他真孤独,他住过的小帐篷的痕迹也那么孤独。我趿着拖鞋走在晴朗天气里的草原上,脚趾头从破了的袜子里顶出来,不时碰着青草。走了很远,又踢掉拖鞋走到河边的沙滩上,小心地避开一丛丛生有细刺的植物。远方真美!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溪流的峡谷……而我不能去向那里。我赤脚站在河岸边的一处高地上眺望,要是有一双永远穿不破的鞋子该多好!那时任何一处我想去的地方都会随着我的到来而平坦舒适吧?……总是想去那么多的地方,但却总是有那么多的原因,让人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那个残疾的老人,他没有了脚,就再也不需要鞋子了,再也不需要离开了,可能也不需要爱情了。可是他还是要活下去,并且愿意接受那么多的与自己无关的破鞋子,愿意它们经过自己的双手后又能够重新被使用,好像他的活儿是一种到了最后仍在给人以希望的努力似的。我觉得自己都快要爱上他了……而我呢,我也整天没完没了地干着活,流着汗,把商品一箱一箱地从漏雨的地方挪到干燥的地方,奋力劈柴火,在草地上敲桩子……就想:就当我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了故乡吧……当我挑水时又一次经过那块狭小的帐篷遗痕,看到草地上不知何时堆放了一卷破旧的行李。于是高高兴兴回家,把所有早就准备好了的破鞋子全翻了出来。(节选自李娟《补鞋子的人》)文本二:我的家庭很多年里一直在阿尔泰深山牧区中生活,开着一个半流动的杂货铺和裁缝店,跟着羊群南下北上。后来虽然定居了,也仍生活在哈萨克牧民的冬季定居点里,位于额尔齐斯河南面戈壁滩上的乌伦古河一带。其实,我之前在学校读书,之后又出去打工,在家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却正好处在最富好奇心和美梦的年龄。那时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挥之不去,便慢慢写了出来。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哪怕到了今天,我也仍然只是攀附着强大事物才得以存在。但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强大起来。(节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头写的搬家场景,与文本二深山牧区“半流动的杂货铺”的叙述一致,可以窥见“我”当时生活的背景。B.“我”想象老人帐篷里的破旧花毡有着美艳的色彩,说明“我”对生活充满热爱,想象着老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主要是因为他难以融入繁华的城市,也有着回不去的故乡,一生都处于漂泊流浪之中。D.“我”在草地上看到破旧的行李,知道修鞋的老人到了,内心很高兴,也印证了前文“老头儿年年都来”的说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没有直接写修鞋的人,而是通过人们的讲述和“我”的想象对老人进行描写,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B.文本一中白白厚厚的霜、连绵起伏的森林是环境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一双“好鞋”对“我”生活和梦想的重要性。C.文本一开头和结尾部分两次写我“流着汗”干活,通过对比,体现“我”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不断升华的精神境界。D.不同文体有不同表达方式,文本一在叙事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文本二通过议论和抒情点明“我”对强大起来的愿望。8.“我”为什么对补鞋的老人的出现有着热烈的渴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有人说李娟的叙事风格是轻松的,有人说李娟的写作内容是沉重的。而你认为应辩证看待李娟作品的轻松与沉重,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的理由。【答案】6.C7.B8.①“我”需要一双好鞋以应对恶劣的环境,满足生活需要;②“我”渴望走出草原,去看外面的世界,而一双好鞋是实现梦想的媒介;③“我”从老人身上看到了顽强、乐观、给予人希望的生活态度,老人的到来能带给“我”精神上的鼓舞和力量。9.①沉重:李娟毫不回避地写下自己与他人生命中遭受的寒冷、贫穷、劳累、奔波、无助、分离与悲伤,也从不掩饰自己在艰难生活面前的痛苦与脆弱。②轻松:他的轻松的叙事风格,在于她特别擅于发现荒野与牧场沉重生活中那些极其细小可爱的生机与希望,是她以更宽容坚韧的乐观与信心,苦哈哈又笑呵呵地抵挡乃至拥抱着艰难粗粝的现实。③因此,李娟散文看似诙谐轻松,却在内里潜藏着坚韧的质地以及沉重的面影,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刻,显影出生命在微弱渺小之间与强大的力量之间的交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种孤独主要是因为他难以融入繁华的城市,也有着回不去的故乡”错,从文本一中对于老人生平的介绍,以及“听说那老头儿年年都来,跟着羊群走”和“他真孤独,他住过的小帐篷的痕迹也那么孤独”可知,老人的孤独更多是因为常年漂泊在外,以补鞋为生,远离人群,没有亲人朋友相伴。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些描写突出了一双‘好鞋’对‘我’生活和梦想的重要性”错。文本一对远方美景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对远方美景的向往,表达“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好鞋”并不是决定因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从文本一开头“我很厉害的,一个月穿破了五双鞋。于是该搬家上山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双拖鞋可穿”以及文中对于“我”自己趿着拖鞋的不便的劳动日常以及只能穿母亲的丑鞋子的描写,可以直接得出“我”热切期待补鞋老人到来的直观原因:“我”需要一双好鞋以应对恶劣的环境,满足生活需要。文本一中,当“我”“趿着拖鞋走在晴朗天气里的草原上”时,“我”被远方“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溪流的峡谷……”的远方之美所吸引。但因为只有这一双拖鞋,“我”无法去往远方。此时,一双永远穿不破的鞋子就是“我”探索远方,走向外面世界、实现梦想的媒介。因此,“我”无比渴望补鞋老人的到来,帮“我”修好这个媒介。文本一开篇交代自己处于无鞋可穿的尴尬境地,但并未立即让补鞋老人出场,只借他人之口,“听说”着关于他的种种遭际。从中,作者感受到,老人即使生活不易,也要努力通过补鞋帮助别人好好生活。从老人的身上,“我”感受到在困境中的人所拥有的这一份顽强、乐观、向善的心的巨大感染力。所以,老人的到来能带给“我”精神上的鼓舞和力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之所以说李娟的写作内容是沉重的,是因为她所描绘的生活是贫苦的,比如自己穿破了五双鞋后买不上新鞋,只能穿着拖鞋转场去其他牧场,甚至一直穿着妈妈那丑得不能再丑的鞋子等着补鞋老人到来;她所展现的人物命运也是悲苦的,那个补鞋老人一生颠沛流离,到老后无妻无子,人物命运不可谓不沉重。但即使如此,即使只剩下一双拖鞋可穿,“全身汗透了,心跳如鼓,腿都在发抖。两个手掌心血红一片,麻飕飕的”,“我”也依然努力干活,并且常常“趿着拖鞋走在晴朗天气里的草原上”去看远方那“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溪流的峡谷……”无比渴望补鞋老人的到来,向往着梦想中的远方。即使老人一生悲苦,到老只能以不断颠沛为人补鞋来谋生,可他“还是要活下去,并且愿意接受那么多的与自己无关的破鞋子,愿意它们经过自己的双手后又能够重新被使用,好像他的活儿是一种到了最后仍在给人以希望的努力似的”,给人以鼓舞与希望。李娟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展现了这份沉重命运之上的轻松灵魂。由此可见,李娟的作品是将轻松与沉重巧妙融合,在轻松自然的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让自身成为强大的所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此其渐不克终,二也。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材料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考之于今A其风B渐堕C听言则远D超于上圣E论事F则未G逾于中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涉及,到达,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不同。B.市,购买,与《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市”意思相同。C.利物、傲物中的“物”都指他人,成语“超然物外”中的“物”也是此意。D.豫游,出游,游乐,在中国古代,帝王春天出巡为“游”,秋天出巡为“豫”。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寻求骏马、搜购珍奇之物,与汉文帝辞谢千里马、晋武帝焚毁雉头裘的做法形成对比,这也是其不能克终的一个表现。B.贞观初年,太宗对待别人像是对待伤口一样小心翼翼,体恤百姓的勤劳,爱民如子,这与材料二“竭诚以待下”的意思一致。C.太宗有时想有所营造,害怕臣下谏言阻挠,便以方便自己履行职责为借口,大臣们因和太宗交情很好,也就不再与其争辩。D.魏征认为,作为国君,如果能弘扬美德,任用贤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就能让文武官吏各司其职,达到无为的治国理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4.材料一中“朽索之驭六马”和材料二中的“奔车朽索”有何含义?其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案】10.ACE11.C12.C13.(1)到今天却放纵私欲而劳顿百姓,简约从事的作法逐年改变,骄矜奢侈之情日益突出。(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终究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恩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14.含义:使用腐朽的绳索来驾驭飞奔的骏马,这是非常危险和不稳定的。道理:强调治理国家需要谨慎和稳定,不能冒险行事,否则就会像朽索驭六马一样,难以掌控局面,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崩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考察今日,这种风气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却还赶不上一般君主。“考之于今”是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单独断开,起强调作用,其后断开,即A处;“其风渐堕”中,“其风”是主语,“渐堕”是副词和谓语,主谓结构,成分齐全,应在其后C处断开;“听言则远超于上圣”中“听言”作“远超于上圣”的主语,两者构成主语关系,“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与此相同,两句话是并举成分,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应在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涉及,到达;/盖上。句意:能够远播边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B.正确。句意:从国外搜购珍奇之物。/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去出征。C.错误。意义不同。人;/事物,尘世。句意:损己以利人。/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超脱于尘世之外。多指逃避现实或置身事外。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大臣们因和太宗交情很好”错误。原句“人臣之情,何可复争?”的意思是作为臣下,怎么能够再诤言固谏呢?指的是身为地位相对较低的臣子,无法再进一步劝谏帝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至于”,到了;“劳”,使动用法,使……劳顿;“岁”,逐年。(2)“董”,督察;“貌”名词活用为状语,表面上;“振”,威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是两个状语后置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借助孔子“朽索之驭六马”的例子,其实是意在强调其前所说的“懔乎”,也就是要小心谨慎。材料二所说的“奔车朽索”对应的是“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意思是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正是因为使用腐朽的绳索来驾驭六匹飞奔的骏马,是非常危险和不稳定的,我们才必须慎之又慎。由此可见,作者以此为例,意在说明治理国家需要君主具备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感,必须时刻保持谨慎和稳定,不能轻率行事,更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参考译文:材料一:陛下在贞观初年,淡泊无为,少私寡欲,清净的教化,能够远播边疆。再考察今日,这种风气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却还赶不上一般君主。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上等明君,但汉文帝能辞谢千里马,晋武帝能焚毁雉头裘。现在您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从国外搜购珍奇之物,被道路上的人嗔怪,被异族轻视,这是逐渐陷于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一。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百姓的道理。孔子说:“得小心谨慎啊!那好像拿一根烂绳子去控制六匹马。”子贡说:“何必那么害怕呢?”孔子回答说:“不依着道理去领导他们,就会和我们为敌,怎么能不怕呢?”所以《尚书》上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会安宁。”陛下在贞观初年,待人如同对待伤口一样小心翼翼,体恤他们的勤劳,爱民就象爱自己的孩子,心中怀着凡事简约的思想,不曾大兴土木滥加建造。然而近几年来,陛下开始奢侈纵欲,忽视了谦逊节俭的美德,轻易地役使百姓,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二个方面。陛下在贞观初年,损己以利人,到今天却放纵私欲而劳顿百姓,简约从事的作法逐年改变,骄矜奢侈之情日益突出。虽然忧怜百姓之言不绝于口,而享乐自身之事却耿耿在心。有时想有所营造,担心臣下进谏阻止,就说:“若不建此,对我(履行君王职责)不方便。”作为臣下,怎么能够再诤言固谏呢?这不过是想杜塞谏者之口,怎么能说是择善而行呢?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三。材料二:(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终究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恩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桂林中秋①张孝祥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注】①乾道元年,张孝祥被起复为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本词创作于这年的中秋节。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桂林赏月,上片却写去年之月,抚今追昔,体现了词人两次赏月心情的巨大反差。B.词人将月比作银阙、琼钩,更以天空和珠帘相衬托,突出了中秋之月皎洁、空灵的特点。C.楼下月光皎洁、楼上斗转星移,时空交织,营造了深邃高远的意境,引起词人无限遐思。D.张孝祥是豪放词的代表,此词中虽然抒发了“悠悠”之思,但语言和情感都以豪放为主调。16.张孝祥本词中的“今夕复何夕”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不知今夕何夕”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同:因明月朗照感良辰之至,赞叹夜色美好,表达佳节来临的喜悦;偕月之皎洁喻心之澄澈,体现词人高洁的人格追求、豪放旷达的胸襟。
异:本词于句首言之,引出下文今昔对照,是“岭边”境遇下的自我纾解,苦闷之中仍有凌云壮气。《念奴娇·过洞庭》于结尾收束全词,是“岭边”一年“孤光自照”经历后的情感倾止,词人与自然同在,忘怀一切宠辱得失而洒脱自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但语言和情感都以豪放为主调”错。这首词写词人在桂林过中秋节时触景生情、追忆往昔、感叹今朝的深沉意绪,语言委婉,不属于豪放词风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此词写到“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词人有感于良辰美景,表达出中秋佳节来临的喜悦之情。《念奴娇·过洞庭》中“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也是极力刻画良辰美景,表达喜悦之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写月色。此词“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也能体现明月的皎洁。都以月之皎洁喻心之澄澈,体现词人高洁的人格追求、豪放旷达的胸襟。不同点:这首词这两句出现在词的最开头,引出下文与之形成对比。词中注解说明词人因谗言被罢官,此时虽然不幸,但在此境遇下,心中虽然苦闷,仍然怀有凌云之志。《念奴娇·过洞庭》中这两句出现在全词末端,词人写到“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忘怀一切宠辱得失,表现出潇洒乐观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浩然的诗句“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与天混为一体的壮阔,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同样的表达效果。(2)语文老师在讲“物是人非”这一成语的含义时说:“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典型的物是人非的体现。”(3)古人常以比喻的方式说明积累小事物以成就大事物的道理,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不积跬步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坼”“乾坤”“砌”“跬”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18.文中加点的“由”与下列成语中的“由”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由之路 B.由表及里 C.听天由命 D.始末原由19.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0.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仿写一段话,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答案】18.A19.D20.在纷扰而匆忙的日子,简单与恬淡,坚定与从容,便会在永恒的时光里,绽放在你的花田,与你相伴。【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由”,动词,任凭、听凭。A.“由”,动词,经过。成语意思:必须经过的道路。B.“由”,介词,从成语意思:从表面现象到本质。C.“由”,动词,听凭。成语意思:听凭天意和命运的安排。后多比喻听任事态自然发展,不作主观努力。D.“由”,名词,原由、缘故。成语意思:事情的经过和原由。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赋予野草人的情感和动作,是拟人。A.写水“护田”,山“送青”,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是拟人。B.把“杨花榆荚”拟做人,虽没有才色但不甘落后,像雪花一样飘舞加入留春行列,是拟人。C.将“羌笛”“春风”进行了拟人化,写边塞苍凉危险,春风不肯来,羌笛无须怨,是拟人。D.水潭在无风状态下像“镜未磨”,把水面比喻成镜子,是比喻。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内容是人和野草精神相通后的感受和积极结果。仿写句式共六句:第一、四句是介宾短语,句式分别为“在……”、“会在……”,表明感受产生的环境;第二、三句是结构相同的形容词并列短语,句式为“……和……”,形容欣赏野草的感受;第五句是动补短语,补语“在你的枝头”使用暗喻手法;第六句句式为“与你……”,表明结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接近黑洞的物体,通常会在到达事件视界之前经历极限撕扯,这一过程被称为“意大利面条化”。想象一下:____①____,作用在脚上的重力会比作用在头上的重力更强,导致身体就像面条一样伸展。此次天体物理学家选择模拟的黑洞是超大质量黑洞。盘踞在银河系中心的“怪物”,____②____。研究团队模拟了太靠近它时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虚拟体验者会变得像意大利面条一样,但在此之前,他首先要穿越事件视界。“事件视界望远镜”曾经为银河系中心黑洞拍摄到一张著名照片,这也是人类获得有史以来第一张黑洞照片。图像中心是无尽的黑,外圈看起来像一个发光气体的甜甜圈,____③____。正是通过这个吸积盘,体验者开始了此次模拟之旅。A当体验者到达事件视界时,黑暗开始逼近。B体验者通过事件视界仅12.8秒后,巨大的引力就能将其摧毁。C几微秒后,剩余的超压缩物质会撞击奇点,即黑洞的中心。D从事件视界到奇点有128000公里的旅程,但这一切就发展在眨眼之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四句话有两处语病,请先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脚先掉进黑洞②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③那其实是吸积盘22.B通过事件视界仅12.8秒后,巨大的引力就能将其摧毁。D从事件视界到奇点有128000公里的旅程,但这一切就发生在眨眼之间。【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作用在脚上的重力会比作用在头上的重力更强,导致身体就像面条一样伸展”,可以推断是在描述人掉进黑洞时的情景,而且出现关键词“脚”,所以应补写“脚先掉进黑洞”。②处,前文提到“超大质量黑洞。盘踞在银河系中心的‘怪物’”,后面应是对这个“怪物”的进一步描述,强调其巨大,所以应补写“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③处,前文说“图像中心是无尽的黑,外圈看起来像一个发光气体的甜甜圈”,接着应解释这个甜甜圈是什么,下文有“吸积盘”这个关键词,所以应补写“那其实是吸积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波浪线处,BD两句有语病。B中途易辙,“体验者通过事件视界仅12.8秒后,巨大的引力就能将其摧毁”中前句陈述对象是“体验者”,后句是“巨大的引力”,应删去“体验者”。修改为:通过事件视界仅12.8秒后,巨大的引力就能将其摧毁。D搭配不当,“发展”与“在眨眼之间”不搭配,应该将“发展”改为“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权登记与保护服务合同2篇
- 年度维修服务协议(04版)
- 绿化养护合同协议书
- 冠礼课件教学课件
- 《条件概率独立性》课件
- 年度大型设备安装与维修分包合同
- 陋室铭简短课件下载
- 装饰工程清工承包合同范本版
- 《建筑与家具发展史》课件
- 《屋面找平层施工》课件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组”赛项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栏杆喷漆合同范例
- 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治疗
- 产学研合同模板
- 2024-2030年中国云安全服务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处罚规定
-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附答案】
- 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 国开学习网《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大作业答案(第3套)
- DB11T 854-2023 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
-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代数式 单元测试(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