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技法总结和必练50题(35单选15多选)_第1页
选择题技法总结和必练50题(35单选15多选)_第2页
选择题技法总结和必练50题(35单选15多选)_第3页
选择题技法总结和必练50题(35单选15多选)_第4页
选择题技法总结和必练50题(35单选15多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题技法总结和必练50题0101选择题技法一、选择题的应试技巧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二、选择题的答题方法【秒杀技巧一:找题眼法】1.方法介绍:找题眼法要求从题目的情境中找到关键词即题眼,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找到解题切入点,从而得出答案。2.适用题目:适用于题目情境复杂,需要学生自己整合提取相关信息,或关键词在题干和选项中多次出现的题目。【秒杀技巧二:拟稿法】1.方法介绍:拟稿法是针对一些需要通过复杂推理才能做出判断的选项,在推导答案时通过打草稿,梳理题目逻辑,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解题效率。2.适用题目:适用于已知条件简单,但需要复杂推理或计算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秒杀技巧三:图示法】1.方法介绍:图示法是指将题干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图示,使问题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各部分之间逻辑更加清晰,同时还可以减少阅读量,降低理解难度。2.适用题目:适用于题干中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或生理过程的题目。【秒杀技巧四:变量转化法】1.方法介绍:变量转化法是指通过题干信息得出该题涉及简单的实验探究,关注已呈现的实验目的、分组、选材和各组的处理,结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分组及其处理了解实验所控制的变量,并对变量进行转化。2.适用题目:适用于以简单的实验为情境的题目,且题干信息对实验的目的、选材、分组及其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描述。【秒杀技巧五:“两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的标记问题】1.方法介绍:适用题目:适用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相关实验中关于子代噬菌体所带放射性标记的题目,另外对于使用同位素标记元素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参考性。【秒杀技巧六:“三看法”判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1.方法介绍:2.适用题目:适用于判断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题目*【重点点拨】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误为因果或前果后因

(2)表述绝对化(3)前后矛盾(4)概念混淆

(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7)与题意不符,句子本身没错,但与题目所述不相关002必练题一、单选题1.人类ABO血型与对应的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血型A型B型AB型O型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A.人类的ABO血型中O型是隐性性状B.AB血型的个体中基因IA和IB同时表达C.A型和B型婚配的后代有可能出现O血型D.IAi和IBi婚配后代可出现四种血型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答案】D【解析】由表可知,人类的ABO血型中O型是隐性性状,A、B、AB血型均为显性性状,A正确;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AB血型的个体中基因IA和IB同时表达,B正确;A型和B型婚配的后代有可能出现O血型,如IAi×IBi,子代可能出现ii,C正确;IAi和IBi婚配后代可出现四种血型是基因分离的结果,D错误。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内容C.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该过程需要正反交实验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答案】D【解析】因为F1只有一种性状,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A正确;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之一,B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该过程需要正反交实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C正确;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的内容,D错误。3.已知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现有两株高茎玉米I、Ⅱ和两株矮茎玉米Ⅲ、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I、Ⅱ两株玉米分别自交,二者后代的表型比一定相同B.I、Ⅱ两株玉米杂交,后代一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C.Ⅲ、Ⅳ两株玉米分别与I杂交,二者后代的基因型比相同D.若I与Ⅲ杂交所得后代的不同植株再分别与Ⅳ杂交,所得后代中矮茎比例相同【答案】C【解析】I、Ⅱ均为高茎玉米,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二者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不一定相同,A错误;若I、Ⅱ均为杂合子,杂交后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Ⅲ、Ⅳ的基因型相同,分别与I杂交,二者后代的基因型比相同,C正确;Ⅰ为高茎玉米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当Ⅰ为纯合子时与矮茎玉米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杂合子,再与矮茎玉米Ⅳ杂交,所得后代矮茎玉米比例为1/2,当当Ⅰ为杂合子时与矮茎玉米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比例为1:1,再与矮茎玉米Ⅳ杂交,所得后代矮茎玉米比例为11/2×1/2=3/4,因此比例不想,D错误。4.下图所示的显性基因A、B、C调节了四种表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T型箭头表示抑制,而隐性突变a、b、c则会失去相应功能。下列杂交方式对应的子代表现型分离比,正确是(

)A.AABbCc×aabbcc,3:1B.AaBbCC×AaBbCc,9:4:3C.AaBbCc×aabbcc,18:8:3:3D.AaBbCc×AaBbCc,16:36:9:3【答案】D【解析】AABbCc×aabbcc,子代中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期中AaBbCc与AabbCc是一种表现型,所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2:1:1,A错误;AaBbCC×AaBbCc,子代中都有C基因,所以表现型只有两种,表现型Ⅰ和表现型Ⅳ,表现型比例不可能有3种,B错误;AaBbCc×aabbcc,AaBbCc产生的配子是8种,8种配子出现的概率相同,aabbcc只产生一种配子,属于测交类型,子代组合方式是8种,表现Ⅰ的基因型为aa,占比1/2,表现型Ⅱ基因型为Abbcc,占比1/21/21/2=1/8,表现型Ⅲ的基因型为ABcc,占比为1/2×1/2×1/2=1/8,表现型Ⅳ的基因型为AC,占比为1/2×1×1/2=1/4,所以表型比例为4:1:1:2,C错误;AaBbCc×AaBbCc,子代中表现型Ⅰaa占的比例是1/4,表现型ⅡAbbcc占的比例是3/64,表现型ⅢABcc占的比例是9/64,表现型ⅣAC占的比例是9/16,所以其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6:3:9:36,D正确。5.研究发现某植物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种显性“自私基因”A。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现将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a植株产生含A的雄配子与含a雌配子数量相等B.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C.Aa自交获得的F₁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D.Aa自交后代F₁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a=2:1【答案】A【解析】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即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B正确;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中AA占2/3×1/2=2/6;aa占1/3×1/2=1/6,Aa占12/61/6=3/6;故某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C正确;Aa自交后代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因此产生的雄配子A比例为2/6+3/6×2/3=4/6=2/3,则a配子的比例为1/3,即F₁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a=2:1,D正确。6.人类秃发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秃发,bb表现正常,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妻子秃发。他们生育的儿子和女儿的表型,最有可能是(

)A.儿子和女儿均表现正常 B.儿子和女儿均表现秃发C.儿子秃发,女儿正常 D.儿子正常,女儿秃发【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即基因型为bb,妻子秃发即基因型为BB,他们生育后代的基因型均为Bb,由于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在女性中表现正常,因此他们生育的儿子的表型均为秃发,生育的女儿的表型均为正常,C正确,ABD错误。7.某二倍体雌性哺乳动物的某些细胞正在发生减数分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依次发生变化的细胞,a、b、c表示细胞中某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B.乙细胞可能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D.从丙细胞到丁细胞的过程中b的数量没有变化【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a、b、c依次表示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甲可表示精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可能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单色单体,A错误;乙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可能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丙染色体减半,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C错误;从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到丁细胞(卵细胞或第二极体)的过程中b的数量先加倍后减半,D错误。8.如图是某二倍体雌性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模式图,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内的是(

④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答案】A【解析】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精母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综上所述,②③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内,A符合题意。9.细胞中染色体的排列、分离与粘连蛋白有关,粘连蛋白的水解导致着丝粒分裂。下图为水稻(2N=24)某细胞中不同形态染色体结构示意图(不考虑变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形成有利于遗传信息的读取B.甲形态存在时,细胞内有12对同源染色体C.乙形态时粘连蛋白水解,导致等位基因分离D.秋水仙素处理不影响甲→乙的过程【答案】D【解析】甲的形成有利于遗传信息的平均分配,A错误;甲形态存在时,细胞内可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B错误;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乙形态时粘连蛋白水解,导致相同基因分离,C错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不影响甲→乙的过程,D正确。10.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A.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D.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答案】C【解析】设基因A/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根据题意可知,正交为ZaZa(非芦花雄鸡)×ZAW(芦花雌鸡),子代为ZAZa、ZaW,且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为ZAZA×ZaW,子代为ZAZa、ZAW,且全为芦花鸡,A正确;正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AZa(杂合子),反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AZa(杂合子),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即ZAZa×ZAW,所产雌鸡ZAW、ZaW(非芦花),C错误;正交子代为ZAZa(芦花雄鸡)、ZaW(非芦花雌鸡),D正确。11.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B.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C.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答案】A【解析】根据分析可知,M的基因型为AabbXwY或AabbXwXw,表现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B正确;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灰体红眼表现为长翅灰体红眼雌蝇,三对基因均为杂合,C正确;亲本果蝇长翅的基因型均为Aa,为杂合子,D正确。12.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B.含同源染色体2对、核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C.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其中一个是极体【答案】D【解析】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D正确。13.现有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5N(表示为15N15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放入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入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3B.有15N14N和15N15N两种,其比例为1:1C.有15N14N和15N15N两种,其比例为3:1D.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1【答案】C【解析】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5N,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形成4个DNA,其中2个DNA为15N14N,另外2个DNA为14N14N;再转到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DNA为15N14N形成的子代DNA中经复制后,形成一个DNA为15N14N,另外1个DNA为15N15N;而DNA为14N14N形成的2个子代DNA都为15N14N;因此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有15N14N和15N15N两种,其比例为3:1,C正确,ABD错误。14.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和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下列有关后续的处理,说法正确的是(

)A.将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内不出现S型细菌、出现R型细菌B.将R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内仅出现S型细菌C.将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内不出现S型细菌D.如在S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型细菌细胞提取物,培养基内也会出现R型细菌【答案】C【解析】将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内出现S型细菌、出现R型细菌,A错误;将RNA酶(水解S型菌的RNA)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内出现S型细菌和R型细菌,B错误;将DNA酶(水解DNA)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内不出现S型细菌,只出现R型细菌,C正确;R型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形成S型菌,也可以整合S菌的DNA转化为S型菌。而S型菌在有荚膜的条件下只能通过基因突变形成R型菌,D错误。15.DNA的精确复制不仅是物种稳定遗传的基础,也是个体生存的保障。如图为细胞内DNA复制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知,DNA复制过程中可能存在A—U碱基对B.RNA引物的存在可说明图中DNA复制发生在原核细胞中C.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催化合成的化学键不同D.前导链的合成方向为后随链的合成方向为【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DNA的复制过程中存在RNA引物,即DNA复制过程中可能存在A—U碱基对,A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进行DNA的复制时均需要RNA引物,因此,RNA引物的存在不可说明图中DNA复制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错误;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催化合成的化学键相同,均为磷酸二酯键,C错误;DNA在复制时,子链合成方向均为5,→3,,即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方向均为5,→3,,D错误。16.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图1的实验和艾弗里利用物质分离提纯、细菌培养的实验,均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由图1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35SD.图2中上清液P含量为30%,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答案】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A正确;图1的实验和艾弗里利用物质分离提纯、细菌培养的实验均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均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据图可知,图1中经搅拌和离心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说明标记的物质是DNA,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32P,C错误;图2中可知,随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的延长,在一定时间内,随搅拌时间延长,上清液32P放射性强度在上升,超过一定时间后,强度不变,被感染的细菌百分比是100%,说明已经完成充分侵染,上清液P含量为30%,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D正确。17.下图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解旋酶作用于③处,DNA聚合酶催化形成①处的化学键B.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除此之外其余磷酸基团均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C.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D.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答案】C【解析】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对应图中的③,DNA聚合酶催化形成①处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A正确;该DNA分子为双链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除此之外其余磷酸基团均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B正确;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28%,则A=T=50%28%=22%,C错误;该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D正确。18.某品系小鼠的毛色受A基因控制,A基因的上游一段序列的甲基化程度影响A基因表达,甲基化程度越高,小鼠毛色越深。怀孕期间过量饮酒是导致后代出生缺陷和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为验证“孕期过量饮酒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修饰(促进甲基化)影响后代表型”,研究人员利用该品系小鼠(毛色浅)设计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不会直接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B.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会直接对转录过程产生影响C.预期实验结果是实验组子代小鼠的毛色深于对照组D.子代毛色变深的变化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答案】D【解析】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不会直接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但可能引起基因表达和表型的改变,A正确,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会导致RNA聚合酶无法正常结合,进而直接对转录过程产生影响,B正确;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孕期过量饮酒可以通过促进甲基化来引起性状的改变,且甲基化程度越高,小鼠毛色越深,据此推测,实验组子代小鼠的毛色深于对照组,C正确;子代毛色变深的变化属于表观遗传,其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19.丙肝病毒感染宿主后,合成相应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NA复制出的子代RNA具有mRNA的功能B.病毒蛋白基因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C.过程①②③的进行需RNA聚合酶的催化D.过程④在该病毒的核糖体中进行【答案】A【解析】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以+RNA复制出的子代RNA为模板合成了蛋白质,因此+RNA复制出的子代RNA具有mRNA的功能,A正确;病毒蛋白基因是RNA,为单链结构,通过两次复制过程将基因传递给子代,而不是通过半保留复制传递给子代,B错误;①②过程是RNA复制,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而③过程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不需要RNA聚合酶催化,C错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过程④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进行,D错误。20.某种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研究发现,纯合黄色雌猫和纯合黑色雄猫交配,繁殖的子代中,雌猫总是表现为黑黄相间的毛色(即一块黑一块黄),但黑黄毛色的分布是随机的。据此你认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纯合黑色雌猫和纯合黄色雄猫交配的子代均为黑黄相间的毛色B.黑黄相间雌猫繁殖的后代雄猫可有全黑、全黄和黑黄相间三种毛色C.黑黄相间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DNA有转录功能D.雌猫的黄色毛与黑色毛这对相对性状是由非等位基因控制的【答案】C【解析】纯合黑色雌猫和纯合黄色雄猫交配,子代雌猫均为黑黄相间,但是雄猫应该全为黑色,A错误;雄猫只有1条X染色体,后代雄猫没有黑黄相间的,B错误;黑黄相间(一块黄一块黑)雌猫可能是不同细胞中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黑黄相间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DNA有转录功能,C正确;由黑黄颜色的不同时分布,说明它们不同时表达,如果属于非等位基因,则可能同时表达而不呈现出题干所述特点,D错误。21.经研究发现,果蝇的眼色受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这些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下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基因型相同的暗红眼果蝇杂交,后代是暗红眼果蝇的概率是27/64,说明控制眼色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任意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白色眼,说明控制眼色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野生型的暗红色眼是一对基因控制另外两对基因的表达,是朱红色和棕色在眼中积累导致的D.果蝇的眼色形成说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答案】B【解析】基因型相同的暗红眼果蝇杂交,后代是暗红眼果蝇的概率是27/64,为(3/4)3,说明控制眼色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任意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白色眼,不能说明控制眼色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隐性突变为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无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还是不遵循其结果一样,B错误;结合题图可知,野生型的暗红色眼是一对基因(基因1)控制另外两对基因的表达(基因2、3),是朱红色和棕色在眼中积累导致的,C正确;果蝇的眼色形成说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图中的基因1、2、3)的影响,D正确。22.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核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B.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C.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D.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答案】D【解析】①DNA复制中有A-T配对,②转录中有A-U配对,A错误;②是转录,其场所主要是细胞核;③是翻译,其场所是细胞质,B错误;①需要DNA聚合酶,②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由多肽的长度可知,③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D正确。23.下图的基因模型为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内部和周围的DNA片段情况。距离以千碱基对(kb)表示,但未按比例画出,基因长度共8kb,人为划分a~g共7个区间,转录直接生成的mRNA中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成为成熟的mRN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成熟mRNA的长度是3.1kbB.起始密码子对应位点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C.终止密码子是最后一个氨基酸结合到核糖体的位点D.mRNA上某一特定位点需要的氨基酸均可以由多种特定的tRNA转运【答案】A【解析】mRNA是转录的产物,由RNA聚合酶与DNA上的转录起点结合到转录终点结束,所以转录直接生成的mRNA长度为7.51.2=6.3kb,但要形成成熟的mRNA需要切除d对应的区段,因此实际长度为6.3(5.22.0)=3.1kb,A正确;启动子对应位点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起始密码子对应位点是安放第一个氨基酸的位置,B错误;终止密码子不表示氨基酸,是终止翻译的信息位点,C错误;mRNA上某一特定位点需要的氨基酸只能由一种特定的tRNA将它转运到核糖体上,D错误。24.表观遗传是指核酸上的碱基因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分子修饰而影响到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到生物性状的现象。研究发现,发生甲基化修饰的碱基也可以发生去甲基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被甲基化修饰的DNA分子上的基因不能被转录B.DNA碱基序列会因出现甲基化修饰而发生改变C.mRNA被甲基化而导致的性状改变会遗传给后代D.因表观遗传而出现的性状可能在子代中慢慢消失【答案】D【解析】基因表达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被甲基化修饰的DNA分子上的基因片段如果没有被甲基化修饰,仍能被转录,A错误;核酸上的碱基因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分子修饰而影响到基因表达,但碱基序列未变,因此不影响DNA的碱基序列,B错误;mRNA不起遗传物质作用,mRNA被甲基化而导致的性状改变不会遗传给后代,C错误;依题意,研究发现,发生甲基化修饰的碱基也可以发生去甲基化,因此,若发生甲基化修饰的碱基发生去甲基化,因表观遗传而出现的性状可能在子代中慢慢消失,D正确。25.我国科学家利用二倍体葡萄“喜乐”与四倍体葡萄“巨峰”杂交,选育出三倍体葡萄新品种“沪培1号”。下列关于该新品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获得该品种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B.开花时形成的配子多数可育C.减数分裂会出现联会紊乱D.其果实具有无籽等优点【答案】B【解析】利用二倍体葡萄与四倍体葡萄杂交,选育出三倍体葡萄,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A正确;三倍体葡萄新品种“沪培1号”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套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B错误,C正确;由于三倍体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而其果实具有无籽等优点,D正确。26.金鱼草是一种可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由基因c控制,野生型为对称花型。研究发现一株金鱼草(M)的其中一个基因c内部多了长度为2472个碱基对的DNA片段,突变为基因c650,但表型仍然为对称花型,其基因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的是()A.突变基因c650不能正常转录B.可用M自交获得纯合突变体C.可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纯合突变体D.野生型基因c对突变基因c650为显性【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c650基因位于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可以进行正常转录,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植株M中只有一个基因c发生突变,但植株M未表现出突变性状,推测突变基因c650相对c基因为隐性基因,植株M为花色个体杂合子,可利用M自交获得纯合突变体,B正确;通过植株M能获得带突变基因的配子,可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纯合突变体,C正确;根据题目信息可推测野生型基因c对突变基因c650为显性,D正确。27.如图①过程染色体上发生了端粒缺失,②过程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的融合,③过程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F的左侧或F与f之间发生随机断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变异过程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缺失、染色体数目变异B.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着丝粒发生了分裂C.③过程后两个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可能均是体细胞的一半D.③过程发生随机断裂后,产生的两染色体可能为无Ff、有Ff或有F、有f【答案】B【解析】图中①过程染色体上发生了端粒缺失,③过程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F的左侧或F与f之间发生随机断裂,已知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会进入细胞核,故有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着丝粒发生分裂是自行分裂而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B错误;由图可知,③过程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③过程后两个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可能均是体细胞的一半,C正确;依据题干“在F的左侧或F与f之间发生随机断裂”,推理③过程随机断裂后,产生的两染色体可能为无Ff、有Ff或有F、有f,D正确。28.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如下,图中A/a、B/b表示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B.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发生了重组C.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D.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答案】B【解析】该细胞正在发生交叉互换,原来该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精细胞,经过交叉互换,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精细胞,所以交叉互换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A正确;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基因a和B发生了重组,B错误;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且比例均等,D正确。29.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除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肿瘤干细胞不存在原癌基因,因而没有细胞周期B.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均属于抑癌基因C.同一个体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核酸的种类和数目完全相同D.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答案】D【解析】肿瘤干细胞存在原癌基因,A错误;BAX蛋白为凋亡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故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属于抑癌基因,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故同一个体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核酸的种类和数目不完全相同,C错误;姜黄素能诱发癌细胞凋亡,而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D正确。30.校正tRNA是指某些能校正基因的有害突变的tRNA,编码tRNA的DNA某些碱基改变后,导致反密码子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由于单个碱基替换导致的某种突变产生了一种携带精氨酸但是识别甲硫氨酸遗传密码的tRNA(X)。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X由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是基因表达的产物B.X参与合成的多肽链中,原来甲硫氨酸的位置可被替换为精氨酸C.X可以对应两种氨基酸,体现出密码子简并特点,提高容错率D.校正tRNA的存在可以弥补某些突变引发的遗传缺陷【答案】C【解析】A、控制合成tRNA的基因只能转录不能继续翻译,但合成tRNA依然属于此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但是非蛋白质编码基因如转移RNA(tRNA)或小核RNA(snRNA)的表达产物是功能性RNA。),A正确;X上携带的是精氨酸但是识别甲硫氨酸的遗传密码,所以,X参与合成的多肽链中,原来甲硫氨酸的位置可被替换为精氨酸,B正确;C、此tRNA使得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既可对应甲硫氨酸又可对应精氨酸,表现为一种密码子对应两种氨基酸,这不是密码子的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C错误;校正tRNA分子的作用是校正发生错误的翻译的过程,故某些突变引发密码子改变,但由于校正tRNA分子的存在使得该位置的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可以弥补某些突变引发的遗传缺陷,D正确。31.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的拟南芥种子,在飞船上播种后长成植株并编号,单株收获各植株种子,标志着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过程,历时48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B.将各编号植株性状与野生型对比,可以发现全部突变基因的表现C.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通过测交实验可以判断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答案】C【解析】从种子到种子属于自然发育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隐性突变性状不一定在当代表现出来,因此将各编号植株性状与野生型对比,不能发现全部突变基因的表现,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材料,C正确;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但不能检测突变性状的显隐性,D错误。32.某研究人员发现用大麻二酚制成的抗生素可杀死淋病、脑膜炎和军团病等疾病中的耐药细菌,它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来杀死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耐药细菌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基因产生耐药性突变C.耐药细菌中,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同时进行D.耐药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需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和囊泡的运输【答案】C【解析】人工选择会保留对人类有益的类型,耐药细菌的产生对人类不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突变发生在抗生素使用之前,抗生素的作用是筛选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B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耐药细菌中,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同时进行,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高尔基体,D错误。33.下图1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种群乙在被河流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P点后的下一年中,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55%B.图1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图2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假设P年时AA为30个个体,Aa为40个个体,aa为30个个体,则P点后的下一年中,AA、Aa、aa分别为33、44、27个,则A基因频率=(33×2+44)/(33×2+44×2+27×2)≈52.9%,A错误;由图可知,过程a表示由于河流分割产生的地理隔离,b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出现生殖隔离意味着两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需产生生殖隔离,需经过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由图2可知,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若出现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D正确。34.黑腹裂籽雀是一种非洲雀,同一种群中其喙的宽度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型,它们在处理不同种莎草种子(它们的主要食物)的效率上有差异:宽喙善于处理硬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个较大的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数量相等,雌雄之间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腹裂籽雀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基因库B.宽喙鸟和窄喙鸟适应不同的资源环境,这是自然选的结果C.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雀概率约为57.14%D.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答案】C【解析】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所以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腹裂籽雀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黑腹裂籽雀这种喙长度的差异是食物差异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种群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所以BB为36%,Bb为48%,所以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籽雀概率为48%÷(48%+36%)×1/2×100%=28.6%,C错误;根据题干,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个体之间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故黑腹裂籽雀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35.尼安德特人一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早在尼安德特人灭绝前,部分智人(现代人的祖先)就已经走出非洲。科研人员利用全新的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古生物DNA,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和留在非洲的现代人的基因组中都有来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碱基序列的差异可作为研究人类进化在分子水平上的依据B.不同生物的DNA碱基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其亲缘关系的远近C.若要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结构,则须测定23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D.尼安德特人与生活在非洲之外和留在非洲的现代人的祖先可能都有过基因交流【答案】C【解析】DNA碱基序列的差异可以反映两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从而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A正确,B正确;若要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结构,则需测定人的22条常染色体以及X、Y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C错误;由题干可知,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和留在非洲的现代人的基因组中都有来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所以推测他们可能有过基因交流,D正确。二、多选题36.现有一对表现为显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的亲本,后代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3∶1。群体中该显性基因的外显率可能不为100%,外显率是指群体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的比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双亲的基因型都是AaB.后代中隐性性状个体的基因型都是aaC.若外显率为100%,则F1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隐性性状个体比例为1/16D.若外显率为75%,则F1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可能全为纯合子【答案】ABC【解析】由于外显率未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比例为3:1,双亲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AA×Aa或者Aa×Aa,子代隐性性状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或aa,AB错误;若外显率为100%,后代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3:1,则双亲为Aa×Aa,F1中AA:Aa:aa=1:2:1,F1产生的雌雄配子为1/2A、1/2a,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为1/4AA、1/2Aa、1/4aa,隐性性状个体比例为1/4,C错误;若外显率为75%,后代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3:1,则双亲可能为AA×AA,则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可能都为纯合子(AA),D正确。37.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模拟实验中,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一定相等C.乙模拟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和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D.每次实验都要保证随机抓取,读取组合后需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小桶【答案】CD【解析】Ⅰ和Ⅱ中是相同的等位基因,这就模拟了Dd×Dd产生配子的过程,两个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但是Ⅲ和Ⅳ中等位基因不一样,可知模拟的是AaBb产生配子的过程,所以说Ⅲ和Ⅳ合起来代表了雌性或者雄性的生殖器官,A错误;每个小桶内,两种球的数量要相等,代表产生配子是1:1,但是不同小桶之间数量可以不一样,只要是桶内保证1:1就可以了,B错误;乙模拟的是产生AB,Ab,aB,ab配子的过程,Ⅲ和Ⅳ中随机抓取,模拟的是A与a以及B与b的分离,也就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两个小球放在一起模拟了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正确;每次实验都要随机抓取,而且抓取以后要放回,保证每个小球被抓取的概率相等,D正确。38.在种子资源库中挑选某二倍体作物甲、乙两个高甜度纯合品系进行杂交,F1均表现为甜,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甜:不甜=13:3,假设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下图中,能解释杂交实验结果的代谢途径有(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D【解析】据题意:甲、乙两个高甜度纯合品系进行杂交,F1均表现为甜,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甜:不甜=13:3,假设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说明同时含a和B表现为不甜,A错误;据题意:甲、乙两个高甜度纯合品系进行杂交,F1均表现为甜,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甜:不甜=13:3,假设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说明同时含a和B表现为不甜,B正确;甲、乙两个高甜度纯合品系进行杂交,F1均表现为甜,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甜:不甜=13:3,符合9:3:3:1的变式,由此可推测F1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F2基因型为:9A_B_、3A_bb、1aabb、3aaB_,表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1aabb):3aaB_即甜:不甜=13:3,说明当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甜,而只含B表现为不甜,说明A抑制B的表达,C错误;甲、乙两个高甜度纯合品系进行杂交,F1均表现为甜,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甜:不甜=13:3,符合9:3:3:1的变式,由此可推测F1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F2基因型为:9A_B_、3A_bb、1aabb、3aaB_,表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1aabb):3aaB_即甜:不甜=13:3,说明当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甜,而只含B表现为不甜,说明A抑制B的表达,D正确。39.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下图为某高等动物同一器官内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的甲细胞与图2中AB段对应,BC段数目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B.图1中丙细胞对应图2的GH段,GH段数目变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C.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之间性状差异很大,变异主要发生在图2的FG段,可能与图1中的甲细胞所处时期的变化有关D.曲线HI段不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时期【答案】BCD【解析】图1的甲细胞含有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图2中AB段对应,BC段经过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增加,则同源染色体对数增加,则此时的数目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对应BC段,A正确;图1中丙细胞含有0对同源染色体,对应图2中的HI段,GH段数目变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B错误;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各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变异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多样的配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图2的FG段,可能与图1中的乙细胞所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关,此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曲线HI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该阶段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会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到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状态,D错误。40.蟋蟀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雌蟋蟀具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X;雄蟋蟀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O,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8+XO。据此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雄蟋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14个四分体B.在雌、雄蟋蟀体内均能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0条的细胞C.蟋蟀的后代中,性别比例不可能是1∶1D.若显微镜下观察到蟋蟀的某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来自雌蟋蟀【答案】AB【解析】雄蟋蟀含有14对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14个四分体,A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雌、雄蟋蟀的细胞中可存在30条染色体,B正确;雌蟋蟀产生的卵细胞只产生一种X的性染色体,雄蟋蟀产生的精子中,X:O=1:1,则精卵结合后后代的性别比例是1∶1,C错误;雄蟋蟀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也含有两条X染色体,D错误。41.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用荧光分子标记基因A、a和B,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4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核DNA数如图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互换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细胞内至少有4个荧光标记B.乙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C.丙细胞中一定有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存在四分体D.丁细胞一定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内有2条Y染色体【答案】CD【解析】甲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2n,说明甲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的细胞,则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其基因型为AAXBXB和aaYY或aaXBXB和AAYY,细胞内含有2个或4个荧光标记,A错误;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2n,说明乙细胞为精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G1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精原细胞、G1期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但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4n,说明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G2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这两类细胞中都有姐妹染色单体,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会形成四分体,C正确;丁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4n,说明丙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基因型为AAaaXBXBYY,细胞内有2条Y染色体,D正确。42.DNA复制时子链从5′端到3′端延伸,合成的两条链分别称为前导链和后随链,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NA聚合酶作用的部位是氢键,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B.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将两条链完全解旋后进行复制,可以减少复制所需时间C.DNA聚合酶沿母链的3′端到5′端移动,前导链由右向左合成,后随链由左向右合成D.引物在前导链的合成过程中引发一次,之后可连续合成,而后随链需多个引物参与【答案】CD【解析】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A错误;DNA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由题干可知,DNA复制时子链从5′端到3′端延伸,由于子链和母链走向相反,则可推知DNA聚合酶沿母链的3′端到5′端移动,前导链由右向左合成,后随链由左向右合成,C正确;由图可知,前导链是连续合成的,只需要一个引物,之后可连续合成,而后随链是分开合成的,需要多个引物,D正确。43.如图为某含有5000个碱基对的DNA复制示意图。该DNA中含有腺嘌呤1200个,复制泡是DNA正在复制的部分,复制叉是尚未解开螺旋的亲代双链DNA同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交界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DNA复制叉和复制泡产生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B.多个复制泡的存在说明DNA多起点复制,可提高复制效率C.该DNA分子中嘌呤之间的氢键数比嘧啶之间的氢键数少D.该DNA分子第三次复制时,消耗鸟嘌呤的数量是15200个【答案】ABD【解析】图中DNA复制叉和复制泡是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而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因此图示的结构产生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A正确;多个复制泡的存在说明DNA复制表现为多起点复制的特点,进而可提高复制效率,B正确;DNA分子中的氢键产生于嘌呤和嘧啶碱基之间,因而不能说DNA分子中嘌呤之间的氢键数比嘧啶之间的氢键数少,C错误;某DNA含有5000个碱基对,且含有腺嘌呤1200个,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等于碱基总数的50%,因此该DNA分子中含鸟嘌呤的数目为3800,则该DNA分子第三次复制时,相当于新合成4个DNA分子,则消耗鸟嘌呤的数量是3800×4=15200个,D正确。44.猴痘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病毒,含有一条由660个碱基组成的核酸分子。研究者分别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组)和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B组)培养猴痘病毒,发现仅A组实验检测到了带有放射性的猴痘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含有3H标记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猴痘病毒B.通过实验结果推测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C.一个猴痘病毒增殖3次,带标记的核苷酸链有14条D.若一个猴痘病毒核酸中腺嘌呤占30%,则含胞嘧啶数量为198个【答案】BC【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猴痘病毒,A错误;仅A组实验检测到了带有放射性的猴痘病毒,说明猴痘病毒在增殖时利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即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B正确;一个猴痘病毒增殖3次,会产生23=8个病毒,即8个DNA分子,不带标记的核苷酸链有两条,则带标记的核苷酸链有14条,C正确;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T=30%,则G=C=20%,则胞嘧啶的数量为132个,D错误。45.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蛋白乙酰化不会引起DNA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B.异常Htt蛋白积累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的状态和解旋程度C.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D.抑制组蛋白乙酰化引起的异常性状可通过配子直接遗传给子代【答案】ABC【解析】结合题干“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可知,组蛋白乙酰化不会引起DNA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A正确;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推测异常Htt蛋白积累可能会影响染色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