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件_第1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件_第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件_第3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件_第4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教学课件

相关概念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相对概念,传统药物的总称,近百余年

◊大部分产于中国

◊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独特理论体系

♦本草:大部分来源于植物

◊常用:500种左右;

◊文献:3000多种;

◊目前:12800种以上;

◊其中80%以上来源于植物。

♦中草药、草药、民族药

♦本草学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

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学科。

♦国外相关:汉方、韩药、Herbs>Botanic

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口尝身受,药、食同源

“无意误食一有意试验一积累药物经验

““神农尝百草”

射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夏商周时代

»酒、汤剂的发明

♦酒:“百药之长”

♦汤液:方便服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促进了复方药剂发

展。

A口耳相传一文字记载

♦钟鼎文“药”字出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诗经》:植物、动物300多种

♦《山海经》:100余种药:动物、植物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五十二病方》:药物240余种,炮制、制剂、用法、禁忌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不详

♦成书年代:不晚于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原书早佚,现系明清以来学者整理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记述中药基本理论。“序例”总结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

同。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

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的标

志。

♦其他本草著作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雷载

•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本草学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

◊《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

◊《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作者:苏敬、李勃主持,23人参与。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数目:844种。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图文并茂,增加药物图谱、图经。

・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学成就。

•对中外后世药学发展影响深远。

♦其他本草著作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741年)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宣、通、补、

泻、轻、重、滑、涩、燥、湿。

O《食疗本草》孟诜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代表性食疗专著。

◊《海药本草》李询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药性论》(《药性本草》)甄权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蜀本草》五代•韩保昇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宋金元时期

♦本草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082-1083年

◊载药数目:1558余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

••总结了宋代以前的药学成就。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了大量的本草学史料。

♦国家药局的设立

01076年,熟药所,国家经营

◊修合药所(医药和剂局)、出场药所(惠民局)。

◊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

◊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

◊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公元973〜974年。

◊《嘉祐补注本草》,1060年。

◊《本草图经》(《图经本草》),1061年。

♦其他本草著作: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大观2年。

O《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政和6年。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绍兴29年。

◊《经史证类大全本草》金元时期(1302年)。

◊《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1330年

•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

・论述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的烹调法、营养疗法、食

物卫生、食物中毒。

•介绍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

◊药性理论专著:

•《本草衍义》寇宗爽。

•《汤液本草》王好古。

•《医学启源》、《珍珠囊》张元素。

明代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52卷,200万字,附图1100多幅,附方

11000余首。各论:16部、60类。

◊主要成就和贡献:

・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学成就。

•完善了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法。

・我国医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其他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

・收药1815种,1385幅精美彩色药图和制药图,古代彩绘本

之珍品。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O《炮炙大法》缪希雍,炮制专著。

O《救荒本草》朱楠,食疗专著,供灾荒时食用之物414种。

◊《滇南本草》兰茂,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O《本草原始》李中立,偏重生药学研究。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765年

◊载药数目:921种,新增716种。

◊主要成就:

・新增了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和外来药。

•对《本草纲目》补充不足、纠正错误。

・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

♦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补充修订《本草纲目》不足。

◊节要性本草:撷取《本草纲目》精粹。

◊重辑《神农本草经》;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

◊出现大批草药专著。

◊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炮制类专著、辨药专书、药理专著、食疗

专著。

民国时期

♦建立了中医学校,涌现了一批中药学讲义,充实了对各药功用主治

的论述。

♦《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陈存仁,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

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

♦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

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

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本草古籍的整理刊行。

♦中药新著将本草学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

国中草药汇编》、《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中华本草》:(1999年)

•涵盖了当今中药学几乎全部内容。

・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

・载药8980种。

♦三次全国性的药源普查。

012800余种(1999年)。

♦中药现代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瞩目成就。

♦中药教育形成了完整体系: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第一节产地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

出、地域性。

♦道地药材的形成

◊生态环境的不同。

◊临床疗效的长期总结。

♦道地药材的确定

◊临床疗效

◊产地

◊品种

◊质量

第二节采集

♦采集与药效的关系

药效物质基础(有效成分)-一质、量、效的差异

t

采集季节、时间、方法

♦植物类药材

◊全草、茎: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

如:益母草、小蓟、薄荷、桑寄生

◊叶: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如:枇杷叶

特定品种,须深秋或初冬霜后。如:桑叶

◊花:含苞待放或初开时。如:菊花、辛夷

花粉:盛开时。如:蒲黄

◊果实、种子:成熟时。如:枸杞、车前子

特殊:未成熟时。如:枳实

◊根、根茎:秋末、春初(农历二、八月)。天麻

例外:半夏

◊树皮:春、夏时节(清明-夏至)。如:黄柏

◊根皮: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如:牡丹皮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矿物类药材:随时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炙、

修治、修制、修事)。

♦药材(生药)一炮制一饮片

♦方法的精确运用、程度的精确控制。

第一节炮制目的

♦降毒:消除或降低毒性、副作用和烈性;

♦增效:增强药物功能,提高疗效;

♦改性:改变药物性能,适应病情需要;

♦便用:便于调剂、制剂、贮藏、煎服;

♦纯净: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第二节炮制方法

♦修治

◊纯净处理:挑、筛、簸、刷、舌h挖、撞。

◊粉碎处理:捣、碾、研、磨、镑、锲。

◊切制处理:片、段、丝、块。

♦水制:洗、淋、泡、漂、浸、润、水飞

♦火制:

◊炒: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固体辅料拌炒:土炒、款炒、米炒。

◊炙:液体辅料拌炒。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

◊烫:砂石、滑石、蛤粉。

◊煨:直接馔:明帽

间接馔:密闭夕段或艰煨

◊煨:面裹煨、纸裹煨、直接煨。

◊烘焙

♦水火共制

◊煮

◊蒸:清蒸、辅料蒸。

◊炖

◊潭:

◊淬

♦其他制法

◊制霜:压榨去油、重结晶、熬胶后残余骨骼

◊发酵

◊发芽

◊精制

◊药拌

第四章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致病因素

/脏腑经络机能失常

阴阳平衡一ffffffffffff阴阳偏盛偏衰

(正常机体)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疾病状态)

药物偏性/

祛邪扶正

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中药性能(偏性、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一节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倾向)

♦四气的确定

◊依据:用药反应

◊基准:病证寒热

♦功用:

◊寒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

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阳证、热证: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蚓、火毒疮疡、

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

◊温热:

•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

归源、回阳救逆。

•阴证、寒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

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

♦临床意义:

◊基本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药对病证,正确使用。反用则加重病情。

◊程度恰当。

◊病证:寒热错杂一用药:寒热并用

◊区别寒热真假。

◊注意季节。

第二节五味

♦含义: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确定:口尝味f功效味

♦功用:

◊辛:散、行、润,发散、行气、活血、滋润。

表证、气滞、血瘀、燥证。

◊甘:补、和、缓,补益、和中、和药、缓急

虚证、痛证、中毒

淡:渗、禾I」,附于甘,渗湿利水

水湿内停

◊酸:收、涩,收敛、固涩、生津

涩:收、涩,收敛,固涩,附于酸

滑脱不禁证

◊苦:泄、燥、坚,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

腑实、上逆、实热、寒湿、湿热、阴虚火旺

◊咸:下、软,泻下、软坚

大便燥结、痰核嗦疡、瘤痕痞块

♦性味合参

◊角度不同、性味合参、认识药性

◊气味相同,功效相近

◊气味相异,功效相异:味同气异、气同味异

◊结合具体功效,全面认识药物。

第三节升降浮沉

♦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趋向。

趋病阴

作用位气味

向阳

升上发汗解表、升阳、催吐、开表下温辛甘

阳轻

浮外窍、透疹上陷执八、、淡

沉下利尿、潜阳、收敛、清热、里上寒酸苦

阴重

降内泻下、止咳平喘下逆凉咸

◊同病位、逆病势

♦特殊: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

◊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独升

♦趋向的改变:炮制、配伍

第四节归经

♦含义: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确定:

◊理论基础:脏腑经络学说

◊确定依据:所治具体病证

♦临床意义:

◊辨证用药

◊区别功效相似药物,精准用药

第五节毒性

♦概念:

◊广义:

・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性一偏性。“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狭义:不良反应

・毒性: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副作用:治疗目的以外的反应。

♦临床意义:

◊药不对证:产生毒、副作用。

◊控制毒性:药证相符、控制剂量、加工炮制、合理配伍

◊正确对待古籍论述

◊借鉴古代经验,重视现代研究

◊注意临床报道

一.配伍的概念

根据病情、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二.配伍的意义

♦增效

♦减毒

♦适应复杂病情

♦扩大药物使用范围

三.配伍的内容

♦配伍七情:单味药应用、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

◊相须:性能相似的两药合用,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主、辅药合用,部分性能相似,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

◊相杀:一药消除另一药毒副作用。

◊相恶:一药降低、破坏另一药功效。

◊相反:两药同用产生毒副作用。

♦临床意义

◊协同:相须、相使。常用

◊降毒:相畏、相杀。选用

◊拮抗:相恶。避免

◊产毒:相反。禁忌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内容:

◊配伍禁忌

◊证候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

一.配伍禁忌

♦含义:药物合用产生毒副作用、降低和破坏药效,应避免。

♦内容:

◊“十八反”:

・乌头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薮、白及

•甘草反海藻、甘戟、大遂、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细辛、芍药

O“十九畏”:硫黄一朴硝,水银一砒霜,狼毒一密陀僧,巴豆一

牵牛,丁香一郁金,牙硝一京三棱,川乌、草乌一犀角,人参一五灵

脂,官桂一赤石脂。

◊“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正确对待“十八反”、“十九畏”

◊历代遵信居多,亦持不同意见。

◊决定取舍为时尚早,有待深入研究。

◊无充分根据和经验,不应使用。

二.证候禁忌

♦药性各异,适应不同证候。

♦注意各药的“使用注意”。

三.妊娠用药禁忌

♦含义: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不利母体

◊不利胎儿

◊不利产程

♦分类:

◊慎用:尽量避免。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部分

药、性质滑利之品。

◊禁用:绝对禁止。剧毒药,药性作用峻猛,堕胎作用较强。

♦不能用于堕胎

◊应从禁忌药的角度来认识、对待。

◊不可靠,不安全。

四.服药饮食禁忌

♦又称食忌、忌口

♦病证食忌:根据病情,忌食某些食物,以利早愈。

◊一般:生冷、辛热、油腻、腥膻、刺激。

♦服药食忌:服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甚或

毒性反应。

第一节剂量

♦含义:用量

◊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方剂中每味药间的相对剂量。

♦计量单位:

◊历代各异

◊明清-59年:十六两制,1斤=16两=160钱

◊现在中药计量:公制,lkg=1000g

♦剂量依据:

◊药物:质量、质地、性味、有毒无毒

◊剂型、配伍

◊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病势、职业、生活习惯

◊地区、季节、居处

♦一般:5-10g,大剂量:15-30,鲜品:30-60go

第二节用法

♦煎煮法

◊器具、用水、水量、浸泡

◊煎煮火力、时间、次数

♦特殊煎法

◊先煎:质地坚硬、成分不易煎出,毒性药物

◊后下:气味芳香、成分受热易破坏

◊包煎:粘性、粉末、带绒毛

◊另煎:另炖,贵重药

◊烂化:溶化,胶类、粘性大

◊泡服:塌服,成分易溶于水、久煎易破坏药效

◊冲服:贵重药、提高药效、高温易破坏、成分不溶水、入水即化、

液体药

◊煎汤代水:易混浊、质轻量大

♦服药法:

◊服药时间

◊服药次数

◊服药冷热

第八章解表药

♦含义: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适应证:

◊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微咳、气

喘、舌淡、苔薄、脉浮。

◊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兼表证。

♦性能功效:

◊辛、轻扬

◊入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兼: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

♦配伍方法:

◊寒热不同,药性须合。

◊正虚邪实,配补虚药。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

◊不宜过量、不宜久用,以免耗气伤津。

◊自汗、盗汗忌用,失血、淋证、疮疡日久慎用。

◊因时因地而宜。

◊不宜久煎。

♦分类: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性能特点:

◊辛,温。

◊发散风寒

♦适应证:

◊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

・口不渴,苔薄白

・脉浮紧

◊兼:风湿痹证

麻黄、桂枝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共同点: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

・宣肺平喘:咳嗽气喘

・利水消肿:水肿

◊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

・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

紫苏、生姜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共同点: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力缓宜轻证。

◊止呕:呕吐。

◊解鱼蟹毒:鱼蟹中毒

♦不同点:

◊紫苏:兼行气,宜风寒表证兼气滞胸闷

兼化痰:咳喘痰多

•行气宽中、安胎: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O气滞胎动不安

。梅核气证

◊生姜:

・温中止呕:

。脾胃寒证,脱腹冷痛

。多种呕吐,“呕家圣药”

・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解半夏、天南星毒性。

麻黄、香雷

香葡: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共同点: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不同点:

◊香葡:化湿和中,发汗、散寒力缓: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腹痛吐泻。“夏月麻黄”。

◊麻黄:发汗力强、散寒力大:表实证

・宣肺平喘:喘咳证

・利水消肿:风水证

荆芥、防风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共同点:

◊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

・风疹瘙痒。

♦不同点:

◊荆芥:发汗力较强。

・透疹:麻疹不透。

・消疮:疮疡初起兼表证。

・止血:吐蚓下血。

◊防风:祛风力较强,“风药润剂”,外风、内风均治。

。兼祛湿:风寒挟湿表证

・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止痉:破伤风。

羌活、白芷、细辛、藁本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共同点:

◊发散风寒湿邪,善止痛:

・风寒挟湿表证。

・风寒湿痹。

◊白芷、细辛:宣通鼻窍:鼻渊

♦不同点:

◊羌活:作用较强,宜上半身风湿痹痛。

◊白芷:善治阳明经诸痛: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

・消肿排脓:疮疡初起、脓成

•燥湿止带:带下

◊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牙痛;散寒力强,表寒、里寒均可

。阳虚外感

•温肺化饮:寒饮喘咳

・注:“细辛不过钱",煎服,1〜3g;散剂0.5〜1g

・反藜芦

◊藁本:善治巅顶头痛

苍耳子、辛夷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

♦共同点:

◊散风寒、通鼻窍:

•鼻渊

・风寒头痛。

♦不同点:

◊苍耳子:

•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辛夷:鼻渊要药

・包煎。

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桂柳

♦共同点:

◊发散风寒,力弱。

♦不同点:

◊葱白:散寒通阳

◊鹅不食草:通鼻窍、化痰止咳、解毒消肿

◊胡荽:透疹、开胃消食

◊楼柳:透疹、祛风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性能特点:

◊辛,凉。

◊发散风热,发散力缓

◊兼: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

♦适应证:

◊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恶寒轻、发热重

•有汗、无汗

•目赤

•咽干,口渴,苔薄黄

・脉浮数

◊兼:头昏、咽痛、麻疹、风疹、肺热咳嗽

薄荷、牛芽子、蝉蜕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牛芽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共同点: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透疹:麻疹、风疹

◊利咽:咽喉肿痛。

♦不同点:

◊薄荷:发汗力较强,宜风热无汗

・清利头目:头痛目赤。

•疏肝行气:肝郁气滞

・注:后下。

◊牛著子:兼宣肺祛痰

•宣肺祛痰:肺热咳嗽、咯痰不畅。

・解毒消肿:痈肿疮毒,丹毒,瘁腮喉痹

◊蝉蜕:善利咽开音。

・明目退翳:目赤翳障

•息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菊花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共同点: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

♦不同点:

◊桑叶:疏散风热较强。

・清肺润燥:肺热、燥热咳嗽。

・凉血止血:血热吐蝴。

◊菊花:平肝、清肝较强。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柴胡、升麻、葛根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共同点:

◊发表:表证,风寒、风热均可。

◊升阳:清阳不升。

•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一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葛根:升阳止泻一脾虚泄泻。

◊升麻、葛根:透疹一麻疹

♦不同点:

◊柴胡:善清半表半里,少阳证要药

•退热:高热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升麻:

•清热解毒:善清胃热,齿痛口疮,咽痛舞腮,温毒发斑。

◊葛根:解肌:表证兼项背强痛。

•生津止渴:热病烦渴,阴虚消渴。

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共同点: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不同点:

◊蔓荆子:善清头目

◊淡豆豉:善除烦

◊浮萍:发汗、透疹、利尿

◊木贼:明目、止血

第九章清热药

一、含义: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二、性能功效:

♦苦,寒、凉

♦清解里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

三、适应证:

♦里热证:表邪已解、里热炽盛,内无积滞

◊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温病辩证气分实热证、营血分热证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一般症状身热、面红、烦燥、口渴、尿赤、舌红、苔黄、

脉数

四、配伍应用:

♦热易伤阴、苦寒伤阴:常配养阴生津药

♦内有积滞、火热上炎:配泻下药

♦热极生风:配息风止痉药

♦高热神昏:配开窍药

♦口渴气短:配益气生津药

♦表邪未解:配解表药

♦脾虚便澹:配健脾益胃药

五、使用注意:

♦药证相符

♦药性寒凉,易伤脾胃

♦药性苦寒,易化燥伤阴

六、分类:

♦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一高热烦渴

♦清热燥湿药:湿热证一泻痢、黄疸

♦清热解毒药:热毒证一痈肿疮疡

♦清热凉血药:营血分热证一热入营血,神昏、出血

♦清虚热药:虚热证一热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

八、、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

◊苦、甘,寒

◊清热泻火

♦适应证: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神昏澹语、舌红苔黄、脉洪数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

石膏、知母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相同点:

◊清热泻火,除烦:

•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

•肺热咳嗽。

♦不同点:

◊石膏:泻火力强

O气血两燔

。热病伤津

・重清肺胃实火:

。肺热咳嗽

。胃火上炎,头痛、牙痛、消渴

•生肌敛疮(搬用):溃疡不敛、水火烫伤

・注:先煎。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

•生津润燥:

。肺燥咳嗽

。消渴

。肠燥便秘

•滋肾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芦根、天花粉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相同点: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热病伤津

・肺热咳嗽

♦不同点:

◊芦根:清热力强

・清肺排脓:肺痈吐脓

・清胃止呕:胃热呕吐

•利尿: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天花粉:生津为优:内热消渴

・清肺润燥:燥热咳嗽

・消肿排脓:痈肿疮疡

・注:反乌头

竹叶、淡竹叶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相同点:

◊清热泻火、除烦:

・热病烦渴

・口疮。

◊利尿:尿赤

♦不同点:

◊竹叶:清心除烦力强

・竹叶卷心:清心火力更强。

◊淡竹叶:长于清热利尿

桅子

桅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应用:

◊泻火除烦:

・热病心烦

•肝火目赤

◊清热解毒:火毒疮疡

◊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凉血止血:

・血淋

・血热吐蝴

夏枯草、决明子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相同点:

◊清热泻火,明目: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不同点:

◊夏枯草:清肝力强。

・散结消肿:

。痰火郁结,爆病、瘦瘤

O乳痈肿痛

◊决明子:明目力强,兼益肝阴,虚、实均可,明目佳品

・润肠通便:内热肠燥,大便秘结

寒水石、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

寒水石、鸭跖草

♦相同点:

◊清热泻火:热病烦渴。

◊解毒消肿:热毒证。

♦不同点:

◊寒水石:清热力强

◊鸭跖草:亦治风热表证

•利水消肿:水肿

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

♦相同点:

◊明目退翳:目赤翳障、羞明多泪。

♦不同点:

◊谷精草:

•疏散风热:风热目赤,头痛、牙痛、喉痹咽痛

◊密蒙花:清肝、养肝,虚、实均可,宜肝虚有热、目昏翳障

◊青箱子:清泄肝火力强

・平抑肝阳:肝阳化火,头痛眩晕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一、性能功效

♦苦,寒。

♦清热燥湿、清热泻火

二、适应证

♦湿热证:

◊湿温、暑湿

◊蕴结脾胃

◊壅滞大肠

◊蕴蒸肝胆

◊湿热下注

◊流注关节

◊浸淫肌肤

♦火热证:脏腑火热证

三、使用注意

♦苦寒败胃,性燥伤阴,不宜过量

♦脾胃虚寒,津伤阴亏慎用,或配健胃、养阴药

♦治火热证、热毒证,配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

黄苓、黄连、黄柏

黄苓: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清热燥湿:湿热证,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湿疹、湿疮

◊泻火解毒:热毒证,疮疡肿毒

◊注:苦寒败胃,脾胃虚寒忌用

♦不同点:

◊黄苓:善清上焦湿热、肺火

O湿温、暑湿初起

。肺热咳嗽

O热病烦渴

。咽喉肿痛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除热安胎:胎热不安

◊黄连:力最强,善清中焦湿热、心火、胃火

。湿阻中焦

。湿热泻痢要药。常配木香

。耳痛流脓、目赤肿痛、疔毒

。心火亢盛,心烦失眠、口疮

。火热炽盛,烦躁,神昏

。胃火牙痛、呕吐

。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O血热吐蝴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相火

。湿热脚气、足膝痿软

・退热除蒸:阴虚发热

龙胆

龙胆: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

・湿热黄疸

•阴肿阴痒、带下黄臭

・湿疹瘙痒

◊泻肝胆火:

・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肝热惊风

苦参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湿热证

・湿热泻痢,便血、痔血,黄疸

・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疥癣瘙痒

◊利尿:小便不利

•注:反藜芦

秦皮、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泻痢、湿热带下

◊清肝明目:肝火目赤

♦白鲜皮: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疮毒、阴肿阴痒、湿疹、疥癣

◊祛风解毒:风湿热痹

♦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共同点:

・清热燥湿:湿热证

•泻火解毒:热毒证

◊不同点:

•苦豆子:止痛:胃痛吞酸;杀虫,顽癣

•三棵针:跌打损伤

•马尾连:热病烦躁、肺热咳嗽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一、性能功效

♦寒、凉

♦清热解毒,泻火

二、适应证:

♦热毒证: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昨腮、咽喉肿痛、热毒

下痢、虫蛇咬伤、水火烫伤

♦其他急性热病

三、配伍

♦药证相符

♦热毒在血分:配清热凉血药

♦火热炽盛:配清热泻火药

♦挟湿:配利湿、燥湿、化湿药

♦疮痈、咽喉肿痛:配外用药

♦热毒血痢、里急后重:配活血行气药

♦疮疡体虚:配补气养血托疮药

四、使用注意

♦药性寒凉,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金银花、连翘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清热解毒:痈肿疔疮,内、外痈均可,疮疡要药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不同点:

◊金银花:疏散力强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连翘:消肿散结力强,“疮家圣药”

。嗦病痰核。

・清心利尿:热淋涩痛

穿心莲

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燥湿:湿热泻痢,热淋,湿疹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大青叶:苦、寒。归心、胃经。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

♦共同点: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昨腮喉痹,痈肿疮毒,丹毒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大青叶、板蓝根: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不同点:

◊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

◊板蓝根:长于解毒利咽散结

◊青黛:长于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注:入丸散,L5~3g

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共同点:

◊清热解毒:外、内痈,痈肿疔疮、咽喉肿痛、虫蛇咬伤

◊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

♦不同点:

◊蒲公英:兼疏郁通乳,善治乳痈肿痛,乳痈要药

•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注:用量过大可致腹泻

◊紫花地丁:功专解毒,尤治疔毒

◊野菊花:

・除湿止痒:湿疹、湿疮、风疹痒痛

土茯苓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梅毒要药,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淋浊带下,湿疹瘙痒。

・痈肿疮毒

鱼腥草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内、外痈,肺痈要药

•善清肺热:肺热咳嗽

◊利尿通淋:热淋涩痛。

◊注:不宜久煎,肌注存在过敏反应。

大血藤、败酱草

大血藤:苦,平。归大肠、肝经。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共同点:

◊清热解毒、消痈:内、外痈,肠痈要药。

◊活血止痛:瘀滞疼痛

♦不同点:

◊大血藤:善散肠中瘀滞。

。跌打损伤、经闭痛经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败酱草:消痈排脓力强,肠痈首选

O产后瘀阻腹痛

射干、山豆根

射干:苦,寒。归肺经。

由豆根: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共同点:

◊清热解毒、利咽:咽喉肿痛

♦不同点:

◊射干:兼祛痰,宜痰热壅盛

・降气消痰:热痰、寒痰咳喘

◊山豆根:解毒消肿力强,咽喉肿痛要药

。牙痛、口疮

白头翁

白头翁: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善清胃肠湿热、血分热毒

•热毒血痢要药

・热毒疮疡

•阴痒带下

熊胆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

◊息风止痉: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

◊注:0.25-0.5g,入丸、散

贯众、重楼、拳参、漏芦、金养麦、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

木蝴蝶、马齿范、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

蛇舌草、山慈菇、千里光、白筱、四季青、绿豆

主要功用

药名次要功用备注

共同点不同点

清热解毒:风热感冒,瘁腮、疮

贯众痈、烧烫伤,温毒发斑杀虫:肠道寄生虫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止血:血热出血、

马勃宣散风热:风热袭肺包煎

外伤出血

偏生津化痰:咽干口解毒醒酒:鱼蟹中

青果

燥,烦渴音哑毒、饮酒过度

解毒利

锦灯化痰:痰热咳嗽、咽痛利尿通淋:小便不

咽:咽喉

笼音哑利,热淋

肿痛

金果止痛:胃脱热痛、

榄泻痢腹痛

木蝴疏肝和胃:肝胃气

兼清肺热

蝶痛

镇肝息风:小儿惊

拳参

痫抽搐

马齿清热解

热淋血淋

览毒、凉血

鸦胆止痢:热截疟,腐蚀赘疣:

子毒血痢、赘疣

地锦湿热泻利湿退黄:湿热黄

兼散瘀

草痢;血热疸

委陵出血;热

风湿痹证

菜毒疮疡

翻白清泄肺热:肺热咳喘、

草肺痈

通经下乳,舒筋通

漏芦消痈散结:瘵疡恶疮

金养消痈排脓:肺痈、爆疡、

麦咽喉肿痛

息风定惊:惊风抽

重楼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消肿止痛:跌打损

半边利水消肿:水肿、

毒蛇咬伤

莲湿疮湿疹

白花

利湿通淋:湿热淋

蛇舌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清热解证、黄疸

母:,用胛

由慈消痈散结:爆痂恶疮、

疮毒。

菇if痕痞块

千里清肝明目,清热利

光湿

消痈散结、生肌止痛:反乌

白薮

水火烫伤头

凉血解毒收湿:水火烫

四季伤、湿疹湿疮、淋证、收敛止血:外伤出

背泻痢、咽喉肿痛、肺热血(外用)

咳嗽

消暑:暑热烦渴

绿豆解毒:药食中毒利水:水肿,小便

不利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一、性能功效

♦甘、苦、咸,寒。咸能入血。归心、肝经。

♦清解营分、血分热邪。

二、适应证

♦营分、血分实热证:身热夜甚、澹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

斑疹、吐蝴、舌深绛、脉细数

三、配伍方法

♦气血两燔:配清热泻火药,气血两清

生地黄、玄参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共同点: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

•热病伤阴,口渴多饮、肠燥便秘。

•阴虚潮热,消渴。

◊注:脾虚便澹不宜。

♦不同点:

◊生地黄:力强,凉血滋阴要药。

。常治血热出血。

◊玄参:长于泻火解毒,散结消痈:

。目赤咽痛、痈肿疮毒、痰火瘵痈。

•注:反藜芦

牡丹皮、赤芍

牡丹皮: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

・血热出血。

◊活血祛瘀:

・血瘀证。

•疮疡肿毒。

♦不同点:

◊牡丹皮:凉血力强

。热病伤阴,无汗骨蒸要药。

。阴虚潮热,盗汗遗精。

・消内痈:肠痈腹痛

◊赤芍:活血力强

・清泻肝火:肝火目赤

•注:反藜芦

紫草、水牛角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

水牛角:苦,寒。归心、肝经。

♦共同点:

◊清热凉血解毒:血热毒盛、斑疹紫黑。

♦不同点:

◊紫草: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麻疹不透。

。痈疽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外用)。

・注:性寒滑利,脾虚便澹者忌服。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较强:

。热入营血;高热惊厥。

。血热出血。

・注:入汤剂锂碎先煎

第五节清虚热药

一、性能功效

♦寒、凉。

♦清虚热、退骨蒸。

二、适应证

♦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发热、虚烦不寐、盗汗

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热病伤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绛、脉细数。

三、配伍方法

♦常配清热凉血、清热养阴之品,以标本兼顾

青蒿、白薇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共同点:

◊清虚热、除骨蒸。

•热病伤阴。

•阴虚发热。

・阴虚外感。

♦不同点:

◊青蒿:力强,清虚热要药。

・解暑:外感暑邪,发热头痛口渴。

・截疟:疟疾。

・注:不宜久煎。

◊白薇:

・清血分实热:产后虚热。

•利尿通淋:热淋血淋。

・解毒疗疮: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胡黄连: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共同点:

◊清虚热,退骨蒸:阴虚发热

◊银柴胡、胡黄连:除疳热:小儿疳积发热。

♦不同点:

◊地骨皮:有汗骨蒸要药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清肺降火:肺热咳喘

◊银柴胡:清疳热力强,疳热要药。

◊胡黄连:

•清湿热: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第十章泻下药

一、含义:引起腹泻、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二、性能功效

♦沉降,归大肠经

♦泻下通便:排除胃肠积滞、燥屎、有害物质(毒、瘀、虫)

♦逐水退肿:通利大、小便,祛除停饮,消退水肿

♦清热泻火:清解实热壅滞之邪(泻下)

三、适应证:里实证

♦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水肿停饮

♦实热内结

四、分类

♦攻下药:作用较强

♦润下药:作用缓和

♦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

五、配伍方法

♦里实兼表邪:先解表后攻里,或同用解表药,表里双解,免表

邪内陷

♦里实而正虚:同用补益药,攻补兼施,攻邪不伤正

六、使用注意

♦奏效即止

♦峻猛、有毒者,须严格炮制、控制用量

♦峻猛、有毒者,易伤正气、脾胃,年老体虚、脾胃虚弱慎用,

胎前产后、经期忌用

第一节攻下药

一、性能功效

♦苦、寒,沉降,入胃、大肠经

♦泻下通便

♦清热泻火

二、适应证

♦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实热积滞。常配行气药,加强泻下、除

♦实热证。釜底抽薪,无论有无便秘

◊热病高热神昏

◊火热上炎

◊上焦血热出血

♦泄泻。通因通用,攻逐积滞,消除病因

◊痢疾初起、下痢后重

◊饮食积滞、泻而不畅

◊肠道寄生虫引起腹泻

大黄、芒硝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共同点:

◊泻下攻积:积滞便秘,常相须为用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

◊注:孕妇、哺乳期、月经期忌用

♦不同点:

◊大黄•:力强。尤宜热结便秘,积滞便秘要药。

•泻火:火热上炎

・凉血:血热吐fit

・解毒:肠痈腹痛,烧烫伤

・逐瘀通经:瘀血证

・清利湿热: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芒硝:味咸,润燥软坚,善治大便燥结

・清热消肿:咽痛、口疮、目赤(外用)

・注:畏硫黄、畏三棱

番泻叶、芦荟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

芦荟: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共同点: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

◊注:孕妇、哺乳期、月经期忌用

♦不同点:

◊番泻叶:腹水般胀(泻下通便、排除水湿)

◊芦荟:

・清肝:肝经火盛,烦躁惊痫

・杀虫疗疳:疳积、虫积腹痛,疥癣

・注:宜入丸散

第二节润下药

一、性能功效

♦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酯,味甘质润。入脾、大肠经

♦润滑大肠

二、适应证

♦肠燥津枯便秘:老年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失血

三、配伍方法

♦热盛津伤便秘:配清热养阴药

♦血虚:配补血药

♦气滞:配行气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火麻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松子仁:甘,温。归肺、肝、大肠经。

♦共同点: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不同点:

◊火麻仁:兼滋养补虚,尤宜老人、产妇、体弱津枯血虚者

◊郁李仁:力较强,兼行大肠气滞,尤宜大肠气滞津少者

・利水消肿: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松子仁:甘润,尤宜津枯肠燥者

•润肺止咳:肺燥干咳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一、性能功效

♦苦、寒,有毒

♦泻下,峻猛,从大便排出体内潴留水液

♦利尿

二、适应证

♦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实证,正气未衰

三、使用注意

♦中病即止

♦体虚慎用,孕妇忌用

♦邪实正虚者,固护正气,先补后攻、攻补兼施

♦注意炮制、剂量、用法、禁忌

甘遂、京大戟、芫花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京大戟: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芫花:苦、辛,温。有毒。归肺、脾、肾经。

♦共同点:

◊泻水逐饮:水肿、曦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

◊甘遂、大戟:消肿散结:疮痈肿毒,爆痈痰核(外用)

◊注:

•内服醋制,生品外用

・孕妇、体虚忌用

•反甘草

♦不同点:

◊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泻水逐饮力最强

。风痰癫痫。

•注:不入煎剂,丸散0.5〜1g

◊大戟:偏行脏腑水湿,消肿散结力强,毒性最小

・煎服1.5〜3g;丸散1g

•红大戟:茜草科红大戟根,泻水逐饮力弱,消肿散结力强。

◊芫花:长于泻胸胁水饮,泻水逐饮力最缓,毒性最大

•祛痰止咳:寒饮喘咳

・杀虫疗疮:头疮、白秃、顽癣

•煎服1.5〜3g;丸散0.6g

商陆、牵牛子

商陆:苦,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共同点:

◊泻下逐水:力缓。水肿瞰胀、二便不利,正气未衰

◊注:孕妇、体虚忌用

♦不同点:

◊商陆:

・消肿散结:疮疡肿毒、痈肿初起(外用)

・注:醋制减毒

◊牵牛子:痰饮喘咳

•去积杀虫:虫积腹痛

・注:

O炒用药性较缓

O畏巴豆

巴豆、千金子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千金子: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

♦共同点:

◊逐水退肿:水肿般胀、二便不利,正气未衰

◊注:

・制霜减毒

•宜入丸散

・孕妇、体虚忌用

♦不同点:

◊巴豆:药力刚猛,善峻下冷积塞:寒积便秘

•祛痰利咽:喉痹痰阻、寒实结胸

•蚀疮:痈肿未溃、疥癣恶疮(外用)。

・注:

O丸散0.1〜0.3g

。畏牵牛

◊千金子:药力、毒性较缓

・破血消瘤:血滞经闭、痕积聚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一、含义: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的药物

二、性能功效

♦辛、苦,温、凉

♦祛风除湿

♦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补肝肾、强筋骨

三、适应证

♦风湿痹证:风寒湿邪停留于肌肉、经络、筋骨、关节

◊疼痛、重着、麻木、关节肿大、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行痹、着痹、痛痹、热痹

四、分类

♦祛风寒湿药

♦祛风湿热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配伍方法

♦行痹:选善祛风者,配活血养血药

♦着痹:选温燥者,配燥湿、利湿健脾药

♦痛痹:选散寒止痛者,配温经通阳药

♦热痹:选寒凉者,配凉血清热药

♦痹证日久:选袪风湿强筋骨药,配伍补肝肾、益气血药,扶正

袪邪

♦感邪初期,病邪在表:配解表药

♦病邪入里:配活血通络药

♦挟痰、挟瘀:配袪痰、散瘀药

六、使用注意

♦宜作酒剂、丸剂。酒剂增强药效

♦性燥易耗伤阴血,阴虚血亏慎用

第一节祛风寒湿药

一、性能功效

♦辛、苦,温

♦入肝、脾、肾经

♦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尤善止痛

二、适应范围

♦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

♦风湿热痹:配清热药

独活、威灵仙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

♦共同点:

◊祛风湿、止痹痛:风湿痹痛

♦不同点:

◊独活:力强,风湿痹痛主药。善下行,宜下半身风寒湿痹

・解表:风寒挟湿表证

・少阴头痛

威灵仙:通行十二经,风湿痹痛要药。上下皆可,尤宜行痹

•消骨哽:诸骨哽咽。30〜50g煎汤频服

羌活、独活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

◊解表:风寒挟湿表证

♦不同点:

◊羌活:气浓烈,发散力强,偏上偏表,善治风寒表证,上半身风

湿痹痛

◊独活:气较淡,解表力弱,祛风湿力强,偏下偏里,善治下半身

风湿痹痛,少阴头痛

川乌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应用: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风寒湿痹,尤善止痛,尤宜痛痹。

・心腹冷痛,寒疝疼痛

・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注:

•先煎、久煎

・反半、篓、贝、薮、及

◊草乌:同川乌,毒性更强。

薪蛇、乌梢蛇

新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

♦共同点:

◊性善走窜,透骨搜风,祛风专药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风湿顽痛

・中风不遂

•麻风,疥癣

・急慢惊风、破伤风

♦不同点:

◊靳蛇:药力较强,风湿顽痹要药

・金钱白花蛇:药力更强

◊乌梢蛇:药力较缓

・蛇蜕:祛风,定惊,退翳,解毒止痒

木瓜、蚕沙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

蚕沙: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共同点:

◊和胃化湿:

・湿痹拘挛

・吐泻转筋,湿浊中阻

♦不同点:

◊木瓜:善舒筋活络,湿痹拘挛要药

。脚气肿痛

•消食:消化不良

◊蚕沙:既祛湿、又祛风

•祛风止痒:风疹湿疹瘙痒

・注:包煎

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

上一枝蒿、路路通

♦共同点:

◊祛风湿、通经络: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不同点:

◊伸筋草:善通经络

◊寻骨风:亦治胃痛、牙痛、痈肿

◊松节:性偏温燥,尤宜寒湿偏盛

◊海风藤:痹痛拘挛常用药

◊青风藤:力较强

・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丁公藤:长于发散,善消肿止痛

◊昆明山海棠:有大毒。行十二经络

・祛瘀通络、续筋接骨:骨折肿痛

・止血:产后出血

・解毒杀虫:癌肿、顽癣

◊雪上一枝蒿:有大毒。活血脉,止痛良药:多种疼痛

・解毒:疮疡肿毒,虫蛇咬伤

◊路路通:通十二经穴

•利水消肿:水肿

•通经脉:经行不畅、经闭;乳少、乳汁不通

・袪风止痒:风疹瘙痒

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一、性能功效

♦辛、苦,寒

♦入肝、脾、肾经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二、适应证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风寒湿痹:配温经散寒药

秦无、防己

秦无: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共同点:

◊祛风湿、止痹痛:风湿热痹

♦不同点:

◊秦无:质润,风药润剂。兼舒筋络,新久、上下、寒热均可,尤

宜热痹

・通络止痛:中风不遂

•退虚热:骨蒸潮热,疳积发热。虚热要药

・清湿热:湿热黄疸

◊防己:热痹要药

•利水消肿:水肿痰饮、脚气浮肿

・清热燥湿:湿疹疮毒

躲益草、络石藤

猫苍草:辛、苦,寒。归肝、肾经。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共同点:

◊祛风湿、通经络:风湿痹痛

♦不同点:

◊猫苍草: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络石藤:中风不遂、湿疹瘙痒

•凉血消肿: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