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因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创作背景创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务就是安置贬谪的官员的,有职无权,而且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因为在御史台受审,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这件公案也就被称为“乌台诗案”。四年后,张怀民也因反对变法,被贬到当地。两个人同病相怜,很快成为好友,都没有公家的官邸可以居住,也没有钱建房子和租房子。苏轼就住到了定惠院,张怀民住在承天寺。“记”是古代一种散文的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等。分类:1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2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3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遂suì至相与yǔ交横héng未寝qǐn藻zǎo荇xìng柏bǎi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来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3.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此外,这种“闲人”心态还表现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9.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10.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1.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一字不在写月。巧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成交错相生的水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一)重点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4.月色人户户:门。5.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6.怀民亦未寝寝:睡觉。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8.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9.相与步于中庭中庭:庭院里。10.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纵横。12.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只有。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二)一词多义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2.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三峡》空荡荡的3.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打洞4.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三)古今异义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3.户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窗户,人家4.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5.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大概是表推测;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6.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四)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3.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理解默写理解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交代了自己夜游的原因,表现出他夜游的兴奋喜悦之情的句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闲庭信步的语句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6.《记承天寺夜游》中,(精妙、充满诗意地)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7.《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8.《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1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画面。11.《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1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不正面渲染月色,而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光影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月色之美。1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