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1.下列措施反映了()>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2.归纳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总体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B.北民南迁,南方崛起C.政权稳固,国家一统 D.社会动荡,民族交融3.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 D.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4.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5.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6.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7.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钱穆先生认为这是“北方士族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的表现。该材料意在说明()A.北方汉人民族意识觉醒B.北方农耕文化的延续主要得益于士族C.北方士族联合起来抵抗异族D.北方的社会环境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8.义熙九年(413年),在刘裕的建议下,东晋施行土断政策,将从华北移居到江南的民众编入现在的居住地户籍,不再给予侨民优抚政策。该措施意在()A.巩固南朝统治 B.推动民族交融 C.保证赋役征发 D.加强基层管理9.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10.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的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 B.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1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可以印证当时()A.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 B.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C.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 D.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12.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13.东晋建立前后约有90万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占当时江南金境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在东晋朝廷认可下形成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这()A.增强了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 B.激化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D.规范了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二、材料题14.江南开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材料三:(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1)材料一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材料四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材料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商鞅变法、唐玄宗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只有短暂的局部统一时期。北民内迁,中原人口南迁,民族关系进入大融合时期。因此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范鲜卑和汉族士族的门第、等级和职务等,通过定族姓”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c项正确;“定族姓”缓和而非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北魏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定族姓”的做法并未限制士族占田,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化,……”“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反映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5.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多元化,与当时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有关,B项正确;此时北方战乱频繁,影响丝路畅通,A项“交流空前”表述错误,排除;C项错把丝路东端起点多元化解读为沿线城市兴盛;D项错把北方个别城市的兴盛解读为北方经济恢复发展。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同姓宗族之间的团结,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D项正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强调的是同姓之间的团结,属于宗族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排除A项;同姓宗族内部的团结主要是为了应对动荡和战乱的社会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延续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士族对同姓的团结和重视,没有强调士族之间的联合,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晋施行土断政策,将从华北移居到江南的民众编入现在的居住地户籍,不再给予侨民优抚政策”及所学可知,东晋后期,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承担赋役,既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朝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户籍制度变化与加速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加强基层管理的相关信息,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之际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口南迁,长江以南汉族人口不断增长,这主要和当时北方地区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有关,即社会动乱的影响,D项正确;屯田制度主要是曹魏实行的,且在北方地区,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人口的变化主要是受政局的影响,而不是朝廷的倡导,排除B项;经济重心此时还在北方,并没有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后,在祖源上攀附华夏、国号上继承前代中原王朝国号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A项正确;对中原文化的崇拜不准确,且是表象,排除B项;题干看不出少数民族做法与国家统一之间的逻辑关联,排除C项;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都是有保留的,D项“彻底”太绝对,排除D。故选:A。11.答案:A解析:从材料“图1、图2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工作方式,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A正确;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A。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根据材料,北魏时期皇帝下诏禁止杀牛,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即经济结构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牛耕技术,排除A项;统治思想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北魏时期北方统一,政权更迭不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东晋的北人南迁,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C项正确;北人南迁后在南方过着稳定的生活,不利于增强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排除A项;移民的到来虽然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但材料并未提及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了适应移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并不是为了规范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1)状况: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2)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3)问题: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政策支持;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4)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可分析出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2)表现:根据材料“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可分析出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可分析出耕地面积扩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粮食储藏增多;根据材料“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可分析出可分析出劳动人口快速增长;根据材料“铁农具广泛使用”可分析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3)问题:根据材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勒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分析出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原因:结合东晋南朝的史实可分析出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政府政策支持: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答出两点即可)(4)变化:根据材料“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可分析出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15.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2)表现: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