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广东省四校(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并用2B铅笔填涂相关信息。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称为“情绪消费”。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由此也带动了“拒绝emo”“逢考必过”等虚拟产品的热销。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进入20世纪,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情感化的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关注商品的价格和功能,还会考虑商品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大行其道。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爱因斯坦不会想到,他的“大脑”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有消费者表示,光是看到商家给商品起的名字,或是在评论区看看评论,也能得到欢乐。购买“好运喷雾”,好比收获一张幸运符,在参加考试等重要事情之前,给自己“喷”一下,就会觉得好运降临,信心和动力更足。在消费者群体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注重个性,关注情感满足,喜欢有趣的事物和有创意的内容,因此对小众新奇的情绪商品的兴趣自然高于一般人。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消费,都有着不低的交易额。在这些消费中,我们看见越来越多追求松弛,包容不完美,为情绪价值买单的人。此外,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时常面临种种压力和焦虑,而情绪商品消费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摘编自雷玄《“情绪消费”的深层动力》,有删改)材料二:情绪情感是人的基本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同时也正在演变成一种消费品。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情绪消费产品,既是时尚和潮流,也彰显了人们的内在动机和社会心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们的需求不被满足时会导致自我威胁感知,引发自我修复的补偿性想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上日程,希望通过消费来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用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顺心。青年人在面对现实中的自尊威胁时,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肯定。通过情绪消费可以有效进行心理慰藉和自我修复,以回避自我威胁和自尊损伤带来的伤害。由此能激活小确幸和小欣慰的情绪消费产品广受欢迎。个体化时代,青年主体力量逐渐凸显,与传统圈落不同,个体倾向自组织模式。但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具有追求人际依恋的内驱力。而社会学研究表明,“原子化”人际关系特质导致部分青年人归属感缺乏,孤独感加深。从需求角度来看,“孤独”是人际关系未能被满足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从认知角度来看,“孤独”是感知到的情感联结与期望中的情感联结存在落差的认知;从情感角度来看,“孤独”是感到被孤立和被疏远的消极情绪。社会替代理论认为,个体感到孤独时会唤起社交需求,此时可以通过消费行为来寻找社交需求的替代品。情绪消费领域就充满了这种虚拟的温情服务,谈心、聊天、叫醒……无一不在提供着现实生活所无法企及的精神陪伴和温情脉脉。青年一代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速增长的时期,他们对于物质的要求相对饱和,对于情感的诉求越来越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操控体系使得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但价值选择更趋多元,青年难免会在各种价值碰撞中产生思想的困惑、选择的焦虑。人们开始关注生命的意义感、生活的悦纳性、个体情绪的积极态,并寻求可控可求的解决办法,强调满足内心需要和提升个体愉悦体验的方式方法,比如消费。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睐情感类消费,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与实物型消费不同,情绪消费不只是关注单纯享乐,还关注自我实现,不只是简单追求物质本身带来的实用价值,也强调精神上的收获。情感与商品相互建构,消费与情绪共振共谋。由此,近些年冥想正念、睡前故事、白噪音市场风起云涌,显现出心理健康消费正在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支点。(摘编自管健《“情绪经济”:展现消费新场景》,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绪消费的产生与古代人们通过购物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行为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且在现代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作为情绪商品,“多巴胺”穿搭、爱因斯坦“大脑”、“好运喷雾”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愉悦等情感体验,因此大行其道。C.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更重视情感和归属需求,情绪消费就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出现的消费行为。D.虚拟的温情服务,如谈心、聊天、叫醒等,通过提供精神陪伴,使得孤独的年轻人能够从这种情绪消费中找到社交需求的替代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二十世纪,商家利用情绪情感进行产品设计、广告宣传,制定营销的策略,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商业化的可能。B.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对新奇事物的偏爱,使得情绪产品的消费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潜力。C.孤独感加深和归属感缺失的年轻人,常通过情绪消费来进行心理慰藉,社交媒体的互动更促进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D.年轻消费者的情绪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市场现象,更反映了社会心理的深层次变化,体现出当代人对情感的强烈需求。3.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说法最为准确且符合两篇材料论证逻辑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描述年轻人情绪消费的现象,详细阐述了情绪消费的历史和现状,证明情绪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B.材料二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替代理论的分析,揭示了情绪消费的深层动机,进而解释了情绪消费在满足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方面的重要性。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证明情绪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D.材料一分析了情绪消费的市场潜力和消费者行为,材料二揭示了情绪消费的心理和社会基础,共同论证了情绪消费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A.好空调,格力造。 B.怕上火,喝王老吉。C.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D.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5.当今社会,各种情绪消费产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述下列情绪商品的情绪价值。(1)2024年端午节,人们在各个龙舟大赛直播间刷礼物互动。(2)“盐焗鸡咖啡杯”“开水壶头套”等2024年度“淘宝丑东西”。(3)以“柔和桃”为潮流色的商品。(“柔和桃”即柔软温和的蜜桃色)【答案】1.C2.B3.D4.C5.(1)视频直播提供互动平台,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2)“丑东西”带来幽默感和松弛感,是对不完美的包容,能缓解生活中的疲惫。(3)柔和桃代表柔软温和,传递出温暖与关怀,使人身心得到疗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错误,这是作者的观点,马斯洛只是说人的需求包括什么;“人们会更重视情感和归属需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上日程”,“更”的说法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使得情绪产品的消费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情绪消费产品,但并未说“情绪产品的消费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证明情绪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错误,应是证明“情绪消费”具有深层动力。B.“进而解释了情绪消费在满足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方面的重要性”错误,应是解释了为什么说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情绪消费产品彰显了人们的内在动机和社会心态。C.“均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错误,材料二没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强调的是商品本身的质量。B.强调的是商品的功能。C.是从消费者的感受角度,利用情感手段的宣传,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D.强调的是商品的功能。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人际关系特质导致部分青年人归属感缺乏,孤独感加深”可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视频直播为各地的人们提供互动平台,人们在各个龙舟大赛直播间刷礼物互动,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结合“在这些消费中,我们看见越来越多追求松弛,包容不完美,为情绪价值买单的人”可知,“盐焗鸡咖啡杯”“开水壶头套”等2024年度“淘宝丑东西”,能带来幽默感和松弛感,是对不完美的包容,能缓解生活中的疲惫。结合“社会替代理论认为,个体感到孤独时会唤起社交需求,此时可以通过消费行为来寻找社交需求的替代品。情绪消费领域就充满了这种虚拟的温情服务,谈心、聊天、叫醒……无一不在提供着现实生活所无法企及的精神陪伴和温情脉脉”可知,以“柔和桃”为潮流色的商品给人温和的感觉,能传递出温暖与关怀,使人身心得到疗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乡关何处余秋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我想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异乡的风物会加重游子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前两年著名导演潘小扬拍摄艾芜的《南行记》,最让我动心的镜头是艾芜老人自己的出场。老人曾以自己艰辛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上他已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这是老人在心底呼喊吗?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已接近他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的眼睛突然发亮,而且颤动欲泪。他昂然抬起头来,饥渴地注视着远方。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也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脚于真正的故乡。他们的妈妈当然已经不在,因此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这样的回归毕竟是凄楚的,无奈衰老的身体使他们无法再度出走,只能向冥冥中的妈妈表述这种愿望。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生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不久前读到冰心老人的一篇短小散文,题目就叫《我的家在哪里》。这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作家最早也是以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关注的,她周游世界,曾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居住,最后在北京定居,可真正称得上一个“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放达之人了。但是,老人这些年来在梦中常常不经意地出现回家的情节,回哪里的家呢?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奇怪的是,她在梦中每次遇到要回家的场合回的总是少女时代的那个家。一个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圈子终于回到了原地,白发老人与天真少女融成了一体。那么,冰心老人的这些回家梦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旅程呢?当然不是。如果冰心老人始终没离开过早年的那个家,那么今天的回家梦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艾芜心底的歌,冰心梦中的家,虽然走向不同却遥相呼应。都是世纪老人,都有艺术家的良好感觉,人生旅程的大结构真是被他们概括尽了。无论是崔颢,还是冰心、艾芜,他们都是很能写的人,可以让我们借着他们的诗文来谈论,【甲】而实际上,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满满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因此,从总体而言,这是一首无言的史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带来许多人的迁徙和远行,或义无反顾,或无可奈何,【乙】但最终都会进入这首无言的史诗,哽哽咽咽又回肠荡气。你看现在中国各地哪怕是再僻远角落,也会有远道赶来的白发华侨怆然饮泣,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丙】不会不来但又不会把家搬回来,他们不说理由也不向自己追问理由,抹干眼泪又须发飘飘地走向远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异乡风物不会将游子彻底同化,只会加重其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B.作者说暮年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表明他们既无法回归也难以远行的凄楚,突出了老人们内心的矛盾。C.冰心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放达之人,年老时却常梦回少女时代的家,表明作为离开故土的远行者,冰心兼有漂泊欲念和回归意识。D.最后一段中“无言的史诗”是指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变动时人们难以言表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以崔颢诗句开篇,创设了游子思乡的诗化情境,将思乡之情娓娓道来,营造了一种被遗弃的孤独氛围,暗示了文章思乡的主旨。B.文章列举了艾芜、冰心等人的例子,它们“走向不同又遥相呼应”,分承了中心话题,印证了游子“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的观点。C.文章结尾通过对白发华侨的描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地阐释了回不去的才叫故乡的道理,以及思而不得是古今游子永恒的宿命。D.这篇文章既有个人感性乡愁的抒发,又有将思乡之情提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理性与感性统一的特点。8.作者用“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来描写游子回乡的感受,十分贴切,请结合文本分析。9.文章最后一段语言三处转折,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请加以分析。【答案】6.B7.A8.①“激情澎湃的名诗”指游子对家乡焦渴的思念之情,它们都是抽象的,难以言表的;②“太逼真的插图”指游子回家看到的“河湾、小树、苍苔”,它们都是具体的,清晰的;③用插图消除了名诗的诗意,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游子回乡的行为也破坏了焦渴的思念,具体的家乡缺乏诗意与美感。9.①甲处转折,表明作家可以在作品中抒发乡愁,而更多的普通人虽然有乡愁,却无法言表,即使言表,也无法准确传达。②乙处转折,表明个体的迁徙与远行可能是因社会变动带来的被动经历,但都产生了群体性不可言说的思乡愁绪。③丙处转折表明人们对家乡既思念又逃避,虽逃避又思念,乡愁成为一种永恒。④语言的多次转折表明思乡之情不是个人体验和特殊现象,而是具有群体性、必然性和复杂性的人类共通体验,文章意蕴因语意的多次转折得以丰富扩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明他们既无法回归也难以远行的凄楚,突出了老人们内心的矛盾”错误。依据“这样的回归毕竟是凄楚的,无奈衰老的身体使他们无法再度出走,只能向冥冥中的妈妈表述这种愿望”可知,这句话既强调了妈妈去世带给归来的远行者的痛楚,又突出了远行者失去妈妈的孤独,以及不能再向妈妈表述远行愿望的痛苦。并非表达“无法回归也难以远行的凄楚”的“矛盾”内心。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暗示了文章思乡的主旨”错误。本文写“乡愁”,但本文的“乡愁”并非是“思乡”,而是突出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着力探究了在外的游子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的人生悖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作者的情感的能力。“就像”提示考生,这句话实际是对上文的阐释,其所说的“激情澎湃的名诗”到“太逼真的插图”的前后变化对应“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其中“回乡的行动”有具体指游子回乡看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由此可知,“激情澎湃的名诗”指游子对家乡焦渴的思念之情,“太逼真的插图”指游子回家看到的“河湾、小树、苍苔”。结合前文“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可知,家乡焦渴的思念之情,它们都是“不具体”的,是抽象的,难以言表的,是充满“诗意”的;而游子回家看到的“河湾、小树、苍苔”,它们都是具体的,清晰的,如“插图”般“诗意顿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的含义的能力。甲处,“而实际上”前后连接的是“崔颢,还是冰心、艾芜”等作家和“普通人”。再结合“可以让我们借着他们的诗文来谈论”和“难于言表的”可知,甲处转折,表明作家可以在作品中抒发乡愁,而更多的普通人虽然有乡愁,却无难以言表,只能默默承受。乙处,画线句子连接的是“社会变动都会带来许多人的迁徙和远行”和“都会进入这首无言的史诗”。结合“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满满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因此,从总体而言,这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可知,“无言的史诗”指除了作家外,多数人的“不可言说的思乡愁绪”,所以乙处转折,表明个体的迁徙与远行可能是因社会变动带来的被动经历,但都产生了群体性不可言说的思乡愁绪。丙处,画线句子体现的是“不会不来”与“不会把家搬回来”的转折,“不会不来”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而“不会把家搬回来”则是一种“逃避”,结合前文“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异乡的风物会加重游子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可知,丙处转折表明人们对家乡既思念又逃避,虽逃避又思念,乡愁成为一种永恒。“转折”可起到“强调”的作用,而且往往强调后者,比如这道题中通过转折就强调了,乡愁的群体不可言表性,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乡愁的必然性等。而反复的使用转折又体现了“乡愁”的复杂性,从而让文章意蕴因语意的多次转折得以丰富扩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父庸,字鼎臣,显德中,献《赞圣策》九篇,引唐贞观所行事,以魏玄成自况。得对①,言曰:“武不可黩,敛不可厚,奢不可放,欲不可极。”后世宗奇其言,补开封兵曹掾。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王禹偁尤雅重之。尝作《两晋名臣赞》《尊儒教义》等,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神武冠于百王,精兵倍于前代。然腥膻得计,蛇豕肆行,焚劫我郡县,系累我黎庶。陛下摅人神之忿怒,悯河朔之生灵,爰御六师,亲幸澶、魏,天声一振,敌骑四逃,虽镇、定道路已通,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今大驾既驻邺下,契丹终不敢萌心南牧,所虑荐食者,惟东北无备之城,缮完周防,不可不慎。今契丹西畏大兵,北无归路,兽穷则搏,物不可轻,余孽尚或稽诛,奔突亦宜预备。亦望量屯禁兵扼其要害则请和之使不日可待。”真宗览而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献疏请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遵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生死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节选自《宋书·孙何传》,有删改)[注]①得对:谓臣下获准当面奏对。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亦望量屯A禁兵B扼C其要害D则请和E之F使G不日可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掉粗布衣服,其引申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情在骏奔,自免去职”的“去职”完全不同。B.故事,指旧事,一般是先例或旧时的典章制度,此处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相同。C.权,指暂时代理,与它同样表官职任命或调动词语,除本文“补”“出”“徙”“加”“判”“改”,还有《陈情表》“除”“拜”。D.浙右,指浙江东部,中国古代地理素来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比如《扬州慢》开头介绍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何的父亲孙庸自比为魏征,借唐代史实劝谏君王不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受到了世宗的赏识。B.孙何在跟随真宗巡视大名时,上疏赞颂真宗御驾亲征取得的诸多功绩,也提醒他要注意防备溃逃的敌人。C.任京东转运副使时,孙何向真宗请求挑选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官员,审慎选拔法官,并提高官阶增加俸禄。D.因有病在身,孙何只能勉强任职,他在上奏言事时两次失仪,被官员弹劾,但真宗下诏不予追究。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2)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14.柳永在词作《望海潮》结尾,曾表达了对孙何的美好祝愿,该祝愿能否成真?请从孙何为人处世的角度概括理由。【答案】10.BDG11.D12.A13.(1)十五岁时能写文章,坚持学习,嗜好古文,所写文章一定依照经义。(2)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14.示例一:柳永“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祝愿可以成真。因为①孙何年少便多才;②为官后,对处理政事见解深刻;③同时也精于吏治。示例二:柳永的祝愿不成真,因为①孙何性情急躁,不能容忍别人;②在浙右任职期间专断严苛,导致郡人不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也希望陛下根据地域大小驻扎军队,扼守要害之处,这样敌军请求议和的使者,不久就会前来。“屯”的宾语是“禁兵”,B处断句;“扼”的宾语是“要害”,D处断句;“请和之使”是主语,“不日可待”是谓语,主谓之间停顿,以表强调,即G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解褐,脱掉粗布衣服,引申为初任官职。/去职,免去官职,指辞官。句意:初次任职为将作监的官员。/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B.正确。句意:列举入阁的旧例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C.正确。D.“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误,应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借唐代史实劝谏君王不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错误,原文为“显德中,献《赞圣策》九篇,引唐贞观所行事,以魏玄成自况。得对,言曰:‘武不可黩,敛不可厚,奢不可放,欲不可极。’”,可见,文中说引用唐贞观年间的政事,以魏征自比。而后面的“劝谏君王不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是自己阐述的,并未借唐代史实。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属”,写;“笃”,坚持;“本”,以……为本,依照。(2)“接”,来往;“后进”,后辈;“后进之有词艺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词艺后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示例一:柳永“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祝愿可以成真。理由:依据“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王禹偁尤雅重之。尝作《两晋名臣赞》《尊儒教义》等,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可见,孙何自年少便多才;依据孙何跟随真宗巡视大名,受诏询问边疆之事时的表现可知,他为官后,对处理政事见解深刻;依据“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献疏请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遵选法官,增秩益奉”可见,孙何在担任京东转运副使时,上疏请求选择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的官员,慎重地选择法官,增加俸禄提高品级。这说明他精于吏治。示例二:柳永的祝愿不成真。理由:依据“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可概括为“孙何性情急躁,不能容忍别人”;依据“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可概括为“在浙右任职期间专断严苛,导致郡人不满”。参考译文: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父亲孙庸,字鼎臣,显德年间,敬献《赞圣策》九篇,引用唐贞观年间的政事,以魏征自比。得到当面奏对君王的对策机会后,他曾言说:“武力不可滥用,聚敛不可深重,奢侈不可放纵,欲望不可达到极点。”后周世宗因为他的话而惊叹,补任他为开封兵曹掾。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坚持学习,嗜好古文,所写文章一定依照经义。王禹偁一直都特别推重孙何。孙何曾经作《两晋名臣赞》《尊儒教义》等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淳化三年推举为进士,进士及第又获得甲科,初次任职为将作监的官员。真宗初年,孙何敬献五条奏议。真宗看后认为很好。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时,孙何按照次序是担任待制。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真宗巡视大名,受诏询问边疆之事。孙何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选择将领,雄健威武列为百王之首,兵力强劲要超过前代数倍。然而入侵的外族敌人得利,兵马横行,抢劫焚烧我们郡县,捆绑祸害我国百姓。陛下替天行道,怜悯河朔的老百姓,于是率领军队,亲自到澶州、魏州,一声怒吼,敌人四处逃窜,尽管镇、定两地敌军已退,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恐怕是或者将帅选择不当,或者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他们,军粮需要等待运输而造成的。现在陛下已经驻扎在邺下,契丹始终不敢萌生南下侵略之心,陛下所要忧虑的他们不断吞并的情况,也只是东北边境没有完备的战防,(所以)修缮城池完备边防,不能不慎重。如今契丹在西边害怕大军,往北边又没有退路,如同野兽走投无路就会拼命,对他们不能轻视,遗留的敌军尚待加以诛杀,战败逃跑的敌军我们也应该有所防备。也希望陛下根据地域大小驻扎军队,扼守要害之处,这样敌军请求议和的使者,不久就会前来。”真宗披览了孙何的奏书,对他的观点很是赞赏。不久孙何暂代理为户部判官,离京担任京东转运副使,又上疏请求选择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的官员,慎重地选择法官,增加俸禄提高品级。不久,调任两渐转运使,兼任起居舍人。景德初年,任满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不久与晁迥、陈尧咨共同被任命为知制诰。孙何先前已经有病在身,勉强上任而已。一天,在皇帝面前上奏言事,将奏牍掉在地上,弯腰去拾奏牍,又将朝笏掉在地上。有司用有失礼仪的说法对他进行弹劾,真宗下诏不予追究。孙何感到惭愧,上章请求改任少卿监,到西京洛阳任闲职养病,真宗没有允许,只允许他归家休假,并派遣医生前去诊断探视。医生劝孙何采用艾灸法治疗,孙何回答说:“生和死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最终不听劝告。这年冬天去世,终年四十四岁。孙何热衷研究名教,经常与文士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但他性情急躁,不能容忍别人。在浙江西部任职期间一味严厉苛刻,州郡之人对此非常不满。孙何好学,写有《驳史通》十余篇,有文集四十卷。(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满庭芳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③。更谁家横笛④,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注]①沈:同“沉”。②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有咏梅诗,句云“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③柔,同“揉”。④横笛:此处指用笛子吹奏古曲《梅花落》。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家傲》上片“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二句用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抓住寒梅的主要特征,正面刻画寒梅的形象。B.《渔家傲》下片以“偏有意”和“故教”埋下伏笔,使月下赏梅饮酒、殷勤劝酒等描写有了依傍,虽未着“梅”字,但梅仍是核心。C.《满庭芳》开篇“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句运用互文手法,写出画堂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暗示词人生活不如意。D.《满庭芳》使用了“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将深切的情感写得豪情万丈,产生跌宕多姿的审美效果。16.两首词皆咏梅,《渔家傲》创作于李清照新婚前后,《满庭芳》创作于南渡之后,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渔家傲》: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琼枝腻”传神地写出雪中红梅的明艳出群,表达出词人的喜爱之情。“此花不与群花比”写出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高洁不群的品格的赞美。《满庭芳》:①表达了对残梅的怜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写出词人对不堪风雨而飘落的梅花的怜惜。②抒发自己的孤独寂寥之情。上片结尾用何逊在扬州寂寞苦闷时赏梅解怀的典故,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感。③以梅自比,表达自己孤高清傲的追求。“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写出残梅在淡月良宵之时依然具有风流姿态,以梅花自比,写出自己如梅花饱经风雨摧残后,仍旧孤高自傲,对人生存在着信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将深切的情感写得豪情万丈”错误。本词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全词词调低沉,风格深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没有“豪情万丈”的内容与情感。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渔家傲》:上阕写寒梅初放,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无论是“琼枝腻”的晶莹剔透,丰润姣洁;还是“娇旖旎”“新妆洗”的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都表现了梅花的光润明艳,表达了作者对其外形的喜爱之情。下阕写月下赏梅,“此花不与群花比”,将群花竞艳绽放同梅花自开自芳相比,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其精神的喜爱之情。《满庭芳》:上片“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借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写出没有人来找词人谈话聊天,在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彷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与何逊共鸣之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下片“难堪雨藉,不耐风柔”,“藉”与“柔”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写梅花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飘零陨落。对梅花的不幸遭遇,作者表达对出无限的同情与怜惜。下片“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写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表面上写梅花,实则写个人,以残梅自比,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性格特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清傲,不同流俗,对人生尚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谈及晋武帝的治理天下的方略,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老者怀之”的敬老思想。(2)《扬州慢》一词中,最能体现小序所写“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凡在故老②.犹蒙矜育③.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⑤.空山新雨后⑥.天气晚来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蒙、矜、荠、衰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看到房后面的半山坡上编织彩色长带子的崩线架子梦一样支在那里,上面的带子刚编了一半,各种鲜艳明亮的毛线在架子上从这头牵到那头,笔直纤细地拉着。上面的图案在未完成处拥挤、()、推推搡搡,似乎想要冲开别在那儿的梭子,(),漫野遍山……或者那儿平放着刚刚开始编织缠绕的一块芨芨草席,中间搁放的一本书正翻开的那面插图正是准备作()的样本,上面的图案除了家乡的山水牛羊,还有遥远的、未可知、未可见的熊猫、大象、长城、大海、岛屿、椰棕……我多么、多么想有一块巨大平净的毡子,用()的种种色彩,再用金线银线,血一样的红线,森林一样的蓝线,用最锐利的针,在上面飞针走线,告诉你一切!告诉你一切……我多想,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在表示大地的那里描出我母亲的形象;在天空的部分画上一个死去的灵魂的微笑;这里是丰收,绣上坟墓吧!这里是春天,就绣一个背影……在鸟儿飞过后的地方绣上它的翅膀;在牛啊羊啊的身上绣满星空和河流……我多么想!我多么想……【甲】我若也为我的家庭绘下那么多的羊角,那么我空空荡荡的毡房一定也会拥挤不已。【乙】羊角和羊角之间的空隙,栖满了温顺谦和的灵魂。它们不语,它们的眼睛在羊角下看我,【丙】并从毡房的每一处缝隙源源不断地逸出,缭绕在辽阔、深远、水草丰美的夏牧场上。【丁】只有这样的家才能让人安然入睡!(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减)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A.堆积一碧万顷临摹随手拈来 B.挣扎一泻千里临摹随手拈来C.堆积一泻千里模仿唾手可得 D.挣扎一碧万顷模仿唾手可得19.“它们的呼吸让房子里的空气海一样静谧、沉着,”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0.铺叙,是指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请从铺叙的角度分析文段的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运用反复,如“告诉你一切!告诉你一切”“我多么想!我多么想”,增加抒情意味,强调了对草原织绣的深情与热爱。②运用排比,连用三个“在……”的句式,多方位铺写作者对绣毡子的联想,感情强烈;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③运用列锦,罗列从家乡到外面世界的图案,如山水牛羊、熊猫、大象、长城、大海、岛屿、椰棕等,图案丰富,富有画面感。④运用丰富的色彩,如“金线银线,血一样的红线,森林一样的蓝线”,一一铺叙,富有美感,突出作者恣意从容的状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堆积:事物成堆地聚集。挣扎:尽力支撑或摆脱。语境采用拟人的修辞,以人性化动态的词语生动地展现画面,应选“挣扎”。一碧万顷:形容碧绿的天空或水面无边无际。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也比喻文笔奔放畅达,或者泛指直线下降,势头很猛。“冲开别在那儿的梭子”应与“一泻千里”搭配,且这里不突出“碧”色,所以选“一泻千里”。临摹: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这里模仿的对象是“插图”,应选“临摹”。随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指在写文章时能够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不需要怎么思考。它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能够不费思索地写出来。唾手可得:比喻不用费力,很容易就可得到。这里是强调颜色多,所以可以不假思索的运用,应选“随手拈来”。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它们”指的是羊,后文“并从毡房的每一处缝隙源源不断地逸出”的应是“它们的呼吸”,所以句子应放在丙处,承上启下。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我多么、多么想”“告诉你一切!告诉你一切”“我多么想!我多么想”等处使用了反复的修辞,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语境反复强调“多么想”“告诉你”是强调了对草原织绣的深情与热爱。“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在表示大地的那里描出我母亲的形象;在天空的部分画上一个死去的灵魂的微笑”,运用排比,连用三个“在……”的句式,排比具有广内容、增语势的作用,这里是从多方位铺写作者对绣毡子的联想,感情强烈;同时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上面的图案除了家乡的山水牛羊,还有遥远的、未可知、未可见的熊猫、大象、长城、大海、岛屿、椰棕”,作者运用列锦的手法,罗列从家乡到外面世界的图案,形象生动具体,富有画面感。“用金线银线,血一样的红线,森林一样的蓝线”,作者使用渲染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色彩,一一铺叙,富有美感,突出作者酣畅恣意、从容随性的状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用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无限的事物,②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的缘故。③这种情况肯定不利于社会交际。④为攻克这个矛盾,⑤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词汇向复音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用一个音节来记录词,容易产生同音词,用两个音节来记录词,同音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了,因此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从词汇的角度来说,其趋势就是复音化。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情况:1.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复音词,如“虎”变成“老虎”,“鼠”变成“老鼠”;2.(a),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如“伐”变成“攻打”,“乖”变成“违背”,“川”变成“河流”;3.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如“友”变成“朋友”,“道”变成“道路”,“弃”变成“抛弃”。古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最初的组合其实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这种临时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双音化的趋势。经过长期的使用,临时组合的同义词逐渐变为固定的结构,一个新的复音词就产生了。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1)在(a)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2)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在下图【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内容。【答案】21.②“导致……的缘故”句式杂糅,删去“的缘故”,或改“势必导致”为“是”。④“攻克”用词不当,修改为“解决”。22.(1)a.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2)【甲】妻:妻子;妪:老妪(“妪每谓余曰”句);影:影子【乙】寻:寻找;隔:阻隔【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结构混乱,“势必导致……的缘故”句式杂糅,改为“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或“是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的缘故”。④搭配不当,“攻克……矛盾”动宾不搭配,修改为“为解决这个矛盾”或“为攻克这个难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此处相关句子与前后文1.和3.共同说明“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情况”,参考第1和第3点内容以及第2点后面的例子“如‘伐’变成‘攻打’,‘乖’变成‘违背’,‘川’变成‘河流’”或参考表格第二行a处后的例子,“愍”变成“怜惜”,可以推断空处内容为: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2)结合“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复音词,如‘虎’变成‘老虎’,‘鼠’变成‘老鼠’”可知【甲】处可填“妻”字,加上词尾“子”就是“妻子”,也可填“妪”,加上词头就是“老妪”;“影”加上词尾就是“影子”。注意此处要求填“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节假日施工风险评估方案
- 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方案
- 未成年人在线学习环境优化方案
- 餐饮行业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方案
- 临时施工脚手架搭建与使用方案
- 城市消防资源调度管理方案
- 非营利组织无纸化会议筹备方案
- 公共场所性侵犯事件报告制度建设
- 保障权益的二手房买卖合同
- 智能制造业效率提升实施方案
- 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业务流程图
- 设备设施检维修及验收记录表
- cia题库第二部分
- 纯音听阈测试(曹永茂)
- 喉罩(LMA)-麻醉课件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中国近代史纲要3
- 无负压供水设备管网叠压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选型样本数据手册
- GMP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中药材干燥记录
- 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省一等奖】
- 直流系统级差保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