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北宋皇帝的指令,不论事情的巨细,原则上都要经过二府,否则不能施行;如果不经二府,直接由内官颁出,承受官署可以“执奏”,亦可加以抵制。这反映的实质是A.二府已成为北宋的中枢机构 B.北宋中央行政遵循一定程序C.北宋建立严密中央决策系统 D.君主专制受决策机构的制约2.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行省3.海上丝路盛于宋元,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从科技角度看,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①指南针应用②造船业发达③交子在市场上流通④政府的鼓励政策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4.据载,宋人岳义方、冯继异向朝廷献上火箭法,得衣物、绢帛等赏赐;沈括主持完成《奉元历》的编修,和共事官员各升一官;宋球向神宗呈上新绘制的地图,进通事舍人。这说明宋代(

)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继承前代科技成果C.政府鼓励科技创新 D.科技人才层出不穷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制约加强C.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6.在宋代社会,耕读现象普遍,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韶尝上其书于朝”。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超过80部。材料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理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私人农学传统的确立C.耕读文化助推农业发展 D.政府鼓励农书的撰写7.《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无为而治 B.中央集权 C.崇文抑武 D.君主专制8.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天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为此,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三省六部 B.杯酒释兵权,文官担任知州C.废丞相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9.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表现在①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新技术不容易推广③技术工艺容易失传

④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据统计,元朝时期,仅皇室所掌管的为贵族提供专利和生活用品的手工业部门,就有五十余种之多。如:梵像局(雕刻绘画各种佛像)、出蜡局(金属制造)、鼓铸局(铸铜钱)、永利库(印造宝钞),等等。这反映了元朝(

)A.佛教成为主流信仰 B.传统经济继续发展C.社会习俗趋向多元 D.官府垄断商品生产11.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2.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贯支出/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11613万余13186万余A.北宋时财政人不敷出,导致积贫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因素之一13.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前后有很大变化。宋中期以后在科举考中增加了A.诗赋的内容B.策论考试C.书法考试D.儒家经典14.忽必烈顺诏即位时,将蒙古族传统称谓“可汗”改为“皇帝”,取《易经》中“乾元”之义确立国号为“元”,用汉字而不是蒙古文来书写元诏书。这反映了元朝A.统治者认同和融入中华文化 B.已完成了全国统一C.各民族间矛盾逐渐得到缓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5.王安石任宰相时,想要擢用一新官,负责起革命令的官员不同意,把王安石的手条退还给他本人,并自请辞职。之后上任的负责人,照样把宰相手条退回,并因此被罢免。这样王安石共罢免了七八名负责人,最终临时觅得一代理官才把起草手续完成。这一程序表明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相权受到制约B.保守力量非常强大改革阻力重重C.官僚政治法理上严明的职权规定D.王安石推行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16.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根据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地方管理更为细致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官僚机构职能重叠17.《宋会要》记载:“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织户,达于吉(指吉州)之属邑,各有驵侩(经纪人)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这一记载可用于印证,宋代(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发展较快C.商业资本较为活跃 D.商业领域恶性竞争日益严重18.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20%的利率,如农民借100钱,一年到期后就需要还120钱。此外,新法还强行规定地方的贷款数额,地方官为(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B.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C.未能达到富国的目的 D.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19.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反映出A.宋代饮食业注重卫生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商业文化发展C.宋代享乐主义盛行 D.市民文化冲击传统观念20.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二、材料分析题2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李心传(11661243),南宋隆州井研(今四川)人。父李舜臣,治《易》颇有心得,以所《本传》三十三篇为朱熹所称道。受父亲影响,十四五岁时就立下修史之志。然其在科场上不意,“于是绝不复应举,闭户著书”。其少年的经历与见闻,为其修史提供了条件。而关心天下,录文献掌故的他为修史准备了资料。其史学著作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闻证误》等。其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高宗一朝史事,吸收了《左传》《汉纪》《后汉纪》在编纂上的优良传统,编年系事,又不为例所限。他在注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近两百多种。他常重视材料的考辨,求真去伪,择善而从。后人称其“辨驳详明,根据凿凿”。有学者评论:“其文繁而不病其冗,一切是非得失,皆据实铨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体现出的史学研究法。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税收比较表岁入粟岁入布绢帛税钱(万)间接税(万)估算总计(万)实物(万)折算额(万)实物(万)折算额(万)天宝年间(742—756)2500800270013502002170熙宁十年(1077年)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二

据杜估《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三

图1北宋东京商业区示意图材料四

图2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参考答案:1.C2.A3.D4.C5.B6.C7.C8.B9.C10.B11.C12.A13.B14.A15.C16.B17.C18.D19.B20.C21.(1)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2.(1)条件:受家庭治史氛围的熏陶;年少的经历与见闻;辑录文献掌故,掌握大量史料;前代的史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李心传个人的刻苦努力及其远大志向;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