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TOC\o"1-2"\h\u24273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2705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211992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325442第二章智能制造基础技术 3229952.1工业互联网平台 345472.2大数据与云计算 4209542.3人工智能技术 427854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544723.1系统设计原则 5279873.1.1引言 5155943.1.2系统设计原则内容 588663.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5149013.2.1引言 617183.2.2系统集成内容 6243743.2.3互联互通策略 6298553.3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632813.3.1引言 6233963.3.2系统安全策略 622773.3.3系统稳定性措施 622695第四章自动驾驶技术概述 6135014.1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类 64774.2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 7276544.3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 76106第五章感知与定位技术 8308835.1激光雷达技术 8327505.2摄像头技术 8106955.3GPS与惯性导航系统 830462第六章控制与决策技术 9208016.1车辆动力学模型 9220646.2路径规划与导航 9163606.3驾驶决策与安全策略 915908第七章自动驾驶车辆系统 10252087.1车辆硬件平台 10258117.1.1概述 10272477.1.2硬件构成 10254807.1.3硬件功能要求 1127207.2软件系统架构 1134817.2.1概述 11198687.2.2架构设计 11239947.2.3软件功能要求 11317757.3系统集成与测试 11141177.3.1概述 11248277.3.2集成策略 1154347.3.3测试方法 125494第八章智能交通系统 12116578.1车联网技术 1230508.2交通管理与优化 12271798.3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1323471第九章安全法规与标准 13145939.1安全法规与政策 13182729.2自动驾驶技术标准 14136839.3安全评估与测试 1415129第十章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151029610.1产业现状与趋势 152396010.2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15881710.3发展策略与建议 15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制造业的高效、绿色、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智能制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制造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并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制造阶段: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2)自动化制造阶段: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3)数字化制造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实现制造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智能制造阶段: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涉及的关键技术众多,以下列举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等方面。(2)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包括技术、传感器技术、执行器技术等。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决策、优化调度和故障诊断。(4)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数据基础,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和优化生产计划。(5)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支撑,包括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应用等。云计算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弹性和灵活配置。(6)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安全保障,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运行。(7)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模拟、优化和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8)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制造的连接纽带,包括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过程的协同性。第二章智能制造基础技术2.1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智能制造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支撑,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工厂内外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全面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集成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整合各类工业控制系统、传感器、设备和云服务,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成化的信息交互平台。(2)实时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实时采集和处理工厂内外的大量数据,为决策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3)可扩展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强大的可扩展性,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4)安全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保证工厂生产安全稳定。2.2大数据与云计算大数据与云计算是智能制造的两大基础技术,它们共同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计算能力。(1)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数据采集与存储:通过各类传感器、控制系统等设备,实时采集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并将其存储在云端。②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③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便于决策者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状况。(2)云计算:云计算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源共享: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弹性扩展:根据企业需求,云计算平台可自动调整计算和存储资源,满足生产过程中的动态需求。③灵活部署:云计算平台支持多种部署方式,如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2.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视觉:通过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技术,实现对工厂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设备状态等信息的实时监测。(2)自然语言处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智能交流,提高生产效率。(3)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训练,挖掘出潜在的价值,为决策者提供有力支持。(4)技术:将技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5)优化算法:利用优化算法,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工艺参数等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3.1系统设计原则3.1.1引言在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方案中,系统设计原则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本节将详细阐述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的原则,以指导系统开发与实践。3.1.2系统设计原则内容(1)模块化设计原则: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功能的扩展和升级,同时降低系统复杂度。(2)开放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支持与其他系统、设备和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3)可靠性原则:系统设计应考虑各种运行环境,保证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稳定可靠。(4)实时性原则:系统应具备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汽车制造过程中对实时信息的需求。(5)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设备安全等方面。(6)易用性原则:系统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3.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3.2.1引言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是智能制造系统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本节将分析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的要点,以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3.2.2系统集成内容(1)硬件集成:将各种设备、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2)软件集成:将不同软件系统、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3)网络集成:构建统一的数据传输网络,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3.2.3互联互通策略(1)制定统一的数据通信协议,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顺利进行。(2)采用标准化技术,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实现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无缝对接。(3)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各子系统数据的汇总、分析和应用。3.3系统安全与稳定性3.3.1引言系统安全与稳定性是智能制造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本节将探讨系统安全与稳定性的关键要素,以保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可靠运行。3.3.2系统安全策略(1)数据安全:采用加密、备份等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手段,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3)设备安全:对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理设备故障。3.3.3系统稳定性措施(1)冗余设计:对关键部件和系统进行冗余设计,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2)故障预警:构建故障预警系统,提前发觉潜在问题,防止系统故障。(3)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提高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章自动驾驶技术概述4.1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类自动驾驶技术按照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级别,从0级到5级。0级为无自动化,1级为单一功能自动化,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2级为部分自动化,如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和自动紧急制动(AEB);3级为有条件的自动化,如特斯拉的Autopilot;4级为高度自动化,能够在特定场景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5级为完全自动化,能够在各种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实现无人驾驶。根据感知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基于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组合导航等技术。基于视觉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通过摄像头采集道路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和处理,实现对车辆、行人、道路标志等目标的检测和识别。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则通过发射激光或电磁波,测量目标物的距离和速度,实现环境感知。组合导航技术则将多种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4.2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自动驾驶车辆研究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了实用化阶段。1995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Navlab项目成功开发出了一款自动驾驶汽车。此后,各国纷纷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如日本的车辆信息与通信系统(VICS)项目、欧洲的普罗米修斯项目等。21世纪初,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谷歌于2009年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利用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在复杂道路条件下的自动驾驶。特斯拉、百度等企业也纷纷加入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行列,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4.3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车辆可以自动保持车道、控制速度,减轻驾驶员的疲劳。(2)城市道路自动驾驶:在城市道路中,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应对复杂的交通状况,如拥堵、行人横穿等。(3)物流配送:自动驾驶技术可应用于物流配送领域,实现无人驾驶货车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的自主行驶。(4)公共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可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如无人驾驶公交车、出租车等,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5)农业、林业等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可应用于农业、林业等领域,实现无人驾驶农机和林业机械的自主作业。(6)特殊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可应用于特殊场景,如矿区、港口等,降低危险作业环境对人员的安全风险。第五章感知与定位技术5.1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是自动驾驶系统中关键的感知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测量反射光的时间延迟或相位变化,从而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激光雷达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能够在各种天气和光照条件下稳定工作。激光雷达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能够实现高精度测距,对目标的识别和分类能力较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但是激光雷达的成本相对较高,且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大。5.2摄像头技术摄像头技术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另一项重要感知技术。摄像头通过捕捉图像,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知。摄像头技术的核心在于图像处理和识别算法,包括目标检测、跟踪、分类等。摄像头技术的优点在于成本较低,安装方便,且能够获取丰富的环境信息。但是摄像头在光照条件较差、天气恶劣等情况下,其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摄像头对运动目标的识别和处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3GPS与惯性导航系统GPS与惯性导航系统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定位技术。GPS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定位。惯性导航系统则通过测量载体自身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结合初始位置信息,实现对载体的定位和导航。GPS与惯性导航系统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连续、实时的定位信息,且在室内外、遮挡等环境下仍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但是GPS在信号遮挡、城市峡谷等环境下,其定位精度会受到影响。惯性导航系统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误差会逐渐累积,需要通过其他定位技术进行校正。第六章控制与决策技术6.1车辆动力学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是控制与决策技术的基础,它描述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运动规律。通过对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可以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准确的车辆状态信息,进而实现高效、稳定的控制策略。车辆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运动方程:描述车辆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姿态等参数。(2)轮胎模型:研究轮胎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轮胎的受力情况,为控制策略提供依据。(3)动力学约束:考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动力学约束,如车辆质量、质心位置、悬挂系统特性等。(4)车辆动力学仿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情况,为控制策略的验证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6.2路径规划与导航路径规划与导航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如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为车辆规划一条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以下为路径规划与导航的关键技术:(1)地图匹配与定位:利用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精确定位。(2)路径搜索算法:采用启发式搜索算法,如A算法、Dijkstra算法等,为车辆规划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3)路径平滑与优化:对规划出的路径进行平滑处理,减少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和能耗。(4)动态路径调整:在行驶过程中,根据实时路况信息对路径进行动态调整,以应对突发情况。6.3驾驶决策与安全策略驾驶决策与安全策略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做出决策,保证行驶安全。以下为驾驶决策与安全策略的关键技术:(1)环境感知: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收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如前方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2)危险识别与预警:对收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前预警。(3)驾驶行为分析:根据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评估,为驾驶决策提供依据。(4)决策与控制:结合车辆动力学模型、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制定合理的驾驶策略,实现安全、高效的行驶。(5)自适应控制: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实时状态,对控制策略进行自适应调整,以提高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6)紧急制动与避障: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采取制动或避障措施,避免发生碰撞。通过以上控制与决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实现高效、安全的行驶。第七章自动驾驶车辆系统7.1车辆硬件平台7.1.1概述在自动驾驶车辆系统中,车辆硬件平台是承载各类传感器、控制器及执行机构的物理基础。硬件平台的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7.1.2硬件构成自动驾驶车辆硬件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感知设备: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用于收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2)控制器:包括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用于处理感知数据、进行决策和控制。(3)执行机构:包括电机、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用于实现车辆的自主行驶。(4)通信模块:用于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7.1.3硬件功能要求自动驾驶车辆硬件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要求:(1)高计算能力:以满足复杂算法和大量数据处理的需求。(2)高可靠性:保证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运行。(3)模块化设计:便于硬件升级和维护。7.2软件系统架构7.2.1概述软件系统架构是自动驾驶车辆系统的核心,负责将硬件平台上的各类数据融合、处理,并相应的控制指令。7.2.2架构设计自动驾驶车辆软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层:负责收集和处理感知设备的数据。(2)融合层:对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环境模型。(3)决策层:根据环境模型和预设规则,车辆行驶策略。(4)控制层:根据决策结果,控制指令,实现车辆的自主行驶。7.2.3软件功能要求自动驾驶车辆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要求:(1)实时性:保证系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和决策。(2)安全性:防止系统被攻击,保证车辆行驶安全。(3)可扩展性:便于系统功能的升级和扩展。7.3系统集成与测试7.3.1概述系统集成与测试是自动驾驶车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验证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功能和整体功能。7.3.2集成策略自动驾驶车辆系统集成应遵循以下策略:(1)模块化集成:按照软件架构和硬件构成,分模块进行集成。(2)逐步集成:先进行单个子系统的集成,再逐步进行多个子系统的集成。(3)迭代优化:在集成过程中,不断优化各子系统的功能和协同功能。7.3.3测试方法自动驾驶车辆系统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单元测试:针对单个模块或组件进行功能性和功能测试。(2)集成测试:验证多个模块或组件之间的协同功能。(3)系统测试:对整个自动驾驶车辆系统进行综合功能测试。(4)实车测试:在实车环境中,对自动驾驶车辆系统进行功能验证。第八章智能交通系统8.1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发生率,为驾驶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车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车载终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平台和应用程序四大部分。车载终端设备负责采集车辆信息,如车辆位置、速度、行驶方向等;通信网络实现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传输;数据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程序则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如导航、实时路况、车辆故障诊断等。8.2交通管理与优化交通管理与优化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通过车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交通管理与优化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与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路况监测:通过车载终端设备采集的车辆信息,实时监测道路拥堵情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2)信号控制优化:根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3)交通组织优化:通过智能交通组织方案,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提高道路利用率。(4)预警与处理: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预警,及时处理交通,减少交通拥堵。8.3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是智能交通系统的物理基础,主要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交通信号灯等。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旨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发生率,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提供支持。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特点如下:(1)数字化:将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2)网络化:通过通信网络将各类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处理。(3)智能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4)安全环保:注重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为驾驶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第九章安全法规与标准9.1安全法规与政策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法规与政策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的作用。我国对自动驾驶安全法规与政策的高度重视,旨在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在安全法规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这些法规明确了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行驶中的法律责任、驾驶员的资格要求以及道路通行规则。我国还在积极制定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技术标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奠定基础。在政策方面,我国积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自动驾驶技术攻关;优化自动驾驶测试环境,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道路测试机会;推动跨部门合作,加强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等。9.2自动驾驶技术标准自动驾驶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功能、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自动驾驶技术标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已发布的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安全管理规定》等。这些标准规定了自动驾驶车辆的道路测试要求、安全评估方法以及测试过程中的人员职责等。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体系。9.3安全评估与测试安全评估与测试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旨在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行驶中的安全功能。以下是安全评估与测试的几个关键方面:(1)仿真测试:通过计算机模拟,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感知、决策、控制等环节。仿真测试可帮助研发团队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优化算法与系统设计。(2)封闭场地测试:在指定的封闭场地内,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实际操作测试,检验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安全功能。封闭场地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