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_第1页
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_第2页
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_第3页
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_第4页
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TOC\o"1-2"\h\u8400第一章引言 2116161.1背景分析 2327171.2目的和意义 326909第二章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概述 3288232.1在线支付安全需求 382842.2常见的在线支付安全威胁 4197452.3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49862第三章加密与安全认证技术 5326223.1对称加密技术 5309473.2非对称加密技术 596413.3数字签名与证书 589153.4安全认证协议 529716第四章交易安全防护技术 6277814.1防火墙技术 6110794.2入侵检测系统 6288474.3安全审计 728058第五章身份认证与授权技术 7227525.1用户身份认证 7216795.2多因素认证 7156955.3用户权限管理 8287895.4访问控制策略 819557第六章数据安全保护技术 8253726.1数据加密存储 8162106.1.1加密技术概述 9107066.1.2对称加密存储 931676.1.3非对称加密存储 9246426.1.4混合加密存储 933076.2数据完整性保护 9320416.2.1数据完整性保护概述 9154086.2.2哈希算法 9144676.2.3数字签名 974896.2.4校验和 941176.3数据备份与恢复 1025266.3.1数据备份概述 10177656.3.2本地备份 10309986.3.3远程备份 10185316.3.4混合备份 109756.3.5数据恢复 1023620第七章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 10242317.1风险监测策略 10287767.1.1监测目标与原则 10316977.1.2监测内容与方法 10136367.2告警与预警系统 11237647.2.1告警系统设计 11301047.2.2预警系统设计 1170067.3风险评估与处理 12160107.3.1风险评估方法 12106257.3.2风险处理策略 1230037第八章交易反欺诈技术 1233578.1欺诈行为识别 12122048.2交易异常检测 13141408.3欺诈防范策略 133077第九章法律法规与合规要求 14244919.1法律法规概述 14290299.1.1法律法规的界定 14200009.1.2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1467599.2合规性评估与审计 1414369.2.1合规性评估 14116629.2.2合规性审计 15112579.3合规性保障措施 15299919.3.1建立合规管理组织 1558219.3.2制定合规管理制度 1569859.3.3加强合规培训 15285859.3.4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 15129769.3.5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1513980第十章在线支付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 152342410.1安全策略制定 152145010.2安全体系架构设计 16288110.3安全技术实施 161748310.4安全运维与持续改进 16第一章引言1.1背景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在线支付已成为现代金融交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享受在线支付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的同时支付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支付欺诈、信息泄露等事件频发,使得用户对在线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疑虑。在此背景下,研究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支付市场规模来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线支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逐年增长。这为支付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支付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兴起,支付环境日益复杂,支付风险不断增加。网络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给在线支付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1.2目的和意义本书旨在研究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主要目的如下:(1)梳理在线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支付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2)探讨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等,以期为支付行业提供技术支持。(3)研究在线支付风险控制方案,包括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防范等,为支付企业及用户提供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4)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效果,为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书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提升在线支付的安全性,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促进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2)提高支付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降低支付风险,为支付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为我国支付安全保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支付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4)提高用户对在线支付的安全认知,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支付习惯,降低支付风险。第二章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概述2.1在线支付安全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支付已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支付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密性:保障用户支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防止非法获取用户敏感信息。(2)完整性:保证支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保证支付指令的真实性和有效性。(3)可用性:保障在线支付系统在遭受攻击时,仍能正常提供服务,避免因故障导致支付业务中断。(4)合法性:保证支付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防止非法支付行为。2.2常见的在线支付安全威胁在线支付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泄露: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敏感信息如账号、密码、验证码等可能被非法获取。(2)信息篡改:攻击者通过篡改支付信息,达到非法目的。(3)钓鱼攻击:通过伪造支付页面,诱骗用户输入敏感信息。(4)木马病毒: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窃取用户支付信息。(5)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阻断支付系统的正常服务,导致用户支付。2.3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1)加密技术: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加密,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身份认证技术:通过短信验证码、动态令牌、生物识别等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防止非法用户登录。(3)安全协议:采用SSL/TLS等安全协议,保障支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4)安全防护技术: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手段,对支付系统进行安全防护,防止攻击行为。(5)风险控制与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对支付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处理。(6)法律法规与合规: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支付业务合规开展,降低法律风险。(7)用户教育与培训: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加强用户自我保护能力,降低支付风险。第三章加密与安全认证技术3.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也称为单钥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法。该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传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包括AES、DES、3DES等。对称加密技术的优点在于加密速度快,易于实现,但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复杂。在对称加密技术中,密钥的安全传输是关键。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保证密钥安全:(1)使用安全通道传输密钥,如SSL/TLS加密通信协议。(2)采用密钥协商算法,如DiffieHellman算法,双方在不安全的通道上协商出共享密钥。3.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也称为双钥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两个不同密钥的加密方法。这两个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RSA、ECC等。非对称加密技术的优点在于密钥分发和管理简单,安全性较高。但在实际应用中,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不适合加密大量数据。3.3数字签名与证书数字签名是一种基于公钥密码学的技术,用于验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数字签名过程包括签名和验证两个步骤。签名者使用私钥对信息进行加密,数字签名;验证者使用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原始信息。如果解密后的信息与原始信息一致,则验证成功。数字证书是用于证明公钥合法性的电子证书。数字证书由权威的第三方机构(CA)签发,包含证书持有者的公钥、名称、有效期等信息。数字证书的目的是保证公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4安全认证协议安全认证协议是用于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传输的协议。以下几种常见的安全认证协议:(1)SSL/TLS:安全套接层(SSL)及其继任者传输层安全性(TL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安全认证协议。它们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为数据传输提供加密、身份验证和完整性保护。(2)Kerberos:Kerberos是一种基于对称加密技术的认证协议。它通过密钥分发中心(KDC)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提供相互认证。(3)NTLM:NTLM(NTLANManager)是一种微软开发的认证协议,用于在Windows域环境中进行身份认证。(4)RADIUS: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RADIUS)是一种用于网络接入认证的协议。它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支持多种认证机制。(5)Diameter:Diameter是一种用于网络接入认证、授权和计费的协议。它是RADIUS的改进版本,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安全性。通过采用这些安全认证协议,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可靠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传输,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第四章交易安全防护技术4.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交易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在网络边界上对数据包进行过滤,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保障交易系统的安全。防火墙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包过滤防火墙:通过对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字段进行过滤,实现对网络连接的控制。(2)状态检测防火墙:检测网络连接的状态,对不符合状态的连接进行阻止,防止非法访问。(3)应用层防火墙:针对特定应用协议,如HTTP、FTP等,进行深度检测和过滤,防止恶意攻击。(4)下一代防火墙(NGFW):集成了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层检测等多种功能,同时支持虚拟化、云服务等新技术。4.2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对网络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的技术,用于检测和防范恶意攻击。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行为,与已知的攻击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发觉攻击行为。(2)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对网络流量和系统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发觉异常行为,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攻击。(3)异常检测:通过建立正常行为模型,检测与正常行为相差较大的行为,从而发觉潜在攻击。(4)入侵容忍:在检测到攻击时,采取措施降低攻击对系统的影响,保障交易系统的正常运行。4.3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一种对交易系统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的技术,旨在发觉和防范安全风险。安全审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日志审计:收集和分析系统、网络、应用等层面的日志信息,发觉异常行为和安全风险。(2)数据库审计:对数据库操作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事件。(3)操作系统审计:对操作系统的文件、进程、网络等资源进行监控,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4)应用层审计:对应用程序的访问、操作等行为进行监控,防止应用层面的攻击。(5)安全审计平台:将多种审计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审计,提高交易系统的安全性。第五章身份认证与授权技术5.1用户身份认证用户身份认证是保证在线支付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常见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和密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等。在在线支付系统中,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认证方式。为提高认证安全性,系统应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密码进行存储和传输。5.2多因素认证多因素认证是一种结合多种认证手段的技术,以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多因素认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知识因素:用户需要知道某些信息,如密码、答案等。(2)拥有因素:用户需要持有某些物品,如手机、硬件令牌等。(3)生物特征因素:用户需要提供生物特征信息,如指纹、面部识别等。在在线支付系统中,多因素认证可以有效防止恶意用户通过单一认证手段窃取用户身份。5.3用户权限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是指对在线支付系统中的用户进行权限分配和控制的机制。合理的用户权限管理可以保证系统资源的合法访问,防止未授权操作。用户权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角色分配:根据用户职责和需求,为用户分配不同的角色。(2)权限分配:为每个角色配置相应的操作权限。(3)权限控制:对用户访问系统资源进行权限检查,保证合法访问。(4)权限变更:根据用户需求和工作调整,及时变更用户权限。5.4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保证在线支付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2)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通过定义一系列规则,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3)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属性(如部门、职位等)和资源属性(如敏感级别等),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4)动态访问控制:根据用户实时行为和系统状态,动态调整用户访问权限。通过实施上述访问控制策略,在线支付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未授权操作,保证系统安全。第六章数据安全保护技术6.1数据加密存储6.1.1加密技术概述数据加密存储是指采用加密算法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加密数据,以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核心手段,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6.1.2对称加密存储对称加密存储采用相同的加密和解密密钥,具有加密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AES、DES、3DES等。对称加密存储适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的场景。6.1.3非对称加密存储非对称加密存储采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非对称加密存储适用于对少量关键数据进行加密的场景。6.1.4混合加密存储混合加密存储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加密方式,充分发挥两种加密算法的优势,提高数据安全性。混合加密存储适用于对大量关键数据进行加密的场景。6.2数据完整性保护6.2.1数据完整性保护概述数据完整性保护是指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未被篡改、损坏或非法篡改。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哈希算法、数字签名、校验和等。6.2.2哈希算法哈希算法是一种将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摘要值的算法,具有不可逆性。常见的哈希算法有MD5、SHA1、SHA256等。通过对比数据摘要值,可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6.2.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手段,包括签名和验证两个过程。签名过程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验证过程使用公钥对签名进行解密。数字签名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6.2.4校验和校验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手段,通过对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计算,校验值。在数据传输或存储过程中,通过对比校验值,可以判断数据是否发生改变。6.3数据备份与恢复6.3.1数据备份概述数据备份是指将原始数据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上,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数据备份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本地备份、远程备份和混合备份等。6.3.2本地备份本地备份是指在同一台设备上对数据进行备份。常见的本地备份方式有磁盘备份、光盘备份和移动硬盘备份等。本地备份具有操作简单、恢复速度快等优点。6.3.3远程备份远程备份是指将数据复制到远程服务器或云存储上。远程备份具有数据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强等优点,但可能受到网络带宽和传输延迟的影响。6.3.4混合备份混合备份是将本地备份和远程备份相结合的备份方式,充分发挥两种备份方式的优点。混合备份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6.3.5数据恢复数据恢复是指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原始存储位置或新的存储位置。数据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常见的恢复方式有完全恢复、增量恢复和差异恢复等。第七章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7.1风险监测策略7.1.1监测目标与原则在线支付风险监测的目标是保证支付过程的安全性、合规性和稳定性。监测原则包括全面性、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全面性要求监测范围涵盖支付业务的所有环节;实时性要求对风险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准确性要求监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支付风险状况;有效性要求监测策略能够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7.1.2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行为监测:分析用户支付行为,识别异常行为,如频繁支付、大额支付等。(2)交易数据监测: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觉异常交易,如跨境交易、夜间交易等。(3)设备信息监测:收集并分析用户设备信息,如IP地址、操作系统、浏览器类型等,识别恶意设备。(4)网络环境监测:监测网络环境,识别异常网络状况,如DDoS攻击、网络延迟等。监测方法主要包括:(1)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行为、交易数据等进行挖掘,发觉风险特征。(2)机器学习: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训练,构建风险预测模型。(3)统计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异常波动和趋势。7.2告警与预警系统7.2.1告警系统设计告警系统主要负责对监测过程中发觉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告警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时性:保证告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2)明确性:告警信息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3)可靠性:保证告警系统稳定可靠,避免误报和漏报。告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异常检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觉异常情况。(2)告警通知:将异常信息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3)告警记录:记录异常情况,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7.2.2预警系统设计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预警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先进性: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算法,提高预警准确性。(2)动态性:根据业务发展,不断调整预警模型和策略。(3)实用性:保证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实用性。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风险预测:通过风险预测模型,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2)预警通知:将预警信息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3)预警分析:对预警结果进行分析,为风险防范提供依据。7.3风险评估与处理7.3.1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是对在线支付业务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定量评估: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根据专家经验、业务知识等,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3)综合评估: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估,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7.3.2风险处理策略风险处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风险处理策略主要包括:(1)预防措施:针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安全防护、完善业务流程等。(2)应急措施:针对已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如暂停业务、冻结资金等。(3)持续改进:根据风险处理效果,不断调整风险防范策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第八章交易反欺诈技术8.1欺诈行为识别在线支付交易中,欺诈行为是指通过伪造、冒用他人信息等非法手段,骗取资金或信息的行为。欺诈行为识别是交易反欺诈技术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规则引擎:通过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欺诈行为识别规则,如交易金额、交易时间、交易地点等。当交易数据符合这些规则时,系统将对其进行重点监控。(2)机器学习:通过训练大量正常交易和欺诈交易数据,构建欺诈行为识别模型。该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具有欺诈倾向的交易,提高识别准确性。(3)用户行为分析:分析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如登录IP、设备信息、操作习惯等。与正常用户行为相比,异常行为可能表明欺诈行为的存在。8.2交易异常检测交易异常检测是指在支付交易过程中,发觉与正常交易模式不符的异常行为。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交易异常检测方法:(1)实时监控: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交易行为,如交易金额过大、交易频率过高、交易地点偏远等。(2)历史数据分析:分析历史交易数据,构建正常交易模式。当交易行为与正常模式差距较大时,判定为异常交易。(3)关联分析:对交易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觉可能存在的欺诈关联关系,如同一用户的多笔交易均存在异常行为。8.3欺诈防范策略为有效防范在线支付交易欺诈,以下策略:(1)加强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技术,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2)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风险控制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等环节。(3)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采用加密、脱敏、数据备份等技术,保证交易数据安全。(4)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欺诈行为识别和异常交易检测的准确性。(5)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交易安全的认识,引导用户养成安全的交易习惯。(6)建立欺诈信息共享机制:与同行业、监管机构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防范欺诈风险。(7)定期评估和优化反欺诈策略:根据欺诈手段的变化,定期评估和优化反欺诈策略,保证其有效性和适应性。第九章法律法规与合规要求9.1法律法规概述9.1.1法律法规的界定在线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控制方案设计,必须遵循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等,为在线支付行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遵循和行为准则。9.1.2相关法律法规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网络安全保护责任,规定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网络运营者的义务。(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保障了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规定了反洗钱的基本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防范洗钱风险。(4)《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的监管要求,保障了支付业务的安全、合规运行。(5)《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支付服务的基本要求、支付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等内容。9.2合规性评估与审计9.2.1合规性评估合规性评估是对在线支付业务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识别法律法规要求:分析业务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要求,保证业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2)评估合规风险:分析业务过程中的合规风险点,评估风险程度,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3)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合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合规风险。9.2.2合规性审计合规性审计是对在线支付业务合规性的审查和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1)审计合规性:审查在线支付业务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要求。(2)审计合规风险控制措施:评价在线支付业务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3)审计合规管理:审查在线支付业务的合规管理组织、制度和流程是否健全。9.3合规性保障措施9.3.1建立合规管理组织在线支付企业应建立健全合规管理组织,明确合规管理职责,保证合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9.3.2制定合规管理制度在线支付企业应制定合规管理制度,明确合规管理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保证业务合规运行。9.3.3加强合规培训在线支付企业应加强员工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和能力,保证业务合规开展。9.3.4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在线支付企业应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识别、评估和报告合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合规风险。9.3.5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线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