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1\*GB3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2\*GB3②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3\*GB3③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是城镇化的推动力。“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田园城市(Garden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限制城市的自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机构管理)城市经费可以从房租中获得(经费)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发展的)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绿地)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理念: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1920年巴黎;第二代卫星城为半独立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1928年伦敦、瑞典魏林比;第三代卫星城为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1960年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1970年东京。《雅典宪章》(CharterofAthens)的主要内容:四大城市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居住区)(2)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工业与居住)(3)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空地与绿地)(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道路)(5)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6)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交通网)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ofMachuPicchu)的主要内容: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如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肯定《雅典宪章》的正确性)认为应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量的依据的政策,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公共交通理论)《雅典宪章》过于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批判《雅典宪章》过分的功能分区)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和谐问题)★《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1.城乡规划法全面定义与界定了城乡规划行政的各个维度:2.城乡规划的制定,主要界定了各类法定规定的编制主体与审批主体、主要编制内容,以及各自的审批程序;(制定)3.城乡规划的实施,不仅强调了新区开发和建设,旧城区改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风景名胜区周边建设中的城乡规划实施要点,还详细界定了“一书两证”的使用条件及审批与受理程序;(实施)4.城乡规划的修改,主要规定了各类法定城乡规划修改的前提和审批程序;(修改)5.监督检查,主要阐述了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主体以及有权采取的相应措施;(监督检查)6.法律责任,主要阐述了违反本法相关规定的组织和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补充:1、主干法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被称作主干法(PrincipalAct),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尽管各国规划法的详略程度不同,但都具有纲领性和原则性的特征,不可能对各个实施细节作出具体规定,因而需要有相应的从属法规(SubsidiaryLegislation)来阐明规划法相关条款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在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方面。根据立法体制,规划法由国家立法机构如议会制定,从属法规则由法律所授权的政府部门制定。2、专项法城乡规划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议题的立法。由于主干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些特定议题(也许会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特定性)不宜由主干法来提供法定依据。以英国为例1946年的《新城法》、1949年的《国家公园法》、1965年的《产业分布法》、1978年的《内城法》和1980年的《地方政府、规划和土地法》等都是针对特定议题的专项立法,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或开发控制等方面的某些特殊措施提供法定依据。3、相关法尽管有些立法不是特别针对城市规划的,但是会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较为典型的是有关地方政府机构在环境方面的立法。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各自行政辖区的城乡规划工作依法进行管理,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行政决策权。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具有管辖权的管理事项,作出决策,如核发"一书两证”行政决定权。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管理事项的处理权,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中未明确规定事项的规定权(3)行政执行权。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上级部门的决定等,在其行政辖区内具体执行的管理事务的权力。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一、开发控制制度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规划运作实施规划许可证制度开发控制程序和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和乡、村庄规划区有所不同。二、开发控制的依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城乡规划时的依据主要有法律规范依据、城乡规划依据,技术规范依据和政策依据。城市规划的属性:城市规划的属性是政府的公共政策,规划的对象是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规划的目的是谋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各项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指导城乡发展和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合理配置资源、能源,从而实现政府提出的目标,并在节约资源、能源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利益。城市规划的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3)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的任务是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4)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概念,永续为什么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求,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为什么:(1)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2)城市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永续发展,关系重大。(3)城市规划正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4)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谐城市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73)概念:和谐城市就是城市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主要内容包括:(1)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2)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强调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3)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4)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速开放的生态系统。第三,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补充: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调控性。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第三: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城市自我稳定性差,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主要内容: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城市工业容量、城市用地容量、建筑容量、交通容量、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城市水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等。补充: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内容。(1)城市人口容量。城市人口容量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2)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及不超过人体健康阀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允许排放污染物的总量。(3)城市水环境容量。城市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城市用水以及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资源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质的负荷量。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的分类:统计上的分类:第一类产业,第二类产业,第三类产业从要素角度的分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城市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专业化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产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1)产业结构的位序演进将经历一、二、三次产业到二、三、一次产业,再到三、二、一次产业的转变过程。(2)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3)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5)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是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2)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会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空间演变过程梯度发展模式: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从发展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本土资源密集型产业起步,并尽快接过从高梯度地区外溢出的产业。反梯度发展模式: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可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济核。(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市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1)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是估算未来居住、零售办公空间需求、工业生产空间需求以及城镇设施空间需求,甚至一些类型的开放空间(如公园)需求的基础。(空间预测)(2)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人口结构可以按照年龄、性别、家庭类型(如单身、有子女)、种族/文化、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进行分组。使土地使用规划可以反映城乡人口中诸多不同群体的需求;(人口结构——不同群体的需求)(3)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设施布置的依据)城市规划的主要社会目标(1-6)1,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和适宜性,即及时密切地应对社会各群体的需求,并提供多样的,开放性的选择机会。2,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公平……一视同仁)保证住房,教育,休闲,就业和公共交通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公正性和均衡性,即对社会各阶层群体一视同仁。3,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需的基本生存空间和公共服务措施,推动社会结构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型。4,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和安全的城市环境,为社会的永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的空间环境。5,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统筹发展)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和调整过程中,强调将社会要素与经济生态等各方面共同纳入城市发展目标和绩效的考核,以及成本和收益的全面核算与合理评价。6,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民主)尊重并动员各社会群体参与与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的意识,为他们提供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和平等协商的平台。不同性质的城市规划工作内容的侧重点:工业为主的城市:着重于原材料,劳动力的来源,能源,交通运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情况工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的分析研究。风景旅游城市中,风景区和风景点的布局,城市的景观规划,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设施的布置及旅游路线的组织等都是规划工作要特别注意的。历史文化名城,要充分考虑有价值的建筑、街区的保护和地方特色的体现。少数名族地区的城市,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业岗位的安排。老年人问题的解决及城市中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团体间的协调等社会发展条件也应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的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由于直接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必须通过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这一层面的规划也可依法对上一层面的规划进行调整,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面的工作。用地评定的分类一般分为三类:一类用地,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乎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即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用地,这取决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1-8)1,建设现状和使用: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2,重大基础设施:指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和重大水利,能源设施。3,市政设施配套:指可能选择用地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市政设施环境条件。4,区域关系: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5,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指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指所在区域自然环境背景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7,文化遗存:指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8,社会问题:指用地的产权归属,涉及原住民或企业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现行城市用地分类的标准我国早年城市用地功能区域划分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及文教区等,为了使城市用地分类有统一而规定的划分方法与名称并具有法定性,住建部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国家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4小类。(8,35,44)工业:Manufacture居住区:ResidentialdistrictUtilities[ju:'tilitiz]n.公用事业;实用工具,实用程序;公共事业设备;公用程式(utility的复数)商业businessAdministratevt.管理;经营,实施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基础以及地理位置等区域基础条件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一个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条件,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生存环境和人口的空间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基础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条件越好,城市发展得到的各类经济要素越多,就能促进城市的生产并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区域经济基础越强,就越能吸收和消化城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剌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良性循环)地理位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地理位置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城市的人口集聚、促进城市繁荣、扩大城市规模和完善城市职能。区域规划的内容(1-9)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自身评测)2,区域发展战略。(战略)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经济和产业)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城镇)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基础设施)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环保)7,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则。(空间)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政策)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与创新。(创新)★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规划的主要内容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其一般概念是包括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大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大都市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大都市空间结构规划;(2,3,4点都是关于空间)大都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交通)大都市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大都市生态系统规划;(生态系统)大都市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治措施。P242(制度)城市群的概念及其规划的主要内容概念: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地域范围、相当数量、以某个城市为核心、借助联系、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规划的主要内容:(1-7)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城市群空间组织;产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等。P249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应选择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目标。战略目标可分为多个层面,包括总体目标和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明确的城市发展方向。战略重点是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涉及的是影响城市长期发展和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和地区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城市空间结构和拓展方向。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重点加以具体化,使之可操作的过程。通常包括基本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改变,空间开发的顺序,重大工程项目的安排等方面。城市职能概念及其构成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构成: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职能强度(对外服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大小)、职能规模(某一职能对外服务规模的大小,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由这三个要素组成城市性质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确定方法: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也即宏观区位;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注:在确定城市性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性质和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次确定城市性质要从区域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确定城市性质既要分析城市本身发展条件和需要,也必须从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着眼。研究国家的宏观区域政策和上一层次的区域规划的要求开展区域分析和城市对比研究,分析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独特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合理布局及区域城市职能的合理分工来分析确定城市性质。居住用地的组成:组成可归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等4类(住的、公用的、走的、绿色的)居住用地组成:四类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居住用地的选择因素:(1-6)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2)与工业保持环保距离,靠近就业区。(出行方便)(3)用地数量与形态要适当集中布置。(集中布置)(4)依托现有城区,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利用已有资源)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居住用地的选择要留有余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补充:(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其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间隔有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俾以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7)居住区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如产业有一定发展潜力与可能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居住用地的布置形式及其特点:集中布置:特点:小城市,用地足够,用地内无自然或人为障碍时可集中紧凑的成片布置居住用地;分散布置:特点:城市用地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是,居住用地分散布置;轴向布置:特点: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发展。超链接:与城市的布局形态的类型进行对比记忆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地形要求:要与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适应。水源要求:注意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能源要求: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的特殊要求:气压、温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交通运输的要求:工业区的运输方案应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相联系,互相补充,形成系统,并避免货运路线和主要客运线路交叉;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避免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工业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及其特点: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特点:城市的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优点是便于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特点:城市空间呈现非集聚的分布方式,包括组团状,带状,环状,星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与居住用地的布局形式对比记忆(1)组团状组团状形态的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城市用地,每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大片的森林等分割。这类城市的规划布局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如重庆、南京。(2)带状带状形态的城市大多是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和影响,城市被限定在一个狭长的地域空间内,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如兰州、深圳。(3)星状(指状)星状形态的城市通常是从城市的核心地区出发,沿多条交通走廊定向向外扩张形成的空间形态,发展走廊之间保留大量的非建设用地。这种形态可以看成环形放射城市的基础上叠加多个线形城市形成的发展形态。放射状、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立对这一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发展走廊非建设用地的控制是保证这种发展形态的重要条件。如哥本哈根。(4)环状环状形态的城市一般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等核心要素呈环状发展。在结构上可看成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首尾相接的发展结果。与带状城市相比,由于形成闭合的环状形态,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由于环形的中心部分以自然空间为主,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但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限制或严格的控制措施,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扩展的压力极大。如新加坡。(5)卫星状卫星状形态的城市一般是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而形成的城市形态。这种形态有利于在大城市及大城市周围的广阔腹地内,形成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但在其形成阶段往往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如上海。(6)多中心与组群城市这种空间形态是城市在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多个不同的片区或组团在一定的条件下独自发展,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轴线。这种空间形态的典型城市如底特律、洛杉矶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究整体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集中紧凑,节约用地;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3)近远结合,弹性生长(目光长远)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注重发展弹性(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和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用地面积概念及其确定原则:概念: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占)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用地面积是控规中各种规定性指标要素计算的基础。确定原则:(1)用地面积通常与用地边界的四至范围有关,在城市新区开发中,用地面积的大小通常由道路,河流,行政边界,各种规划控制线围合而成的地块大小决定。用地面积应当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具体确定,不应盲目划定,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或用地不足的情况出现。用地面积与城市开发模式有关,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开发时,控规中划分的地块面积往往较小,采用大规模整体式开发时,控规中划分的地块面积通常较大。用地面积与城市的区位也有较大关系,城市中心区地块往往划分的面积相对郊区用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土地稀缺,权属复杂,取得较大的地块经济代价较大,操作难度高。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地块形状怪异,如扁长带形用地或钝角三角形用地,虽然面积较大,但实际可以利用的面积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对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进行合理的调整。在一些城市建成区,由于各种原因,地块划分不均,部分用地面积较小,不适合作为独立地块单独建设,需要在控规中作出调整或者说明。用地性质概念及其确定原则:概念: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建(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确定原则:(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的用地功能定位,确定具体地块的用地性质。当上位规划中确定的地块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分用地性质时,应当首先依据主要用地性质的需要,合理配置和调整局部地块的用地性质。相邻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应当冲突,消除用地的外部不经济性,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与外部联系)容积率概念及其指标的计算方法:概念: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指标的计算:一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性质用地的容积率和混合性质用地容积率。(1)单一用地性质的容积率算方法(2)混合用地的容积率计算方法表示各类建筑容积率指标;表示各类型建筑面积建筑限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以AI技术为基础提高数字办公的工作效率和品质分析报告
- 办公室与教学结合学校实验空间布局新思路
- 企业中家庭式团队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
- 从健康角度出发的农村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研究
- 企业制度汇编选集【人力资源管理篇】
- 2025海运运输的合同范本
- 创新教育的关键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 企业制度收录合集【职员管理篇】
- 2025监控安装施工合同范本
- 2024年杆菌肽类产品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FZ/T 90097-2017染整机械轧车线压力
- 《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刷墙的精彩片段市赛获奖
- 武汉大学2023年824法学基础B考研真题(回忆版)
- 你比划-我来猜(适合小学生)课件
- 《我国二手车市场的现状及前景【论文】4600字》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单词表(打印版)
- 学生篮球考核标准
- 未来社区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社区全生活链服务构建未来社区全业态
- 账号租赁合同
- 抗震支架施工方法
- 《红楼梦》作品简介名著导读 国学经典 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