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和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

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个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了多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年的泼

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

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然后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复述场景。题目所提示的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傣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具体事

物,具有民族特色。

课后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图画和文字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教学时,可以图文对照,让学生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积累文中的句子,同时感

受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

【学情分析】

训练点已有基础本课生长点

识字写字学生识字总量累计达到1000字左右,写字量累计达到500字左右,具有一定自主识字,主动写字的能力。本课联系语文园地六中的字词句运用部分,引导学生据词定音,区分多音字。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语境识字,按照生字的结构分类写字。

朗读经过一年的朗读训练,学生已经能够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到“读好问句和感叹句"和“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通过本册书第三单元的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能够“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课教学时指导学生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幸福和快乐,指导学生读出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基调。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生学习了“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学习了“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内容"。本册书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借助图画,了解课文内容”,第三单元也为这个训练点做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学生原有基础,借助图画初步感受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特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关键语句,借助重点词句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了解课文内容。

借助关键词,练习讲述故事。学生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初步尝试了“借助字词,尝试讲述课文内容"。本单元《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学生借助故事发展线索讲述故事,重点把治水的经过讲清楚。《朱德的扁担》一课,训练了学生借助提炼的关键词讲述课文内容的能力。本课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进行场景复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时间顺序的词语,将场面复述清楚。

认识伟人,感悟人物品质。学生虽是初次接触“伟人”专题的课文,但人物描写的文章学生接触较多,加上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习得了借助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补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抓关键词句感受周总理的和蔼可亲、与民同乐的人物品质。

【本课教学总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

等8个生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用“象脚鼓、凤凰花"等词语,复述周总

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积累描写周总理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象脚鼓、凤凰花”等词语,复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

节的情景。

2.积累描写周总理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线上课程录制的教学目标及内容】

1.会写“忘、泼"等8个生字。

2.能够用“象脚鼓、凤凰花”等词语,复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积累描写周总理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设计】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泼、炮、度、向"4个生字。

2.能够运用“象脚鼓、凤凰花”等关键词,复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

水节的场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大脑运动操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难忘的泼水节》。

师:你们做好上课准备了吗?请看看要求。书本铅笔齐备好,坐姿端正不乱

摇。专心听讲记得牢,认真书写错字少。

1.图文对对碰。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积累了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了解了图画和文字

是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还感受了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

的情感。我们来对照课文插图,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师:同学们读得真流畅,看来上节课的内容,你们掌握得不错呢!现在我们

来玩一个图文对对碰的小游戏!你能根据出示的句子,找到对应的人物图片吗?

自己读句子,试着连一连吧!

(课件出示)

(1)身穿黄上衣,手拿金箍棒,笑容满面地望着远方。

(2)身穿灰色开衫,头戴灰色布帽,乐呵呵地吃着西瓜。

(3)身穿灰色短衫,手拿降妖宝杖,自信满满地站着。

(4)身穿红色袈裟,头戴毗卢帽,闭目思考着问题。

师:同学们,都连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谁身穿黄上衣,手拿金箍棒,笑容满面地望着远方呢?没错,同学们很

快就找到了,是孙悟空。

师:谁身穿灰色开衫,头戴灰色布帽,乐呵呵地吃着西瓜呢?同学们都笑了!

就是猪八戒呀!

师:谁身穿灰色短衫,手拿降妖宝杖,自信满满地站着呢?是的,是沙和尚。

师:最后,谁身穿红色袈裟,头戴毗卢帽,闭目思考着问题呢?猜对了吗?

是唐三藏。这个游戏可真有意思!

板块二目标导学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会写“泼、炮、度、向"4个生字。

2.能够运用“象脚鼓、凤凰花”等关键词,复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

水节的场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板块三知识点讲解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的句子。

师:同学们,身穿傣族服装、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来到人群中后,他是怎样和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6页,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

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我们画出了这两个句子,同学们你们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

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

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2.聚焦句子,找找周总理做了哪几件事。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圈一圈,周总理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师:都找到了吗?周总理做了这几件事情:敲象脚鼓、踩凤凰花、跳舞、泼

(水。)

3.朗读句子。

师:周总理同傣族人民一起敲象脚鼓、跳舞、泼水的场面,是多么的自然和

谐、喜庆热闹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幸福快乐,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

(课件出示)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

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师:现在老师把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去掉,你还会读吗?自己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他一只象脚鼓,欢乐的鼓点,凤凰花铺成的

“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一手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柏树枝水,向人们

,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_。

师:请听老师读。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

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

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你都填准确了吗?

4.体会形象。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一边读一边想想:你看

到了一位怎样的总理呢?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总理?

(2)交流分享:这是一位的总理。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请你用“这是一位的总理"这个句式来说说,

自己心目中的周总理吧!听听学习伙伴的分享。

学习伙伴:这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总理。

师:是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啊、笑啊!他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和

蔼可亲的总理,也是一位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呀!

5.运用关键词语,说画面。

(1)运用关键词语,说画面。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对句子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傣族

人民互相泼水祝福场面的热闹与美好。现在,请同学们尝试运用上“象脚鼓、凤

凰花、银碗、柏树枝”这四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周总

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课件出示: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师:我们来听听学习伙伴的分享吧!

学习伙伴1:周总理接过傣族人民递过来的象脚鼓,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红

地毯,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傣族

人民祝福。

师:再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

学习伙伴2:首先,周总理接过一只象脚鼓,敲出欢乐的鼓点。接着,他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最后,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

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傣族人民泼洒,为他们祝福。

(2)点评反馈,总结方法。

师:第一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很快就记住了课文内容。第二位同学运用上

了表示顺序的连接词,如:首先、接着、最后,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泼水的场面

说得更有条理了!真棒!电视机前的你,如果跟这两位同学说得一样好,请给自

己竖起一个大拇指吧!

【设计意图:紧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找准句子,再借助语句理清内容,从而能够借助关键词语复述场景。】

板块四拓展阅读与练习

1.拓展阅读。

(1)阅读短文《温暖》。

师:这节课我们深入体会到了周总理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接下来我们一

起来阅读另一个跟周总理有关的故事《温暖》。

天快亮了,敬爱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他为国家为人民又工作了整整一

(夜。)

周总理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清扫街道。他走过去,紧紧

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清洁工人望着敬爱

的周总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一阵秋风吹过,从树上落下几片黄叶。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

了春天般的温暖。

(2)学生分享交流:周总理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读完这个故事,周总理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师:有同学说,周总理给他留下了废寝忘食地工作,无私为国奉献的印象。

周总理无比关心人民群众,人民也无比爱戴他!

师小结:是啊!这样一位爱国爱民的好总理,我们发自心底敬爱他!

2.指导书写:泼、炮、度、向。

(1)学生提示,生字组词。

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泼、炮、度、向”这四个生字。请同学们观察字

形,注意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关键笔画。“泼、炮"是左右结构的生字,

左窄右宽,“度、向”是半包围结构的生字。写“泼"字时我们要注意笔画的穿

插,“发”的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炮"字最后三笔依次是横折、横、竖弯钩。

写“度”字时,注意广字头里面上半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横、竖、竖、横,短横不

要丢。写“向"字时,横折钩要写宽阔。

(2)观看视频,书空生字。

师: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指,跟着视频一起书空“泼、度”两个生字吧!

(3)提醒“三个一”,学生练写。

师:请同学们在课本78页生字表中,写一写这2个生字。描红1个,书写2

个。注意写字姿势: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开始认真书

(写吧!)

师:同学们,你们写完了吗?我们来给自己的书写评评星星吧!写字姿势正

确,得到一颗正确星;书写规范端正,得到一颗规范星;版面整洁干净,得到一

颗整洁星。三颗星星都得到的同学,请给自己竖起一个大拇指吧!

【作业布置】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体会了傣族人民的幸福与快乐,更感受到了周总理亲民之心、爱民之情。这真是

令人难忘啊!课后请同学们:

1.练习运用“象脚鼓、凤凰花”等关键词,复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

(水节的场景。)

2.阅读故事《周总理的睡衣》。

师:课堂到此结束,再见!

【答疑】

师: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是这节课是17课《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的答疑课。《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一、课文第四自然中“地毯"这个词语,为什么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