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日新班)(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日新班)(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日新班)(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日新班)(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日新班)(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日新班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觉是“权成”,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追追。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材料三: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得到的方针政策的认识都属于感性认识,用它们指导实践,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它的客观性既公正又无情。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此外别无他法。B.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C.经过实践检验过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人和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如果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可能难免会面临各种问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正、反事例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某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某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C.某同学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4.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两个突出特点,并作简要说明。5.材料一和材料三在阐释“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立足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B2.B3.D4.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等例子,具有说服力。②对比论证方法,正、反事例结合,如文章先以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③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5.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

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得到的方针政策的认识都属于感性认识”错误。根据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邓小平认为……”错误。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马克思主义真理,它的客观性既公正又无情”错误。由材料三“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可知,原文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错误。由材料一“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知,原文说的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而不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对比论证。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如“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等,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理透彻明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结合文段的出处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再结合材料一第2段关键句“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知,材料一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三关键句“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关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渔沈从文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摔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去,去,我不怕!我敢!”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雷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茂儿,这个好呢。”“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把我罢。”“真的,不要就送把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不,我不胀!姨婆。”“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不得。(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您要快一点!”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五叔,路上莫有蛇罢?”“你怕,我就背你走罢。”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你莫拿,快要到了!”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今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咦!五叔,这是怎么?”“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英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潮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称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雷罢。”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B.本文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画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D.本文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7.下列对文本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C.本文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D.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相关描写,让一个立体的湘西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8.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这种“平和”之美一般表现在众多关系中,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答案】6.D7.A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晚霞的变化,展现自然环境的清新美好,给人清新明丽之感,如“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等。

②衬托出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舒适,如前文晚餐中人们丰收喜悦的心境,以及后文茂儿对夜渔这一乡野趣事的好奇。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说,能有效衔接前面吃饭和后文夜晚去碾坊的故事情节,因为该描写位于一家人吃完饭,茂儿去碾坊之前。9.①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以从文章中间画线句对美丽晚霞,以及茂儿及五叔夜晚走在田间小路上所见的清新、宁静的景色等体现出来。

②家庭关系的和谐。如文章开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的情节,以及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等对茂儿这个孩子的疼爱举动上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平和”。

③乡里村民关系的和谐。如从茂儿外出见到夜渔的场景“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可以看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错误。根据原文“足以令他惊呼喝囔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可知,此时茂儿因为想去夜渔,内心是跳跃躁动的,而非宁静。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错误。原文中对茂儿的爹的描写主要是“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表示父亲默许茂儿陪五叔去守碾坊,这体现的是慈爱形象,而非严父形象。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对于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要结合此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位置作答。首先,画线句本身对于晚霞的描写,“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描写了晚霞的变化,也充分展现了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的清新美好,让人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其次,画线句描写了一家人饭后在庭院中歇息这一时间晚霞的变化,这一环境描写位于一家人吃完饭,茂儿去碾坊之前。从情节的发展来说,能有效衔接前面吃饭和后文夜晚去碾坊的故事情节。而且,环境的美好,也能衬托出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舒适,如前文晚餐中人们丰收喜悦的心境,以及后文茂儿对夜渔这一乡野趣事的好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弄清“平和”之气的含义,即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就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以从文章中间画线句对美丽晚霞“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的描写,以及茂儿及五叔夜晚走在田间小路上所见的清新、宁静的景色,“慢慢地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中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通过文章开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的情节,以及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等对茂儿这个孩子的疼爱举动上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平和”。从茂儿外出见到夜渔的场景“足以令他惊呼喝囔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可以看到乡里村民关系的和谐,由此可见人与人的“平和”。总之小说描绘了一幅祥和的湘西图景。作者首先描写了丰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饭和聊天的景象,然后描写了茂儿跟随五叔到碾坊的夜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夜晚捕鱼的场景,并且在中间穿插了优美的湘西风景图。无论描写人物还是风景,都凸显了一种祥和之气,体现了作者追求“平和”之美的心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①,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节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一·汉二帝治盗》)材料二:先是,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②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渤海太守。召见,问:“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慰安牧养焉。(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汉纪》有删改)[注]①殿最:评比,考核。②上:汉宣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使使者衣A绣衣B持节C虎符D发兵E以兴击F斩首大部G或至万余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听任,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听”意思不同。B.捐,舍弃,抛弃,成语有“细大不捐”,其中“捐”字意思和用法与此相同。C.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D.牧,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帝时盗贼四起,匪群大小不一,于是颁布“沈命法”,规定官员未及时发现盗贼和抓捕盗贼未达标准的官吏都要判死罪。B.《容斋随笔》记载的两件事都是有关治理盗贼的,武帝的严刑峻法使盗贼不减反增,光武帝采取的宽缓做法反而收效良好。C.宣帝时渤海郡盗贼四起,当地官员不能平定,皇上接受丞相、御史的推荐,任龚遂为渤海太守,命他限期安定渤海郡。D.龚遂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去治理渤海郡的盗贼,他特别请求皇上不要让丞相和御史用文法约束自己,允许他见机行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2)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14.简要概括光武帝和宣帝时期采用的治盗方法的异同。【答案】10.BDF11.D12.C13.(1)自那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不能捕获,因上级考核连累官府。(2)龚遂乘坐驿车,来到勃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到,派军队前往迎接,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14.同:都采取了宽松的政策,解决了当地的盗贼问题。异:①光武帝派使者按既定方针治理,让盗贼互相举报,不追究官吏责任,只按获贼数量评定功绩;②宣帝选用贤良龚遂,允许他见机行事;龚遂到任后,发布文书,撤销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促使盗贼主动改邪归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部队有的达一万多首级。“衣绣衣”为动宾结构,作“使者”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断开,应在宾语“绣衣”后B处断开;“持节虎符”是动宾结构,D处断开;“以”字表目的,连接“发兵”和“兴击”,不断开,后面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听凭;听力。句意:只是凭他们擒拿讨伐盗贼的成效论处。/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B.正确。句意: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大的小的都不抛弃,形容兼收并蓄。C.正确。都是意动用法,以……为乐,以……为耻。句意:百姓安居乐业。/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D.错误。治理;养。句意:选派品行优良的官吏对百姓们进行安抚、管理。/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命他限期安定渤海郡”错,根据“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来看,文中并未提及期限。而且龚俊也说明“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皇帝也答应了他。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发”,发兵;“坐”,因为;“课”,考核。(2)“传”,驿车;“遣还”,让……回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先看异: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可概括为:派使者按既定方针治理,让盗贼互相举报,不追究官吏责任,只按获贼数量评定功绩;宣帝的做法是“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渤海太守”,并且答应龚俊“得一切便宜从事”;而龚俊到任后“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可概括为:选用贤良龚遂,允许他见机行事;龚遂到任后,发布文书,撤销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促使盗贼主动改邪归正。同:光武帝和宣帝采用的方法不同于汉武帝时期的严刑峻法,而是都采取了宽松的政策,解决了当地的盗贼问题。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群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部队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主持这件事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及属吏都判死刑。”自那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不能捕获,因上级考核连累官府。官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光武帝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己相互纠举揭发,五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是凭他们擒拿讨伐盗贼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瓦解分散。材料二:当初,勃海周围各郡遇到荒年,盗贼并起,二千石官员不能擒获制止。皇上下令征选有能力治理的官员,丞相、御史举荐前昌邑郎中令龚遂,于是皇上任命龚遂为勃海太守。召见时,皇上问龚遂:“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来让我满意呢?”龚遂回答说:“勃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师,得不到圣明君主的教化,当地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地方官吏却不加体恤,所以才使陛下的子民起兵叛乱。如今陛下是打算派我镇压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皇上说:“我征选贤良人才,本来就是要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一团乱绳一般,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先将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不要用法律条文约束我的行动,准许我相机行事。”皇上答应了龚遂的请求,并加赏黄金,派他前往。龚遂乘坐驿车,来到勃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到,派军队前往迎接,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并下达文书给所属各县:“将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一律撤销,凡是手持锄头、镰刀和其他农具的,一律视为良民百姓,地方官吏不得刁难;只有手持兵器的才算是盗贼。”龚遂单人独车前往郡府。盗贼们听说新太守的命令后,立即解散,抛弃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于是盗贼全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于是,龚遂下令打开官仓赈济贫苦百姓,选派品行优良的官吏对百姓们进行安抚、管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岑参②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③玄蝉:秋蝉、寒蝉。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记水镇。⑥郁陶:郁闷忧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深秋之景,“白露”“玄蝉”分别指秋天的露水、寒蝉,并不属于色彩对比。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C.本诗属五言排律,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运用设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一”二字,耐人寻味。16.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答案】15.C16.①慰勉朋友,生于政治修明的时代,应该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不能意志消沉做自私自利的小人。

②分别之后,朋友独自乘船去往广武,自己也像离群的鸟儿回归成皋,离别后的郁闷忧愁挥之不去。

③最后两句,回顾过去与朋友每天一起欣赏美景的情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强烈的思念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运用设问”错误。“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的意思是“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可见运用的是“反问”,而不是“设问”。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第五、六句“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意思是:君子入世,自当授印于开明之世,而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只懂得隐居在草庐蓬蒿。诗人以此勉励崔明允,生于政治修明的时代,应该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不能意志消沉做自私自利的小人。诗歌第九、十句“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意思是:明允啊明允,你驾着孤舟驶向广武,而我像一只离群的小鸟,归飞那遥远的成皋。朋友独自乘船去往广武,自己也像离群的鸟儿回归成皋,离别后的郁闷忧愁挥之不去。诗歌最后两句“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意思是:往昔我与你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今日却只能因想念你而心绪萧萧!回顾过去与朋友每天一起欣赏美景的情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强烈的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日、月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五四青年节,班级团支部组织团日活动,团员们来到星海公园,月光皎洁,潮起潮落,大家不禁吟诵起《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答案】①.推此志也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春江潮水连海平④.海上明月共潮生⑤.天下云集响应⑥.赢粮而景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潮、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①,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②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录。”()。《包身工》完美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袖手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18.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B.这“新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C.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D.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B19.①屈指可数

②望尘莫及

20.

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依据前文讲的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可知,应是“不是数字的突破”,据此可排除AD;依据后文“《包身工》是抒情的”,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包身工》是叙事的”,据此排除C。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很少,所以应该用成语“屈指可数”。“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其他作家远远地落在后面,所以应该用成语“望尘莫及”。“望尘莫及”,望得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却不能追上,比喻远远地落在后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精确的……事实”搭配不当,应改为“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二是句式杂糅,“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她是贾母的长孙媳妇李纨。虽然与王熙凤、秦可卿等贾家媳妇相比,她在读者心中的分量过于单薄,但她却培养出了贾兰这样一个复兴家族的优秀儿子。如果细细研究她的教育理念,我们就会发现:有远见的母亲,都舍得让孩子吃苦。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她选择稻香村作为自己和贾兰的居家之所。而稻香村的最大亮点就是,“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身处富贵之乡,李纨却主动远离贾府的奢华与尊贵,让儿子过上一种简朴而又清贫的生活。①,与活在蜜罐里的宝玉不同,他多了一份坚韧与努力奋进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贾府被抄家后,贾兰依然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考取功名,人生美满。作为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儿子的未来,也有着长远的打算。②,还让他学习狩猎。《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被袭人劝着出来逛逛,正无精打采时,突然看到贾兰拿着一张小弓在追两只小鹿。宝玉很纳闷,问及原因,贾兰说:“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贾府能有贾兰这样优秀的子女,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的未来走得更顺畅,作为母亲,就要起到引导作用,③,对他的人生负起责来。就像国学大师傅佩荣说的那样:“吃苦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迎向生命的真实面貌。”2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富贵气象一洗皆尽”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B.汉字“蜀”曾多次出现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C.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D.别了,“不列颠尼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贾兰

②她不仅严厉督促贾兰用功读书

③让孩子学会吃苦【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富贵气象一洗皆尽”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突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上句“身处富贵之乡,李纨却主动远离贾府的奢华与尊贵,让儿子过上一种简朴而又清贫的生活”可知,强调了贾兰的生活环境,与在蜜罐里的宝玉不同,因此他才多了一份坚韧,与努力奋进的力量。所以应该填写“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贾兰”。第二空,注意“还”,前面应用“不仅”照应;由“考取功名”可知,读书是贾兰的本分,李纨一定对他的要求更严格。所以应该填写“她不仅严厉督促贾兰用功读书”。第三空,由前面的介绍可知,李纨舍得让儿子吃苦,这样才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所以应该填写“让孩子学会吃苦”。四、作文(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