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教学李白《赠汪伦》时,教师联系其他送别诗句进行比较鉴赏,下列适合的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博哥)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题材。A项:诗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描绘了江南的美好春景,和题干的“送别”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诗句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写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和题干的“送别”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诗句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根据标题的“送”和诗句中“帆”借代“船”这一意象,可判定是“送别诗”。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诗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出了戍边战士无法还乡的悲怨与豪情,是边塞诗,和题干的“送别”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2.教学杜甫《春望》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家书抵万金”中“抵”的意思,下列短语中的“抵”字,意思与之相同的是()。A.一个抵两个B.收支相抵C.相互抵触D.抵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字词的含义。题干中,“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抵”是“相当”的意思。A项:“一个抵两个”中的“抵”是“代替、相当”的意思。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收支相抵”的“抵”是“抵消”的意思。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相互抵触”的“抵”是“彼此对立、排斥”的意思。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抵挡”的“抵”是“抵抗”的意思。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单选题]3.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小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杨绛《老王》B.鲁迅《故乡》C.莫怀戚《散步》D.高尔基《海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体裁。A项:杨绛的《老王》是一篇散文,不属于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鲁迅的《故乡》是一篇小说,以“我”的回乡见闻为线索,着重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形象。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散文,不属于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散文诗,不属于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4.班级开展读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多彩的戏剧”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莫里哀《伪君子》B.沈从文《边城》C.川端康成《雪国》D.艾青《我爱这土地》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学作品的体裁。A项:《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一部讽刺喜剧,属于戏剧。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现代诗歌。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单选题]5.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下列语句包含这类词的是()。A.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C.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D.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的用法。C项:“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本句的意思是: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本句有古今异义词。与题干相符,当选。A、B、D三项:均不含有古今异义词。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6.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状物语句,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B.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物我交融)C.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通感)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夸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A项:“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美,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属于化静为动。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物我交融。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眼前的紫藤萝瀑布使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流向人的心底”,将“花”与“我”交融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抒发得更强烈。没有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花香”本是嗅觉感受,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视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并非夸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单选题]7.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下列句子中没有包含结构助词的是()。A.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B.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C.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D.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用法。C项:“他哑着嗓子”中的“着”属于动态助词,而非结构助词。与题干相符,当选。A、B、D三项:“的”“地”属于结构助词。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8.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复杂单句的能力,教师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为例,要求学生自主练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像……一样”是句首状语B.“托尔斯泰……难忘”是主语中心语的定语C.“大胡子”是宾语中心语D.整个句子是一个省略主语的主谓句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成分。题干中,“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是状语,“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是定语,“印象”是主语,“来源于”是谓语,“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是定语,“大胡子”是宾语。句子的主干是“印象来源于大胡子”。D项:表述错误,句子主语是“印象”,并非省略了主语。与题干相符,当选。A、B、C三项:符合句子成分划分。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9.《苏州园林》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对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A.把握课文的总体结构,理解所说明事物的特征B.把握课文的语言风格,感受说明语言的多样性C.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基本特点D.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说明文鉴赏感悟能力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A项:课后练习题问的是“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属于对课文的总体结构的把握,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是关于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是关于说明方法及基本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是关于写作手法的相关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单选题]10.某校语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围绕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展开研讨,下列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B.有助于基于多元语文学习情境,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C.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过程体验,在活动探究中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体现了“写作训练—文本学习—实践活动”的单元设计思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的编写意图。A项: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学习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并且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既全方位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朗诵比赛中锻炼朗读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八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进行采访实践,八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举办演讲比赛,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举办朗诵比赛,九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进行剧本演出,均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体现了语文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八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九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这些都是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自我感受中学写采访稿和剧本,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并不是“写作训练—文本学习—实践活动”的单元设计思路,四个单元不完全一样。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训练”的设计思路,八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是“文本学习—写作训练—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11.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该教师的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B.系统讲解词汇、句子、修辞等方面的概念,建构完整的语法体系C.重视阅读和积累,倡导扩大阅读视野,鼓励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D.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学习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A项: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性质的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系统讲解”表述错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指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中阅读方面的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理念的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12.教研组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围绕“语文学习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应该体现学生运用语文积累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B.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整合关键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C.日常生活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参与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文化建设D.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A、B两项:表述正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指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表述过于片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指出: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该选项只强调了“日常生活情境侧重学生参与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文化建设”。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表述正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指出: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13.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在课前指导学生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利用序言、目录等,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B.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C.阅读纪实作品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D.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纪实类作品的方法。A项: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例如《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阅读这部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最后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该选项“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说法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14.教研组研讨初中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学习要求,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B.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C.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和思考D.写介绍事物特征的说明文,要论证充分,有理有据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A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要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的说法错误,属于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15.学习《背影》时,教师以文中出现的四次“流泪”为线索,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自责的泪)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的泪)C.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感伤的泪)D.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散文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把握。A项:作者描写第一次眼泪时的场景,流泪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祖母去世,内心十分悲痛;二是因为父亲差使交卸,内心也十分感伤。家中突发变故,父亲祸不单行,使作者感到悲哀与凄凉,流下了伤心的眼泪。A项表述为“自责的泪”,说法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作者描写第二次眼泪时,是在父亲送别“我”去车站时,为了给“我”买橘子,艰难攀爬月台时“我”流下的眼泪,这是感动的眼泪。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第三次眼泪是因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想起父亲为一家人的生计忙于奔波,想起父亲这么多年的操劳,控制不住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情感,流下了感伤的眼泪。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第四次眼泪是因为父子之间出现了隔阂。作者在看到父亲这封信中提到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时,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对父亲的思念,流下了思念的眼泪。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问答题]1.案例: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师:请大家看PPT,明确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大家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发言。1.有条理地表达:我认为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是,理由是。(注意结合原文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谈)2.交流、补充:用红笔在纸上记录同学发言的要点,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邹忌具有高明的劝谏语言艺术。师:你能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吗?生:一般人进谏的时候都会先说,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你应该改正,而邹忌不是。他非常委婉,因为他善于思考,从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小事入手,通过三种不同人物对他的态度,逐渐启发齐威王,让他自己想明白:原来我是被蒙蔽了。这样齐威王就更容易接受建议,所以我认为邹忌的劝谏语言艺术是非常高明的。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把要点记录下来,补充自己的理解。邹忌没有直接指出齐威王被蒙蔽了,而是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小事,晓之以理,成功劝谏。在这篇文章的题目里,哪一个字能体现他的语言艺术?生:讽。师:刚才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这个字,现在查阅字典看看“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委婉地劝谏。(1)评析教师在PPT中提出的学习要求的教学意图。(10分)(2)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处理“文言知识学习”与“文章内容理解”关系的。(10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①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案例中,该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给定句式,为学生提供了分析课文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立足文本,分析邹忌将生活琐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这种设喻手法的巧妙之处,从而体会邹忌委婉劝谏的语言艺术。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②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中,该教师要求学生用红笔在纸上记录同学发言的要点,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2)①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文”“言”并重。“文”指文言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言”指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语言特点)。所谓“文言并重”是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字词的讲解和文意的疏通,又要注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②该教师将“文言知识学习”与“文章内容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先引导学生思考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感受邹忌劝谏的思路和方法,体会其劝谏的语言艺术,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题目中的“讽”字,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讽”字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委婉劝谏的艺术。这样达到了“文言知识学习”与“文章内容理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③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案例中,该教师结合“讽”字的讲解,通过抓住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和内容的神韵组织教学,不仅指导学生积累文言文的知识,还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不断地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效果,达到“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的目标。[问答题]2.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读书之乐①读书像乘船,有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乐;读书像吃饭,在精神上有着饱腹般的快乐;读书像骑马,在思想上有着驰骋田野的快乐……②读书像乘船,每当读起苏拭、岳飞、辛弃疾的诗词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寄托于字里行间的澎湃激情,不禁和他们一样变得豪放起来。每每这时,自己灵魂以及人性中的那股冲劲就会被激发出来,做事犹如乘风破浪一般,势如破竹、雷厉风行,你就会感到快乐。③读书像吃饭,每当读起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时,他们在哲学上的论点都会让我流连忘返;他们的语言朴实,但是观点却非常神圣。看这种类型的书藉让人精神丰富,有如饱腹,读完之后,可以用它分析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就会感到快乐。④读书像骑马,每当读起科幻小说时,脑海中都会闪过一个个类似于电影的动态图画。如果说之前的两类书能够带来身体上的放松,那么这类小说则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人来到这世间,都想轰轰烈烈过完这一生,虽然不可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但是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有益的。当你飞驰在作家的想象世界,丰富多彩的故事会让你感到快乐。⑤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这把万能钥匙消失后——也就是合上书的时候,你所得到的却不会消失。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呢?⑥读书之乐皆在于此。(1)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2)结合具体内容,从结构布局的角度评析该习作的优点。(12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错别字:第②段“苏拭”的“拭”应改为“轼”,第③段“书藉”的“藉”应改为“籍”。第④段病句:虽然不可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但是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有益的。可改为:即使不可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有益的。(2)优点:全文结构为“总—分—总”式,结构布局精巧整齐。①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主题“读书之乐”,起到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的作用,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乘船”“吃饭”“骑马”,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主体结构为分论点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了“读书像乘船”“读书像吃饭”“读书像骑马”,中心明确,立意鲜明。同时,三个分论点照应文章开头。③文章结尾以“读书之乐皆在于此”点明文章中心“读书之乐”,既照应标题又呼应开头,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问答题]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课文原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预习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思考探究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情况八年级下,4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1>.翻译文段,不超过200字。(20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3>.围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25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往来。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一一说了出来,他们听了后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家中,拿出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几日后,向桃源人告辞。桃源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1)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文言文的停顿,积累“寻”“遂”“穷”“妻子”等实词的含义以及判断句、省略句等常见特殊句式。②掌握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叙写,了解文章创作背景及陶渊明的生平。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文中虚景实写的手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提高鉴赏、审美的能力。④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现实的不满。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2)确定依据:①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该教学目标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四个维度核心素养的融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