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0篇(含答案)(2003-2023)_第1页
浙江丽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0篇(含答案)(2003-2023)_第2页
浙江丽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0篇(含答案)(2003-2023)_第3页
浙江丽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0篇(含答案)(2003-2023)_第4页
浙江丽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0篇(含答案)(2003-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丽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0篇(2003-2023)目录2023年 3丽水廊桥集锦 3手摇风琴 82022年 12莫言龙泉之行 12仰视缙云 142021年 17民族魂鲁迅 172019年 22千年敦煌“活”起来 22在泸县 242017年 27第一个告诉你下雷的人 28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292016年 31佐纪 31希望公众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342015年 36礼拜二午睡时刻 36纽约街头的USB接口 382013年 39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 40高高的玉米 412012年 43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43散步 442010年 46让儿子独立一回 46假想金箍棒 482009年 49外婆的小河 49鸟儿为什么歌唱 512008年 52初升之月的魅力 52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542007年 56总有一种角色适合我 56第六枚戒指 572006年 59夜晚 59南极的“不冻湖” 612004年 62一张纸片的命运 62情绪中暑 63起点之美 64

2023年丽水廊桥集锦永和桥永和桥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坐落于龙泉市安仁镇。永和桥连接起瓯江支流安仁溪的两岸,也连接起了通途大道。相传永和桥原名“永安桥”,初建时涉及毗连的三个村,村民对桥址的意见不一,积下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多年后,龙泉知县出面调解,一衣带水的三个村应该以和为贵。三个村的村民一致答应捐弃前嫌,重归于好,于是共同筹资复建了永安桥,将复建后的廊桥改名为“永和桥”。从桥头的碑刻上看,桥长125.7米,宽7.5米,高13米,桥墩间最大跨距达到18.4米。五座巨大的桥墩傲立在激流中,又被称为“分水金刚墙”,形状似舟,尖端逆流,以利避水,减轻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桥上有多副对联,其中一副写道“东山月上凭栏听石鼓,西溪雨后垂钓看金涛”。红军桥红军桥原名“后坑桥”,位于庆元县后坑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2001年落架大修。该桥全长36.2米,净跨28.5米,矢高6.05米,面阔5.45米,有廊屋15间。桥两侧自檐口至木拱架外壁鳞叠三层风雨板,上层风雨板开设各种几何图形小窗,以供采光及眺望。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人在后坑桥遭遇。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竹口大捷。竹口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红军指战员北上抗日的斗志,增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从此,当地老百姓将“后坑桥”称为“红军桥”。如龙桥如龙桥位于庆元县月山村举溪之上。月山人将后山比作龙脉,高耸的山脊由北向南如巨龙逶迤而来,到达如龙桥处山势猛然下降,而此桥恰如龙首下倾,故名如龙桥。桥长28.2米,净跨19.5米,拱高6.8米,面阔6米,有廊屋九间。东端建有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中间设立阁楼,南端立桥亭,造型巧夺天工的这三座歇山顶阁楼错落在廊屋之上,桥、廊、楼、亭、阁、屋合一,加上桥头的马仙宫,形成一组造型古雅而壮丽的建筑群。木拱廊桥是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公共空间,风吹日晒,水火侵袭,人为破坏,能够完整地保留百年已经实属不易。如龙桥奇迹般地穿越近四百年的历史,成为我国有确切纪年、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2001年,如龙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首座列为国保单位的木拱廊桥。桥上有对联,“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接龙桥接龙桥位于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这座桥连接两侧岩壁,恰似一道彩虹凌空于澄潭碧水之上,桥、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两岸山势像一条被河流截断的巨龙,接龙桥恰好将这条断开的龙重新连接,故而得名。接龙桥的前身是建于清朝嘉庆9年(1804)的庆安桥。清光绪21年(1895),村民祭祀时,不慎引燃大火致使桥面受损。后又由于洪水过境和多年的风吹日晒,庆安桥荡然无存。在士绅乡贤的资助下,最终在民国六年(1917)正月初六,接龙桥正式落成。新桥横跨于飞云江上游,内部数块大型圆木纵横相置,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墩桥上的廊屋和下面的拱架组成了其主要部分,廊凳处于桥正中间之位,17间廊屋矗立其中。该桥桥身长38米,宽4.6米,净跨30.7米,桥的木拱架距离河面高19.6米,是景宁县临水最高、山势最险、保存最好的廊桥之一。桥柱上镌刻着对联:“跬步欣逢今日稳,褰裳还念旧时艰。”(以上材料主要来自鲁晓敏《廊桥笔记》)◎桥之形1.同学们在整理资料时围绕“桥之形”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情境补全对话。丽丽:廊桥与一般的桥区别在哪里?庆庆:廊桥是加盖了廊屋的桥,可避风雨,遮太阳。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屋桥”。宁宁:这个名字真形象!“廊”的本义是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广”字旁的字大多与房子或住所有关,如“府”“(南阳诸葛)lú_____”。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字?丽丽:我想到一个“庭”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诗意。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含有“庭”字的句子有“_____”。庆庆:我想到的是“_____”字,这个字有“遮蔽”的意思,它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出现过:“_____,_____!”杜甫想为读书人遮挡风雨,廊桥则为行人遮风挡雨。宁宁:我还想到了“度”字。“_____,关山度若飞”,“度”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_____,后来才出现了“渡”字。桥帮助人们从此岸走到彼岸,庆庆:廊桥还被称为“虹桥”呢,用《中国石拱桥》里的“长虹卧波”来形容它的形状也很恰当。◎桥之技2.同学们在研究这四座桥时,发现每座桥都有不同于其他桥的建筑特色。请在下面的思维导图中写出你的发现。(1)_____(2)_____◎桥之名3.茅以升说“桥成后为桥题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丽水廊桥的命名方式。◎桥之联4.对联是廊桥文化的特色之一。下面两副对联,你更喜欢哪一副?请参照示例,在研学活动时向同学们做介绍。A.永和桥:东山月上凭栏听石鼓,西溪雨后垂钓看金涛B.如龙桥: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示例】接龙桥:跬步欣逢今日稳,褰裳还念旧时艰同学们,接龙桥经历了多次劫难,最终新桥落成。这副对联,写出了桥的沧桑变化,提醒我们要感念过去的艰难,珍惜现在的美好。◎桥之路5.丽丽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丽水廊桥”研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接受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请你参考廊桥位置示意图,设计一条线路,并写一段推介语,不超过120字。要求:(1)线路合理,选择三座廊桥;(2)围绕主题,凸显廊桥魅力。◎桥之思【答案】1.①.庐②.庭中有奇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洞庭一湖/门庭若市③.庇④.安得广厦千万间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⑥.万里赴戎机⑦.越过,飞越2.①.五座桥墩,形状似舟,尖端逆流②.桥廊楼亭阁屋宫合一,建筑群古雅而壮丽/结构坚固,造型巧夺天工3.永和桥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命名,表达了人们“和为贵”的生活理念;红军桥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一段光辉历程,铭记历史;接龙桥、如龙桥根据山势地形或周围环境特点来命名。4.示例一:我更喜欢A。同学们,永和桥上的这副对联写出了人们在入夜时分坐在廊桥上听溪水拍打石头的声音,雨后在廊桥垂钓看浊水流淌的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示例二:我更喜欢B。同学们,如龙桥上的这副对联写出了桥身倒映在水中,形成上下楼阁相互映衬的有趣画面,还写出了桥身犹如长虹横跨两岸的关丽景象。这副对联让我们体会到人们对如龙桥的喜爱和自豪。5.示例一:我设计的线路是“永和桥——红军桥——如龙桥”。永和桥贯通大道,气势雄伟,桥墩设计别出心裁。红军桥见证了先烈英勇奋战的红色岁月,书写了求是挺进的不朽篇章,激励着今人传承红色基因。如龙桥与山水自然融合,古雅壮丽,坚固恒长。这三座廊桥,可以让同学们欣赏不同廊桥的形态之美,探究廊桥的文化内蕴,传承先烈的红色精神。示例二:我设计的线路是“如龙桥——红军桥——接龙桥”。如龙桥造型古雅壮丽,是我国首座列为国保单位的木拱廊桥。红军桥见证了先烈英勇奋战的红色岁月,激励着今人传承红色基因。接龙桥凌空飞渡,历经沧桑,是景宁县临水最高、山势最险的廊桥之一。这三座廊桥,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廊桥的营造技艺,理解廊桥的文化内蕴,传承先烈的红色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字义、诗句填空等。庐:读音为lú,指简陋的小屋。含有“庭”的诗句有:庭中有奇树;庭下如积水空明等。结合“杜甫想为读书人遮挡风雨”可知是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故这个字是“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意思是越过。【2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的提取和概括。结合“永和桥”部分材料“五座巨大的桥墩傲立在激流中,又被称为‘分水金刚墙’,形状似舟,尖端逆流,以利避水,减轻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可知特色是:五座桥墩、形状似舟、尖端逆流。结合“如龙桥”部分材料“东端建有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中间设立阁楼,南端立桥亭,造型巧夺天工这三座歇山顶阁楼错落在廊屋之上,桥、廊、楼、亭、阁、屋合一,加上桥头的马仙宫,形成一组造型古雅而壮丽的建筑群”可知特色是造型奇特,巧夺天工。【3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永和桥:结合“初建时涉及毗连的三个村,村民对桥址的意见不一,积下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多年后,龙泉知县出面调解,一衣带水的三个村应该以和为贵”可知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为了化解矛盾,让当地百姓“以和为贵”,是人民的美好祝愿。红军桥:结合“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人在后坑桥遭遇。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竹口大捷。竹口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红军指战员北上抗日的斗志,增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从此,当地老百姓将‘后坑桥’称为‘红军桥’”可知这座桥有红色历史意义,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如龙桥:结合“月山人将后山比作龙脉,高耸山脊由北向南如巨龙逶迤而来,到达如龙桥处山势猛然下降,而此桥恰如龙首下倾,故名如龙桥”可知是根据山脉地势来命名的。接龙桥:结合“接龙桥位于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这座桥连接两侧岩壁,恰似一道彩虹凌空于澄潭碧水之上,桥、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两岸山势像一条被河流截断的巨龙,接龙桥恰好将这条断开的龙重新连接,故而得名”可知也是根据山脉地势而得名。据此可概括作答。【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联赏析。结合这座桥的经历,对联中的意象与意境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我喜欢对联A。同学们,永和桥上的对联描绘了月亮挂在山头,倚靠着桥的栏杆听溪水拍打石头的清脆声音,在下了雨后的西溪边上,一边垂钓一边欣赏波涛滚滚的美景。这是一幅多么悠闲自在的画面呀,看到这副对联,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惬意舒适的生活场景,所以我喜欢。示例2:我喜欢对联B。同学们,如龙桥上的对联描绘了这个廊桥就像是天上的仙人居住的宫殿,这座桥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在水的两岸,多么宏伟壮阔的一幅景象啊。看到这个,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个壮观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其的喜爱和惊叹之情,所以我喜欢。【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先设计一条路线,与“革命精神”相关,所以“红军桥”必须在内,然后再写一段推荐语,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路线:如龙桥——红军桥——永和桥理由:如龙桥恰如龙首下倾,是我国有确切纪年、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红军桥有着美好的革命故事,可以引领我们接受红色精神熏陶。永和桥则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这三座桥或文化意蕴丰富,或结构精巧美观,是参观学习的圣地哦。(2023年浙江丽水)手摇风琴〔英〕依列娜·法吉恩①从前有一位旅人,他有很长的路要走。天黑以前,他没能抵达目的地,于是他只得连夜赶路。②一路上,他翻山越岭,不见城镇,不见村庄,甚至连一栋房子也没见过。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③夜晚寂静得如同黑暗本身,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耳朵什么都听不着。为了排遣寂寞,他开始跟自己说话。④“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他说,“我是继续往前走,还是留在原地?如果继续走,我可能走错方向,然后直到早上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偏离路线。而若是停在原地,我的旅程势必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毕竟要走到有早饭吃的地方,还有约莫十一公里的路程。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要是我真的停在原地,我是应该躺下,还是站着?如果选择躺下,我应该会觉得芒刺在背。而如果选择站着,最后我肯定会两腿抽筋。我该如何是好呢?”⑤就在他自言自语的当儿,他又走了一段路,不过说到底也没走出太远。这时,这位旅人听见从森林里传来的乐声。他还没来得及停下脚步再次跟自己讲话,便又一次听见了那种乐声。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在这种时候,面临这种境地,任凭谁都会渴望听到这样的音乐。听出来了,旅人在这片黑暗的森林中,在这个漆黑的夜里所聆听到的这支乐曲,是由手摇风琴传出的。⑥这支乐曲令旅人感到快乐。他不再迷惘了,因为音乐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己经接近目的地,他的家已经近在咫尺。他循着乐声走去,与此同时,他感到青草正在自己脚下飘摇,树叶迎着他的脸颊翩翩起舞。当接近声源的时候,他喊道:“你在哪里?”他很确信,应该是有人在那儿的,因为森林中的一台手摇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来。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⑦旅人伸出手来,然后摸到了手摇风琴。⑧“稍等,先生,”那个欢快的声音又说,“让我先演奏完这支曲子。您要是乐意的话,跟着一起跳舞也无妨。”于是乐曲继续,欢快无比。旅人跳起舞来,跳得飞快又欢乐,末了还配合着音乐来了个精彩的收尾。⑨“真好,真好啊!”旅人说,“自从我十岁那年,离开那些后街小巷之后,就再也没有跟随手摇风琴曲一起舞蹈过了。”⑩“那太可惜了,先生。”风琴手说。⑪“这儿有一便士,请你收下。”旅人说。⑫“谢谢,”风琴手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一便士了。”⑬“你这是在朝哪里赶路呢?”旅人问道。⑭“倒是没有特定的目的地,”风琴手说,“往哪儿走,对我来说都一样。既然我能在这儿演奏手摇风琴,在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⑮“不过说实在的,”旅人说,“你应该去那种有人家开窗户的社区演奏,不然怎么会有人给你投便士呢?”⑯“我没那么做,但照样也挺知足的。”风琴手说。⑰“可是说实在的,”旅人又说,“你应该去那种后街小巷,有很多小孩子的那种地方,不然你演奏的时候,谁会跟着一起舞蹈呢?”⑱“哈,这倒是被你说中了,”风琴手说,“很久以前,我每天都会去那种开窗户的房子外面表演。集满十二便士之后,这天剩下的时间我就去那些后街小巷里表演。我每天要花掉六便士,然后存下六便士。不过有那么一天,我不小心得了感冒,不得不卧床养病。而等我病好之后,才发现后街小巷里已经出现了另一台手摇风琴,紧接着我又看到一台留声机,再接着是一架竖琴和一支短号。于是我明白,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这么着,如今我只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演奏。而不管是在哪里,我演奏的音乐始终如一。”⑲“可是有谁会来跳舞呢?”旅人又问。⑳“森林本身无须舞者。”风琴手说,旋即开始摇动风琴把手。㉑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随着星星的舞蹈,旅人看到,星辉下的森林里开出了花朵,可就在刚才,这里还分明不存在一朵花儿。花儿纷纷扭动花梗,争先恐后地在地衣上推出阵阵涟漪。有两三条小溪,上一刻还悄无声息,这一刻却相继奔涌起来。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㉒很久以前,旅人也曾像这样舞蹈;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选自《小书房》)7.这篇童话遵循了故事的基本结构,请在结构图的方框内填写四字短语。

(1)______(2)______(3)______8.童话两次写到“翩翩起舞”,分别刻画了旅人怎样的心理?(1)他循着乐声走去,与此同时,他感到青草正在自己脚下飘摇,树叶迎着他的脸颊翩翩起舞。(2)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9.这篇童话充满了隐喻色彩。你认为文中的“森林”“乐曲”“月亮”分别比喻什么?10.在你看来,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是否真的遇到了风琴手?请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体验进行探究。【答案】7.①.黑夜降临/失去方向/迷失森林②.与人对话/与己对话/自言自语/随乐起舞/弹奏乐曲③.走出森林/来到大路/走出迷惘8.(1)陷入困境的旅人,听见乐声,感到了接近目的地的轻松、快乐,不再迷惘。(2)在风琴曲的伴奏下,森林复苏了,旅人的心也复苏了,星星在旅人的眼里已经幻化成了后街小巷里的孩子,此时的旅人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充满了前进的动力。9.森林比喻困境、逆境、绝境,乐曲比喻力量、能量、快乐之源,月亮比喻光明、希望。10.遇到。第一层:理解肤浅,属于单点理解。示例:旅人伸出手来摸到了手摇风琴,和风琴手交谈。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进行多点分析。示例:森林里的一台手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风琴手和旅人进行了对话,旅人伸出手的时候,摸到了手摇风琴,风琴手淡定自足的话激励了旅人,风琴手是真实存在的,旅人在森林中听到的风琴乐曲,就是十岁那年舞蹈过的风琴乐曲,也正是风琴手弹奏的曲子。第三层:理解深刻,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关联拓展抽象分析。示例:旅人遇到的风琴手就像森林里的精灵,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他的讲述与旅人的经历高度吻合,唤起了旅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洞察旅人的心理,用乐观、淡定、积极的态度慰藉旅人,启迪旅人。他在黑暗中摇出欢快的风琴乐曲,给予旅人重新获得走出黑暗的勇气。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是旅人。当我们陷于困境,失去前行的勇气与动力时,总有那么一股力量来帮助我们拾取信心,走出迷途。没有遇到。第一层:理解肤浅,属于单点理解。示例:风琴手不可能一个人待在黑暗的森林里。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进行多点分析。示例:为了排遣寂寞,旅人开始自言自语。风琴手所讲的正是旅人的自言自语,这是不可思议的音乐,因为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都在起舞,这不太现实。旅人仿佛回到十岁那年跟随手摇风琴舞蹈,这是过去的经历。第三层:理解深刻,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关联拓展抽象分析。示例:旅人为了让排遣寂寞,于是跟自己对话,他与风琴手的对话其实是旅人的自言自语。他听到的音乐是出于自己的幻觉,因为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呈辉下的森林马上开花,溪流立即奔涌,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都在起舞,都是旅人的幻想。旅人仿佛回到十岁那年跟随手摇风琴舞蹈,美好的童年回忆帮助他走出困境。人生的旅程难免陷人黑暗,但美好的童年可以照亮前程。【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第①段“天黑以前,他没能抵达目的地,于是他只得连夜赶路”第②段“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可知当黑夜降临时,他迷失方向;结合第④段“‘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他说,‘我是继续往前走,还是留在原地?如果继续走,我可能走错方向,然后直到早上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偏离路线。而若是停在原地,我的旅程势必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毕竟要走到有早饭吃的地方,还有约莫十一公里的路程。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要是我真的停在原地,我是应该躺下,还是站着?如果选择躺下,我应该会觉得芒刺在背。而如果选择站着,最后我肯定会两腿抽筋。我该如何是好呢?’”可知他自言自语;结合第⑥段“当接近声源的时候,他喊道:‘你在哪里?’他很确信,应该是有人在那儿的,因为森林中的一台手摇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来。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可知他与人对话;结合第⑧段“旅人跳起舞来,跳得飞快又欢乐,末了还配合着音乐来了个精彩的收尾”可知个随月舞蹈,这些都是“行动”。结合第㉑段“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第㉒段“很久以前,旅人也曾像这样舞蹈;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可知他走出迷茫,发现坦途,这是结局。据此可概括作答【8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1)结合第⑥段“这支乐曲令旅人感到快乐。他不再迷惘了,因为音乐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己经接近目的地,他的家已经近在咫尺”可知当旅人听到音乐时他不再迷惘了,因为他感觉快要接近目的地了,自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故觉得旁边的树叶也在翩翩起舞。(2)结合第㉑段“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可知此时的旅人已经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他不再迷失方向了,故星星就像小孩一样翩翩起舞,突出他内心的坦荡、洒脱、轻松之感,他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据此言之有理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森林:结合第②段“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可知森林是一片片的,夜幕降临后特别阴森可怕,故它比喻生活中的困难、麻烦、绝境等。乐曲:结合第⑤段“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在这种时候,面临这种境地,任凭谁都会渴望听到这样的音乐”可知在人绝望的时候都渴望听到音乐,它可以让人重新振作起来,故它比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能量等。月亮:结合第㉑段“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可知月亮可以拨开云雾,划过整片夜空,故它比喻人们的希望和光明。言之有理即可。【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主旨探究。先回答“遇到”或者“没有遇到”,再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遇到。结合第⑤段“这时,这位旅人听见从森林里传来的乐声。他还没来得及停下脚步再次跟自己讲话,便又一次听见了那种乐声”“听出来了,旅人在这片黑暗的森林中,在这个漆黑的夜里所聆听到的这支乐曲,是由手摇风琴传出的”可知有人在拉手风琴;结合第⑥段“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第⑦段“旅人伸出手来,然后摸到了手摇风琴”可知旅人与风琴手进行对话并摸到了他的手,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接下去⑧-⑳段都是风琴手与旅人的对话,渐渐地帮助旅人拨开迷雾,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最后第㉒段“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告诉我们在风琴手的鼓励下,旅人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他就是旅人在黑暗迷茫时最好的力量。所以说遇到了。示例2:没有遇到。结合第⑤段“就在他自言自语的当儿,他又走了一段路,不过说到底也没走出太远”“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可知这个地方荒无人烟,根本就不会有人,所有一切不过是旅人的自言自语。结合第⑱段“很久以前,我每天都会去那种开窗户的房子外面表演。集满十二便士之后,这天剩下的时间我就去那些后街小巷里表演。我每天要花掉六便士,然后存下六便士”可知旅人有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一直铭记在脑海中。结合第㉑段“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随着星星的舞蹈,旅人看到,星辉下的森林里开出了花朵,可就在刚才,这里还分明不存在一朵花儿。花儿纷纷扭动花梗,争先恐后地在地衣上推出阵阵涟漪。有两三条小溪,上一刻还悄无声息,这一刻却相继奔涌起来。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这些花草树木的舞蹈都源自旅人的想象,而这一切都因为他内心的美好与快乐。所以说并不是风琴手感化了旅人,而是美好的童年照亮了他一生的道路。(2023年浙江丽水)2022年莫言龙泉之行莫言:我一直牵挂着龙泉的父老乡亲!.——专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龙泉管氏后裔莫言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著名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高密管氏宗谱记载,高密管氏是从龙泉迁过去的。2010年,莫言到龙泉寻根问祖时表示,自己是高密管氏的第二十四代子孙、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祖上是北宋名臣、龙泉人管师仁。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著名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高密管氏宗谱记载,高密管氏是从龙泉迁过去的。2010年,莫言到龙泉寻根问祖时表示,自己是高密管氏的第二十四代子孙、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祖上是北宋名臣、龙泉人管师仁。莫言曾题诗表达对龙泉之行的感想:“龙泉祖居地,山水呈瑞祥。诗成白云岩,根系石马岗。宝剑生紫气,青瓷吐幽光。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首届世界丽水人大会龙泉分会场和第十届龙泉青瓷宝剑节举办在即,记者专程赴北京采访了莫言。(一)龙泉之行印象深刻记者:莫言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北京采访您。2010年您曾赴龙泉寻根问祖,一晃七年过去了,龙泉在您的记忆当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莫言:回头一想七年了,但是感觉没那么长时间,好像也就两三年前的事情。上次龙泉之行,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去的一些地方,比如说石马村,石马村也是我的家谱里面所记载的——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龙泉落脚的地方,后来他们都迁出来了,迁到我去过的后甸村(龙渊街道一村),也就是管师仁故居、管氏祠堂那里,当然还参观过大窑古窑址,去过下樟村、白云岩,管师复隐居的地方,还深入到铸剑铺里去,跟陈阿金师傅现场体验铸剑的过程,总之这一行是很丰富的,印象也很深刻,所以我才感觉到仿佛没那么长时间。(二)龙泉是江南很美的风景记者:您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刚刚您也提到了石马村、后甸村、下樟村,有没有跟您儿时的记忆有重叠,或者勾起你似曾相识的印象?莫言:龙泉和高密完全不一样,你们那边都是名山大川,绿树蓊郁,清泉淙淙,是江南山清水秀很美的风景。我的故乡高密就是一马平川,完全是平原,高密最高的制高点,所谓的南山,海拔只不过五六十米的样子。最近这几年北方连续干旱,水也很缺。我印象中的高密是很平坦的,到了冬天,北方万物萧杀以后,也很难看到一点绿色,所以和龙泉对比非常的强烈,因此印象也是非常的鲜明。(三)龙泉之行在为创造做准备记者:2012年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龙泉老乡都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大家都很喜欢您的作品,也很期待和关注您的新作,更想在您的作品当中能看到龙泉的故事,您有这方面的打算么?

莫言:这可能要慢慢地来吧,因为不可能说我到了一个地方立刻就变成我小说里的素材,但是写散文也许会更快一些。我来到龙泉看了两天,写一个龙泉游,去了温州,就有个温州之游,爬上哪座山也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样记录记载性的文章当然随时可以写,但真的要把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历史写到小说里去,可能还是,第一要长期积累,第二要等待时机,也许某一天我写到某一篇小说的时候,突然会记忆起在龙泉行当中的细节,改头换面变成了小说素材。总而言之,一个作家的生活都是在为创作做准备,我2010年龙泉之行也是在为我的创作做准备,这一切都不会浪费的,总有一天会转化成我文学作品里的东西。(选自《今日龙泉》2017年8月7日,有删节)小组准备邀请莫言参加本次研讨活动,请结合专访为他量身定制一封请柬。5.小组准备给请柬配上莫言的题诗,但成员们对“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这两句是否合适产生了分歧,请发表你的意见。(2分)6.请给请柬设计一幅关于莫言龙泉印象的插图,用文字对画面加以描述。(3分)7.小组准备邀请莫言在研讨活动中发表演讲,请结合专访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拟一个适合莫言演讲的话题,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5.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是莫言自谦的话,作为邀请方不能说莫言“惭愧”。示例二:合适。这首诗表达的是莫言龙泉之行的感想,请柬配上他的诗,会让他感受到邀请方的用心和温暖。6.示例一:以石马村为主体,四周是连绵的群山,村中有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业河水清澈,整个画面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示例二:以龙泉的艺术瑰宝为主体,左边是宝剑铸造铺,悬着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右边是青瓷古窑址,放着一个圆润温婉的青瓷花瓶。7.示例一:我拟的话题是“积累素材与等待时机”。第三部分写的是莫言回答记者“有没有写龙泉故事的打算”这个问题,莫言告诉记者“要慢慢地来”,因为创作小说“第一要长期积累,第二要等待时机”。莫言认为小说创作要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写进去,而这需要长期积累,用长期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需要等待时机。这个话题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创作之道,所以拟写这个话题。示例二:我拟的话题是“散文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第三部分写的是莫言回答记者“有没有写龙泉故事的打算”这个问题,莫言告诉记者如果写散文是很快的,但写小说就需要积累和等待。莫言认为小说创作要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写进去,而这需要长期积累和等待时机。这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文学创作的经验之谈,所以拟写这个话题。天地诗心(19分)(2022年浙江丽水)仰视缙云张抗抗缙,赤色之帛。缙云,彤云彩霞缭绕之地。缙云位于浙东南丽水地区,唐武周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建县。缙云城东著名的仙都风景区,有一株石笋,其型拔地而起,顶部有一方四时不竭天然池水,相传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所形成。石笋又名鼎湖峰,自晋代起闻名于世。缙云氏是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夏官的号名,也是黄帝族势力南扩至缙云地区的古老记忆。至唐天宝年间,曾有祥云仙乐回旋于缙云山,唐玄宗听闻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笔写下“仙都”二字。缙云、仙都、鼎湖,皆为有出处的美地美景美名。春日去仙都,满眼皆绿,绿树碧水青草滩,被饱满的绿山谷环抱,山间弥漫的雾气如翠纱飘拂。走过绿荫蔽日的水上长堤,透过山崖上红殷殷的杜鹃花,穿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轻风吹开雾气,一座摩天石塔,若隐若现地兀自耸立。它从一池波光盈盈的湖溪里升起来,远望一眼,并不觉得它何等雄奇,只是与我以往见过的石笋有些不同,它不在幽暗的山洞、不在高高的山巅,而是以略显谦逊的姿态,低低伫立于群山之谷,有如平地凸现的泰山。然而,当我渐渐走近它,一直走到它的脚下。它的体积与高度,随着我的步步靠近而逐渐壮大。我凝视它,然后仰起脸,再仰脸,仍然望不到它的峰顶。那一刻,我被它惊到了:这是一块直上直下、囫囵敦实的巨石,四壁峰岩光滑陡峭,经受了亿万年风霜雨雪的磨砺,未有太多损蚀剥落。就像一个强壮伟岸的裸身巨人,灰褐色的肌肤,在酷烈的阳光和雷暴下,被锤炼得厚实坚韧。南方多雾多雨的湿润空气,使它吸储了太多的宇宙精华而拥有强大的气场。巨石半腰有一凹陷的圆洞,很像巨人的肚脐,日夜吐纳着释放着大自然的能量。再次抬头,依稀望见石柱顶端那一层层茂盛的灌木,错落有致地披挂下来,像是给石柱披了一件硕大的雨篷。尽管巨岩四壁可供攀缘,但据说只有极少人登上过巨石的绝顶,见过峰巅苍松翠柏间的神秘水池。我踮足翘望,未见缭绕缤纷的彩云,却有一群小鸟倏然惊飞,传说中,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后跨赤龙升天而去……鼎湖峰,相传生成于亿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融融岩浆凝固成花岗岩,其后风雨侵蚀,周围的石灰岩渐渐风化,只剩下一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直通地底深处。漫漫岁月,它稳稳矗立于此,有如一枚结实的定山神柱,上托苍穹下恤众生,淡定地低头俯瞰群山。那一刻,因它慈悲温和的俯视,我虔敬地仰望它。我仰视鼎湖峰,更像是仰望一座挺拔粗壮的巨型天然石雕。石柱高耸,柱旁依偎着一小石峰,恰似笋尖,高可平石脐,酷似慈母身下的姣儿,故又称童子峰。这座母子石笋,是缙云的镇县之宝,为千年缙云镇宅安邦。缙云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段。或许由于“断裂”,震裂了散落了无数形态各异的奇石。九曲练溪两岸计有72座奇峰,鼎湖峰、朱潭山、姑妇岩、小赤壁、倪翁洞、芙蓉峡等,构成了一座宏阔的奇岩长廊。若往深山去,山沟里怪石叠现,如城堡、如礁石、如雄狮、如火炬、如飞舟、如巨蟒、如冰坂……叠床架屋险象环生却是有惊无险。故而缙云素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其中的倪翁洞又名初阳谷,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历代摩崖石刻达60多处。“倪翁洞”三个篆字,是时任缙云县令、李白的族叔、书法大家李阳冰所题。遥望山中的摩崖石刻及奇峰异石,我仰视缙云石砌的历史。仙都景区是一个偌大的公园,花田烂漫,草滩葱郁,牛群在林间悠悠然吃草,一派乡间野趣。我的视线常被粗壮茂密的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吸引过去,一路始终在扬着头看树,脖颈已酸涩。迎面忽有香气袭来,细看竟是一株高大的含笑花树,绽放的白花朵、含苞的黄花苞,在我的头顶颔首摇曳。却有一处更重要的场所,等着我瞻仰。鼎湖峰下气势宏大的黄帝祠宇,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原名缙云堂,唐玄宗时改名为“黄帝祠宇”,是我国南部历代各民族祭祀、朝拜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与西北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高阶重门肃穆,石柱宽檐庄重。心怀敬意,步步仰视而行。数千年来,缙云流传着许多黄帝的传说。黄帝夏官缙云氏一族南迁浙江缙云山一带以后,与当地先民的原始信仰结合,吸收先秦道家、汉魏南北朝神仙道教和儒学等,逐步形成了一种古老的“黄帝文化”。我仰望祠宇高处的匾额与楹联,想象民间祭拜黄帝香火兴旺的盛况。为缙云的文化坚守、为缙云的历史贡献,我礼赞缙云、仰视缙云。(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3日)14.作家善于将历史故事穿插于风景名胜中,请根据文意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2分)15.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那一刻,我被它惊到了:这是一块直上直下、囫囵敦实的巨……(“我被它惊到了”冒号后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另起一段?)(2)我的视线常被粗壮茂密的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吸引过去,一路始终在扬着头看树,脖颈已酸涩。(“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为什么不写成“香樟树、桂花树、械树、合欢树”?)16.作家文笔老辣,行文不凡,请赏析从“俯瞰”转到“仰望”的妙处。(3分)漫漫岁月,它稳稳矗立于此,有如一枚结实的定山神柱,上托苍穹下恤众生,淡定地低头俯瞰群山。”那一刻,因它慈悲温和的俯视,我虔敬地仰望它。17.文末“礼赞缙云”“仰视缙云”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5分)【答案】14.(1)鼎湖峰(2)县令题字/李阳冰题字15.(1)一般来说,冒号后面的内容要紧跟其后,但文章却另起一段,异于常规的写法,既突出了作者近看鼎湖峰时被它的强壮伟岸、厚实坚韧所震撼,又提醒读者下文所写的内容非常重要,表达了作者从远望到近看鼎湖峰的情感变化。(2)因为这些树种类繁多,粗壮茂密,连成一片,作者应接不暇,被它们所吸引。如果加上顿号,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16.作家用“俯瞰”,是为了表现鼎湖峰高大结实,淡定从容,能够护佑群山,体恤众生;用“仰望”,是为了突出作家对鼎湖峰的崇敬之情。因为鼎湖峰慈悲的胸怀、温和的态度,引发作家心灵上的感动,所以她虔敬地仰望它。一俯一仰巧妙切换,从中可以看出作家行文的巧妙。17.该题分层赋分。●不能调换。第一层:只是联系标题和线索,理由单一。示例:“仰视缙云“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第二层:联系标题,线索,能分析情感及其差异。示例:“仰视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一直以仰视的姿态游览缙云,用“仰视缙云”结尾更符合文章的行文逻辑,“仰视”与“礼赞”都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礼赞”是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而“仰视”则是作者对缙云真诚的敬重与仰慕。第三层:能联系标题、线索、情感,能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抽象分析。示例:“仰视”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从鼎湖峰、摩崖石刻到皇帝祠宇,作者一直以仰视的姿态游赏缙云,用“仰视缙云”结尾更符合文章的行文逻辑。“仰视”与“礼赞”都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礼赞”是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而“仰视”则是作者对缙云真诚的敬重与仰慕。形成于亿万年前的鼎湖峰,为千年缙云镇宅安邦,建造于数千年前的黄帝祠宇,以深厚文化传续香火。在作者心中,缙云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名胜之地,成为精神与信仰的寄托之所。从“礼赞缙云”到“仰视缙云”,表现了作者情感的递进,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可以调换。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明理由。示例:“仰视”与“礼赞”的意思比较接近,都表达了对缙云的敬意。第二层:理解比较深刻,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示例:鼎湖峰的强壮伟岸、厚实坚韧摩崖石刻的内蕴和奇峰异石的秀丽,黄帝祠宇的气势宏大使作者赞叹不已,而且缙云的文化坚守和历史贡献更让作者充满敬意。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崇敬之情,而“礼赞”“仰视”都可以表达出这种情感,所以“礼赞缙云”和“仰视缙云”是可以调换的。(2022年浙江丽水)2021年戏剧社的同学们准备排演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请你和他们一起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创作剧情。民族魂鲁迅(节选)萧红第一幕人物少年鲁迅当铺掌柜甲、乙蓝皮阿五何半仙单四嫂子孔乙已第一幕剧情六十年前的八月三日,鲁迅先生生在浙江绍兴府。他的父亲姓周,母亲姓鲁。鲁迅先生的真姓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这哑剧的第一幕是说明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他亲身所遇的、亲眼所见的周围不幸的人群。他们怎样生活在这地面上来,他们怎样的求活,他们怎样的死亡。这里有庸医误人的何半仙,有孤苦无依的单四嫂子,有吃揩油饭的蓝皮阿五……鲁迅小时候,家道已经中落,父亲生病,鲁迅便不得不出入在典当铺子的门口。鲁迅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想改良我们这民族性,想使我们这老大的民族转弱为强。第一幕表演舞台开幕时,是一片漆黑。黑暗中渐渐地有一颗星星出现了,越来越亮,又渐渐隐去。黑幕拉开,舞台有个高高的当铺柜台,柜台上面摆着一个浑圆的葫芦,一个毡帽大小的一把酒壶。当铺门口西边有一张桌子,桌子裙是一张白布,什么字也没有写。东边是两件破棉袄乱放在那里。近当铺门口有个小石狮子的下马石,是早年给过路人栓马用的,下马石旁边立着一根红色的花柱。柱顶上有块招匾,写个很大的“押”字开幕后,哑场片刻。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换,非市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没有,又将小孩爱抚地抱在怀里。流泪,用手摇小孩,看天,做祈祷的样子,掠发,擦汗,又检视小孩。蓝皮阿五上,形状鬼票,以背向后退,做手势和别人讲话,手势表示下面的意思;小孤孀,好凄凉,我明天,和你痛痛快喝一场。。。咸亨酒店,半斤不够,一个人得喝三斤,明天见……正退在石狮子上,差一点没有和单四嫂子相撞。看见了单四嫂子,又看见了她病了的孩子,故作惊奇的样子,又表同情的样子。国这的国事单四嫂子想找个医生给孩子看病。蓝皮阿五走到桌子前边,将桌子大声一拍。专来于自己调转过来,桌裙上写“何半仙神医,男妇儿科,老祝由科,专售败鼓皮散,立消水鼓,七十二般鼓胀”。桌于后钻出何半仙来,头戴帽题,身穿马褂,手拿小烟袋,指甲三寸长,满身油清;来上放一个小枕头。单四嫂子走过去,把孩子给他看。何率仙看了以为没有什么,做手势说得消一消火,吃两帖就好了。单四嫂子掏钱给他。何半仙认为还差三十吊。单四嫂子解下包孩子的袍皮托蓝皮阿五去当。蓝虔阿五到柜台上大声一拍,柜台上的葫芦和酒壶处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掌柜甲,一个是掌柜乙,原来葫芦是秃头的秃顶,酒查是那一个的毡帽。蓝皮阿五当了四十吊钱,自己放了十吊在腰包里,给单四嫂子三十吊,走在小石狮子面前,他用脚一踢,石那子打碎了,出现了已经折了腿的孔乙已,他用手在舞台上滕行着走来走去。少年鲁迅带着可质的物件上,一直走到柜台上,把质物递上了。两个掌柜看见鲁迅来了,就非常地不高兴起来,故意习难,故意挪揄。掌柜甲以为:哈哈你又来了。掌柜己便作态着来数落,昨天来,今天又来,明天还要来的。掌柜甲认为货色不好,显出很不愿意收的样子。掌柜己以为这已是老主顾,收是可以收,但得典费从廉。掌柜甲以为,你和他何必斟斤驳两,你反正从廉从优,他都得典的,你索兴摆个面孔给他看就完了。掌柜己以为这不过还是买卖,便肯出五十吊。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掌柜甲不服气,把掌柜乙推开,伸出一只手来表示只肯给四十吊。掌柜己趁势又钻出头来,把掌柜甲推开,伸出手来表示肯出五十吊。掌柜甲又把他推开,神手只肯出四十吊。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不言不动不笑……直到他们要完了,收了钱便走了。鲁迅走过何半仙那儿的时候,孔乙已追着他讨钱。鲁迅给了他,下。小孔乙己掏出酒瓶来饮酒,何半仙上前争看他手中的钱。舞台渐暗。(选自《八月天》,有删改)7.阅读剧本,围绕“钱”来概括第一幕的戏剧冲突。【戏剧语言]】8.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参考示例,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为演员解说怎样将人物的“疲倦”表演出来。示例:(剧本)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地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表演解说)单四嫂子的双手抱着小孩,弓着腰,步子缓慢,踉踉跄跄: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既绝望又害怕的神情:她慢慢地坐在小石狮子上,大喘着气,头侧向肩膀擦汗。[剧本]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表演解说]【戏剧形象]】9.在舞台上少年鲁迅始终是“不言不动不笑”,从观众的角度看,少年鲁迅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否显得有此呆板?请说明理由。【戏剧评议】10.别本写道“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读了剧本,你认为整幕剧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剧本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剧情创作】11.同学们想把(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目也搬上舞台,请参考第一幕“剧情”的写法,根据备选篇目内容和剧情要点,撰写一幕“剧情”。(不少于150字)剧情要点◎主角的情况◎配角的情况◎对这一幕戏的思考备选:A.《阿长与<山海经>》B.《五猖会》C.《藤野先生》【参考答案】7.(1)蓝皮阿五私吞十吊钱(2)两掌柜相争十吊钱8.示例;掌柜甲和掌柜乙互相推搡,咧着嘴,冒着汗,喘着粗气,带着坏笑;一只手指指少年鲁迅,用眼神暗示方才是在捉弄他,另一只手支在柜台上,表示玩累了;各自向后退,伸出双手表示可以妥协,然后双腿发软,瘫在地上,消失在柜台下。9.示例:我认为不呆板。首先,鲁迅小时候因家道中落,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和冷淡,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从而形成了冷静、自尊的性格。其次,萧红在这一幕戏中将他们与鲁迅置于同一舞台,使少年鲁迅以冷静、批判的目光来打量自己笔下的文学形象,少年鲁迅的冷静镇定和周围世界的鬼祟形成了对比,使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富。示例二:我认为有些呆板。因为少年鲁迅上场后始终“不言不动不笑”,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掌柜的身上,而忽略了鲁迅的存在,少年鲁迅在舞台上的形象显得黯淡。这就难以让观众感受到鲁迅想要根治民族性的愿望和志向。10.(1)我认为是喜剧。何半仙、掌柜、孔乙已等剧中人物的出场方武有喜剧效果;两掌柜为了典当的价格相互争执,互相推搡,最后互相协调,结果居然是一个平均数,充满喜剧效果。(2)我认为是悲剧。单四嫂子给孩子看病,穷得要拿包孩子的袍皮去典当,可恶的蓝皮阿五摆出一副关心、帮助的样子,却雁过拔毛;两个掌柜毫无同情心,以滑穭的方式决定典费的多寡;孔乙已追着鲁迅讨钱,何半仙争着看孔乙己手中的钱。孩子病了,大人病了,甚至整个社会也病了,令人悲哀。这是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11.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主角可以是鲁迅,可以是阿长,也可以是两个人)阿长来自绍兴农村,进城当了周家的女工,成了童年鲁迅的保姆。鲁迅的母亲和许多人都叫她“长妈妈”。阿长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总之不大符合当时妇女的规范。虽然阿长看起来很粗,但是心很细。这一幕里有热心的书店老板,有藏着绘图的《山海经》的远方叔祖,还有鲁迅的母亲。后来,阿长把买来的《山海经》送给了童年鲁迅。《山海经)给童年鲁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成为鲁迅最为心爱的宝书。从此,鲁迅的文学创作不经意间都带上了《山海经》的色彩。示例二《五猖会》(主角可以是鲁迅,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两个人)七岁那年,小鲁迅听到小姑母要接他去看五猖会的消息,兴奋极了。大清早小鲁迅就起来了。正准备出发,他被父亲留下来背《鉴略》。他长时间痛苦地背诵,心里始终向往着五猖会。母亲和阿长在一旁,想尽力帮助却又无可奈何。工人们在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小鲁迅终于背完了,工人们将他高高举起。在大家的欢呼中,小鲁迅去看五猖会了。他虽然得以成行,但觉得索然无味。这次经历,让鲁迅认识到封建专制的家庭教育理念会戕害孩子的天性。示例三:《藤野先生》(主角可以是鲁迅,可以是藤野先生,也可以是两个人)青年鲁迅到日本仙台医专学习,遇到了藤野先生。于留学期间,藤野先生关心鲁迅学习与生活,为他修改讲义、纠正血管图,还向他了解中国妇女裹脚的情况。这一幕有追求享乐的清国留学生,还有歧视清国的日本同学。鲁迅做解剖实验时,日本同学嘲笑他,他深深地体会到弱国国民的辛酸。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去日本求学,但“看电影事件”使他认识到第六要紧的是改变国人的精神,从而毅然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和概括。(1)从表演部分的第12段“蓝皮阿五当了四十吊钱,自己放了十吊在腰包里,给单四嫂子三十吊”可知,蓝皮阿五私吞了十吊钱。(2)从表演部分第18段“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可知,两个掌柜为了十吊钱相争。【8题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从题目给出的示例看出,解说是在剧本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细节。对“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解说时增加了抱和走的细节,如“双手抱着”“躬着腰”“步子缓慢”。在作答时,照此增加细节描写即可。

示例:掌柜甲和掌柜乙闹了半天,都疲倦了。掌柜甲弓起身子,一只手撑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捶着后腰,咧开嘴,不住地喘着气。掌柜乙哆嗦着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从腰里摸出一个手帕,去擦拭额头上的汗,擦了一遍,又擦一遍。终于,掌柜甲开口了,两人互相调和起来,协商地结果,时出四十五吊钱。【9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无论回答呆板或不呆板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不呆板:对人物的形象分析,不应局限于单篇文本,而应结合他的生平背景。鲁迅从小家道中落,受尽白眼,看多了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故他的性格时冷静且富有自尊心的。在舞台上,鲁迅的表现符合他的性格。此外,舞台上,有人发生冲突,有人冷眼旁观,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了观众更加丰富的体验。呆板:鲁迅上场后,没有什么动作,很容易让人只关注有冲突的人物,忽略了鲁迅的存在,这让鲁迅在舞台上不起眼,没有存在感,形象暗淡,因此没有突显鲁迅的思想,没有很好地展示出他想要根治民族劣根性的愿望。【10题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喜剧或悲剧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喜剧:当回答“喜剧”时,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出“喜”的部分。从“桌于后钻出何半仙来”“蓝皮阿五到柜台上大声一拍,柜台上的葫芦和酒壶处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掌柜甲,一个是掌柜乙”“他用脚一踢,石那子打碎了,出现了已经折了腿的孔乙已”可知,何半仙、两个掌柜、孔乙己的出场方式很滑稽,具有喜剧效果。而两个掌柜争来争去,最后时出四十五吊钱,谁也没占了上风,也具有喜剧效果。悲剧:从“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换,非市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可知,单四嫂作为贫苦家庭的女人,在为孩子担惊受怕,但蓝皮阿五看起来是帮忙,却暗地里克扣她十吊钱,实在是可悲。两个掌柜也没有对贫苦人家的同情,钻进了钱眼里,只顾着争论典费。孩子是身体生病,大人们是心灵生了病,整个社会也病了,这是时代的悲剧。【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段落的仿写。根据第一幕的剧情要点,首先应当介绍主角的情况,其次应当介绍配角的情况,最后写出对这一幕戏的思考和评价。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中,主角是阿长或鲁迅,或两个人。先介绍阿长的背景:来自农村,进程做女工,成为鲁迅保姆。此处可增加一段对阿长的外貌描写。在这一幕里,出现的配角有:书店老板,藏《山海经》的远方叔祖,鲁迅的母亲。《山海经》对鲁迅意义重大,是他的童年梦想,是他心爱的书籍,对鲁迅影响深远。示例二:《五猖会》主角可以是鲁迅或父亲,也可以是两个人。首先介绍鲁迅听说要去看五猖会的消息。接着讲遇到挫折,不背会《鉴略》不允许去。配角有母亲、阿长、工人们。这次经历,让鲁迅认识到封建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对,违逆了孩子天性。示例三:《藤野先生》主角可以是鲁迅或藤野先生,也可以是两个人。首先概括写鲁迅到仙台医专学习、遇到藤野先生的事,其次重点描写藤野先生如何帮助鲁迅,如:为他修改讲义,纠正血管图等。在事件中加入时代特点,如:清国留学生在国家危亡之时贪图享乐,因为祖国落后被日本学生嘲笑等。最后做出评论: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走上改变国人精神的道路。(2021浙江丽水)2019年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选自2019年(1)“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2)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3)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链接材料: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参考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2)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从“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一句来看是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从“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来看文章是在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3)本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迁移运用。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与传播佛教有关,“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度展示敦煌文化的;《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答案: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3)示例:我会在“如是”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将张骞出使西域附会成传播佛教的故事,“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度展示敦煌文化的;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这是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众多,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小题2】【小题3】【解析】文章借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讲述了敦煌石窟的起源、发展、衰落和重生。抓住“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讲述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的展品和布局,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最后交代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①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②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③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④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⑤分层归并法。针对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⑥比较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2019浙江丽水)在泸县巴金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紫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我没有说错话: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毁灭的命运。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在泸县”,作者且行且看且思。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①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②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4)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巴先生》(《黄永玉全集•文学编•人物》)【参考答案】【小题1】站在摊前,听闻乡音【小题2】站在街上,凝望废墟【小题3】走过街道,看到新屋【小题4】【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第2段写作者走上土坡,回望江景;第3段写站在糖人摊前,回想过去;第4-6段写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第7-9段写走到公园,倾听年轻人的谈话;第10-11段写走过街道,看到新屋,回到船上。(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第1句作者在糖人摊前,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充满着对小孩时代的怀念之情,“望着”和“糖人”以动作和事物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第2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钟楼比作“干尸”,把“眼睛”比作“洞穴”,写出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包含着作者的痛苦与愤怒。(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句不离篇,理解句子要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进行,这两句与前文破败的景象形成对比,作者在对战争造成的废墟痛恨的同时也看到新生的希望,句中的景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第①句“新的巨厦的骨架”表示新的城市正在从废墟中复活,意味着新生。第②句“晨光微曦”、“上游”象征着光明和希望。(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围绕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重建家园的信心、决心、对未来的希望来写,语言要通顺,结合文章内容写。答案:(1)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墟,凝望钟楼/标语)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2)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悉的声音和情景让他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睛”“望着”作者,“干尸”与“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他感到了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愤怒。(3)①“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②“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明的未来。(4)示例:①我也读出了巴金的累与美,他走了很长的路,房子都被炸了,他很愤怒。②我读出了巴金对泸县的热爱,他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有抗击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的坚强决心。③巴金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而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既有无力援助受难者的惭愧,更有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的对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家园。我感到巴金是用笔在战斗,他的文章鼓舞着饱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年轻的中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力与美。这篇文章写作者经过阔别十七年的泸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忆孩童时光的快乐,凝望废墟、钟楼、标语,对战争创伤表示了痛恨之情,在公园听到年轻人鼓舞人心的谈话,看到城市在废墟上重建的情景,表达了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对光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赏析语句的方法: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