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UQIANG富强富强篇民主篇文明篇和谐篇自由篇平等篇公正篇法治篇爱国篇敬业篇诚信篇友善篇全套可编辑PPT课件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古往今来,人们盼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民生富足、安乐。实现富强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富强的成果最终也要由全体人民来共同分享。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中兴”,也出现过宋朝那样的富裕社会,但是“富强”,依然是人们所期盼的梦想,依然是诗人们笔下的理想。目录CONTENT垂衣而治司马错论伐蜀忆昔二首春江花月夜越人歌四愁诗全套可编辑PPT课件垂衣而治第1篇全套可编辑PPT课件垂衣而治《周易·系辞下》(节选)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作者及背景周易,简称《易》,亦称《易经》。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本课叙述了黄帝、尧、舜的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演变为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阶段《周易》的演进与运用。此阶段,文明更进一步,把握了穷、变、通、久的道理。至于“垂衣裳而天下治”,则是以乾卦为上衣,并以坤卦为下裳。乾坤所象征的天地,无心而万物自化,有如无为而治,亦即“垂衣裳而天下治”。此节可看出圣人是体天行道,顺应天地之道的自然运化,不要勉强做出个人意愿而违背自然运行的事情。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就是自然运化,乾坤就是天地自然运化垂衣裳之象。黄帝、尧、舜是我们熟识的伟大历史人物。要确切理解“垂衣裳”的意义,首先需要把握“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语境,不能脱离它与“盖取诸乾、坤”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能脱离《易传》之为书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主观意图。黄帝尧舜依据天地(乾坤)的运化而“垂衣裳”,从而使天下大治。显然,天地的运化是一种自然无为的化生万物的过程,这正是天地之道。《老子•二十五章》不仅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关于人取法天、地、道和自然的论断,而且亦支撑了我们将“盖取诸乾、坤”理解为“效法天地”的合理性。因此,依据老子的观点看“垂衣裳而治”的政治表述本身就蕴含着让天下人和万物“自化”发展的深刻内涵。此外,《易传》产生的时代之前或是之后,黄帝尧舜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是当时历史的普遍共识,再加之《易传》之作者在书中又带有浓厚的道家情结。所以,从无为而治的角度把握“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意义亦具有历史的可靠性。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垂衣裳”之行为就是无为之法的一种隐喻。而隐喻是《周易》一书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譬如“见龙在田”“龙飞在天”“龙战于野”等大都属于此法。赏析司马错论伐蜀第2篇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作者及背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春秋战国时,巴、蜀是四川盆地境内的两个大国。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司马错主张“三资”备再兴王业,从易做起,等待时机。因此他力排张仪之议,主张伐蜀。秦惠文王攻下蜀后,司马错经营巴蜀,取楚黔中,完成了秦对楚国迂回的战略包围。伐蜀一战,奠定了秦攻伐六国的基础,秦国日益强大;同时也成就了司马错,让他成为了秦统一六国历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的人物。
公元前316年,巴、蜀战争,这两个国家在现在四川境内,和秦国接壤,司马错主张趁机讨伐,而韩国在这时候攻打秦国,秦惠王也想攻打韩国,张仪提出了攻韩的主张。于是,二人为伐蜀还是伐韩在秦惠王面前争论了起来。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最擅长辩论,司马错在张仪面前有机会赢得胜利吗?这个文段中张仪试图以“王业”来说服秦惠王。“挟天子以令天下”,张仪指出的是一条建立“王业”的捷径。研读本段,你们能明白张仪的观点吗?他主张伐韩,理由是什么?第三段里反方司马错登场了。他紧承前面张仪谈到的“王业”话题,认为“王业”要具备“三资”。司马错认为当时的秦国“地小民贫”,“三资”不备,“王业”须从容易做的事做起。于是他主张伐蜀,伐蜀易做又名利双收。三资备再兴王业,司马错指出的是一条“王业”的稳健、现实之路。伐蜀,利;伐韩,危!“危”在何处呢?司马错的这段话立足于总体形势分析,围绕富国、富民、博德、广地,多个方面立论,层层逼进,很有说服力,把这次征战的价值讲得清清楚楚。秦惠王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难倒张仪,表现了他识高一筹,谋略非凡。张仪主张连横,但用于实际时却好高骛远,他的伐韩主张会将对手逼得“合纵”来对付秦国,而秦国当时尚不具备“通吃”的条件和能力。司马错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力主伐蜀,这样的高瞻远瞩同学们是不是很敬服呢?最后一段,“善!寡人听子。”秦惠王不愧为英明之主!伐蜀一战,奠定了秦攻伐六国的基础;同时也成就了司马错,让他成为了秦统一六国历史中的大功臣。赏析忆昔二首第3篇忆昔二首(唐)杜甫其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忆昔二首其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作者及背景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本诗所描述的是盛唐时期人民安乐、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渔阳鼙鼓动地来”,致使“九重城阙烟尘生”——“安史之乱”爆发了,伟大的唐朝自颠峰急剧向下滑落,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历史大戏,至此灯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杰出。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时代,又会有新的英雄因时依势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发,令人目不暇接。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宠幸后宫,目的是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路;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第一首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第二首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赏析春江花月夜第4篇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及背景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于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人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本诗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赏析“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游子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赏析越人歌第5篇越人歌无名氏(战国)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作者及背景《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抒歌。其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记载。按《史记·楚世家》,楚子皙可能是在初至封地鄂之时举行舟游。而榜枪越人则以认识新来的领主并为之效劳为荣。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鄂君子皙是楚人,榜枻越人是越人,二人属于不同的民族。西周春秋之世,江汉之间的鄂国世为扬越人所居,他们是先于楚人生活于古江汉地区的土著。起首两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洲”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荡舟之意。这是记事,记叙了这天晚上荡舟河中,又有幸能与王子同舟这样一件事。在这里,诗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来已经是很明确的时间概念,还要重复追问“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这表明诗人内心的激动无比,意绪已不复平静有序而变得紊乱无序,难以控抑。诗的中间两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显地由相对平易转为比较艰涩了。这是诗人在非常感情化的叙事完毕之后转入了理性地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是说我十分惭愧承蒙王子您的错爱,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绪荡漾。最后两句是诗人在非常情感化的叙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激动紊乱的意绪梳平,因此这种情感抒发十分艺术化,用字平易而意蕴深长,余韵袅袅。“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说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并借“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此楚译《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虽然今人所读到的《越人歌》是翻译作品,但仍可这样说:《越人歌》的艺术成就表明,两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赏析四愁诗第6篇四愁诗(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作者及背景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衡的诗歌留传下来的有3首,以这首《四愁诗》为最有名,这诗作于公元137年(汉顺帝永和二年)。汉安帝于公元107年即位,在位18年中,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皇帝徒有虚名。公元126年,顺帝即位,种种弊端不但没有革除,反而变本加厉。这诗共分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个远处地名,表达诗人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的心情。第一章说思念之人在泰山,我想去追寻她。但有泰山下的小山“梁父”阻隔,只能侧身东望,眼泪沾湿衣襟。那美人赠给我—把佩刀,我用“英琼瑶”这几种美玉回报她,但路途太远,无法送达,心中烦忧,徘徊不安。其余三章结构相同,按“所思、欲往、涕泪、相赠、伤情”的次序来写,除了美人所赠及诗人回报物品不同之外,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这四章不同方位的地名,第一章地点是泰山,古人认为“王者有德功成则东封泰山,故思之”。汉武帝曾登封泰山,东汉安帝在公元124年(延光三年)亦登泰山祭告岱宗。可见诗人是寄希望于君王,希望他振作有为,诗人愿以道术报君,使天下大治。但外戚宦官这些小人的阻挡,诗人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徘徊忧伤。第二章地点是在桂林郡。据史载,东汉安帝、顺帝时,这一带民族矛盾尖锐,顺帝为此极为优虑。第三章所思之处在“汉阳”,史载安帝、顺帝时这一带羌人时时入侵,大将不能守边。第四章诗人所思之处在雁门,即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为汉之北疆。安帝时,鲜卑人常来攻略,掳掠人马,诗人以此为忧。诗中四处远方地名,正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处所,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和忧虑。这四方遥远的地名也体现了诗人为理想而上下四方不倦地探索追寻的精神,但处处都有难以逾越的障碍,追寻思念而不可得,故而优伤。这从侧面曲折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这些就是诗人优伤的社会内容。除了“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外,这首诗还运用了《诗经》民歌中回环重叠,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这四章意思相同,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齐,但每章又换词押韵,在整齐中显出变化。赏析MINZHU“民主”意为人民。“民主”一词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原文显现了“匹夫匹妇”的“民主”,与君王同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论语》《老子》《周易》所论的“民主”基本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理解。因为古人很早就在使用这个“民主”了。追求民主,实现民主,因而是历朝历代文人追求的目标。目录CONTENT《孟子》二则观刈麦金陵驿二首官仓鼠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寡人之于国(节选)《孟子》二则第1篇《孟子》二则汤放桀,武王伐纣
齐宣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手足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作者及背景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由孟子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
孟子善于用寓言和比喻作为自己论辩的论据,说理形象生动,易于被人领会,有很强的说服力。然而孟子之所以能够娴熟地运用自己的辩智,还有一个思想基石,即仁义。最为可贵的是孟子衡量人的标准也是仁义,残害仁义者不论地位高低皆可诛之。
第一则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的主张。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齐宣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的非常巧妙:“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忠义之士的人被称作残暴,凶残暴虐一类的人,被称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这一类的事情。”
在孟子看来,国君既害仁又害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杀此独夫;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的不服从,是合情合理的。在这样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持民本,不畏强权的孟子。第二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在孟子看来,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臣民呢?孟子的这段话也讲了“投桃报李“的道理,三个对比形成排比,深刻的阐明了他的民本思想。赏析寡人之于国(节选)第2篇寡人之于国(节选)《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作者及背景梁惠王(前400—前319年),亦称魏惠王,名魏茔,战国时期魏国第3代国君。梁惠王即位时,魏国处于鼎盛时期,他曾采取迁都大梁、奖励垦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大大增强了魏国的国力。后来,魏国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逐渐走向衰弱。梁惠王曾问政于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他们的观点。孟子针对梁惠王求“利”心切的心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重要的政治观点——“仁义”。梁惠王提出复兴国家、洗刷耻辱的愿望,孟子教导他只要施仁政、行王道,体恤下民,与民众忧乐相通,就能天下无敌。他还指出只有统一才能使天下安定。
文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后来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节选部分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赏析
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在《寡人之于国》中,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竭力,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感到十分困惑。孟子认为,他的办法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是没有在根本问题上着力,所以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来打比喻。梁惠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使更多的民众来归顺他,孟子在后文中因势利导地讲述了“王道”的政治、经济措施:首先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而做到这一点的起码条件是民生有保障。对此,他提出了两条施政措施:一是使百姓富足,二是要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赏析观刈麦第3篇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者及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并同男人们一起干农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赏析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程度。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会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赏析金陵驿二首第4篇金陵驿二首(宋)文天祥
其一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其二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南京)时所作。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第一首:“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赏析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陪伴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第二首:“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赵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赏析官仓鼠第5篇官仓鼠(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作者及背景曹邺(816—?)晚唐诗人,字邺之,阳朔人。自小勤奋读书,屡试不第,流寓长安达10年之久。他写下了不少千古名诗,如《官仓鼠》:“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怨诗》“手推讴轧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所有的这些诗,对官吏盘剥百姓的讽刺真是入骨三分。广西地方志记载,唐代中进士的第一人是梧州府的李荛臣200年后才有了第二名进士,这就是桂林府的曹邺。清代举人泗城教授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一诗中说:“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指曹邺不仅在晚唐全国的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人物。可以说是广西第一个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曹唐(临桂人)一起,对广西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曹邺与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身处晚唐衰世,面临着危机四伏的社会矛盾,他们敢于直面严酷的现实,把批判的锋芒直指上层封建统治者,表现了非凡的勇敢气概。曹邺并非豪门世族,加上早年的遭遇一生极为坎坷,因而使他比较能够接近下层百姓,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心声,同时,也能够明晰地洞察官场的黑暗腐败。这是他诗歌创作所依赖的深厚生活基础。《官仓鼠》一诗就是他“自以为魏武之后”“能言人之所不敢言”的代表作。诗人采用民间口语,譬喻妥帖,词浅意深,讽刺性强。将肥大的老鼠比作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并将官仓中吃得肥大的老鼠与饱受饥饿的百姓和边疆将士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与社会的黑暗,辛辣的讽刺了当时官员的腐败与剥削。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它们昼伏夜动,见人就跑,所以有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的说法。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官仓鼠何以能至于此呢?这一点,诗人并未多说,但读者稍加思索,亦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赏析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了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硕鼠》中就有。不过,在《硕鼠》中,诗人反复冀求的是并不存在的“乐土”“乐国”“乐郊”,而《官仓鼠》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他有“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赏析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第6篇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唐)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或“韩昌黎”。自幼好学,醉心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卒谥为“文”,世又称韩文公。有《韩昌黎集》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韩愈的朋友严谟以秘书监为桂管观察使(桂州总管府的行政长官),离京上任前,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作《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为之送行。这首诗将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既是写景名篇,又是送别佳作。此诗首联点明严谟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尾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表达了作者的祝愿与不舍。此诗首联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篸”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赏析“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甘”,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尾联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赏析WENMING文明五千年文明古国,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就是所有被人类赋予意义的事和物组成的存在,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目录CONTENT教学相长君子之辩君道曲禁止馈送檄勖剑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教学相长第1篇教学相长《礼记·学记》(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作者及背景《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全文1229个字,成书于战国后期,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其中包括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如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人类的文明是通过学习不断增长的。本课的选文讲述的就是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如今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家陶行知等很多人都很推崇这一结论。这段文字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从个人到国家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说明了教学相长的规律性。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倡导“终生学习”。学习也需要善于思考,积极实践,努力钻研,而不仅仅依赖老师课堂的教授,“学学半”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前一个“学”字音xiào,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学记》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赏析第2篇君子之辩君子之辩一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二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作者及背景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非攻”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非攻”是墨子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代表墨子的思想理念,思想精华,以及对待人事的态度。非攻,其含义是,不要去攻打别人。墨子很早就看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认为战争是令很多家庭支离破碎的,战争中会有很多牺牲品。“非攻”当然不是“非战”,墨子对于战争的理解是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的角度予以考虑的。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从爱利百姓的高度出发,极力反对攻伐之战,维护人间的和平生活。他们死不旋踵,赴汤蹈刃,充分显示出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选段一中所说的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尝一点苦说是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这是怎么回事呢?和“非攻”又有何联系呢?此论之妙,妙在揭示了一个在理论上无法成立的矛盾,即“盗窃”与“侵略”、赏析“杀一人”与“杀千万人”之间的矛盾:前者有罪受罚,后者却倍受赞誉。墨子将此一世弊明白无误地指出来给你看,让你恍然大悟。对此,另一位大师——庄子以极其简洁精妙的语言概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两位哲人奇伟乎?伟哉!事实上,尘世俗事,纷繁世象,遮蔽了多少芸芸众生本来就如豆的目光啊!选段二墨子指出了当下人们对“君子”和“义”的混乱认识。墨子认为,人格平等是确认君子的前提,这是墨子的思想基础。儒家塑造的是谦谦君子,而墨家塑造的是威武君子,因此更多的为劳动者所追求。墨家认为,君子一是要英勇尚武,一是要身体力行,还要能开拓创新。因此,辨别是否是君子首先要懂得义与不义。赏析君道曲第3篇君道曲(唐)李白
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
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作者自注:梁之《雅歌》有五章,今作其一。《乐府诗集》:《古今乐录》曰:梁有《雅歌》五曲,一曰《应王受图曲》,二曰《臣道曲》,三曰《积恶篇》,四曰《积善篇》,五曰《宴酒篇》。其中无《君道曲》。王琦认为《雅歌》中后人讹“臣”字为“君”字。此诗分三层。首二句发端,言帝王之任大,养育教化百姓,如天之覆地。中四句三用典故:黄帝治天下,以常先、泰山稽为“爪牙”;齐桓公成霸业,以管仲为羽翼;刘备割西蜀,与诸葛亮为“鱼水。末二为结句,点明诗旨: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多积善,可以成厚德。“大君”二句:谓天子之仁德,如天之覆盖万物,东西南北,无不广布。大君,天子。《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孔颖达疏:大君,谓天子也。天覆,上天覆被万物。后用以美称帝王仁德广被。《汉书·匈奴传下》:“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广运,犹广袤,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轩后”句:谓黄帝治理天下,以常先、太山稽(泰山稽)为辅佐之臣。轩后,指黄帝。爪牙,本为鸟兽的爪和牙,引申为国之武臣。《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常先、太山稽,黄帝大臣。《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正义:四人皆帝臣也。《淮南子·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泰山稽辅之。高诱注:力牧、泰山稽,黄帝师。赏析“如心”句:言黄帝用大臣,如同大脑指挥肢体一样。“小白”句:言齐桓公治国,离不开管仲的得力辅佐。齐桓公名小白。管仲字夷吾。《管子·霸形》: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仲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寡人之有中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以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刘葛”句:言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跟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土扶”二句:谓土相扶,可以成高墙,多积善,可以成厚德。喻人君靠大臣辅佐,可以成治世;多为善政,可施惠于民。扶,一作“校”。《北齐书》卷十五《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淮南子·地形》:山为积德。高诱注:山仁万物。作者运用比喻和典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君王应该施善政达到治世的道理。赏析禁止馈送檄第4篇禁止馈送檄(清)张伯行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作者及背景张伯行(1652-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享年七十五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他从不收受下属的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去。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人们誉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朗朗上口,申述了关心人民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古代诸多清官“作诗拒礼”,并非“作秀”,而是口心一致、表里如一地“袪贪戒贿”。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为官时,一天,太子舍人张某当面送给他一条华贵的锦褥。杜甫吟诗曰:“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逶迄罗水族,琐细不足名。”张某见杜甫不为所动,便说:“睡在这锦褥之上,定会神清气爽,延年益寿……”杜甫见对方仍不想收回锦褥,又吟诗一首:“领客尊重意,顾我非公卿,留之俱不祥,施之混柴荆。”那人只好收起锦褥怏怏而去。张伯行任福建巡抚。面对官吏臣民送礼,他或婉言谢绝,或拒之门外。尽管如此,拜谒者仍然络绎不绝。赏析于是,张伯行便写了一则如诗如歌的檄文,张贴于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送礼者看罢檄文,一个个汗颜离去。送礼者与拒礼者“诗来诗往”的佳话,更有意思。北宋清官包拯六十大寿时,皇上念其德高望重,劳苦功高,要给他做寿。包拯推辞不过,只好从命。但他再三声明“拒收寿礼”。张奎是包拯的同乡好友,又同殿为臣,心想,我的礼他总该收吧。于是前去送寿礼,并赋诗一首:“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包拯看后提笔写道:“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看罢,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以张伯行之举,对照古代的那些“清官”,皆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廉洁奉公”,这是为官的基本道理。赏析送进士下第归南海第5篇送进士下第归南海(唐)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作者及背景曹邺大中四年(850)登进士,旋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推事、天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咸通(860—874)初,调京为太常博士,寻擢祠部郎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刺史,又升吏部郎中,为官有直声。咸通九年(868)辞归,寓居桂林。平生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著有《艺文志》《经书题解》及《曹祠部集》。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一诗是曹邺送别诗的名作。诗人曹邺的作品似乎被他的民谣风名诗《官仓鼠》所掩盖,今人的一些选本多只选他的《官仓鼠》。其实诗人曹邺所存的一些咏史诗、赠别诗乃至写景诗,都有一些佳作。其中一些作品亦曾受到历代读者的热爱。《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一诗是曹邺送别诗的名作,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景色明丽的初冬傍晚,夕阳斜照,天边飘着几片红霞,和夕阳相互映衬着。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诗的后三联是关怀劝勉友人的诗句。“行人莫叹碧云晚”,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赏析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它是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赏析勖剑第6篇勖剑(唐)曹唐
古物神光雪见羞,未能擎出恐泉流。暗临黑水蛟螭泣,潜倚空山鬼魅愁。生怕雷霆号涧底,长闻风雨在床头。垂情不用将闲气,恼乱司空犯斗牛。作者及背景曹唐,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初为道士,返俗后,屡举进士不中,或云大和中曾举进士,后为邵州、容管等使府从事。工诗,与杜牧、李远等友善。所作《游仙诗》,意境绚丽,颇为世传诵。又作《病马》诗以自况,颇传于时。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曹唐从祖国的南疆,以独具的风采和特色,在岭南诗人中独树一帜,在晚唐诗坛也据有一席之地。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著名。诗中题材,大都取之于古代神话传说及六朝志怪小说,而加以艺术创造,发展变化。所咏仙境及神仙故事,迷离缥缈,瑰奇多采。而对神仙世界中之宫阙楼台,衣服妆饰,灵禽仙兽,琼花瑶草等,亦多刻画。其诗想象丰富,设色□丽,对后世游仙诗有一定影响。曹唐屡试不第,命运多舛的遭遇表明,“勖剑”正是他沉沦下寮、无人赏识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曹唐的咏物诗形象鲜明又多有寄托。此诗名为勖剑,实际上是自勉。借剑寄托了诗人的志向和不平,宝剑锋利无比,光芒四射。可使蛟螭泣鬼魅愁。如此好剑千万不可闲置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人有这样的担心并发出叹息自在情理之中。作者自比为一把神奇的剑,“古物神光雪见羞,未能擎出恐泉流”。怀有报复和志向,一切俗人、俗官都会为之而“羞”,这说明作者自己认为能力、见识超出常人,即使是“未能擎出”照样能有不俗的表现。不管是面对“黑水蛟螭”还是“空山鬼魅”都能使之“泣”、使之“愁”,这种使动用法,将“剑”的能力表现得形象突出、跃然纸上。下面一个对偶句“生怕雷霆号涧底,长闻风雨在床头”心理活动的一对意象,将理想与现实形成反比,揭露才能得不到任用的现实;而一对自然意象,又突出地展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表现了诗人好剑被闲置、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满。最后两句“垂情不用将闲气,恼乱司空犯斗牛”,发出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叹息。全诗以宝剑自比,抒发志向的同时,对现实的昏暗进行了鞭挞,与诗人屡试不第的处境紧密契合,但他仍有“平生志甚高昂”,这是令人敬佩的,诗人借“勖剑”,一浇心中的块垒,磊落不平跃然纸上,使得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赏析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它是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赏析HEXIE和谐和谐,是“和而不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也是统一共存。。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目录CONTENT天下兼爱,则天下治以人为鉴明乎得失饮酒(其五)清平乐·村居柳州峒氓桂林天下兼爱,则天下治第1篇天下兼爱,则天下治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兼爱》节选作者及背景“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墨子对于君王明政爱人的愿望。又因墨子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亦体现了平民对仁君的诉求和对谐社会渴望。“兼爱”是以人与人和谐的相处方式做为解决战争纷乱的重要手段,“兼爱”的最后必定是大同,它侧重的是人的精神层面宽而待人,博爱平等的思想。“兼爱”不仅是平民的“兼爱”,更是君主的“兼爱”。
“兼爱”是第一个由平民提出的并产生巨大反响的思想理念,“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常把“兼相爱”和“交相利”并提,把“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内容和标准。但是,兴利首先要除弊,墨子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实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
在节选的文段中,墨子强调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爱护别人家就像爱自己家一样,爱别国就像爱自己的祖国一样,那么整个世界会就会实现“大同”,墨子想向世人传达一个和谐的、没有战争的、国家平安富足的社会景象。是啊,人与人都能和睦相处,家与家都和谐团结,国与国不再有争端,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赏析“兼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讲究“爱无差等”,“兼爱”就是爱所有人。墨子的这种观点,要求不分等级,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实质上具有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作用,是对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认为“爱有差等”的一种否定。
墨子的这种“爱无差等”的观点虽过于极端,但我们要积极吸取其中的爱护人民、尊敬人民的合理成分。墨子在阐述其“兼爱”学说时,提出了“为彼犹为己”,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的道德原则。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急人所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墨子“为彼犹为己”的原则,出发点是先“为彼”,即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墨子认为真正贯彻了“为彼犹为己”的原则,自己先为他人,他人也会对等地给自己以回报: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这种对等互报,强调相互间义务的道德原则在今天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赏析第2篇以人为鉴明乎得失以人为鉴明乎得失(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shù)行,稍可分辨。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于笏,而必谏也。”《旧唐书·魏征传》(节选)作者及背景《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官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编纂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三朝,完成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他像孟子主张的那样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魏征前后谏事200余件,直陈其过,唐太宗大多虚心接纳,择善而从。
本文主要表现了唐太宗对魏征的肯定及对失去谏臣的痛惜。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作为一代贤相,魏征在“贞观之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谏诤,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镜”也称为“鉴”,其主要功用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观照自身,了解自己的得与失,进而去修正。人需要观照自己,用什么去观照,本段里唐太宗提出了三面镜子。请你说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镜”是什么?唐太宗说的,意思狠明显。开头那句就不用解释了,对着镜子可以整理服饰穿戴;中间那句是参照历史可以总结出事物兴衰更替的规律,因为我们现在的狠多事其实之前都有发生过,从中可以得到经验教训;赏析最后句说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处。总之,这几句话告诫人们:端正态度,注意对比和反省。那张“始立表草”的奏章实际上说明了要正确对待两种人,“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对待善人和恶人,魏征劝谏皇帝要这是正确的爱憎立场。国家兴盛是如此,为人处世也应如此。看来唐太宗是个有自知之明、会反省的皇帝,其实每个人本身都可以是一面镜子。经常自我检查一下,对于个人的进步是大有好处的。人们观照自己的视角往往是狭窄的,对自己的缺点不能有适当的认识。如果换一个角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用别人的闪光点来照亮自己,这样是不是能进步更快呢?赏析饮酒(其五)第3篇饮酒(其五)
陶渊明(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隐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饮酒》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隐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在这样污秽的官场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厌恶这些,他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诗的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官宦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信光纤课件教学课件
- 黄山学院《创作训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选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管理学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基本体操(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111∕T+215-2024+设施火龙果产期调控技术规程
- DB4110T74-2024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源头减控技术规程
- 农药制造中的纳米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海水淡化处理中的膜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八大特殊作业安全试题题库
- 标签打印管理办法及流程
- 五四制青岛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生物的栖息地》课件(定稿)
- DB65∕T 3253-2020 建筑消防设施质量检测评定规程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有创意的书》人教版
- 否定词否定句课件(PPT 38页)
- 水力学第12章 相似理论-2015
- 第7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
- 藏传佛教英文词汇
- 模拟法庭刑事案例解析
- 人像摄影构图(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