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学习教案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学习教案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学习教案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学习教案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论述(lùnshù)类文本阅读复习第一页,共89页。一、(2011年广东卷)阅读(yuèdú)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段见课本。。。。。。1.下列(xiàliè)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yīdìng)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yīdìng)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第1页/共88页第二页,共89页。答案(dáàn):AE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美”和“美的东西”是文章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A项,从原文第3段可以知道,“漂亮的小姐”是指“美的东西”,而非“美”。通过第4段我们可以知道,美指的是“美的本质”,而非“美的东西”;“美”是从众多的“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因此,“漂亮的姑娘(gūniang)本身”,指的是“美的东西”;“美的本质”指的是“美”。两者不能等同,混淆了“美的东西”与“美”这两个概念,不符合文意。E项,结合第8段,对“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我们只能说是构成斑马的“固定”的物质条件,而不能说斑马的“美”是由黑、白两种颜色构成的。因此,选项中“颜色决定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第2页/共88页第三页,共89页。2.下列(xiàliè)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rénrén)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第3页/共88页第四页,共89页。 解析:D项内容出自原文第1段和第3段,前半句“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是第1段“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yǎnguāng),来说它们美不美”的概述。因此,前半句符合文意。后半句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等表述相悖,属于强加因果。答案(dáàn):D第4页/共88页第五页,共89页。3.指出画线部分(bùfen)“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或指美的物质构成的因素(yīnsù)和物质条件);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或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第5页/共88页第六页,共89页。 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jiǎnyào)分析。 答案:示例: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suízhe)人们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suízhe)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第6页/共88页第七页,共89页。二、(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wánchéng)1~4题。 文段见课本。。。。。。1.下列(xiàliè)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tǐxiàn)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第7页/共88页第八页,共89页。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biǎoshì)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shìjiè)中找回了“我”。 解析:本题(běntí)考查筛选、整合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只是”过于绝对,与原文第③段“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意思相悖。D项“绝对的顺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与原文第⑥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意思相悖。答案:AD第8页/共88页第九页,共89页。2.根据文意(wényì),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xīnshǎng)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xīnshǎng)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第9页/共88页第十页,共89页。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正因为(yīnwèi)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而是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一个自我来。答案(dáàn):C第10页/共88页第十一页,共89页。3.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jiǎodù),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bùfen)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yuèdú)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画线部分的前一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特点。后一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第11页/共88页第十二页,共89页。 答案:①演员(yǎnyuán)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yǎnyuán)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第12页/共88页第十三页,共89页。4.艺术活动(huódòng)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fāngmiàn)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字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大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谈创作“不可无‘我’”,第二层谈欣赏“不可无‘我’”。理清层次后,将每一层中有关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词句提取(tíqǔ)出来组合成答案即可。第13页/共88页第十四页,共89页。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shènrù)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的目的。所以,不可无“我”。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第14页/共88页第十五页,共89页。三、(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xiàmian)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段见课本。。。。。。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fúhé)文意的两项是()()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biāode)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15页/共88页第十六页,共89页。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rénmín)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zhòngyào)意义。E.只要全社会(shèhuì)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就原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求……促进一切科学工作”,转换成“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转换正确,符合文意。B项原文的表述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这是一种递进关系;第16页/共88页第十七页,共89页。但选项却偷换成条件关系(“……就能够……”),这是判断形式的偷换,因此不符合文意。C项文中所说的“这种交换的自由”就是第一种“外在的自由”,而“先决条件”的“不可缺少”则是“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文意。D项的意思是由文中以下的表述转变而来的:“这种交换的自由……必须由法律来保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转换符合文意。E项原文(yuánwén)的表述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选项偷换为“就完全能够达到”,因此也不符合文意。答案(dáàn):BE第17页/共88页第十八页,共89页。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fúhé)文意的一项是()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hélǐ)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第18页/共88页第十九页,共89页。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考查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答案主要在第5段中找。原文说:“如果要保证(bǎozhèng)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这里说“不应当……”也可以理解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余还应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个人的活动。这就是A项的意思。原文说:“如果要保证(bǎozhèng)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就必须有”指的就是B项中的“基本前提”。第19页/共88页第二十页,共89页。C项的内容涉及第4、5段。在第4段中说到:“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这里指的是科学的发展需要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在第5段中又说到:“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将这两处的表述加以整合,就是选项C的意思。D项的表述颠倒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原文的表述是“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但选项却将“实现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当做(dàngzuò)“合理分工”的条件,所以本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áàn):D第20页/共88页第二十一页,共89页。3.根据(gēnjù)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nǎxi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zhìshǎo)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由于题干中的“影响”第21页/共88页第二十二页,共89页。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答案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促进(cùjìn)或干涉)。“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这一点最容易被忽略。其实,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上文已作分析:“值得追求”,言下之意就是目前还缺乏,因此,“是否追求”或“追求的程度”自然也成了“影响的因素”,既然是“个人的追求”,当然属主观因素。 答案:①权威、社会偏见(piānjiàn)、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②社会(学校)的促进或干涉;③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第22页/共88页第二十三页,共89页。4.根据(gēnjù)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对全文写作(xiězuò)思路的准确梳理基础上,再对相关内容加以归纳、概括,便可得到以下这一高度概括的答案: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两种”不能漏);②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当然,也可以有具体一点的答案:①社会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②全体人民要有宽容的精神;③解决好合理分工的问题;④就个人而言,不受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习惯所束缚;第23页/共88页第二十四页,共89页。⑤就社会而言,应该促进而不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在以上具体(jùtǐ)的答案中,①②是第一种“外在的自由”,③是第二种“外在的自由”,④⑤是内心的自由。其实,以上两个答案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概括程度上有差异而已。答案:①始终不懈地争取(zhēngqǔ)两种“外在的自由”;②不断地、自觉(zìjué)地争取“内心的自由”。第24页/共88页第二十五页,共89页。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理解)

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级(理解)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考纲阐释(chǎnshì)◎第25页/共88页第二十六页,共89页。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把握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提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续表第26页/共88页第二十七页,共89页。◎考情分析(fēnxī)◎ 1.命题材料丰富,蕴涵深刻的文化、人文价值。近年来,广东卷的论述类文章阅读,命题材料重在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和教化作用。例如,2008年选的是朱光潜的《诗与直觉》,2009年选的是爱因斯坦的《自由和科学》,2010年选的是钱谷(qiángǔ)融的《不可无“我”》。这些文章文体特征鲜明,立论精辟,结构严谨。选材上侧重于选取哲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们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选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见解独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规范,品位高雅。第27页/共88页第二十八页,共89页。 2.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们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高考(ɡāokǎo)注重对这类关键性词语的考查。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13题“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2009年广东卷第13题“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整个试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者观点等基本阅读能力。第28页/共88页第二十九页,共89页。 3.论述类文章考查的重要句子,往往(wǎngwǎng)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句,或者是文章中某一深化句等,这些句子是作者在文章中相关部分要展开证明的。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也是广东省近几年来考查的重点。4.广东卷考查(kǎochá)的形式近几年来均是设主观题和客观题各2小题。第29页/共88页第三十页,共89页。年份选文选文类别考查点分值2009年

爱因斯坦《自由和科学》人文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62010年钱谷融文学艺术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62011年蒋孔阳文学艺术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6附:2009~2011年广东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kǎochá)情况一览表第30页/共88页第三十一页,共89页。考向一理解(lǐjiě)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型解说◎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qítā)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该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第31页/共88页第三十二页,共89页。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yǔjìnɡ)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yǔjìnɡ)来体会。从近年的高考卷来看,对“重要(zhòngyào)概念”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jǐzhǒnɡ):第32页/共88页第三十三页,共89页。1.具有(jùyǒu)重要地位的术语 多用专业术语是论述类文本的特点之一,高考考得最多的是处于文本核心地位的专业术语(常常就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把握专业术语内涵的主要方法(fāngfǎ)是充分利用文中的相关语句。2.具有概括(gàikuò)作用的词语

有些词语对文中其他内容具有某种概括作用,或者说,它所包含的意义,在上下文中有充分展开的具体内容。因此,只有准确筛选出这些被概括的语句,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第33页/共88页第三十四页,共89页。3.具有特指(tèzhǐ)对象的词语有些(yǒuxiē)词语在文中有特定的指代对象,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可作为(zuòwéi)这些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解释。4.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文中找不到可以直接作为解释的对应语句,而要将其表层含义和所处的语境联系起来,揣摩其深层含义。 从词性上看,这些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也包括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第34页/共88页第三十五页,共89页。◎方法(fāngfǎ)指导◎ 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hányì)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hányì)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弄清考查概念(gàiniàn)的角度

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题目主要是考查“重要概念”的内涵还是考查“重要概念”的属性和外延,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第35页/共88页第三十六页,共89页。1.吃透(chītòu)内涵 一个语段或一篇文章,一般都能提取出一个主题词,对这一词语的解释进行判断,就要用逻辑学中下定义的知识给“概念”定义,定义由主语、系动词、特征和宾语构成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据此判断会事半功倍(shìbàngōngbèi)。所以理解概念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第36页/共88页第三十七页,共89页。2.理解(lǐjiě)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文字(wénzì)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 【特别提醒】考查概念内涵时,因为概念的定义一般(yībān)只有一个,信息一般(yībān)集中在文中某一个段落或层次,有比较具体的解释说明。而考查的外延则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要注意找全、找准有关信息。第37页/共88页第三十八页,共89页。(二)联系具体语境(yǔjìnɡ)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bùshi)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环境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特别(tèbié)提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其含义必须准确而严密,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

①明确筛选区间―→找准语句、段落中对概念的解释

②提取关键词(解释概念本质特征的词句)―→组合成答案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第38页/共88页第三十九页,共89页。二、理解文中重要(zhòngyào)句子的含意◎题型解说(jiěshuō)◎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céngcì)、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从近年高考卷来看,对“重要句子”的考查主要是指以下几种语句:①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②关涉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总结句、过渡句;③语约意丰、颇富言外之意的句子,这类句子大都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④容易产生歧义、出现误解偏差的长句等。第39页/共88页第四十页,共89页。◎方法(fāngfǎ)指导◎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kěy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一)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例如:“《纯朴的嗜血者》一文中,‘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对此句含意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wǒmen)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第40页/共88页第四十一页,共89页。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由此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答案示例: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shēngmìng),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shēngmìng);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二)进行(jìnxíng)语法分析 要对文段中的重要语句作出正确(zhèngquè)的解读,首先从句子自身入手。如果是单句,就要做句子结构分析,弄清其基本结构,在找出其主干的同时,还要弄清主干和其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第41页/共88页第四十二页,共89页。 重要语句如果是复句,就要对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作出分析(fēnxī)。弄清它是总分关系、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等,从而找出重心所在。(三)对修辞(xiūcí)进行分析 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运用反问、反复的句子要分析表达的思想(sīxiǎng)内容。第42页/共88页第四十三页,共89页。例如(lìrú):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黑客却如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纠缠着每一个需要光明(guāngmíng)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对付阳光下的黑影。 对有修辞的语句的理解,要分析(fēnxī)出所用的修辞本身的特征。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可以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先分析(fēnxī)“阴影”的意思,是阳光下的黑暗;再分析(fēnxī)“纠缠”和“需要光明的人”的意思。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解说这句话的含意。画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要理解句子的含意,先第43页/共88页第四十四页,共89页。弄明白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句子把“黑客”比喻为“阴影”,从现实意义上看,阳光下的“阴影”是黑暗的代表,是没办法防止的事物,联系网络可以看出,“纠缠”一词有防不胜防的意思(yìsī)。由此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黑客是网络的黑暗现象,在我们需要网络时,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 【特别提醒(tíxǐng)】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是文章某个局部的内容要点,这些论点或要点在文章相关部分要展开证明,因此句子间关系多为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把握住这一关系对理解句子极为重要。第44页/共88页第四十五页,共89页。(四)联系(liánxì)语境分析首先,准确判断句子(jùzi)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zhōngxīn)句、关键句等。

其次,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第45页/共88页第四十六页,共89页。 【特别提醒】有些句子的含意,在句子中本身的范围内是寻找不到正确解释的,因此必须分析句间的关系,考虑这个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如果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找相关信息;如果起总结(zǒngjié)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上文去找相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么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找相关信息。第46页/共88页第四十七页,共89页。考向二分析(fēnxī)综合 一、筛选并整合(zhěnɡhé)文中的信息◎题型解说◎ 所谓“文中的信息”,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的见解、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新见解、知识的阐释;③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④含意深刻、比较难懂的句子。第47页/共88页第四十八页,共89页。 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zhěnɡhé),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概括。“筛选并整合(zhěnɡhé)”一是指能够识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tímù)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tímù)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出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第48页/共88页第四十九页,共89页。◎方法指导◎ 筛选并整合(zhěnɡhé)文中的信息需要以下四步:通读全文(quánwén),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审读(shěndú)题干,⇒确定信息 范围

文题比对,⇒辨析转述 信息

归纳整合,⇒完成信息 重组

在操作每一步时,其中都有一定的规律或技巧可以运用。下面逐一分析每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第49页/共88页第五十页,共89页。(一)通读全文,初步了解(liǎojiě)文章信息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明确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有什么新发现,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哪些材料,全文可分为(fēnwéi)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初步(chūbù)了解文章信息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50页/共88页第五十一页,共89页。1.从重要(zhòngyào)的词语中获取信息 文章的重要词语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文章有时还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还有“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cǐwài)、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这些词语都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第51页/共88页第五十二页,共89页。 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例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yīɡè)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yīɡè)民族或一个(yīɡè)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nàyàng)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jiǎnghuà)》)第52页/共88页第五十三页,共89页。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jīngshén)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第53页/共88页第五十四页,共89页。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些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tíqǔ)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例如: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名著需要重读》)第54页/共88页第五十五页,共89页。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zhǔyào)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zhǔyào)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kěyǐ)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第55页/共88页第五十六页,共89页。(二)审读题干,确定(quèdìng)信息范围 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tímù)的要求。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找到题目(tímù)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三)文题比对,辨析转述(zhuǎnshù)信息

所谓“文题比对”,就是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确定答案。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客观题的选项往往是把原文的说明论述加以转述,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审读这些转述,与原文进行对比,发现转述中出现的变化和错误。第56页/共88页第五十七页,共89页。 研究转述性语句时,首先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的词语:表程度或数量的词,表主体或对象的词,表时间地点场合的词,表已然(yǐrán)未然的词,表部分整体的词,表肯定否定的词等。 其次要了解设置干扰项的方法。干扰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fāngfǎ): 1.曲解文意 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lǐjiě)。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 选项:(2011年江西卷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第57页/共88页第五十八页,共89页。 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guójiā)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比对分析(fēnx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理解错误。答案:罗马人喜欢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展示国家强力”。第58页/共88页第五十九页,共89页。2.无中生有(wúzhōngshēngyǒu)(于文无据)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gùyì)凭空臆造(yìzào)出这种说法。选项:(2010年四川卷第6题D项)“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答案:选项中“代表……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第59页/共88页第六十页,共89页。3.颠倒(diāndǎo)错位 指的是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了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zhǔyàomáodùn)和次要矛盾颠倒等。 选项:(2009年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yùnyòng)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第60页/共88页第六十一页,共89页。 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chǐdù)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时代,似乎什么(shénme)都可以复制。并不是因为能复制器官,因此说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这叫强加因果,或因果错位。第61页/共88页第六十二页,共89页。4.改变(gǎibiàn)范围 指的是命题(mìngtí)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mìngtí)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第62页/共88页第六十三页,共89页。 选项:(2010年全国卷Ⅱ第6题C项)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jīngguò)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原文(yuánwén):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据原意,两种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途径和话语(huàyǔ),而选项把“变形的话语(huàyǔ)”当成“唯一的”,这叫夸大,有点绝对化了。第63页/共88页第六十四页,共89页。5.张冠李戴(zhāngguānlǐdài) 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xíngchéng)一种错觉了,从而出错。 选项:(2010年湖南卷第14题D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前景下对竞争(jìngzhēng)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的原因之一,错把原因当对象。

答案:原文只是对“高情感”向往,“强竞争”只是产生高第64页/共88页第六十五页,共89页。6.以偏概全(yǐpiāngàiquán)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评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tèbié)、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选项:(2010年天津卷第6题D项)传统(chuántǒng)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第65页/共88页第六十六页,共89页。 原文: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首先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xīnrén)。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原文可知,生态德育关系的范围很广,不是仅仅关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选项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第66页/共88页第六十七页,共89页。 【特别提醒】“文题比对”时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比对,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yǒuxiē)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比对,则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第67页/共88页第六十八页,共89页。(四)归纳(guīnà)整合,完成信息重组 整合信息的原则和依据是题干要求和原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作为整合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tāmen)是答题的主要信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准确度。第68页/共88页第六十九页,共89页。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bǎwò)文章思路◎题型解说(jiěshuō)◎ 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yīɡè)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yīɡè)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yīɡè)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yīɡè)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yīɡè)严密的整体。第69页/共88页第七十页,共89页。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liánxì)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体现出作者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考查,大多(dàduō)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第70页/共88页第七十一页,共89页。◎方法(fāngfǎ)指导◎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yībù),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yībù)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yībù)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yībù)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71页/共88页第七十二页,共89页。(一)从论述(lùnshù)类文章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guānxì)入手 此类文章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fēnxī)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大致弄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这样就大致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第72页/共88页第七十三页,共89页。 要理清作者的结构、思路,还得从文章的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的,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的每句话的意思,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我们(wǒmen)把各段的段意弄清楚了,全文的内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也就理清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本论部分各分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分清它们(tāmen)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第73页/共88页第七十四页,共89页。(二)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cíyǔ)入手 为了(wèile)表达得清晰,很多文章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这些标志词有: 1.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第74页/共88页第七十五页,共89页。 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dìèr)、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biǎoshì)结论,一般表示(biǎoshì)是分总关系(guānxì)。此外,还有表范围的词、表解释的词、过渡词等。第75页/共88页第七十六页,共89页。(三)从能体现文章(wénzhāng)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 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理清思路。如:起统属(tǒngshǔ)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总之,从以上方法入手(rùshǒu),我们能快而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特别提醒】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第76页/共88页第七十七页,共89页。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zhōngxīn)意思◎题型解说(jiěshuō)◎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kāiqǐ)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多个第77页/共88页第七十八页,共89页。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等关系组合在一块,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论述(lùnshù)文中的内容要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全文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大多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gàikuò)中心思想”包含概括(gàikuò)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gàikuò)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gàikuò)表达是关键。要归纳概括(gàikuò)要点中心,必须综观全文,整体把握,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住中心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全面、准确、简明。要概括中心,必须:①整体阅读,把握大意;②归纳要点,明辨关系;③提炼整合,明确中心。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段落的中心句和全篇的中心句来帮助提炼、概括(gàikuò)。第78页/共88页第七十九页,共89页。◎方法(fāngfǎ)指导◎ 一般来说,归纳、概括的思维步骤是:先弄清全文内容(nèiróng);再读懂各段内容(nèiróng),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一)归纳(guīnà)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常用的方法是:1.摘句法。文章段落的主题句(首领句、总结句)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取。第79页/共88页第八十页,共89页。2.联词法。在段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内容(nèiró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