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运维管理企业服务端运维管理系统方案设计TOC\o"1-2"\h\u32163第一章总体设计 3266441.1系统概述 3258801.2设计原则 377331.2.1可靠性 3293921.2.2可扩展性 49801.2.3安全性 4143961.2.4易用性 4268421.3系统架构 484291.3.1数据采集层 4165401.3.2数据处理层 4227291.3.3业务逻辑层 4321951.3.4用户界面层 432721.3.5安全保障层 4211351.3.6系统集成与兼容性 58872第二章需求分析 582552.1功能需求 5100482.1.1系统监控 5303672.1.2故障管理 5287512.1.3配置管理 5197172.1.4功能优化 556382.2功能需求 6103122.2.1响应时间 6188452.2.2吞吐量 6157432.2.3可扩展性 6311412.3可靠性需求 6244462.3.1系统可用性 6312372.3.2数据一致性 6136732.3.3容错能力 6216962.4安全需求 6273642.4.1访问控制 6209752.4.2数据安全 6201232.4.3安全审计 6308752.4.4安全防护 614910第三章系统模块设计 659793.1运维管理模块 6141153.1.1模块概述 768783.1.2功能设计 7115613.1.3界面设计 7270803.2监控管理模块 755273.2.1模块概述 7308693.2.2功能设计 7148583.2.3界面设计 875083.3报警管理模块 819623.3.1模块概述 8108743.3.2功能设计 83243.3.3界面设计 8207723.4日志管理模块 9284123.4.1模块概述 937033.4.2功能设计 983663.4.3界面设计 917670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 9554.1系统层次结构 9272394.2系统组件设计 9233644.3数据库设计 10128854.4网络架构设计 1018519第五章系统开发与实施 11112935.1开发环境与工具 11269085.2开发流程与方法 11112945.3系统部署与实施 117241第六章系统安全设计 12273036.1安全策略 129246.2安全防护措施 12190726.2.1网络安全防护 1299126.2.2系统安全防护 1232836.2.3数据安全防护 134916.3安全审计与监控 1395616.3.1审计策略 1320846.3.2监控策略 13145796.4应急响应与恢复 1365656.4.1应急响应 13251196.4.2恢复策略 1315668第七章系统功能优化 13291507.1系统功能评估 1360997.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3227957.1.2功能评估方法 14162057.2功能优化策略 1413357.2.1硬件优化 1497547.2.2软件优化 1455017.3系统资源管理 1449637.3.1资源监控 14120187.3.2资源调度 14287227.3.3资源回收 15137247.4系统扩展性设计 15151197.4.1模块化设计 1556517.4.2弹性伸缩 15157707.4.3微服务架构 15279647.4.4分布式存储 1515330第八章系统运维管理 1517218.1运维流程设计 15213868.2运维团队组织 16122948.3运维工具与平台 16125388.4运维管理规范 163420第九章系统测试与验收 16130989.1测试策略与计划 16181309.1.1测试策略 1668669.1.2测试计划 17223559.2功能测试 1720499.2.1测试目的 17215929.2.2测试内容 17249269.3功能测试 17318979.3.1测试目的 17232169.3.2测试内容 1733369.4系统验收 18154489.4.1验收标准 1858409.4.2验收流程 1823520第十章系统维护与升级 18978210.1系统维护策略 183016510.2系统升级流程 181882210.3系统故障处理 192341710.4系统持续改进 19第一章总体设计1.1系统概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IT运维管理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本系统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端到端运维管理解决方案,以实现对企业IT资源的全面监控、管理、维护和优化。系统覆盖了服务器、网络、存储、数据库、虚拟化等各个方面,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1.2设计原则1.2.1可靠性系统设计应保证在高并发、高负载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系统应具备故障自愈能力,当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恢复,降低故障对业务的影响。1.2.2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企业业务的发展而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在系统架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续功能扩展和升级。1.2.3安全性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通过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手段,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1.2.4易用性系统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操作方便,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同时提供丰富的文档和培训资料,帮助用户快速上手。1.3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分层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3.1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各种IT资源中收集数据,如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通过采用标准化协议和接口,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1.3.2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存储等功能。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1.3.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实现系统的核心功能,如监控、报警、故障诊断、功能优化等。通过模块化设计,便于功能的扩展和升级。1.3.4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提供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界面,包括数据展示、操作界面等。采用Web技术和前端框架,实现跨平台、响应式设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1.3.5安全保障层安全保障层负责系统的安全防护,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技术和标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1.3.6系统集成与兼容性系统集成与兼容性层负责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同时保证系统与现有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兼容性,降低集成成本。第二章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2.1.1系统监控系统应具备全面、实时的监控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服务器硬件监控:对CPU、内存、硬盘、网络等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系统指标监控: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关键指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应用服务监控:对Web服务、数据库服务、存储服务等关键应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网络监控:对网络流量、网络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2.1.2故障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故障管理功能:故障检测: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发觉系统中的异常情况;故障诊断:对检测到的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定位故障点;故障处理:提供故障修复建议,支持自动化故障处理;故障记录:记录故障处理过程及结果,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2.1.3配置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配置管理功能:资产管理:对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配置变更:对系统配置进行变更,支持自动化部署;配置版本控制:保存配置的版本信息,便于回滚和审计;配置比对:对配置文件进行比对,发觉不一致之处。2.1.4功能优化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优化功能:功能分析:对系统功能进行实时分析,发觉瓶颈;资源调度:根据系统负载自动调整资源分配;优化建议:提供系统功能优化建议。2.2功能需求2.2.1响应时间系统在正常负载情况下,对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应不超过2秒。2.2.2吞吐量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吞吐量,支持至少1000并发用户请求。2.2.3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横向和纵向扩展,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2.3可靠性需求2.3.1系统可用性系统应保证99.9%的可用性,即每年的系统故障时间不超过8小时。2.3.2数据一致性系统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业务异常。2.3.3容错能力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容错能力,在单点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切换至备用节点,保证业务连续性。2.4安全需求2.4.1访问控制系统应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保证用户只能访问授权范围内的资源。2.4.2数据安全系统应采取加密、备份等手段,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2.4.3安全审计系统应具备安全审计功能,记录用户操作行为,便于后续审计和分析。2.4.4安全防护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以防止恶意攻击。第三章系统模块设计3.1运维管理模块3.1.1模块概述运维管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模块,主要负责企业服务端的运维管理任务。该模块提供了一系列运维管理功能,包括设备管理、配置管理、任务管理、资源管理等,旨在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3.1.2功能设计(1)设备管理:提供设备注册、设备信息修改、设备状态查询等功能,方便运维人员对服务端设备进行统一管理。(2)配置管理:实现对服务端设备的配置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包括配置文件的、备份、恢复等。(3)任务管理:支持任务创建、任务调度、任务执行、任务监控等功能,实现对运维任务的自动化执行。(4)资源管理:提供资源查询、资源分配、资源监控等功能,保证服务端资源的合理利用。3.1.3界面设计运维管理模块的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提供以下功能:(1)设备列表:展示所有服务端设备的信息,支持设备搜索、筛选、排序等。(2)配置文件管理:展示配置文件列表,支持配置文件的、备份、恢复等操作。(3)任务列表:展示所有运维任务的信息,支持任务创建、调度、执行、监控等。(4)资源统计:展示服务端资源的占用情况,支持资源查询、分配、监控等。3.2监控管理模块3.2.1模块概述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企业服务端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硬件监控、软件监控、功能监控等。该模块旨在保证服务端的稳定运行,及时发觉并处理故障。3.2.2功能设计(1)硬件监控:实时监测服务端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CPU、内存、磁盘、网络等。(2)软件监控:监控服务端软件的运行状态,如进程、端口、服务状态等。(3)功能监控:实时监测服务端的功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连接数、负载等。(4)报警设置:根据监控数据,设置报警阈值,当监控指标超出阈值时,触发报警。3.2.3界面设计监控管理模块的界面设计应简洁直观,提供以下功能:(1)硬件监控界面:展示服务端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支持硬件设备的搜索、筛选、排序等。(2)软件监控界面:展示服务端软件的运行状态,支持进程、端口、服务状态的查询、筛选等。(3)功能监控界面:展示服务端的功能指标,支持功能数据的查询、筛选、排序等。(4)报警设置界面:设置报警阈值,支持报警规则的创建、修改、删除等。3.3报警管理模块3.3.1模块概述报警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监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觉异常情况并及时通知运维人员。该模块包括报警规则设置、报警通知、报警历史查询等功能。3.3.2功能设计(1)报警规则设置:定义报警条件,如监控指标超过阈值、设备故障等。(2)报警通知:当发生报警时,通过邮件、短信、语音等方式通知运维人员。(3)报警历史查询:查询历史报警记录,分析报警原因,优化报警规则。3.3.3界面设计报警管理模块的界面设计应简洁易用,提供以下功能:(1)报警规则设置界面:设置报警条件,支持报警规则的创建、修改、删除等。(2)报警通知界面:展示报警通知的发送状态,支持通知方式的配置。(3)报警历史查询界面:展示历史报警记录,支持查询、筛选、排序等。3.4日志管理模块3.4.1模块概述日志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企业服务端的日志进行统一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该模块包括日志收集、日志存储、日志查询、日志分析等功能。3.4.2功能设计(1)日志收集:实时收集服务端产生的日志,如系统日志、应用日志等。(2)日志存储:将收集到的日志进行存储,支持日志的备份和恢复。(3)日志查询:提供日志查询功能,支持日志的搜索、筛选、排序等。(4)日志分析:对日志进行统计分析,发觉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为优化系统提供依据。3.4.3界面设计日志管理模块的界面设计应简洁实用,提供以下功能:(1)日志收集界面:展示日志收集状态,支持日志源配置。(2)日志存储界面:展示日志存储状态,支持日志备份和恢复。(3)日志查询界面:展示日志列表,支持日志搜索、筛选、排序等。(4)日志分析界面:展示日志统计分析结果,支持分析图表的展示。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4.1系统层次结构本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遵循模块化、分层的原则,以便于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系统层次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表现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展示系统数据和功能。(2)业务逻辑层:处理系统核心业务逻辑,实现系统功能。(3)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实现数据的存储和查询。(4)基础设施层: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如网络、服务器等。4.2系统组件设计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件:(1)用户管理组件:负责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2)设备管理组件: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3)服务管理组件:负责对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管理,如任务调度、日志管理等。(4)监控与报警组件: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5)数据分析与报表组件:对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类报表。4.3数据库设计本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数据库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数据表结构清晰,字段命名规范。(2)数据表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减少数据冗余。(3)索引优化,提高查询效率。(4)数据安全性考虑,实现数据备份、恢复等功能。以下是部分关键数据表的设计:(1)用户表:包含用户ID、用户名、密码、联系方式等字段。(2)设备表:包含设备ID、设备类型、设备名称、IP地址等字段。(3)服务表:包含服务ID、服务名称、服务类型、服务状态等字段。(4)监控数据表:包含监控数据ID、设备ID、监控指标、监控值等字段。4.4网络架构设计本系统网络架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高可用性:采用冗余设计,保证系统在部分设备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2)安全性:通过网络隔离、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措施,保障系统安全。(3)可扩展性:网络架构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网络架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内部网络:采用私有IP地址,实现内部设备之间的通信。(2)外部网络:连接内部网络与公网,实现与外部系统的交互。(3)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保障系统安全。(4)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方案,提高数据存储功能和可靠性。(5)备份与恢复:实现数据备份、恢复功能,保证数据安全。第五章系统开发与实施5.1开发环境与工具为保证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我们将采用以下开发环境与工具:(1)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16/2019、LinuxUbuntu18.04/20.04(2)数据库:MySQL5.7/8.0、Oracle11g/12c(3)编程语言:Java、Python(4)开发框架:SpringBoot、Django(5)前端框架:Vue.js、React(6)版本控制工具:Git(7)项目管理工具:Jira、Trello(8)代码审查工具:SonarQube5.2开发流程与方法系统开发将遵循以下流程与方法:(1)需求分析: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文档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用户需求,明确系统功能、功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等。(3)编码实现:按照设计文档,进行模块化编程,遵循编码规范,保证代码质量。(4)单元测试:对每个模块进行单元测试,保证模块功能正确、功能达标。(5)集成测试:将各模块集成,进行集成测试,保证系统整体运行正常。(6)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7)部署与实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部署,保证系统稳定运行。(8)运维与优化:对系统进行持续监控与优化,提高系统可用性、可维护性。5.3系统部署与实施系统部署与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硬件部署:根据系统需求,配置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设备。(2)软件部署:安装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3)系统配置:配置系统参数,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数据迁移:将现有数据迁移至新系统,保证数据完整、准确。(5)用户培训:对用户进行系统操作培训,保证用户能够熟练使用新系统。(6)系统上线:将新系统投入运行,监控系统运行情况,保证系统稳定。(7)运维支持:提供系统运维支持,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8)持续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对系统进行持续优化,提高系统功能、可用性。第六章系统安全设计6.1安全策略为保证企业服务端运维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我们制定了以下安全策略:(1)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加强内部安全意识。(2)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系统安全合规。(3)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技术和产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4)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和防范意识。(5)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对系统进行定期评估和优化。6.2安全防护措施6.2.1网络安全防护(1)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设备,实现网络层的访问控制和攻击防护。(2)对重要网络设备进行安全加固,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3)采用VPN技术,实现远程访问的安全传输。(4)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漏洞扫描和修复,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性。6.2.2系统安全防护(1)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2)对关键系统组件进行安全加固,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3)采用安全认证机制,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4)实施安全补丁管理,及时修复系统漏洞。6.2.3数据安全防护(1)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2)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数据访问的权限合法性。(3)定期备份数据,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4)建立数据恢复机制,保证数据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快速恢复。6.3安全审计与监控6.3.1审计策略(1)制定审计策略,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周期。(2)对关键操作进行审计,保证操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3)审计数据定期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6.3.2监控策略(1)采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和功能。(2)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及时处理潜在的安全问题。(3)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发觉并修复安全隐患。6.4应急响应与恢复6.4.1应急响应(1)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2)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攻击和故障进行应对。(3)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6.4.2恢复策略(1)对故障系统进行快速恢复,保证业务正常运行。(2)对受攻击的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防止再次受到攻击。(3)对恢复后的系统进行安全评估,保证系统安全性。(4)总结故障原因和恢复经验,完善应急预案和恢复策略。第七章系统功能优化7.1系统功能评估7.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为保证系统功能优化工作的有效性,首先需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响应时间、系统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系统稳定性、故障处理能力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与分析,可以全面评估系统的功能状况。7.1.2功能评估方法系统功能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实时监控: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收集关键功能指标数据,以便及时发觉功能问题。(2)压力测试:通过模拟高负载场景,测试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功能表现,评估系统的承载能力。(3)功能分析:对收集到的功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功能瓶颈,为优化工作提供依据。7.2功能优化策略7.2.1硬件优化硬件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服务器硬件配置:增加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资源,提升系统处理能力。(2)网络优化:提高网络带宽,降低网络延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3)存储优化:采用高功能存储设备,提高数据读写速度。7.2.2软件优化软件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码优化:优化代码逻辑,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资源消耗。(2)数据库优化:合理设计数据库结构,优化查询语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3)系统架构优化: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7.3系统资源管理7.3.1资源监控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发觉资源瓶颈,为资源优化提供依据。资源监控包括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空间占用、网络流量等。7.3.2资源调度根据系统负载情况,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保证系统在高负载时仍能稳定运行。资源调度策略包括负载均衡、资源预留等。7.3.3资源回收对于长时间未使用的资源,及时进行回收,避免资源浪费。资源回收策略包括内存回收、磁盘空间清理等。7.4系统扩展性设计7.4.1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便于扩展和维护。模块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降低耦合度。7.4.2弹性伸缩系统应具备弹性伸缩能力,根据负载情况自动调整资源规模,保证系统在高负载时仍能稳定运行。7.4.3微服务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便于部署和维护。各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协作,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7.4.4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为系统扩展提供支持。第八章系统运维管理8.1运维流程设计系统运维流程设计是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系统监控:通过实时监控,收集系统运行数据,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信息,以便及时发觉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2)故障处理: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根据故障类型、影响范围等因素,迅速制定故障处理方案,并按照预定流程进行故障排除。3)系统升级与维护:定期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以提高系统功能,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4)备份数据: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5)功能优化:针对系统功能瓶颈,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运行效率。8.2运维团队组织运维团队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力量,其组织结构如下:1)运维经理:负责整体运维工作,制定运维策略和计划,协调各方资源。2)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硬件、软件、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维护。3)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数据安全。4)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网络畅通。5)安全工程师:负责系统安全防护,防范各类安全风险。6)运维工程师:负责系统监控、故障处理、系统升级等工作。8.3运维工具与平台运维工具与平台是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的关键。以下为常用的运维工具与平台:1)监控工具:如Nagios、Zabbix等,用于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2)故障处理工具:如故障诊断工具、日志分析工具等,用于快速定位和解决故障。3)自动化运维工具:如Ansible、Puppet等,用于自动化部署、配置管理和运维任务。4)运维管理平台:如OpenStack、VMware等,用于统一管理硬件、软件、网络等资源。8.4运维管理规范为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以下为运维管理规范:1)制定完善的运维流程和制度,保证运维工作有章可循。2)定期对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运维团队整体素质。3)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规,保证系统安全合规。4)加强运维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运维效率。5)建立运维日志和故障处理档案,便于问题追溯和分析。6)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保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第九章系统测试与验收9.1测试策略与计划9.1.1测试策略为保证IT运维管理企业服务端运维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项目将采用全面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测试策略旨在覆盖系统的各个方面,保证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满足预期功能、功能和安全要求。9.1.2测试计划本项目将按照以下测试计划进行:(1)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测试范围、测试方法和测试环境。(2)根据系统需求,编写测试用例,保证测试用例的完整性和可覆盖性。(3)分阶段进行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4)对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和跟踪,及时修复缺陷。(5)测试完成后,提交测试报告,评估系统质量。9.2功能测试9.2.1测试目的功能测试旨在验证系统各项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保证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9.2.2测试内容(1)对系统中的各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包括基础功能、业务功能和扩展功能。(2)验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3)对系统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和验证,保证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正确响应。9.3功能测试9.3.1测试目的功能测试旨在评估系统的功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并发能力、资源利用率等,保证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满足功能要求。9.3.2测试内容(1)对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能力、资源利用率等功能指标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