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三单元

单元知识概述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7课课程目标:

CONTENTS目录学习重点:近代以来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转移和族群变化;学习难点:人口和族群变化最终引起了文化的冲突、交融和认同。重点难点:1、掌握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英国在大洋洲的史实,分析殖民者入侵

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的变化、国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

替代性变化。2.掌握华工到美洲、大洋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做

出的贡献。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01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0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03本课时空坐标为什么美洲、大洋洲、非洲这些地方的人口分布复杂?这与15—19世纪世界人口的迁移有何关系?知识回顾:(1)复习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背景①新航路开辟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英、俄、法、美等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方式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结果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相关概念: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族群是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是美洲的主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本土文明。

印第安人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

然而,今天的美国,印第安人大多聚居在一些偏僻的保留区内。这一切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直接相关。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开始买进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在美洲种植园劳动罪恶的“三角贸易”由此开始人数锐减种植园劳动力不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奴役印第安人(一)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数量锐减;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美洲族群的变化变化:原因:

史料: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为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印第安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估计至少有900万人,殖民者入侵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①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疯狂屠杀以及奴役。②殖民者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对美洲:使美洲的人口锐减。破坏了印第安人的文明,实行殖民统治,使美洲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影响:美国文化:以殖民地统治者英国的文化为基础,多种文化融合,强调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2、美洲黑人数量激增,超过土著;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美洲族群的变化变化:原因:

史料:“非洲到处在流血……耕耘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三角贸易)对美洲: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影响:对非洲:1.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2.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社会经济出现倒退。3、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远超土著和黑人;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美洲族群的变化变化:原因:

史料:感恩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很多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或寻找发财致富机会等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数量增加。4、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美洲族群的变化变化: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三)殖民扩张和族群变化产生的影响材料:巴西很少有欧洲女性,葡萄牙男性非常乐意尽享齐人之福,娶一个美洲女人,同时再娶一个女奴……事实上,在殖民时期的巴西,跨民族、跨种族的婚姻是很常见的,由此代代相传下来,比墨西哥的梅斯蒂索人的混血情况要彻底得多、复杂得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思考】葡萄牙男性的这种行为对美洲大陆的族群构成产生了什么影响?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使美洲的族群与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变化?(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2)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3)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阿兹特克文化遗址现代化建筑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多文化融合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天主教)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广场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三)殖民扩张和族群变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教材P39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1)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土著文化受到破坏。

(2)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白人占据了美国人口的大多数,其吸收亚洲、丰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移民文化。

(3)大规模的人口迁徒使拉美成为世界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群相互杂居的地区,广大移民把自身文化带到拉美,这些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经过长期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形成了独特的拉美文化。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2)中美洲: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黑人人口占多数。

(1)北美: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紧保留地生活。(3)南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鲁等少数

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原因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

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原因

原因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四)美洲人口结构差异及原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1835年1935年1835年1935年1935年北美洲13.8124.32.612.41.8中美洲1.96.92.78.421.4南美洲2.940.94.518.729.2合计18.6172.19.839.552.4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一)大洋洲概况:1.地理范围:包括澳大利亚、巴布新几内亚、新西兰、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等。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一)大洋洲概况:2.原始居民:

考古发现表明,在3万多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

土著的人种归属在大洋洲诸岛和东南亚一带的尼格利陀人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种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种、斯里兰卡的唯达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达人,甚至中国的苗族也融入其中。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图为欧洲人所绘毛利人酋长之子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二)英国的殖民活动:开采金矿流放罪犯建立牧场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失败,不能在北美关押罪犯,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组流放地,关押英国罪犯。1786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勋爵宣布,将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英国人抵达澳洲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1768年8月26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携带多位科学家,搭乘“奋进号”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开始了漫长的航行探索。1770年4月,“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人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羊毛)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英国在澳大利亚(大洋洲)殖民活动三部曲英国海军上将菲利普在悉尼港建立殖民地澳大利亚成为了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金矿的开发,让澳大利亚吸引了大批淘金者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著居住地。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先后抵此;17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国旗

英国国旗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欧美殖民统治建立后,改变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构成,现在人口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主要是英国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有的已经灭绝,如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塔斯马尼亚人。土著居民的幸存者(巴布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等原住民),多被驱逐,赶至荒芜地区。

原因

原因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3、对文化的影响:材料:1768年,为扩大英帝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一些土著人眼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

——郭方《看得见的英国史》为什么在西方史学家和澳大利亚土著眼里,库克的形象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对英国:使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促进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的进步,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对土著居民:库克的航海活动给当地的土著居民带来巨大灾难: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被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他们经历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华工的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也被称为“猪仔”(在奴隶贩子眼中华工与猪仔相同),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二)两个阶段﹕(一)华工概念:(1)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1)原因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2)特点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三、华工的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2)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世界各地。

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①原因:(二)两个阶段﹕a.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

新的廉价劳动力。(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集聚在船上的华工华工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等地集中后再被装船外运,船上条件很差,途中死亡率超过30%。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大工厂制度形成,从非洲输出奴隶不如把非洲变成商品市场的原料供应地,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政治: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

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三、华工的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①原因:(二)两个阶段﹕b.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

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图片来源: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在奴隶贩子眼中华工与猪仔相同c.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

运输费用,获取巨额利润。材料:(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材料: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1814年为一百八十名,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名…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厦门目睹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也被迫承认:“几百名劳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等印记”

摘编自高鸿志主编《中国近代史》d.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e.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出国逃生。三、华工的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开发美洲:(三)概况﹕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太平洋铁路(1863-1869年修建)东西贯穿整个美国,期间有崇山峻岭、浩瀚荒漠阻碍,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线路。当时汽车、飞机还未发明,从美国东部到美国西部,至少需要6个月(修通后只需7日)。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拉丁美洲:通车盛典的照片,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2)开发大洋洲: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巴新种植园中工作的华工美国在1964年将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华工被誉为“美国之真实开路先锋”!三、华工的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四)特点﹕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分布在世界各地。鸦片战争后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从事苦力劳动;受到不公正待遇;死亡众多;三、华工的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五)影响﹕近代数百万的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1)积极:①很多华工后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

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②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2)消极:a.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了不同

文明的发展。b.下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c.赴美华工:促进美西部开发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d.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⑤一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帮助协约国取

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率先创办近代企业,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州创立继昌隆缫丝

厂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