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21篇)_第1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21篇)_第2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21篇)_第3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21篇)_第4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2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霖铃教学设计(精选21篇)

篇1: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

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

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

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

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

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

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

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俳

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一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

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

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

(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

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

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

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

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

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

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

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

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

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俳恻、哀婉动人的别

离情景。

二、认认真真的听

1、播放《雨霖铃》的视频朗诵,学生听了后谈初步感受。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三、反反复复的读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

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

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

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

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

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

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学生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讨论: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仔仔细细的赏

(一)体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读,找出词中表现作者离别心情、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以上词句都属于直接抒情。

2、示范鉴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

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

情。“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

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

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3、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其他几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一一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

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

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

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

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

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

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

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感情。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

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的中秋词中“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

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

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关键词:表现手法、虚写。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

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

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

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二)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义。

2、分析“寒蝉、长亭、晚、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

意象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开开心心的写

1、概括本词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

天。

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

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

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

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

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

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

篇2: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

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

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

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

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

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

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

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

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

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

役之情。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于作词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

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

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习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

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

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

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

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

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

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

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

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

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

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

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

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

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

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

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2、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⑴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

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

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⑵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

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

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0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

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

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

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

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

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六、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七、作业

背诵、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别前景语(实):寒蝉、骤雨

长亭、兰舟

融虚

雨情实

霖情语:执手相看泪眼入相

铃景济

别后景语(虚):烟波、暮霭

酒、柳、风、月

1.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2.《秋天》教学设计

3.《长城》教学设计

4.《猫》教学设计

5.《公输》教学设计

6.《狼》教学设计

7.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8.《燕子》教学设计

9.《师说》教学设计

10.《马说》教学设计

篇3:《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武汉市汉南一中李艳芳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

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

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

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

“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

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

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

人,与歌伎混在一起一一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

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

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

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绮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

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

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

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一一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一一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2、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

过的惜别事件。

4、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

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体会意境

1、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

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

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

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

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

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

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

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

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

凉、落寞。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

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

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

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

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

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

篇4:《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

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

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

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

《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

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

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

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

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

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

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

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

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骤

雨初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

歇凄切:形作动。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

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

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

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帐饮(3)无绪(4),留恋处兰舟⑸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

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

“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

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

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

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

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

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暮霭(8)沈沈⑼楚天(10)

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极言路途之

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

“无绪”,接禅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

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

篇5:《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假想

i.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豪情战意蕴,以读带析,正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

的思想豪情战意境;

2.行使教师博客建坐多重的交互性学习的平台;

3.以听助析,以读代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伸,提降审美感知能力;

4.通过作品不同的演绎圆式(读与唱)的比较辨别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

生的审美感知降华成为一种审美领略战审美体悟;通过领略词句,说明意境,

提高鉴赏能力;

5.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提高资源整合挑选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说明及策略

主要难点:学生无法体验《雨霖铃》豪情的层次变化。

教学策略: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战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

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应这种演绎战《雨霖铃》豪情的强烈差别性。由

这种差别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考虑,于是再用适当的诵读圆式让学生产

生审美的感知,由审美的感知上降到审美鉴赏,从而以听战读两种圆式读懂

《雨霖铃》的词境。

假想按照:尊重审美心思的形陈规律,从感知、想像到豪情、领略,这是一个

上降的过程,又是一个交叉的联系的网络,把诗歌鉴赏从抽象的层面拉返来,

回到了审美感知的层面。(参见拙作《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感悟》,《根本教育

研究》20xx年第7期)

3、教学对象说明及讲堂经管策略

1.网络时代的学生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充裕发扬他们的这种优势,正确指导学

生的网络文化;教师假想教学博客,公布预习学案,学生行使网络资源学习;

通过量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

2.执行任务驱动经管模式,每6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

人一名,朗读者一名,书记打字员一名。合作小组正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合

作学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

基于博客的教学法、预习学案导学法、合作探修业习法、诵读法等。

我、教学媒体假想

教师博客、课件、多媒体影音等。

6、教学过程假想与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自立性学习]

通过教师博客公布预习学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进行自立性学习;设坐讨论

栏目,学生可以颁发疑惑、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检查]

1.各合作小组明确任务战角色。

2.选与正在博客上颁发的相关留言战评论进行反馈。

3.让学生谈谈柳永的生平。

4.对学生听了博客中邓丽君战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铃》的留言进行点评。

5.学生齐读《雨霖铃》,请一些同窗评价。

[播放音乐战诵读灌音]

听音乐战诵读,对其进行评价,进一步深进体验这首词的意境。

按照分组进行商量,评价这两种声音对《雨霖铃》的演绎。

[互动交流]

组长组织组员公布观点,可以公布正在教师博客上,也可以由发言人讲堂发

言。教师充裕与学生交流听后心得。

[学生诵读]

学生推荐部分小组的诵读者诵读《雨霖铃》,学生点评。

[课后任务]

学生通过教师博客进行延伸学习,例如可以安插部分学生将其诵读灌音上传到

教师博客等等。

假想思路及多媒体行使说明

①博客存身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交流”战“分享”变得十分轻松,

可以坐即编辑坐即公布、迅速传布,浏览者可以随时评点进行交流。相对于论

坛而言,论坛是公共的,而博客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网络资源

的整合战行使。

②自立、合作、探求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学策略的指导是很难实

现的。因此我使用“预习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立、合作、探求性的学习过

程进行指导。

①博客的开放性战兼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正在传统讲堂上学生发言

会有很多的瞅虑,博客留言使得学生可以果敢放言,可以留名也可以匿名,可

以有很多创造性的奇思妙想。

②通过网络的资源挑选,整合课程资源,突破语文学习的封闭空间。更多地了

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够更深进的体悟《雨霖铃》的词境。

③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战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

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应这种演绎战《雨霖铃》豪情的强烈差别性,由这种差别

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考虑。

④初步感知。

①选与另一个演唱(有肯定的古典意蕴,能正在肯定层面上反应原词的豪情战

意境)战诵读灌音(较能反应原词的豪情层次的变化),学生按照博客中的

《〈雨霖铃〉学案》战《〈雨霖铃〉诵读指导》一边听灌音一边进行鉴赏。从

审美感知动身,触发审美领略。

②通过量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建构诗词欣赏的场域。

③正在任务驱动经管模式中合作小组成员按照角色分工正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

作合作学习。

①以听助析,以读代析。

②行使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降华成为一种审美领略

战审美体悟。

①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络尽更新观点见证考虑的进程的平

台。

篇6:《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

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

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

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

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

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

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

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

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

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

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

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

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琲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

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俳恻动

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

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

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一一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

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一一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

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一一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

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一“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

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

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

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

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

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

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

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

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

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

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

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

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

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

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

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

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

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

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

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

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

面)

②景情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濡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

〈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

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

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

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

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

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

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

抑郁情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

“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

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

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

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

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

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

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七.布置作业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

格。

篇7:《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雨霖铃》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

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

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一一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一一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兰舟江水寒蝉(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②写人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篇8:《雨霖铃》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

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

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

下的杭城美景。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一一《雨霖铃》。

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染相结

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

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

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

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

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

(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技能目标:

(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

(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一一意象一一意境一一情感;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

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

见意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惟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

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布置:

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

种美?

二、研讨全词:

(一)诵读诗词:

1、放录音。(正字音,划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

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

(三)赏析全词:

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

(别前、别时、别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

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

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

(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

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

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

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

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

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

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

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

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篇9:《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

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

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

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

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

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

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

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

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

音读一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

义读一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

情读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一一“凄”字要读得长,

“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一一要稍重,稍停,读出

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一要稍重,

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一要稍重,稍停,拖音

(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

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

感。

5、研读、鉴赏手法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

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

行赏析!

鉴赏诗词要点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

赏析思路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

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

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

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

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

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

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

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

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

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

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

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

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

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

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

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

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

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

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

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

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

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

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

句。

(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

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

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

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

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

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篇10:《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

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

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

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

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2)作业批改评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

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

(B级)问题二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

么?

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

(B级)问题三

探讨古典诗词中代表性意象的内涵。

(1)意象内涵一一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一一思人、思

乡。

意象内涵——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即挽留之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内涵——风

古语有云: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

凉意,凄凉的感觉。

(B级)问题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被称颂为千古名句,请简要

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

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

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

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B级)问题五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虚设景?

虚实相生

(B级)问题六

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创读拓展(以下项目供选择):

1、诗意仿写:从词作核心意象中任选一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2、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的构思。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G)执拗(niii)良辰美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