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鲁迅弃医从文前后的救国思想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日留学期间,鲁迅由于父亲的死和中国政府因为落后和无知,才被外国侵略者肆意欺凌和摧残。从此决定学医。通过“匿名信”和“看电影”两个事件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入思考,认识到思想革命的迫切,是他救国道路上一个鲜明的转折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渗透了鲁迅先生的救国思想。本文主要探究鲁迅弃医从文前后的救国思想,认识他为我们的中华民族开辟的文艺救国的道路。关键词:鲁迅弃医从文思想救国文学革命如果一个人能称得上伟人,具有了什么大家的风范,其必定不仅仅是才华横溢,博古通今,更重要是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矣”。鲁迅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走在社会前列的伟人。他受戊戌变法新思想的熏陶;初步接触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从小就树立救国救民的思想。他的弃医从文,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入思考,越发认识到思想革命的迫切,是他救国道路上一个鲜明的转折点。那么,我们就紧紧围绕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前后来略探他救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初尝辛酸,苦心摸索1881年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绍兴城内一位伟人降生,这位伟人便是鲁迅。鲁迅出生时,家境虽由富变贫,但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最基本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他幼年时期聪慧异常,童年生活在他的一生之中还算是幸福的,可是,从十三岁开始,鲁迅便开始和社会有了接触,要亲自尝受人世的艰苦和辛酸了。鲁迅13岁那年,家中遭受变故,祖父母为科场的案件而下狱,父亲的性情也因此起了很大的变化,时常酗酒,不久后,患上了水肿病,当时的两位名医都未能医好,父亲最终与世长辞了。事隔五年,祖父才从狱中被释放出来。当时的鲁迅只有十四五岁,整天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他从“小康之家”堕入了“困顿之家”。家庭的变故使鲁迅尝到了世态的炎凉。他曾写到过:“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堕入困顿么?我认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鲁迅去了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因不满于那里的“乌烟瘴气”,五个月后,考入江南陆师学堂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来到南京与其说是给他个人找出路,还不如说是给中华民族找生路。自从1840年清政府的“天朝”迷梦被打破,那些腐朽昏庸的上层人物,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淫威,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只好与强盗狼狈为奸,构成一幅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当代中国图画。所有的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伤痛,民族的危亡给鲁迅以强烈的刺激,使他的思想不得不从个人出路与中华民族的出路在生活实践中取得统一。由于这一时期,鲁迅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而当时,国内正是一片黑暗,这对于寻求科学和维新真理的鲁迅来说,到国外去,倒是一条较为合适的出路。1902年,鲁迅22岁时,被江南督练所选派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鲁迅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一样,他初到东京后不久,就毅然把辫子剪掉了,成为当时第一个剪掉辫子的留学生。许寿裳是鲁迅在东京新认识的朋友,他们俩凑在一起就会谈一谈人性,谈国民的缺点以及它的病根,以及如何去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东京,鲁迅也经常参加一些公共集会。在集会上他对于那些无政府主义的投机政客的一些言行,感到特别厌恶。当时,在鲁迅心目中的真正革命者是孙中山和章太炎。在东京弘文书院学了两年多日文,鲁迅选择了医学作为下一步学习的主攻方向。1904年秋天,鲁迅离开东京,来到了那个僻静的镇市——仙台。鲁迅选择医学的原因大致有两点。其一,是父亲的死。他的父亲就是被那些“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庸医所耽误。这件事引起了他对于被骗的病人和病人的家人的同情。其二,当时,中国也是因为落后和无知,才被外国侵略者肆意欺凌和摧残。这是鲁迅亲身感受到的,也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打算学成后,回国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或是在战争时候当军医。鲁迅又从当时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历史教科书的一些片段中,知道日本的发达是与西方的医学有关的,他希望能用医学把中国从昏暗愚昧的落后状态中拯救出来,用科学促进祖国的独立和繁荣,用科学来反对保守和迷信。基于这些想法,他就决心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学医了。这些都反映出了鲁迅对祖国深厚的爱和浓郁的担忧之情。他曾经的一首七言绝句正是他心灵的写照: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磬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这个学校,鲁迅接触了很多新鲜的课程和陌生的老师,其中,鲁迅最难忘的便是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并且受到先生的格外重视。从此,鲁迅开始了他的学医救国之路。弃医从文,思想救国在学校里,中国留学生不多,所以鲁迅在生活上受到学校的优待。但是,在学校军国主义教育培养下,在一些抱着狭隘的民族思想的日本学生眼里,中国人的地位依然是低下的。他们把中国留学生叫做“清国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改变了救国的道路的呢?那还要从以下几件具体事谈起。第一,匿名信事件。有一天,鲁迅的同级学生会干事来到他的住处,借他的笔记看了看后就当场还给了他。学生会干事走后不久,鲁迅就收到一封匿名信,拆开来看,第一句便是:“你改悔吧!”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鲁迅预先知道了所以才能有那样好的成绩。鲁迅这才想起前几天的“黑板公告”事件,那是对他的讽刺。鲁迅向学生会提出强烈抗议,最后流言终于被消灭了,鲁迅也把匿名信退还给他们。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在那些充满军国主义侵略思想的学生们看来,中国是弱国,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本领了。这对当时身为弱国国民的鲁迅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刺激。第二,看电影事件。一次上细菌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老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当时放映的几段片子大都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宣传战胜俄国的情形。十分巧,在一段片子中,却有中国人夹杂在里面。据解说是:一个中国人给沙皇军队作侦探,被日军抓获,要去枪毙了,但围观的却是一群身强力壮的中国人。这当然是侮辱!这时,在讲堂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万岁!”除了鲁迅之外,所有的人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完一段片子都有的,但这时,在鲁迅听来却特别刺耳,他愤怒地夹起课本冲出教室。这以后,好几天他都不能平静下来,心中十分苦闷,他苦苦思索:为什么一样是健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围观者自己的同胞被杀,而竟无动于衷?!这个刺激是极为深刻的,使鲁迅的思想受到非常强烈的震撼,也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道路。正如鲁迅所说的,他深深地感觉到学医并非是一件最紧要的事。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都是不以为然。在当时,他认为第一主要的,是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唤醒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他想要提倡文艺运动了。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当鲁迅从仙台回东京时,他就和他的朋友们商量弃医从文的事。到1906年的夏天,鲁迅从仙台又回到东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革命文学活动。他正式弃医从文,开始了又一次新的征程。这对鲁迅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决定意义,由救治国民的肉体到救治国民的思想与灵魂,来改变国民麻木的现状。鲁迅是第一个从被压迫的中国人民中间站起来的作家。从当时的国内条件来看,开展革命文学活动是十分困难的,反动腐败的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使得人民完全生活在无权的状态下。落后的经济和文化迫使一些进步的革命的文学活动不得不在国外进行。而日本也就成为许多革命者落脚的地方,而当时的东京则成为他们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1907年,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秩序已经不稳,虽采取各种高压手段,但革命危机四伏,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当时的东京,虽然是中国进步和革命势力的活动中心,但同时也是一些保守的和反动的势力的活动场所。进步的和保守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势力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鲁迅特别关注那些世界上进步的和革命的文学,尤其喜欢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死魂灵》……等作品,这些书曾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青年思想家,鲁迅在当时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一些特色。他一开始就把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当时的风起云涌前仆后继,推动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走向高潮的人民群众——其中特别是农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要求,他们的思想情绪,在当时鲁迅的思想中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他的思想不仅客观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而且还强烈地反映出要改造这种现实的倾向。在他的文学作品最初的时刻起,鲁迅就把他的革命文学事业和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密切地联系起来。在当时,东京的爱国主义情绪正在高涨,国际国内形势咄咄逼人。《河南》杂志在它的《发刊辞》上,说明该刊的发刊目的时写着:因睹外患之迫于燃眉,遂不能不赴汤蹈火,摩顶断肠,以谋于将死未死之时。”在这篇“发刊辞”里,又写道:“为生为死,即在今日。为奴为主,即在今日!”鲁迅就是在这种革命激情下,开始为该刊写稿的。在任何一次革命斗争中,鲁迅从来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利用文艺这支武器,用文艺的火花,在被压迫民族人民的心灵上,燃起斗争的信念;促使被压迫的人民觉悟起来,反对压迫者,把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从濒于灭亡的危险中拯救过来。反对压迫和侵略,保卫自己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这就是鲁迅的文学活动最基本的中心思想。由于他对一切压迫者,侵略者总是抱着不妥协的反抗态度,热情地参加革命斗争,以革命文学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服务,因此青年思想家鲁迅和当时一切庸俗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浅薄的“富国强兵”论者,在思想上划开一道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主张,也是为着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鲁迅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化偏执论》里,予以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有新国林起于西,以其殊异之方术来向,一施吹拂,块新踣傹,人心使自危,而辁才小慧之徒,于是竟言武事。后有学于殊域者,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入前,谓钩爪踞牙,为国首事。”在同一篇文章中,鲁迅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诚若为今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重数。人既发扬踔厉矣,亦以兴起,妥事抱枝拾叶,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鲁迅的主张,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激进的主张。从整个的政治倾向上来看,无疑,这时鲁迅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卓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他鄙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他的社会观点、政治态度、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大不相同。他对于封建制度采取了不同意调和的态度。虽然在当时鲁迅还没有接触到最革命的阶级和接受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生产状态落后,还没有有组织的工人阶级队伍出现,使他的思想受到限制。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充满着战斗色彩的反封建主义和反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天才思想的萌芽。鲁迅的爱国主义特色,也表现在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观点中。他反对文学艺术上的反动倒退的复古主义。在《摩罗诗力说》中,他指出:“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閎宇崇楼,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有闻其言,孰不腾笑?”他赞扬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发出来的反抗的声音。“正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他提倡“摩罗诗派”,“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愿人亡。”引领新文学改造国民性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在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中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新文学提倡白话文。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以《新青年》为阵地,用文学作为武器,为祖国和人民的独立而斗争。鲁迅的小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进行反思、批判和改造,体现了文学救国、思想救国。受当时启蒙主义观点影响,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这决定了鲁迅首先把关注对象放在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身上,既揭示他们的“苦”,即生活的艰辛与不幸;又揭示他们的“病”,即病态社会带给他们精神上的“病态”,诸如精神的麻木,自欺与苦痛。对他们的“苦”,鲁迅是“哀其不幸”,对他们的“病”,鲁迅又“怒其不争”,对他们抱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态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渗透了鲁迅先生的救国思想。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以这三种形象出现: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终其一生,鲁迅始终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一边,关注他们的不幸命运。因此,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成为他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鲁迅对农民有着深切的了解,在小说中,他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故乡》中的闰土就是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文中这样写到: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的肉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侵蚀,更使他的精神麻木。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一声“老爷!”的称谓。与闰土相比,女性祥林嫂的命运更加悲惨!这是因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都是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祝福》中的祥林嫂,便是这样一悲惨的人物,承受着人们的嘲笑、歧视与冷眼,带着“地狱是否有无”的疑惑与恐怖,死在了人们祝福的除夕夜。鲁迅深刻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成因并不仅是来自无形的封建意识形态的精神迫害。正是这种无形的精神迫害,给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她的肉体死亡之前,她的精神早被毁灭了。《阿Q正传》是鲁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只手帮工挣碗饭吃。他没有家,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赵太爷剥夺了,处于处处受人欺压的地位。这一切固然令人痛心,但更令人痛心的则是这种贫困压抑的生活,给予阿Q巨大的精神创伤。极度贫困的生活,处于社会底层、动辄受人欺压的命运,扭曲了阿Q的精神,在不幸的生活中他发明了一套聪明的应对方法——精神胜利法,现实世界中的失败,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却换算成胜利。另外,阿Q还有一件祖传的法宝,即“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便可以忘记的。阿Q“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被人们知道后,别人打他时必须让他先承认是“人打畜生”,阿Q竟以“我是虫豸”的自轻自贱求得别人放手。自轻自贱以及扭曲的精神使阿Q的生命呈现出动物般退化的状态,由人沦为非人,即畜生和虫豸。阿Q的“爱情”也是十足动物性的,他向吴妈的肉体要求与畜生何异?动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阿Q也完全忘却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明明是自己的唐突使吴妈呼天抢地,因此头上挨了秀才的大竹杠,可是被打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结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便动手去舂米。”阿Q是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可他却一样的卫护封建意识形态。革命是为了阿Q这样的被统治者,可是头脑受封建思想禁锢的阿Q认为革命是大逆不道,是造反,够杀头的罪;但从举人老爷等人恐慌的行为中,他又朦胧地感到革命对自己这样的穷人是有利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祝福》中的祥林嫂,便是这样一悲惨的人物,承受着人们的嘲笑、歧视与冷眼,带着“地狱是否有无”的疑惑与恐怖,死在了人们祝福的除夕夜。鲁迅深刻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成因并不仅是来自无形的封建意识形态的精神迫害。正是这种无形的精神迫害,给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她的肉体死亡之前,她的精神早被毁灭了。《阿Q正传》是鲁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只手帮工挣碗饭吃。他没有家,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赵太爷剥夺了,处于处处受人欺压的地位。这一切固然令人痛心,但更令人痛心的则是这种贫困压抑的生活,给予阿Q巨大的精神创伤。极度贫困的生活,处于社会底层、动辄受人欺压的命运,扭曲了阿Q的精神,在不幸的生活中他发明了一套聪明的应对方法——精神胜利法,现实世界中的失败,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却换算成胜利。另外,阿Q还有一件祖传的法宝,即“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便可以忘记的。阿Q“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被人们知道后,别人打他时必须让他先承认是“人打畜生”,阿Q竟以“我是虫豸”的自轻自贱求得别人放手。自轻自贱以及扭曲的精神使阿Q的生命呈现出动物般退化的状态,由人沦为非人,即畜生和虫豸。阿Q的“爱情”也是十足动物性的,他向吴妈的肉体要求与畜生何异?动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阿Q也完全忘却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明明是自己的唐突使吴妈呼天抢地,因此头上挨了秀才的大竹杠,可是被打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结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净身出户离婚协议书
- 偿还借款协议书范本
- 额部肿块病因介绍
- 公司转让个人股份协议
- 中考政治第一部分知识闯关能力提升第二课时调节情绪学习压力明辨是非复习课获
- 2015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
- (2024)赤泥综合利用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3年办公照明项目筹资方案
- 【电信终端产业协会】2024年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
- 国际物流题库(含参考答案)
- JGJ-T490-2021钢框架内填墙板结构技术标准
- 2024年移动解决方案经理认证考试题库大全-中(多选题)
- 破碎锤项目营销计划书
- 无线测温设备施工方案
- DB11T 715-2018 公共汽电车场站功能设计要求
- 挖掘机技术培训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管理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LED电子显示屏投标书三篇
- 森林康养 课件
- 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职业技能大赛备赛试题及答案
- 畜牧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