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借鉴长三角对东北金融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摘要东北地区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金融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各个产业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后续的振兴带去了困难。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发达地区,在优越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拥有完备的金融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金融发展带去良性循环。本文试图用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的经验为东北金融发展提供参考,提供新思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长三角发展的主要成功因素,同时也归纳了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打算从金融科技、金融中心、政府作用这三个维度对准东北金融发展的症结所在,打破发展的阻碍。关键词:东北;长三角;金融发展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11.2.2现实意义21.3文献综述21.3.1关于长三角地区金融业态创新分析21.3.2关于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分析31.4研究思路与方法41.4.1研究思路41.4.2研究方法42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发展的要素分析52.1金融科技创新驱动52.1.1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现实背景52.1.2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62.2金融中心设施完备72.2.1区域金融中心现实背景72.2.2区域金融中心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82.3政府服务高效有为82.3.1长三角政府作用现实背景92.3.2政府作用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93东北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103.1金融结构单一失衡113.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13.3地方政府职能固化124借鉴长三角对东北金融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134.1加强科技赋能东北金融创新134.2设立区域金融中心144.3提高政府治理效能16参考文献181绪论1.1研究背景2019年2月,习近平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中央集体讲话学习时再次强调,金融要为我国实体主义经济发展服务,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全国人民广大群众生活需要。经济市场是一块肌体,金融市场是一条血脉,两者可以共生共荣。《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地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系列问题,是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与我国现代主义市场经济相紧密适应的面向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新型现代商业金融体系仍然发展迟缓,在为大力实施国家科技产业创新改革驱动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小企业、机构个人提供商业金融技术支持服务上力度稍有不逮,使得新增长动能的投入培育与发展壮大屡屡遇到碰壁,传统商业金融对民营中小微实体企业的刻板印象影响根深蒂固,这种过度融资依赖将会导致这些尚居于具有高度经济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持续遭受融资难、融资贵的严重困扰,桎梏着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部分高评级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部分国企乃至上市公司也面临资金紧张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总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的成长经验,不仅得益于优质的营商环境、先进的体制机制,更得益于丰富多样的现代金融业态创新。系统全面了解长三角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归纳可复制的经验,对于加快东北地区现代金融业发展,为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是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议题。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回顾现有的理论研究后得知,由于地域性较强,所以暂无国外研究。而国内研究集中于各地区分散研究,对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分开研究不少,但缺乏借鉴式的结合。并未出现区域联动、连点成面的以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方式指导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而设立该课题,目的一方面在于挖掘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各自金融业态发展的特点,寻找共同本质取长补短,为东北金融发展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也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填补研究空白。1.2.2现实意义和长三角发达的金融业态相比,东北地区的金融经济发展一致处于低迷状态。为了落实振兴东北的倡导,借鉴长三角的成功经验能为东北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新思路,在采用成功样板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寻找适合东北区域金融发展的路径。1.3文献综述东北地区金融发展面临众多阻碍,而长三角作为发达地区,各种创新金融发展的意识和举措皆走在全国前列,为各地的区域金融发展作出了优秀的示范。本文从长三角金融的成功经验出发,得出东北金融发展可行的对策建议。1.3.1关于长三角地区金融业态创新分析查看现有参考文献可知,当前关于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分析研究体量较大,大部分研究者致力于研究长三角地区金融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好处。而研究如何发展金融的学者中,主要集中于研究绿色金融环保投融资、区域一体化建造中心以发挥辐射作用、科技创新、开放性合作、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创新带动金融发展等方面。贾逸萌(2020)认为要加强金融制度体系的建设,加强区域金融集聚,发挥核心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周边城市的金融业态发展。任德奇(2020)认为交通银行应重点增强对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龙头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新沪金融合作达到新高度,从而促进合作双方实现人才、产品、资产以及资金等资本要素的有效对接。郑兰祥、房真(2020)认为长三角地区科创产业的相关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各个省会城市发展的严重不均匀,由此应加强城镇化建设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助力长三角地区金融科创资源的平衡分布,从而减小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科技的发展不平衡程度。金鹏辉(2020)认为长三角区域的各省市要发扬“一体化”思想,树立“一盘棋”意识,扬长避短、优点互补,把双方金融方面的各自优势转化成区域优势,加强各个区域间的金融业合作,助推地区间金融资源的高效流动和自由配置。刘双柳、陈鹏、程亮、徐顺青、高军(2021)认为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投入力度、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企合资模式、拓宽投资回报机制发展生态环境项目、绿色金融制度进行再创新,构建绿色投融资机制创新以适应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环境与生态共保联治格局的要求。吴慧、顾晓敏、赵袁军(2021)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创新发挥协同效应是长三角协同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式。1.3.2关于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分析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低迷,金融业发展亦压力重重。为促进东北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不同学者从多样化角度提出了对策。李世鹏、刘增凡、杜会永(2017)认为运用政策发展政府支持下的金融、金融开发性发展、发展金融机构商业性等方式,能够解决有效振兴东北的问题,设立专项基金以完成投资各类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推进金融与三产资本的协同发展。监督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而提升其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使融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助推企业发展,建立完善的风险机制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降低,持续加强振兴东北的各产业竞争力、发展活跃性和积极性。闫春英(2018)认为东北振兴与政府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资本要素的支持息息相关,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学习金融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不断摸索创新,融合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实现有机体,试图运用建立专项基金实现政府引导、PPP模式应用方式持续完善、绿色环保金融的大力发展,以及通过互联网融资筹集流动性资金等方式,为实现东北地区振兴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资金筹集问题提供支持和解决之道,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打下夯实基础,加速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杨鹭(2020)认为应该在参考国内外构造区域金融中心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设立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和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分析选择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作者分析认为,辽宁城市应当积极充分利用其独特优厚的地理区位位置优势,抓住我国新一轮大力振兴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好时机,加快东北亚重要区域城市建立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罗永忠(2020)认为应该紧紧依靠发展吉林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驱动效果助推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高水平良性循环,积极服务省内各地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优质转换。通过协同发展经济社会与科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从而完成高质量发展。张献莹(2020)认为倚仗我国东北地区独特的能源资源优势与特色的原材料,中俄两国间可以实现高水平的金融合作,合理配置资源及各要素,助推经济发展,开拓东北金融市场;东北地区也能够打破长久以来模板化的老工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点将转变为依靠跨境投融资和外贸出口。1.4研究思路与方法1.4.1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内容为,从长三角区域和东北区域共有的本质特点出发,借鉴长三角区域金融业态发展为东北提供借鉴。本文在第二章进行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出设立区域金融中心、政府支持、科技创新三方面主要经验。在第三章归纳了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在第四章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区位的差异和多年发展的累积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支柱产业,东北地区要想借鉴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的经验,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原有的发展模式维持多年,为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带来资源上的掣肘,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课题研究过程中,着重要解决他地经验与自身特色结合的问题。1.4.2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法主要采用线上的方式从各个网站查阅文献,分别从长三角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归纳总结此前学者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发展的要素分析,再针对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经验参考,开拓发展新思路。2.数据分析法从权威的数据网站(国家数据网、统计数据等)查找相关资料,为推动东北地区金融提供现实依据,提高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数据收集制成的表格,可以直观的看出变化幅度和占比,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更具有说服力。2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发展的要素分析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构建了优越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发展的因素多样,查阅过去的文献可知,金融集聚、法制化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创新、绿色环保金融、金融人才引进等等,都是促进长三角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因素相辅相成,使长三角成为金融业发展不可多得的沃土。本文从区域金融中心、科技创新、政府作用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这三个因素为长三角金融业态发展带来的实践经验。2.1金融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并称为主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原生动力。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和高水平建设。当前我国正面临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高速发展极和创新驱动示范区,已经发展出较为先进的金融科技。2.1.1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现实背景2021年1月,为保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有效落实工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与国家科技部共同印发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长三角科技金融科创合作一体化园区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定位,在未来五年里,形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合作共同体;在未来十五年里,全面推动建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国际科技金融创新合作共同体。2020年9月16日,苏州批准建立长三角地区金融领域科技产业融合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国家重点金融产业科技实验室,以金融科技为牵引推动联合发展,为长三角共同体的缔造提供先进的科技力量。2020年12月10日,上海市正式更新发布《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关注点放在促进国内循环的驱动力,以推动注册制和科创板深化改革为牵引,促进金融与科创两大中心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为实体经济和科创发展提供更优服务,高质建设国家级别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将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跨区域建设的效能最大化发挥,共同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平台建设,拓宽科技、三产、流动资金优质循环的区域面。多年的发展累计下来,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的高水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绩。截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取得了23.72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约为仅占全国GDP的四分之一;投入科技成果研发与自主创新所用经费5950亿元,约为仅为全国R&D经费的三分之一;拥有全国26%的高新企业44126家;拥有全国26%的院士人数444名;拥有约全国三分之一的科学仪器35546台;具有占全国约17%的高等教育院校458所杨璐.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问题和优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04):1-4.。杨璐.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问题和优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04):1-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1.科创效应科技创新直观带来的就是生产技术的升级,使得有限资源得到更全面的发挥,提高生产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十四五”期间,仍然聚焦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建设发展增长极。在接受疫情冲击之后,世界各国更加意识到实体经济才是基础,逐渐转变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方式,大力倡导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科技是虚拟经济的根基,同时也对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至关重要。科技创新能够促进虚实经济共同发展,从而助推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2.集聚效应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高强度密集,单一的机构或企业无法支撑高精度的科研运行,会出现某方面资源的短缺,力有不逮,这对高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了规模集聚的要求。从正面来看,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各种硬性条件,同时也能节约企业和机构的发展资本,这也正解释了长三角地区分散出现金融科技融合中心和金融创新实验室的原因。3.协同效应随着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和各企业逐渐从规模效应走向协同效应。科技创新也为各机构提供了精细化分工,顺应了社会分工的大趋势。在确定了科创中心的地位之后,团聚在周边的金融机构分化出了各自的职能,增强整个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外部协同使得分工精细化,处在集群中的各个单位皆能发挥自我的比较优势,在基建共享的前提下分摊成本,提升每个单位的所得效益;内部协同是指各单位不同生产部门在共享信息资源的条件下发挥整体效能,优化生产效率。在协同效应发挥作用助推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发展。2.2金融中心设施完备区域金融中心是包含众多金融中介、高效金融市场、及时的信息交互、完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枢纽。区域金融中心能提供集中大量资金和要素的平台以应对供需,从而促进在其辐射范围内城市发展。金融中心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将作为金融中心的龙头城市的效能最大化,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功能。设立区域金融中心能够实现资源集中之后的有效配置,同时也节省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投资成本、促进信息交互,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2.1区域金融中心现实背景2010年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到了金融中心的概念,国家开始重视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根据中国金融中心给出的指数,中国的金融服务中心能够在三个新的层次明确划分开来。第一层级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幅度大、范围广、影响深,可以辐射到整个国家。在我国,上海以100分的绝对优势稳居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性金融中心。2019年11月30日,沪浙苏等省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完成对我国推进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由此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框架合作协议的联合正式签署,是长江三角洲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标志。上文所提到的2020年12月10日发布的《建议》指出,上海应该充分利用龙头城市地位为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带动效果,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为切入点,以盘活区域循环为牵引力,有效发挥浦东地区高质量深化改革的领头雁效能,致力构建一体化高效市场系统,下狠劲实现壁垒清破,在广域内实现资金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以沪地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构建,促进长三角各产业各领域的协同发展,顺应高精尖范围内的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长三角一体化中有关绿色制度的环保创新,打造精细分工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新模式。当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坐拥国内最先进完善的金融系统,具有最高的金融各类机构集聚水平,拥有我国最大体量交易的金融业务。2018年实现业务交易额1645.78万亿元。2.2.2区域金融中心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1.规模效应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地区金融机构与企业林立的群落中选出最具代表性,金融发展最先进、最密集的城市。由此可以推出,区域金融中心附近必然存在许多分散的城市金融体,由点及面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金融生态。金融机构与各类企业的多样化,促进当地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际国内各类投资者。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密集又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形成良性循环。上海作为长三角的区域金融中心职能丰富,带动了周边金融产业链的完善,为投资者提供了完善的金融服务,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2.辐射带动作用上海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庞大的金融交易量和稳定的客户群,其发达先进的金融体系还在源源不断地吸引新的投资者带来丰厚的资金、人才与技术。上海与周边城市的金融链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与苏州、宁波、绍兴等长三角城市产生了密切的联动性。一方面,在政府支持和各类金融机构自主合作的背景下,区域金融中心的各类资源要素能够与周边城市实现共享,促进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另一方面,上海所承载过多、难以消化的资源也可以分摊到周边城市,帮助上海负担金融压力,维持上海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稳健运转。由此可见,上海充分发挥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与长三角其余城市配合,在精细化分工的基础之上合理配置资源,共同打造长三角优越金融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3政府服务高效有为当前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都起着稳大局的作用,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效能,政府也能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提供背书,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我们需承认,我国当前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金融制度理论发展不完全,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政府出面发挥作用,或提供金融支持,或形成金融约束,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的大方向,达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补。2.3.1长三角政府作用现实背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各省市政府出台颁布了诸多关于金融经济发展的文件和政策,旨在为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保驾护航。2020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其中首次公布了30条金融重要指标政策,涉及了诸如普惠消费金融重点指标在长三角的应用系统性机制建立,金融业中的消费服务纠纷非诉案件协商解决机制等合作,是指导未来金融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12月17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城化建设指引(试行)》出台印发,政府在推进示范区内商业金融机构同城一体化管理制度体系创新建设方面发挥重要效能,希望在跨区域的维度上对同一机构主体做出分散,衍生旁支进行统筹协调,打造健康的营商环境,为示范区良好金融生态的建立夯实基础。2019年末,长三角金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第一次超出7%,体现出金融业的重要性,普惠金融、特色金融成为长三角创新发展主力军。其中浙江成绩尤为显著,2020年浙江政府大力推行减税降费举措,实现4800亿元的企业减负,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增长9960亿元和7887亿元的贷款,为金融发展释放大量经营活力。2.3.2政府作用对金融发展的积极影响1.保障居民金融安全长三角各省市级政府通过调整货币利率,从而影响各大金融机构调整存贷款利率来干预居民的储蓄和借贷行为,以达到规避金融风险和资本积累的目的,顺应经济社会的通胀紧缩,提高居民在理财活动中的安全性,保障金融财产安全。与此同时,政府也通过出台政策文件来完善社会金融制度,构造先进发达的金融体系,上行下效发展普惠金融,弥补可能存在的金融漏洞,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来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居民金融安全樊羚,韩廷春.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增进还是抑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8):104-114.10.13502/ki.issn1000-7636.2020.08.008.。[15]樊羚,韩廷春.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增进还是抑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8):104-114.10.13502/ki.issn1000-7636.2020.08.008.2.引导金融机构运行金融机构是联系政府与居民、企业的重要媒介,其运行的规范与否关系着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一方面,政府作出的一些金融约束的举措,旨在限制金融机构某些投机现象,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达到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避免出现资金空转造成浪费,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最优。另一方面,政府也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向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投资者信息,减少金融机构的监督成本,最有效率的精准定位客户群。同时,政府出台政策规范金融市场,也是为了金融机构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效分摊了风险。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金融机构衍生出新型职能适应长三角日新月异的金融局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金融发展。3.支持企业发展政府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可以降低企业扩大生产和增加投资的成本,尤其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积累资本的路径,激发企业经营的内在动力。通过对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大量的债券、贷款发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打造健康的商业环境,顺应当前全球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长三角各地区提出的减税降费的举措,也很好的减轻了企业运行的压力,缓解资金链压力,预留出足够的流动性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从而拓宽产业链。政府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优惠税收和财政补贴,分担企业生产风险,创建活跃环境支持企业发展。3.东北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比长三角金融良好的发展态势,东北金融发展欠佳,这也阻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以下总结归类了东北金融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3.1金融结构单一失衡东北金融结构多年来一直以来都是以在金融中介机构采用间接融资的渠道为主,尤其是银行业占较大的比重,缺乏金融创新来开拓直接融资路径,这降低了融资的效率、延缓了资金的周转率。2005-2015年期间各家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增高,由2005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58%。究其根本,正是因为政策性投资的显著增加才造成了这一结果。为了稳定经济局面,支持惠民政策的实施,东北地区更加注重发展的普惠性。四大行为投资主体,多方面开展基建工程如村村通建设、老破小居民房改造、老工业基地园区重建以及资源开发等项目。这些做法周期性长,信贷资源长期被占用,收益需要冗长的附加时间成本来体现,流动性资金短缺,易造成金融资源的僵化和资金链的被迫延长。长此以往,金融市场主体失去活力积极性,导致金融结构更为单一,甚至会有垄断的风险,不利于多元化主题发展东北金融。3.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想要真正实现东北振兴,资本积累是重要方面。由于多年的结构单一的发展模式和分散式分布,东北地区金融主体缺乏活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同时存贷款比例从2005年的89%下降了17%左右(2015年为72%)。存贷款比例的下降反映出原有储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补偿保障系统来维稳,而扩大的贷款使得东北地区面临资金外流的严峻形势,与资本累积这一目的背道而驰。资金外流使源头出现短缺,资源配置的效率也随之低下。东北地区农业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我国尚未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规模农业,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大多分散。东北地区工业生产是另一大支柱产业,而工业企业的分布也是棋盘式以点状分布。农业、工业生产的领军企业一直是金融供需市场上的主体,主题的分散也导致了金融资源提供的分散。这导致部分金融基础设施的浪费和低效率,低联动性也难以发展专业的金融服务。分散化特征导致资金、技术、人才等高新资源难以集中,增加了运输、生产以及时间成本,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同质化产业的存在也会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增加低质的重复生产。3.3地方政府职能固化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推出,各地政府面临的社会性压力增大,希望通过加强政府干预来主导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国有经济占比来加强对生产的掌控力度。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是东北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由国家数据网中所得数据可以计算出,近五年来第二产业占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35%左右。能源是生产的原材料,基本覆盖了各方面的工业初始生产,因此能源投资在工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一直以来国有资本在金融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又分布在传统的工业,下表直接反映了东三省能源固定投资中国有经济的高占比。图1.吉林省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黑龙江省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3.辽宁省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同时,由于对间接融资机构的干涉力不够,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大多采取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大地方财政支出和国有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来扩大生产。这也导致了更追求社会性目标而不是经济性目标的情形,出现了一些同质化产业和过剩的低效产能,增加了投资的重复性。大量的基础设施并未有与之相配的高效产业,较长的资金运转周期和建设时间也占用了大量资金,更加剧了金融配置中的失衡结构,牺牲了流动性。4.借鉴长三角对东北金融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通过对长三角金融业态创新的成功经验梳理和东北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的归类,本文认为可以从加强科技创新、设立区域金融中心、调节政府作用三方面来进行改善。4.1加强科技赋能东北金融创新为了促进区域金融的更好发展,黑吉辽三省可以开展金融合作,加强各省市之间的金融人才交流和信息沟通,尝试性的成立科创金融实验室,吸取国内外科创-金融耦合的先进经验,在加强区域金融联动性的同时聚集技术、资金、人才发挥协同效应。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应该对金融创新给予包容态度,建立试错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必要的时候提供政策性补贴,保护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还可以体现在融资渠道的创新上。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研发,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经济主体的虚实互辅和多样化发展。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网络,增强财政支出多样化,提高R&D经费占比,为金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4.2设立区域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承担着重要的资源吞吐和职能分工的作用。在东三省中,可以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中进行金融中心城市设置的选择。观察重要的经济数据可知,如下表所示,辽宁生产总值占东三省的50%。截止到2019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4352万人,高于2691万人的吉林和3751万人的黑龙江;此外,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辽宁也以9670.6亿元远超5203.9亿元的黑龙江和4212.9亿元的吉林。由表中对比可见,辽宁在东三省中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具备更良好的可塑性。所以区域金融中心的设立,可以优先考虑在辽宁省内选择。图4.东三省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而在辽宁省内,重点比较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的区位价值。在国家数据网上搜索两个城市的相关经济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大连的生产总值高于沈阳,但相差不大,而沈阳的社会零售总额高于大连,同样相差并不很大。图5.沈阳大连生产总值对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6.沈阳大连社会零售总额对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在社会经济总量相差程度不大的情况下,查阅相关数据可知,截止到2019年末,大连拥有港口泊位数248个,占全国主要沿海港口码头泊位数4%左右,外贸经济较为发达。这一点在沈阳和大连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对比中得到了体现,突出了大连在外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大连适合作为东北的外贸中心和航运中心。图7.沈阳大连货物进出口总额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而在金融业方面,到2018年末,大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999.1亿元;沈阳市为17746.2亿元,同比增速高出大连13.7个百分点。大连全年证券交易所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金额20914.7亿元;沈阳为26765.3亿元。大连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006.2亿元;沈阳为14911.6亿元,增速比大连高12.9个百分点。综上对比,本文认为与大连相比,沈阳更适合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基建和融资枢纽。一方面,沈阳作为辽宁省会,素来有共和国长子之称,拥有省内最丰富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而作为一带一路的交通枢纽,沈阳能够有效推动跨境工作的实施,在大连的外贸支持下有效实现区域合作。另一方面,沈阳承担区域金融中心的职责后,大连能够更专注于外贸经济的发展,放大比较优势,顺应分工趋势,提高专业化程度。在设立区域金融中心后,可以打破三省间的资金壁垒实现集中的资金流通,加强三省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如设立完备的银行信贷风险机制以抵御不良资产问题。围绕金融中心建立金融网络以便职能分工,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发展与周边国家、地区如俄罗斯的外贸交易和金融合作,实现资金的跨区域流通。4.3提高政府治理效能1.简政放权释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革漂白制剂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手动螺旋切菜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多媒体图书馆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发行预付费电话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修脚时穿的泡沫拖鞋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扩音器用变送器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3.2遵守规则 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自动驾驶送货机器人项目营销计划书
- 广告咨询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创建设计和维护网站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2022年医学专题-导尿PPT详解
- DBJ52∕T 093-2019磷石膏建筑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 苏教版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 聚乳酸(PLA)生物可降解材料课件
-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教学设计(正式版)
- 企业风险分析表格
- 高中有机化学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 涂料涂饰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
- 产品标识控制程序文件
- 提高内镜中心内镜洗消合格率PDCA
- DBJ∕T13-354-2021 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