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18/2F/wKhkGWbinGOAcMu5AALK3robOq8597.jpg)
![河北省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18/2F/wKhkGWbinGOAcMu5AALK3robOq85972.jpg)
![河北省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18/2F/wKhkGWbinGOAcMu5AALK3robOq85973.jpg)
![河北省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18/2F/wKhkGWbinGOAcMu5AALK3robOq85974.jpg)
![河北省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18/2F/wKhkGWbinGOAcMu5AALK3robOq859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材料二: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所说的,属于第一自然的高山大海等,“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属于第三自然的人造园林,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属于第四自然的工业废弃地,“虽真实,却往往欠美”;而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教授对土地所做的“美且善,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周易·坤卦》中即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而得以更多地保留源于生命本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朱清时院士讲过: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的知识面,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正是乡村环境的审美价值之一。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正是乡愁情怀之源。那些树木掩映、庄稼簇拥、散布于平原旷野或山间水畔的村庄,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乡”,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有益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B.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暖暖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C.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第三自然矫揉造作;第四自然往往欠美;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D.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3.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C.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4.简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节选)高尔基她在等人,但是谁也没有来。到了傍晚,又到了夜间。冷雨叹息着,沙沙地从墙上扫过。雨点那种凄凉的声音和挂钟的声响奇怪地融在一起。整个房子,好像在静静地、忧愁地摇动着。有人在轻声地敲窗子,一下,两下……她颤抖了一下,很快地站起来,打开了门。“是您啊?”符拉索娃突然欢喜起来,她叫了一声,“叶戈尔·伊凡诺维奇?”“就是我。”“请到房间里去吧!”母亲说。叶戈尔走到房间里对母亲说:“亲爱的妈妈,今天早上,您所认识的尼古拉·伊凡诺维奇从牢里出来……”“他也在牢里吗?”母亲问。“住了两个月零十一天。他在牢里看见了霍霍尔,也看见了巴威尔。巴威尔向您问好,而且说,请您不要担心,在他所选择的路上,监牢是人们休息的地方。妈妈,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您可知道昨天在这里抓了多少人?”“不知道。”“巴威尔是第四十九个!看样子官府还要抓十来个呢……我们想办法破坏政府的这场好戏。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现在不把小册子送进工厂,那么宪兵们一定会去为难巴威尔以及和他一块儿坐牢的朋友们……”“为什么?”叶戈尔很温和地解释:“您想,巴威尔在厂里,厂里就有人散传单;现在巴威尔不在厂里,传单没有了!这样,巴威尔散传单,不就确定了吗?”“懂了,懂了!”母亲很忧愁地说。叶戈尔带着苦笑说:“怎样把传单送到工厂里去?真是没有法子!”忽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压低声音说:“我去求求女商贩玛丽亚,请她把我收为助手!这样,我也可以到工厂里送饭,就可以把那些东西带进厂去!”“妙极了,妈妈!”他走后,她关上了门,跪在房间的正中央祈祷。她一心念着巴威尔引进她生活里的那些人。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到玛丽亚那里去了。“我想到你这儿来帮忙!”“这是为什么?”玛丽亚问。她听母亲说完后,肯定地点点头。“好说!从前我那死鬼打我的时候,你总帮护着我。现在你有困难,我也该帮助你了……大家都应该帮助你,因为你的儿子巴威尔是为了公众的事才被抓起来的。”她们谈话的结果是:明天中饭时符拉索娃挑两个盛着玛丽亚的食品的大罐子到工厂里去,玛丽亚自己到市场上去做买卖。母亲很晚才回到家里。差不多就要到半夜了,叶戈尔还没把传单送来,这叫她特别心慌。窗外,秋天的灰色雪片纷纷落下。雪片软绵绵地打在窗子上,无声地滑下去。她在想念儿子……有人很小心地敲门,母亲飞快地跑过去拔开了门闩。莎馨卡走了进来。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您好啊!”母亲说,“很久不见您了。到什么地方去了?”“在监牢里呢!”姑娘微笑着回答。“你浑身都湿透了……”“我送传单来了……”“给我,给我!”母亲催促。姑娘很快地解开了大衣的纽扣,抖了抖,许多纸包跌在地上。母亲笑着说:“我看你这样胖,以为你做了新娘子,有了小宝宝呢。”莎馨卡现在又像从前那样苗条而瘦小了。母亲见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一片黑晕,叹了口气,说:“放出来就干,怎么不休息几天?真是的!”“需要这样!”她一边打寒战,一边说,“请你告诉我,巴威尔怎样了?还好吗?他不怎么焦急吧?”“还好!”母亲说。“他很健康?”姑娘低声询问。“没有生过病,从来没有!”母亲说。门洞里有人很响地跺着脚,叶戈尔走了进来。姑娘说:“对不起,已经过了十一点了,我还得走很远的路……”“到哪儿去?城里?”母亲吃惊地问。“是的。”“住在这里吧!叶戈尔睡在厨房里,咱俩睡这屋……”“不,我非走不可。”“是的,这位姑娘是非走不可的。这里的人都认识她,如果明天让他们看见,那就不好了!”叶戈尔说。母亲跟在她后面送她。回到房间里,母亲不安地望着窗外。黑暗之中,雪片重重地降落着。“哎呀呀!不知道她能不能走到城里……”叶戈尔说:“她本来身体还比较结实,可是牢里的生活把她折磨坏了……况且她从小娇生惯养的……”“她是什么人家出身?”母亲打听。“地主的女儿。妈妈,您知道他们想结婚吗?”“谁想结婚?”“她和巴威尔……”“我一点都不知道!”母亲觉得姑娘可怜,不由得露出不快的脸色,说道:“你应该送送她!”叶戈尔低声解释:“我这里还有许多事情……”他的声调变了,脸色也严肃起来了。他开始问母亲,她打算怎样把那些传单带进厂去。他对一切细小的事情都很清楚,叫母亲十分惊奇。“但是他们抓住了您,问您这些传单是什么地方来的,那您怎样对付呢?”“‘不要你管!’——我说!”她答道。“可是,对付他们没有这么容易!”“不论怎样我就是不说!”“把您关进牢里!”“这算什么?”她透了口气说,“我对谁有用啊?对谁都没用。善良的人们在要求些什么,我一点一点地明白起来了……”“您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妈妈,您就成为有用的人了——对大家!”叶戈尔认真地说。她凝视着他,默默地笑了。(有删改)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符拉索娃两次在家里等人,两次都有些失望。她第一次等的人是巴威尔,却等来了叶戈尔;她第二次等的人是叶戈尔,却先等来了莎馨卡。B.叶戈尔见到符拉索娃后,先告诉她被抓者的情况,特别是巴威尔的情况,好让她安心,然后提出“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可见叶戈尔善于处事。C.叶戈尔为无法将传单送进工厂来营救巴威尔等人而发愁,符拉索娃提出自己代替玛丽亚给工厂送饭,趁机将传单带入的主意,叶戈尔赞同。D.莎馨卡是地主家的女儿,但她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与巴威尔有结婚的想法,她担心符拉索娃对她的出身不满,没敢告诉符拉索娃。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表现人物注重细节刻画,如“她颤抖了一下”反映出符拉索娃听到敲门声时内心的震动;“露出不快的脸色”表明符拉索娃对叶戈尔有些不满。B.“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既表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符拉索娃的敏感性,也与后文莎馨卡抖出藏在身上的传单这一情节相呼应。C.选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莎馨卡,如写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黑晕,表明她在监牢受了苦;借叶戈尔之口从侧面表现她。D.选文描写了大量人物语言,这些语言有效表现了人物形象,其中一些语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我还得走很远的路”“我一点都不知道!”等。8.三处画横线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长篇小说,从中能了解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些原因。以上选文体现了其中哪些原因?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更始元年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王莽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寻、邑纵兵围昆阳,钲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棚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王邑、严尤、陈茂轻骑渡水逃去。(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B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C.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D.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通常指崤山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中的“山东”即此意。B.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中的“候骑”是军官名。C.朔,天文学名词,指农历每月初一,也指农历每月初一的月相。农历每月十五称望。D.陈,同“阵”,军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中的“陈”是“拿”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元年三月,汉军将领率兵攻克多地,王莽发兵应对,还以虎、豹、犀、象等猛兽来助军威B.刘秀劝说将领们认清形势,团结一心,合力抗敌,将领们没有理解他的用心,怒斥他没认清形势。C.王寻、王邑以重兵包围昆阳,并以多种方式发动猛烈进攻,想迅速攻下城池,但最终没能成功。D.汉军里应外合,势不可当,王莽军队溃不成军;而风雨大作、滍水暴涨又令王莽军队伤亡加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2)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14.刘秀才能卓越、胆量过人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辛弃疾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①,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②,东方鼓吹千骑③。对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调鼎风味④。老病自怜憔悴。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注】①绣衣茸:这里指官服。②承明:这里指任中央官职。③东方鼓吹千骑: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女夸其丈夫,其中有“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句。④调鼎风味:殷高祖曾以调味为喻,说傅说做宰相,其作用如同调味盐和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伤心烟树如荠”一句将“树”喻为“荠”,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形态。B.钱仲耕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卓著,词人认为钱仲耕应该有更好的发展。C.下片化用典故,并交代词人的身体状况,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D.这首送别词不受辛词粗犷豪迈风格的束缚,用笔细腻,有风流蕴藉之妙。16.这首送别词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极写杜甫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姜夔《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实写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秦始皇一统中国,厥功至伟,但他也是个贪婪成性、暴虐无道的君王。后世不少文人在诗文中讽刺秦始皇贪得无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旬阳城,这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我第一次进旬阳城是1980年7月。那时,我考上了初中,父亲带我赶着羊进城卖,以换取些学费。那时的旬阳县城在龚家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石头垒砌的房子,依山而建,①________。街面上,店铺罗列,吆喝声此起彼伏。主街道上,人流如潮,挑柴的、背山货的、担石炭的人②___________。偶尔来一辆大卡车,人们纷纷让道,并一直注目着,直到大卡车消失在街道尽头。1995年12月,我从乡镇调到县城报社工作,住老城衙门口的县委家属楼内。那时候,旬阳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城区由老城龚家梁转移到了新城菜湾。昔日的菜湾,是一处荒滩。后来,县城主要机关单位相继迁到这里,居民也纷纷前来定居,荒滩变成了新城。如今的菜湾,大小商铺门店映入眼帘,各式灯箱广告③__________,绚丽夺目;街边建筑整齐划一,商贸大街热闹非凡;新建的祝尔慷广场,成为旬阳人的文化活动场所。菜湾新城的现代气息增添了旬阳城的魅力。空闲之时,我总要在自河边走一走,去汉水畔溜达溜达,到高山上坐一坐。听自河与汉水合唱,看青山和白云缠绕,感受旬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渐渐爱上了旬阳城,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爱上了这里南北兼容的方言、饮食、民俗文化,爱上了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根据第二段内容,为菜湾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菜湾的发展变化。20.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爱上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资料
- 七年级下册英语全册单词表
- 代维考试试题、题库(集客试题)试题库
- 《第四单元10以内数加与减-小鸡吃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Unit 2 Lesson 9 In the Bedroom(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社交媒体平台在体育产业营销中的价值
- Module3 Unit2 Around my hom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牛津上海版(试用本)英语四年级上册
- 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小常识
- 《时尚北京》杂志2023年第2期第3期合刊
- 皮肤用药基础知识
- 2024信息技术数字孪生能力成熟度模型
- 202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DL∕T 5032-2018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范
- 国际留学合作框架协议书
- DL-T 297-2023 汽轮发电机合金轴瓦超声检测
- JGJT 152-2019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
-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 2024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必刷)
- 手术室气体的使用
- 学习解读2024年新制定的学位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