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4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第一部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运用 2第二部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5第三部分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的应用 6第四部分磁共振耦合充电技术的优势 9第五部分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1第六部分无线充电效率和功率传输优化 14第七部分无线充电标准和互操作性 16第八部分未来无线充电的发展趋势 19
第一部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运用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无线充电原理
-磁感应充电: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在充电器和汽车之间产生交变磁场,实现能量传输。
-电磁共振充电:利用共振效应,在充电器和汽车之间建立谐振系统,实现高效、短距离的能量传输。
主题名称:无线充电技术优势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运用
引言
无线充电技术,又称感应充电或非接触充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在不使用物理连接的情况下为设备充电的技术。它在电动汽车(EV)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更方便、更安全的充电方式。
无线充电技术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当交流电通过线圈时,会在线圈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如果另一个线圈置于该磁场中,它将感应出一个电压,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流。这种电流可用于为设备充电。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包括两个主要组件:车载接收器和地面发射器。车载接收器安装在车辆底盘上,而地面发射器则埋设在停车场或道路表面。
当车辆停在发射器上方时,车载接收器和地面发射器之间的磁场耦合,从而产生感应电流,为车辆电池充电。该过程通常通过车载仪表盘或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监控和控制。
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
*便利性:无需使用电缆或插头,驾驶员可以轻松地将电动汽车停放在指定区域进行充电,大大提升了充电便利性。
*耐用性:无线充电系统没有物理连接,消除了因频繁插拔导致的磨损和损坏。
*安全性:无线充电不需要高压连接,减少了电击或火灾的风险。
*自动充电:车辆可以预先编程为在特定时间或地点自动开始充电,无需驾驶员手动操作。
*效率:现代无线充电系统可实现高充电效率,与传统的有线充电相当。
无线充电技术的挑战
*功率传输限制:与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的功率传输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于需要快速充电的车辆。
*对齐要求:为确保高效充电,车载接收器和地面发射器必须准确对齐,这可能需要驾驶员进行额外的操作。
*磁场影响:无线充电产生的磁场可能会对附近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因此需要仔细考虑系统放置。
*成本:无线充电系统比传统的有线充电系统更昂贵,包括安装和维护费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以下是一些近期趋势:
*更高的充电功率:正在研发新的技术,以提高无线充电系统的功率传输能力,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
*动态充电:正在探索动态充电技术,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路面发射器进行充电,从而消除停靠充电的需要。
*智能充电:无线充电系统正在与车辆管理系统集成,实现智能充电,优化电池充电和能量使用。
结论
无线充电技术为电动汽车行业带来了一种变革性的充电方式,提供了更方便、更安全和更自动化的充电体验。虽然仍存在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无线充电有望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未来主流。
参考文献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综述](/document/9047562)
*[磁耦合无线充电:电动汽车的未来趋势](/science/article/pii/S0360319921014910)
*[无线充电标准的影响](/recovery-act/projects/grid_wise_alliance/Documents/2012_GWAC_Spectrum_Review_Report_Appendix_I.pdf)第二部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和原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分类
无线充电技术可根据其操作距离和功率传输类型进行分类:
基于距离分类:
*近场耦合(NFC):距离小于10厘米,功率传输效率高。
*中场耦合(MFC):距离为10-200厘米,功率传输效率较低。
*远场谐振(FR):距离超过200厘米,功率传输效率低,但具有非接触式充电的优势。
基于功率传输类型分类:
*感应式:利用磁场耦合传输功率。
*谐振式:利用谐振原理实现功率传输,距离更长。
*辐射式:利用电磁波或激光束传输功率,距离极远。
#原理
感应式无线充电
感应式无线充电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充电器产生交变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在接受器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实现功率传输。感应式充电通常采用近场耦合方式,功率传输效率较高。
谐振式无线充电
谐振式无线充电利用谐振原理实现功率传输。充电器和接受器分别配置谐振线圈,工作在相同的谐振频率。当充电器产生交变磁场时,接受器谐振线圈产生谐振,通过磁耦合将功率传输到接受器。谐振式充电可以实现中场耦合,功率传输距离更远。
辐射式无线充电
辐射式无线充电利用电磁波或激光束传输功率。充电器发射电磁波或激光束,接受器通过天线或光电转换器接收这些能量。辐射式充电可以实现远场谐振,但由于功率传输效率低,通常用于小功率应用。
#比较
下表比较了不同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
|技术|距离|效率|非接触式|应用|
||||||
|NFC|<10cm|高|否|小功率设备|
|MFC|10-200cm|中|否|中等功率设备|
|FR|>200cm|低|是|大功率设备|
|感应式|近场|高|否|小功率和中等功率设备|
|谐振式|中场|中|否|中等功率和高功率设备|
|辐射式|远场|低|是|小功率设备|第三部分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的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的应用】
1.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是将电能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从充电器传输到电动汽车接收线圈。
2.充电器和电动汽车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厘米,充电效率约为80%-90%,安全性高。
3.目前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主要有低频(<1MHz)和高频(>1MHz)两种。
【无线充电标准】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的应用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是无线充电最成熟的技术之一,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两个耦合线圈之间的磁共振实现能量传输。该技术适用于电动汽车,能够提供非接触、高效和安全的充电方式。
工作原理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系统主要由两个耦合线圈组成: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连接到交流电源,产生交变磁场。次级线圈位于电动汽车的底盘上,与初级线圈平行放置。当磁场通过次级线圈时,感应出交流电,并通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
系统构成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系统由以下主要部件组成:
*初级线圈:连接到电源,产生磁场。
*次级线圈:位于电动汽车上,感应出电流。
*整流器:将感应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控制器:调节充电电流和电压,确保安全充电。
技术优势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非接触充电:不需要物理连接,避免了插拔插头带来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方便快捷:电动汽车只需停放在充电区域即可充电,省去了寻找充电桩和连接充电线缆的麻烦。
*高效充电:充电效率高,通常可达90%以上。
*安全可靠:充电过程中不存在触电风险,且系统具有过压、过流、过温等保护功能,确保安全充电。
*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应用现状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已在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私人充电:家庭车库或公共停车场中的固定充电桩。
*商业充电:购物中心、办公楼等商业场所的公共充电站。
*公共交通:电动巴士、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充电站。
发展趋势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提高充电功率:加大线圈尺寸和提高工作频率,以增加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
*优化线圈结构:采用多层线圈或新型材料线圈,以提高磁场耦合效率。
*智能充电:集成物联网技术,实现充电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和远程管理。
*无线充电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无线充电标准,避免不同厂商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结论
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成熟且可靠的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提供了非接触、高效、安全和方便的充电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感应耦合充电有望在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部分磁共振耦合充电技术的优势关键词关键要点【高功率传输能力】:
1.磁共振耦合充电技术采用磁场共振原理,可以实现高功率无线传输,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需求。
2.通过优化线圈设计和控制策略,可将充电功率提升至数百千瓦甚至兆瓦级,大幅缩短充电时间。
【无电缆连接】:
磁共振耦合充电技术的优势
磁共振耦合(MRC)充电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
MRC充电通过在发送端(充电器)和接收端(电动汽车)之间建立谐振耦合,实现高效能量传输。这种耦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量损耗,实现高达90%以上的充电效率,允许使用较高的充电功率,从而缩短充电时间。
宽容的耦合误差:
MRC充电对发送和接收线圈之间的位置和方向误差具有很强的容忍度。即使线圈未完全对齐或有轻微偏移,也可以实现稳定的能量传输。这使得电动汽车在充电时可以更加灵活地停放,避免了对齐的困难。
不受金属阻挡:
MRC充电可以通过金属和非金属障碍物传输能量,包括电动汽车的车身和路面。这种特性消除了金属物体的干扰,允许在有金属结构或障碍物的情况下为电动汽车充电。
高安全性:
MRC充电在大功率下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场非常低。能量传输发生在受限的耦合区域内,不会对人体或周围环境造成有害影响。此外,MRC充电器可以配备安全机制,如异物检测和过载保护,以确保安全充电。
低维护成本:
MRC充电系统不需要物理接触或移动部件,消除了维护需求。充电器和电动汽车上的线圈可以永久安装,无需定期更换或维护,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支持双向能量传输:
MRC技术支持双向能量传输,这意味着电动汽车可以在充电的同时将电能回馈到电网。这为车辆到电网(V2G)和微电网应用提供了潜力,允许电动汽车与能源系统交互并增强电网稳定性。
规模效应:
随着MRC充电技术的普及,规模效应将降低充电器和电动汽车线圈的成本。这将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的可访问性和经济性,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首选方式。
具体数据:
*充电效率:高达90%以上
*耦合误差容忍度:纵向和横向可达150mm
*电磁辐射:符合国际标准,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功率密度:可达500W/m²以上
*双向能量传输:效率可达85%以上
结论:
MRC充电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宽容的耦合误差、不受金属阻挡、高安全性、低维护成本、支持双向能量传输和规模效应等优势,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它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的主流方式,为电动汽车的广泛采用提供便利和灵活性。第五部分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系统架构
无线充电系统通常由以下主要组件组成:
*电源变换器:将市电转换为无线充电系统所需的电压和电流。
*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为感应线圈供电。
*感应线圈:位于地面或车辆底部,用于产生磁场。
*接收线圈:安装在车辆上,用于接收磁场并将其转换成电能。
*控制系统:监控和调节系统性能,确保安全和高效充电。
系统设计考虑因素
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传输功率:系统必须能够以足够的功率为电动汽车充电。
*传输效率:系统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以提高充电效率。
*操作频率:系统必须在无线充电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工作。
*线圈尺寸和位置:线圈的尺寸和位置会影响磁场强度和充电效率。
*安全考虑:系统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以防止电击、火灾和其他危险。
系统实施
无线充电系统的实施涉及以下步骤:
1.线圈安装:
*地面线圈通常安装在停车位或道路下方。
*车辆线圈安装在车辆底盘或底板处。
2.电源连接:
*电源变换器连接至市电。
*逆变器连接至地面线圈。
3.控制系统设置:
*控制系统配置以监控充电过程并优化系统性能。
4.认证和测试:
*系统必须通过认证以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进行测试以验证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5.操作和维护:
*系统操作通常通过用户界面或移动应用程序进行。
*定期维护包括线圈清洁和系统检测。
现行无线充电标准
目前有几个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行业标准:
*SAEJ2954: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发布的无线充电标准,采用谐振耦合技术。
*Qi:无线充电联盟(WPC)发布的短距离无线充电标准,也用于电动汽车充电。
*GB/T33595:中国国家标准,采用谐振耦合技术,类似于SAEJ2954。
未来发展
无线充电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和便利性。以下是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
*动态无线充电:允许电动汽车在移动时充电,从而消除停车的需要。
*更高功率传输:将充电功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以支持更快的充电时间。
*多线圈系统:使用多个线圈阵列来增加充电覆盖范围和容错性。
*智能充电管理:优化充电过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寿命和车辆效率。
*标准化和互操作性:促进不同无线充电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以便车辆可以与各种充电站无缝交互。
总结
无线充电是一种有前途的技术,有望提高电动汽车的便利性和实用性。通过仔细设计和实施,无线充电系统可以高效、安全地为电动汽车充电,从而推动清洁能源交通的发展。第六部分无线充电效率和功率传输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传输效率优化
1.线圈设计优化:采用磁性材料、优化线圈拓扑和几何形状,提高磁场耦合效率;
2.谐振技术:使用谐振电路,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设定特定的谐振频率,实现能量最大化传输;
3.智能能量管理:使用传感器监控充电过程,动态调整充电功率和频率,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功率传输优化
无线充电效率和功率传输优化
无线充电效率是描述无线充电系统将电能从充电器传输到电动汽车(EV)电池的效率。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感应耦合系数:这是磁耦合器之间的耦合强度,通常用k表示。k越大,效率就越高。
谐振频率匹配:充电器和电动汽车电池的谐振频率应匹配,以最大限度地传输功率。频率失配会导致功率损耗。
线圈尺寸和距离:线圈尺寸越大,传输功率越大。然而,线圈之间的距离增加会导致效率下降。
磁芯材料:磁芯材料的磁导率会影响效率。磁导率较高的材料可以提高效率。
线圈电阻:线圈电阻会消耗功率并降低效率。减小线圈电阻可以提高效率。
功率转换效率:充电器和电动汽车电池中的功率转换电路会产生损耗,从而降低整体效率。
为了优化功率传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最大化感应耦合系数:可以通过使用磁芯、优化线圈设计和减少线圈之间的距离来最大化k值。
匹配谐振频率:通过调整充电器和电池的谐振频率,可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
优化线圈尺寸和距离:通过使用适当尺寸的线圈并保持线圈之间的最佳距离,可以提高效率。
选择高磁导率磁芯材料:使用具有高磁导率的磁芯材料,例如铁氧体或铁粉芯,可以提高效率。
减小线圈电阻:可以使用大直径线材或并联线圈来减小线圈电阻。
提高功率转换效率:使用高转换效率的功率转换电路,例如LLC谐振转换器,可以减少损耗。
通过实施这些优化措施,可以显着提高无线充电效率,从而减少能量损耗并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无线充电功率传输优化
除了提高效率外,优化无线充电功率传输还涉及最大化传输功率。这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增加发送线圈的功率:发送线圈的功率越大,传输功率就越大。但是,功率增加会产生热量和电磁干扰。
优化线圈几何形状:通过优化线圈的几何形状,例如使用多层叠层线圈或平面线圈,可以提高功率传输。
使用多个发送线圈:使用多个发送线圈可以创建一个更大的磁场,从而提高传输功率。
主动功率调节:通过监控和调整发送线圈的功率,可以实现主动功率调节,从而优化功率传输。
功率传输距离优化:通过调整线圈的位置或使用中继器,可以优化功率传输距离,从而降低功率损耗。
通过优化上述因素,可以提高无线充电功率传输,从而缩短充电时间并满足电动汽车的高功率充电需求。第七部分无线充电标准和互操作性关键词关键要点无线充电标准和互操作性
1.标准化组织的制定:
-电力电子国际协会(PEMC):制定了无线充电电磁兼容性测试规范。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发布了无线充电电磁场暴露限制标准。
2.技术标准:
-Qi标准(WPC):适用于低功率无线充电,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
-SAEJ2954标准(SAE):针对电动汽车的高功率无线充电,提供更高的功率传输效率和更长的距离。
共存和互操作性
1.多标准兼容性:
-WPC和SAE制定了互操作性协议,允许不同标准的无线充电器和接收器相互协作。
-通过使用智能识别和协调算法,设备可以检测并适应不同的充电标准。
2.动态功率控制:
-无线充电系统采用动态功率控制技术,根据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和充电需求动态调整功率输出。
-这有助于优化充电效率,防止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
3.异物检测:
-无线充电器配备异物检测传感器,可在充电区域检测到金属或其他异物时停止充电。
-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如过热或电弧。无线充电标准和互操作性
简介
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EV)领域的广泛应用依赖于标准化和互操作性,这有助于确保不同制造商的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标准制定机构在制定无线充电标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标准
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有三个主要国际标准:
*ISO15118-20:无线电功率传输(WPT)道路车辆的无线充电系统规范
*IEC61980-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
*IEC61980-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3部分:磁耦合方法
这些标准涵盖了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安全要求,包括:
*电气和磁场特性
*通信协议
*效率和功率传输能力
*安全功能,如异物检测和过热保护
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是无线充电标准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允许不同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与不同的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兼容通信和能量传输。实现互操作性需要:
*标准化通信协议:使用公共语言(例如,ISO15118-20中定义的协议)使电动汽车和充电器能够相互通信。
*常见的物理接口:建立通用的物理连接(例如,IEC61980-3中定义的磁耦合接口),以确保电动汽车和充电器可以可靠地连接。
*认证计划:建立认证计划,以验证设备符合标准并确保互操作性。
现有标准的局限性
虽然现有的无线充电标准提供了基本的互操作性框架,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可能会阻碍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广泛采用:
*有限的功率传输能力:目前的标准(通常为11kW至22kW)不足以支持快速充电。
*磁能耦合限制:磁能耦合方法需要电动汽车和充电器之间的精确对齐,这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应用场景。
*成本高昂:无线充电系统目前比传统有线充电更昂贵。
未来的趋势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标准和互操作性正在不断演进,以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包括:
*更高功率传输能力:正在开发新的标准以支持更高的功率传输,从而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
*多模式操作:正在探索可利用多种充电技术的标准,以提高灵活性。
*动态充电:正在研究动态充电技术,以允许电动汽车在行驶时充电。
此外,互操作性将继续成为无线充电标准的重点,以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无缝的通信和能源传输。第八部分未来无线充电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关键要点磁共振无线充电
1.利用磁共振原理实现非接触式远距离充电,有效距离可达数十厘米至数米。
2.充电效率较高,可达70%-90%,减少能量损耗。
3.支持动态充电,无需采用精确的线圈对齐,提高了充电便捷性。
激光无线充电
1.利用激光束传输能量,实现远距离、无障碍物遮挡的无线充电。
2.充电功率可达数千瓦,支持快速充电,缩短充电时间。
3.具有高集成度和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和维护。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
1.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近距离无线充电,充电距离通常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2.充电效率稳定,可靠性高,广泛应用于小型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低功率充电场景。
3.标准化程度高,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射频无线充电
1.利用射频波束传输能量,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式无线充电。
2.充电功率相对较低,适合低功率设备和小容量电池的充电。
3.具有穿透性强、不受障碍物影响的特点,可用于特殊场景下的充电。
微波无线充电
1.利用微波波束传输能量,实现远距离、无直接视线要求的无线充电。
2.充电功率可达数百瓦,支持中等功率设备的快速充电。
3.具有定向性强、能量密度高的特点,可用于特定区域的定向充电。
车载无线充电系统(OWCS)
1.集成于电动汽车底盘,通过与地面或车位充电器无线连接实现充电。
2.支持高功率充电,可达150kW以上,缩短充电时间。
3.提供自动对齐和异物检测功能,提高充电安全性。未来无线充电的发展趋势
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标准化和互操作性
无线充电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有线充电存在多种标准,这导致设备之间的充电互不兼容。对于无线充电,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制定了无线充电标准IEC61980,涵盖了无线充电的功率等级、频率、通信协议和安全要求。统一的标准将促进不同制造商之间设备的互操作性,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2.功率提升和距离延长
随着电动汽车电池组容量的不断增加,对无线充电功率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目前,无线充电功率一般在3.7千瓦至11千瓦之间。未来,无线充电功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达到22千瓦甚至更高。同时,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也在不断延长。目前,主流无线充电系统可实现5至20厘米的充电距离。而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有望将充电距离延长至一米甚至更远,从而提高使用便利性。
3.高效性和安全性
提高无线充电的能量转换效率至关重要。目前,无线充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约为80%至90%。未来,通过优化线圈设计、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有望将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至95%以上。此外,安全是无线充电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无线充电系统将采用多种安全措施,如异物检测、过温保护和电磁辐射控制,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
4.兼容性提升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拓展,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汽车将更加多样化。未来,无线充电系统将具备更广泛的兼容性,支持不同车型和电池组的充电需求。通过采用可调节的充电功率和通信协议,无线充电系统将能够适应不同车辆的充电特性。
5.应用场景拓展
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和公共充电站。未来,无线充电将延伸至道路、停车场和高速公路等。通过在道路中嵌入无线充电线圈,电动汽车可以在行驶过程中自动充电,消除里程焦虑。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将集成到公共交通系统中,为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
6.成本降低
无线充电系统成本是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效应的显现,未来无线充电系统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通过优化设计、采用低成本材料和提高生产效率,无线充电系统将变得更加经济实惠,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充电解决方案。
7.无线功率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无线功率传输,即在不使用物理连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丙卷)及答案解析
- 《IC品质控制》课件
- 2024年新高一数学初升高衔接《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含答案解析
- 《煤矿瓦斯抽采技术》课件
- 《班组技能提升培训》课件
- 纸制洗脸巾市场洞察报告
- 皮肤用杀菌清洁剂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医学成像用气体和气体混合物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制剂市场洞察报告
- 化学盥洗室用消毒剂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评课稿
- 酒吧合作协议书
- 教师职业道德-成都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大单元下的教学评一体化
-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讲评课件
- GB/T 25283-202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 临床检验质量指标:危急值和周转时间
- 2022年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 5万吨年漂白竹浆纸项目项目可行性申请报告
- 《五育并举 丰盈孩子的心灵》 论文
- 工程勘察服务成本要素信息(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