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选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
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
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2.(2014•广东)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
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选C变异是不定向的;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
互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蛾的口器变长是花矩变长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
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
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
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
是群体
解析:选B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标志。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
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甲、丙种群存
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
4.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
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
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解析:选C白纹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造成的,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
了选择,一年后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杀虫剂仅杀死少量白纹伊蚊的原因是原来的白
纹伊蚊中有抗药性个体,杀虫剂杀死的是没有抗药性的白纹伊蚊,剩下的为有抗药性的,
所以再用同样的杀虫剂效果就不好了。
5.(2014・四川)油菜物种甲(2〃=20)与乙(2〃=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
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
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条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选B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甲、
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
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
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
条;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
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
6.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相关说法错
误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选A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
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
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Q点时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
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解析:选A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
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
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8.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
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
变化说明()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解析:选C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点基因频率越来越
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蟆几乎都是浅色型⑸的,随着工业
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蟆成
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蟆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蟆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解析:选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
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通过自
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10.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看这两个
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
A.特定的生理功能B.不同的形态结构
C.地理隔离现象D.生殖隔离现象
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11.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D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
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基
因库间产生差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
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12.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
C.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桦尺蟆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
解析:选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而成的四倍体西瓜可育,是一个新物种;母
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骡子不是一个新物种;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
倍体水稻不可育,不是新物种;桦尺嵯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只能说明有
生物进化,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1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
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
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
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能
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
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镣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
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1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
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
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
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选C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子死亡,抗性较强的个体得以生存,从
而起到选择的作用;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但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病
毒也不能长期存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
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15.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
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
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选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解析:选A同一群体内的不同个体具有性状差异,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淘汰不利性
状,保留有利性状,而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
出现差异,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基因突变
是不定向的。
17.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蹊
(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蹊)。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沙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若干年
后调查发现,这条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蹊,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蹊的老鼠。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有趾蹊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
B.若岛上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蹊的老鼠长出了趾蹊
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C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璞,少数无趾蹊,说明有趾跳的老鼠是适应
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蹊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而不是没有趾璞的老鼠为
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跌。
18.(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
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选B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
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
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
进化。
1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
则()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选A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
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X0.2X0.8=0.32;
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
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
即64%.
20.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
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选B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形成新物种;①〜⑥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
染色体变异;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
2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
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
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
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50%B.50%和62.5%
C.62.5%和50%D.50%和100%
解析:选B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
20%+(l/2)x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
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l/4+(l/2)x(3/4)=62.5%。
2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B)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
同观点。
2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
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
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2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
容。
25.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D)
A.进化为另一新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
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灭绝。
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B)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B.①②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
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7.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i和a2,经过
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i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
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i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m和a2,又分别演化
出b、d、c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误;
由于d由ai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
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ai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
是同一物种,故C错误。即使句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
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误。
28.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为世界罕见的
动物基因库,其中白鹏由80年代初的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一万多只,该保护区
白鹏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A[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的基因库将增大;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其突变受
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和种群数量无关;种群数量增大,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发生改
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29.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B[某种基因占某个种群中该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比例,叫作基因频率,故
A正确;突变率一般是不变的,B错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
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故C正确;基因频率的定向改
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D正确。]
30.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
C[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
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正确、C
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
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31.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等位基因用A、a表示)9%,
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A.0.9、0.82B.0.36、0.55
C.0.49、0.42D.0.18、0.73
C[已知隐性性状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9%,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3,则
A基因的频率为1-0.3=0.7。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
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X0.7=0.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X0.7X0.3=0.42,C
正确。]
32.某一自由交配的昆虫种群,控制昆虫某性状的不同基因型及相应个体数
目分别是AA=77,Aa=94,aa=29。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昆虫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0.62,a的基因频率为0.38
B.如果若干代后A基因频率不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不改变
D.若下一代有500个个体,则杂合子约有236个
C[A的基因频率是0.62,a的基因频率为0.38,因此若下一代有500个体,
则杂合子(Aa基因型)的个体约有2X0.62X0.38X500七236(个),A、D项正确;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
是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不发生变化,C项错误。]
3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种群中的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D[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在整个生物界是非常普遍的,它是生物
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极其重要,A项正确;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B项正确;当外界环
境发生变化时,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与该环境有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
而与该环境无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不改变,C项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
本单位,D项错误。]
34.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蟆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
黑色型(S)的桦尺蟆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蟆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
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故B正确。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
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故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故
D错误。]
35.如表所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项目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
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
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一定为0.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
C[由表中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小,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由
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判断该生物发生了进化。由于a的基因频率不断
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理论上,1970年该种群Aa的
基因型频率为2X0.10X0.90=0.18,但如果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则Aa的基
因型频率不一定是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
的。]
3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通过遗传
能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
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37.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
件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③④
C[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其
概念范围比种群要大,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虽属两个种群,但属同一物种。隔
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
生殖隔离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38.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花的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D[生殖隔离包括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开花季节和花的形
态不同而不能自由交配,即使能交配,但也会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死亡,或产生的
杂种后代无生殖能力,这都属于生殖隔离。]
39.调查发现某种蜕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娱蚣、千
足虫等。与普通蜕螂相比,这种蜕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
于进食内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蜕螂与普通蜕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蜕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
C.与普通蜕螂相比较,这种蜕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蜕螂相比较,这种蜕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A[该蜕螂与普通蜕螂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故
A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烧螂种群中存在普通烧螂和“生活品味”提高的蜕螂,
由于自然选择的定向选择,使“生活品味”提高的姚螂基因频率提高,故B、C、
D正确。]
4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
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
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浅色桦尺蟆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蟆
B[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在使用皮康霜之前,有的病原体就会因突变而对
皮康霜有抗性,皮康霜对病原体进行了选择,保留了有抗药性的个体;狮和虎是
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华南虎和东北虎为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
离;黑色桦尺蟆和浅色桦尺蟆之间只存在一个性状的差异,灰色桦尺蟆与黑色桦
尺螳为同一物种。]
41.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
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
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
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C[在生存斗争中,病毒与兔之间相互选择,感染病毒后,抗性较强的兔被
保留下来,抗性较差的个体死亡,故A项正确;病毒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
兔感染强毒性病毒后会很快死亡,强毒性病毒失去寄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故
B项正确;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使中毒性病毒的存活时间长,
繁殖代数多,导致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故C项错误;蚊子能传播兔病毒,在
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42.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A.进化为另一物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D.绝灭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
要的变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绝灭。]
43.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
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发生定向变异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能够避免被天敌捕食;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
来越发达,能够捕食到昆虫,双方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D正确;自然选择对双方都有选择作用,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双
方为捕食关系,在自然选择中共同进化,C错误。]
44.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
正确的是()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
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
B[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
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
B、C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了两个物种,故A错误、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
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基因的突变有关,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
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一定源自地理隔离,D错误。]
45.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生物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物种生存在开放的环境中,受生存环境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
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个体,有利于被捕
食者种群的生存和发展。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的。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种间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个物种一旦绝灭,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其他物种的
生存和进化。]
二'非选择题
1.(14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自蜥蜴新
然有利性状一►保存
不同种产生
蜥蜴原种环
性状境不利性状一I淘汰
IZ
Y
图1iyucinku.com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
Y分别是、.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
是生物进化的。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o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连
趾(趾间有蹊)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图2ivuanku.com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连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③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
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
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2)小岛上
所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
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连
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
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连趾型个体趾间有蹊,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
时,连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2.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
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
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
种群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
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
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变异则逐渐,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改
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解析:(1)由于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
群体中ss的比例增加,所以s基因频率增高。(2)由于黑色型(SS或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
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所以S基因频率升高。(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
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
选择决定的。
答案:(1)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
s基因频率高(2)黑色型(SS或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
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3)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3.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
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
因频率为«
(2)下面甲图是该种群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知(填数
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
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B组雄鸟的尾
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将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
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
解析:(l)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l/2Aa的基因型频率=(1-20%—40%)+
l/2X40%=60%.(2)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对羽虱有抵抗能力的A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
所以用曲线1表示,a的基因频率下降,用曲线2表示。(3)由于三组鸟的尾羽起始长度是
相同的,若将A组的尾羽剪下并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
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则长尾羽的雌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答案:(1)60%(2)12(3)①A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4.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
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开
花
植
株
的
比
例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
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
了一生殖隔离一。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
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
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
了进化?没有,理由.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一。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独避—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自然选择一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解析]因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种群b
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
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工艺学-第一章-绪论
- 2024专项房地产代购协议范本
- 2024工程招投标协议管理实训解析
- 安全法律法规清单
- 2024年度三方服务销售业务协议范本
- 2024年度综合咨询业务协议
- 2024年度合板销售与购买协议
- 2024年水电安装工程劳务协议细化
- 2024年货物运输保障协议样本
- 2024年招聘流程合规协议书范例
- 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7 Seasons Grammar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课件)
- 妊娠合并症 妊娠合并心脏病(妇产科护理课件)
- QC小组活动程序讲解(自定目标值类型)
- 市民中心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方案
- 职业卫生检测考试题库(400题)
- 硫系玻璃和红外玻璃的区别
- 画法几何及水利土建制图习题答案
- 《合并同类项》赛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 RITTAL威图空调中文说明书
- 12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教案 道德与法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