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家国情怀-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1页
第七单元家国情怀-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2页
第七单元家国情怀-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3页
第七单元家国情怀-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4页
第七单元家国情怀-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家国情怀单元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考点1借助标题,了解主要内容。考点2归纳事件,概括主要内容。考点3通过事件,把握人物特点。考点1:借助标题,了解主要内容常见问法:结合标题写一写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交代写作对象,或者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3)作为文章线索,串联起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脉络清晰;(4)运用修辞手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一语双关,两层含义;(6)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揭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某种情感。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只要把文章标题稍加扩充,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例题】结合标题写一写《梅兰芳蓄须》一文主要讲了什么?答题思路:梅兰芳什么时候蓄须?为何蓄须?结果如何?答:(示例)全文写了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他故意把胡子留起来。在紧要关头,他宁可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针生病也不登台演出。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出。考点2:归纳事件,概括主要内容常见问法: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思路:划分文章层次,抓住主要人物,明确文章讲了哪几件事以及分别讲了什么,再用合适的连接词将几件事串联起来。【例题】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答: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被赞扬。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有些地方不能去,周恩来疑惑不解。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下人民悲苦的遭遇,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考点3:通过事件,把握人物特点。常见问法:读下面句子/段落,你觉得xx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高频词:1.克服困难重回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专家、学者、艺术家。品质:热爱祖国、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坚韧不拔、淡泊名利、一丝不苟、无私奉献。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彭德怀、毛岸英、刘伯承。品质:无私奉献、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大体识大局、艰苦奋斗、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有责任心、有担当、热爱祖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意志坚强、从容镇定。3.军人、戍边战士:热爱祖国、忠于职守、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紧密团结、严守纪律、艰苦奋斗。4.运动员: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积极进取、为国争光。答题公式:这个句子/段落写了,我从中体会到xx是一个的人。【例题】阅读《梅兰芳蓄须》中的文段,回答问题。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答:这句话是对梅兰芳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爱国之情。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课内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2.画“”的句子体现了围观的中国人的情绪。(2分)3.下列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时中国很久都没有听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了B.当时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C.当时中国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精神都萎靡不振D.当时中国人思想落后,面对侵略者的暴行非常麻木4..读画“”的部分,“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一团烈火”说明周恩来的心理。(4分)课外阅读(一)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凭着他辛勤的劳作和诚信的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是,远在异乡的他,却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这里的变化。当走过小时候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闭了。一打听,原来是这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①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这些钱是你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呀!怎么能就这样都用掉呢?”妻子有些犹豫。②“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妻子被说服了。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③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这时的陈嘉庚已经年近五旬,两鬓染上了斑斑白霜。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1.本文具体讲了陈嘉庚的哪几件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8分)时间具体事件十七岁时几年后从此1921年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是对陈嘉庚哪些方面的描写?想一想,填一填。(3+2分)句①:描写句②:描写句③:描写◆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陈嘉庚3.“拼命工作”“源源不断”“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等词语,表现了陈嘉庚的精神,说明了他(1+2分)4.陈嘉庚最初办学的原因是()。(2分)A.想让家乡的孩子读上书B.想在家乡发展教育事业5.学校办起来后,陈嘉庚又是怎样做的呢?(3分)6.读完短文后,我觉得陈嘉庚是一个的人。(二)钱学森1955年10月,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1949年的中秋,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值此佳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此刻,钱学森埋藏于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有删改)1.阅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完成练习。(4分)(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从对钱学森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通过对钱学森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他的。2.下面的句子都能够表现钱学森的杰出才华,其中表现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他,就是科学家钱学森。B.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之一。C.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D.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3.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钱学森会对留学生们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把钱学森可能说的话简要地写下来。(3分)4.对比本文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1)两篇文章都是写回报祖国的故事。()(2)两篇文章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描写的。()(3)两篇文章都对人物的言行展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爱国情怀。()5.思考钱学森的言行,你对爱国有了怎样的体会?(3分)邓稼先的十元奖金①“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被迫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②住院期间,他的好友杨振宁来探望时,曾问他:“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给的奖金是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③这点奖金,现在看来,的确是可怜兮兮,不值一提。但重要的是,获奖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而是“志存高远”。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为此作出了鲜明注脚。④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邓稼先35岁隐姓埋名,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大漠深处。这一走,就是28年!28年看不见故乡的花开花落,看不见长安街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妻儿的欢声笑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住在干打垒里,面前永远是如血的夕阳、如豆的灯光,是无边无际的荒漠、绵延起伏的雪山。当时,科研条件也很差,没有高性能计算机,没有现代化车间,只能用古老的算盘计算实验数据。邓稼先绝不是为了奖金之类的个人名利,而是要用满腔热血造出原子弹,浇铸共和国强盛的根基。⑤曾经有一位战友问他:“稼先,你说再过几十年,人们还记得我们这些人的名字吗?”邓稼先微微一笑,说:“记得或者不记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他想的,绝不是奖金之类的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自己该做的事做到了没有?他是这样说的,更为此践行了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颤动着嘴唇,断断续续说出几个字:“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他死而无憾,走得安然。⑥奖金之类是个人名利的动力,毕竟有限。只有大爱、大勇、大智慧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才能成就邓稼先这样的堪称民族脊梁的英雄豪杰。(1)读读全文,结合文章标题,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第二件事写在横线上。第一件事:邓稼先研究获得十元奖金。第二件事:第三件事:邓稼先报效国家死而无憾。(2)邓稼先等科学家们研制“两弹一星”的地点是_(3)邓稼先等科学家们是用()来计算科研所需要的实验数据的。A.高性能计算机B.现代化车间C.先进的计算器D.古老的算盘(4)下列最适合用来形容邓稼先的成语是()A.刚正不阿B.精忠报国C.大义凛然D.秉公执法(5)“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邓稼先说的“这件事”是指。邓稼先研制原子弹只得了10元奖金,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器的检查方法】①检查灭火器压力情况(查看压力表指针位置)。红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内干粉压力较小,有无法喷出的可能或已经失效。绿色区域:表示压力正常,灭火器可以正常使用。黄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内压力过大,可以使用,但有爆破、爆炸的危险。②检查灭火器瓶体有无生锈、破裂,红色油漆是否过淡。③检查灭火器配件,如喷嘴、压把、保险销是否完好。④检查灭火器的使用年限。1.这份说明书向我们介绍了灭火器的和两方面的内容。取出灭

火器后,应先,再去灭火。灭火时,人应站立在火源的。(4分)

2.检查灭火器时,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