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3脑血栓片优化用药策略第一部分脑血栓形成机制及药物靶点 2第二部分目前脑血栓治疗药物现状 4第三部分脑血栓片药物特性及作用机制 7第四部分脑血栓片药物剂量优化方案 10第五部分脑血栓片药物疗程优化策略 12第六部分脑血栓片药物联合用药方案 15第七部分脑血栓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 17第八部分脑血栓片药物用药指导及患者教育 20
第一部分脑血栓形成机制及药物靶点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血栓形成的凝血级联反应
1.凝血级联反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和抑制剂。
2.当血管内皮受损时,会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网络的形成,形成血栓。
3.凝血级联反应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受损,会导致出血性疾病或血栓形成。
主题名称:抗血小板药物靶点
脑血栓形成机制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血栓形成:
*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如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接触后被激活,发生聚集和释放促凝因子。
*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聚集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生成,形成血栓。
血管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
*炎症:脑卒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内皮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损伤内皮功能。
*内皮功能障碍:受损的内皮细胞丧失其抗凝和抗血栓特性,促进血小板粘附和凝血级联反应。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流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可引起血管狭窄和血流减慢,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湍流:动脉狭窄处以下的湍流血流会损伤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
药物靶点
基于脑血栓形成的机制,针对不同靶点开发的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抗血栓形成剂:
*抗血小板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
*抗凝剂: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通过抑制凝血级联反应来防止血栓形成。
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塞来昔布,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合成来减轻炎症。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在严重炎症情况下使用。
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硝苯地平,通过扩张血管来改善血流,减少湍流。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如卡托普利、福辛普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来扩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其他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来稳定动脉斑块,降低血栓风险。
*丁苯酞: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噻氯匹定:一种抗血小板剂,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时可增强抗血栓效果。
优化用药策略
*根据个体患者的风险因素和伴随疾病选择适当的药物靶点。
*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以增强协同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
*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定期监测治疗反应,根据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注重患者依从性,提供教育和支持以确保药物按医嘱服用。第二部分目前脑血栓治疗药物现状关键词关键要点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在急性脑卒中后预防复发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推荐在卒中后持续12个月以上。
3.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在某些亚组患者中可能表现出更好的抗血栓效果和安全性。
抗凝药物
1.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应用广泛,但需要定期监测INR。
2.新一代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具有方便、疗效好、出血风险低的特点。
3.NOACs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相关卒中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证明,并且在其他适应证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溶栓药物
1.链激酶和尿激酶是经典的溶栓药物,主要用于血栓形成时间短、血管闭塞完全的卒中患者。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具有较高的溶栓率,但在出血风险方面也较高。
3.新型溶栓药物,如替奈普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正在研究中,有望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和安全性。
血栓形成抑制剂
1.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经典的血栓形成抑制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
2.新型口服血栓形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具有方便、疗效好、出血风险低的特点。
3.血栓形成抑制剂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尚需进一步研究其在预防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神经保护药物
1.埃达拉奉、美金刚和尼莫地平是经典的神经保护药物,但其临床疗效有限,且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
2.新型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本和脑啡肽,正在研究中,有望改善卒中后的神经功能。
3.神经保护治疗的时机、剂量和持续时间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
个体化用药
1.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应根据年龄、性别、合并症、血栓形成机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
2.基因检测和生物标记物可以帮助识别对特定药物有反应的患者。
3.个体化用药策略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脑血栓治疗药物现状
1.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镇痛解热。
*氯吡格雷:腺苷二磷酸(ADP)受体P2Y12拮抗剂,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对阿司匹林耐药患者有效。
*替格瑞洛:P2Y12受体拮抗剂,具有快速起效和较强抗血小板作用的特点,常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脑卒中患者。
*普拉格雷:P2Y12受体拮抗剂,具有起效快、疗效强、出血风险低等优点,主要用于ACS预防。
2.抗凝药物
*肝素:一种自然存在的糖胺多糖,通过抑制凝血酶和Xa因子,达到抗凝效果。可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LMWH抗凝作用更持久,出血风险更低。
*华法林: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维生素K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具有持久的抗凝作用。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是华法林治疗的关键。
*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新型抗凝药,可直接抑制凝血酶(达比加群、贝伐珠单抗)或Xa因子(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不受维生素K合成影响,不需要INR监测,方便快捷。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尿激酶:一种蛋白水解酶,直接溶解纤维蛋白,用于急性脑梗死导管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相似,也是一种直接溶解纤维蛋白的药物,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
4.血液流变学改善剂
*潘生丁:一种低分子肝素样物质,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性,预防血栓形成。
*丹参滴丸:中药提取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
5.其他药物
*依达拉奉: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可减少脑梗死后兴奋性毒性损伤。
*胞磷胆碱钠:一磷脂化合物,可促进神经细胞膜的修复。
*纳他香干钠:一抗氧化剂,可减少脑梗死后的氧化应激损伤。
脑血栓治疗药物选择原则
*急性期:以抗凝和溶栓治疗为主,如肝素、LMWH、rt-PA等。
*亚急性期-慢性期:以抗血小板和改善血液流变性为主,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潘生丁等。
*长期预防:以抗血小板药物为主,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危险因素,合理选择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第三部分脑血栓片药物特性及作用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脑血栓片成分及结构
1.脑血栓片由多种中药材组成,包括丹参、川芎、红花、桃仁、郁金等。
2.这些中药材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丹参酮、川芎嗪、红花黄色素等。
3.脑血栓片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脑血栓片药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脑血栓片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改善微循环:脑血栓片能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降低脑组织缺血损伤。
3.抗炎和抗氧化:脑血栓片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脑血栓片药物特性及作用机制
药物特性
*通用名:脑血栓片
*化学名:腺苷二磷酸-二钠盐[ADP-Na2]
*分子式:C10H15N5Na2O10P2
*分子量:469.15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片
作用机制
脑血栓片是一种磷酸腺苷(ADP)类似物,具有以下作用机制:
改善血液流变学
*抑制血小板聚集: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激活血小板聚集。脑血栓片竞争性抑制ADP与受体的结合,阻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
*降低血粘度:ADP可导致红细胞变形,增加血粘度。脑血栓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红细胞变形,降低血粘度,促进血液流动。
扩张血管
*舒张血管平滑肌:ADP收缩血管平滑肌。脑血栓片抑制ADP的作用,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直径,改善血流供应。
抗缺血
*促进能量代谢:ADP是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的关键中间产物。脑血栓片作为ADP的类似物,在缺氧条件下提供ATP合成所需的中间体,促进能量代谢,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损伤。
*抑制过氧化脂质生成:过氧化脂质的积累在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脑血栓片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保护细胞膜免受损伤。
抗炎和神经保护
*抑制神经炎症:脑血栓片通过抑制ADP受体的激活,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因子释放和炎症性细胞浸润。
*促进神经元存活:脑血栓片通过抗缺血和抗炎作用,促进神经元存活,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后,脑血栓片在胃肠道部分吸收。
*分布:分布至全身各组织,主要分布于心、脑、肾等器官。
*代谢:在体内主要是水解为腺苷(AMP)和磷酸盐。
*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临床应用
脑血栓片主要用于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慢性脑血管疾病
*心绞痛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耳鸣、眩晕等听觉系统疾病第四部分脑血栓片药物剂量优化方案关键词关键要点【脑血栓片剂量优化依据】
1.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肾功能:老年患者、女性和体重较轻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量;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2.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较轻者可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病情较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
3.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脑血栓片起始剂量】
脑血栓片药物剂量优化方案
1.剂量调整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调整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剂量调整应在医生的指导和定期监测下进行。
2.初始剂量
*轻度脑血栓:每日2-4片,分2-3次服用。
*中度脑血栓:每日6-8片,分3-4次服用。
*重度脑血栓:每日10-12片,分4-6次服用。
3.剂量递增方案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每隔3-5天可递增一片,直至达到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一般为每日12片。
4.剂量维持方案
*当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时,可维持在最大耐受剂量。
*维持治疗时间一般为3-6个月,具体时间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异。
5.剂量减量方案
*症状明显改善或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考虑逐渐减量。
*每隔3-5天可减少一片,直至减至维持剂量或停药。
6.特殊人群剂量调整
老年人:
*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老年患者的初始剂量应减少至正常剂量的50%-75%。
*个别老年患者对本品敏感,可酌情进一步减量。
儿童:
*儿童用本品治疗方案尚不确立。
*6岁以下儿童禁用本品。
肝肾功能不全者:
*肝肾功能减退者应酌情减量。
7.剂量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8.药理学依据
脑血栓片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丹参提取物和川芎嗪。丹参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抑制脑水肿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脑血栓片在优化剂量方案下,能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脑梗塞面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第五部分脑血栓片药物疗程优化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脑血栓片治疗时间窗优化
1.脑卒中治疗遵循“时间就是大脑”原则,脑血栓片治疗应在卒中发作后尽快开始,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脑组织。
2.研究表明,脑血栓片治疗在发作后4.5小时以内开始,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发作后3小时内给予脑血栓片,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个体化脑血栓片剂量调整
1.脑血栓片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体质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
2.体重较重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适当增加脑血栓片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抗血栓效果。
3.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根据凝血时间等指标调整脑血栓片剂量,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脑血栓片联合溶栓治疗策略
1.对于急性脑栓塞患者,脑血栓片可与溶栓药物联合应用,提高溶栓率和减少出血并发症。
2.联合用药时,应严格掌握溶栓药物适应证,避免溶栓后再出血的风险。
3.联合治疗应在专业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和凝血功能,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脑血栓片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用药策略
1.脑血栓片可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提高抗血栓效果,预防血栓再形成。
2.联合用药时,应关注出血风险,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
3.联合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规律服药,以维持稳定的抗血栓状态。
脑血栓片治疗期间并发症预防
1.脑血栓片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2.应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3.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指导其避免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脑血栓片治疗后长期随访与管理
1.脑血栓片治疗结束后,患者应定期随访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远期并发症。
2.长期随访可帮助早期发现和处理脑血管再狭窄、再栓塞等问题,降低复发风险。
3.随访期间,应关注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指导其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适度运动。脑血栓片药物疗程优化策略
一、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史和既往药物治疗史,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老年人用药应注意剂量调整,避免过量用药。
*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调整剂量或慎重用药。
二、联合用药
*脑血栓片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B12)、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丹参、川芎嗪),以增强疗效。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
三、疗程优化
*急性期(3个月):每日3次,每次4片,持续3个月。
*恢复期(3-6个月):每日3次,每次2-3片,持续3-6个月。
*维持期(6个月以上):每日2次,每次2片,长期服用。
四、疗效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疗效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不良反应管理
*脑血栓片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胃肠道不适。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根据严重程度和患者耐受性,调整剂量或停药。
*对胃肠道反应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改用其他剂型(如胶囊)。
六、注意事项
*脑血栓片不宜与抗凝血药物同时使用。
*脑出血患者禁用脑血栓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脑血栓片。
七、参考文献
*[脑血栓片说明书](/drug/9939/10000011979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1):1-44.](/kcms/detail/34.1291.TN.20191121.1700.004.html)
*[黄永辉,王德旺,李洪雁.脑血栓片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病理生理学杂志,2017,33(11):3764-3766.](/kcms/detail/34.1291.TB.20171120.1823.002.html)第六部分脑血栓片药物联合用药方案脑血栓片药物联合用药方案
与抗凝药物联合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栓作用。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增强抗血小板效果,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发挥作用。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增强抗血小板活性。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而发挥作用。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增强抗凝效果,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与他汀类药物联合
*辛伐他汀:辛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而降低胆固醇水平。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改善脂质代谢,稳定斑块,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也是一种他汀类药物,具有与辛伐他汀相似的作用机制。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胆固醇水平,增强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与血管扩张剂联合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一种血管扩张剂,通过释放一氧化氮而发挥作用。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流,降低颅内压。
*尼莫地平: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而发挥血管扩张作用。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改善脑血流,保护神经元。
与神经保护剂联合
*胞磷胆碱钠:胞磷胆碱钠是一种神经保护剂,通过促进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神经元损伤。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增强脑血栓片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神经组织。
*依达拉奉: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与脑血栓片联合使用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元。
联合用药方案示例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脑血栓片+阿司匹林+硝酸甘油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脑血栓片+辛伐他汀+胞磷胆碱钠
*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脑血栓片+氯吡格雷+尼莫地平
*老年脑萎缩:脑血栓片+依达拉奉+硝酸甘油
注意事项
药物联合用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剂量调整:联合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进行剂量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
*监测药物浓度:对于某些药物,如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药物浓度,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第七部分脑血栓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关键词关键要点脑血栓片的不良反应
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溃疡和出血。
2.神经系统反应:轻度头痛、眩晕,严重者会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等。
3.肝肾功能损害: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脑血栓片不良反应的监测
1.定期检查: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指标。
2.询问患者:询问患者用药后的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脑血栓片不良反应的处理
1.对症处理:根据不良反应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如止吐、镇痛、保护肝肾功能等。
2.停药或减量:严重不良反应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根据患者病情逐渐调整用药方案。
3.预防性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消化道疾病史者,应加强监护,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脑血栓片不良反应的报告
1.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定期不良反应报告:定期收集和汇总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患者不良反应报告:鼓励患者主动向医生或药师报告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脑血栓片不良反应的预防
1.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使用脑血栓片,避免滥用或超剂量使用。
2.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3.密切监测: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脑血栓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
监测
定期监测脑血栓片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监测包括:
*定期检查体征和症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
*影像学检查:如有必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评估血栓情况。
处理
脑血栓片的不良反应处理取决于反应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轻微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可通过服用抗酸药或改变给药时间来缓解。
*头痛:轻度头痛通常可自行缓解或服用止痛药。
*皮疹:轻度皮疹可通过局部外用药或抗组胺药治疗。
中度不良反应
*严重胃肠道反应:如持续性恶心、呕吐或腹泻。可能需要暂停用药并给予支持治疗。
*严重头痛:持续性或加重的头痛可能需要神经系统检查和调整药物剂量。
*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嘴唇或喉咙肿胀。需要立即停药并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治疗。
严重不良反应
*出血:脑血栓片可增加出血风险。如果发生出血,需要立即停药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对症治疗。
*严重肝损害:罕见,但可能致命。需要立即停药并监测肝功能。
*心脏事件:如心肌梗塞或中风。需要立即停药并给予紧急医疗护理。
预防不良反应
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脑血栓片的不良反应:
*严格遵循医嘱:根据处方剂量和给药时间服药。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在治疗初期。
*避免与其他抗凝药物同时使用:除非在医生的监督下,否则避免同时服用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肝素。
*注意饮食:限制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和羽衣甘蓝,因为维生素K会降低脑血栓片的效果。
*定期随访:定期与医生随访以监测病情和评估不良反应。
总结
脑血栓片是一种有效的抗凝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员工关怀共建协议
-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为主
- 会计临时工合同书
- 二手房购买协议
- 二手三轮车交易合同
- 临时工招聘标准
- 企业代养人员入住协议书
-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
- 二手房买卖协议书样本
- 临时工健康管理协议
- 会务服务的合同范本(通用3篇)
- NB_T 10339-2019《水电工程坝址工程地质勘察规程》_(高清最新)
- 繁体校对《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关于统一规范人民防空标识使用管理的通知(1)
- 电缆振荡波局部放电试验报告
- 西门子RWD68说明书
-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分析
- 多品种共线生产质量风险评价
- 【MBA教学案例】从“虾国”到“国虾”:国联水产的战略转型
- Unit-1--College-Life
- 医院车辆加油卡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