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行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君权”是“父权”的延长和扩张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文化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长和扩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削减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用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有利于考试的公允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削减”的信息,B错误;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用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错误。3.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意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治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择A,解除BCD。4.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说明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斗争》是因为“这场斗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其次次鸦片斗争,对华鸦片贸易依旧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答案】B【解析】从材料“这场斗争关键就在鸦片”“对华鸦片贸易依旧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中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AD项解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民族相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其次次鸦片斗争B.甲午中日斗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民族相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斗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却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确;其次次鸦片斗争没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斗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信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由此定位甲午斗争。6.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样努力。”材料说明A.各党派政治主见趋于一样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D.中日民族冲突是当时主要冲突【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起先全面侵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日冲突激化的背景下,蒋介石同意与中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故D项正确。A项“趋于一样”表述过于肯定,党派的之间存在利益分歧,解除。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而是强调在中日冲突激化的背景下,蒋介石同意与中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解除B。C项与材料信息冲突,而是强调在中日民族冲突激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情愿和其它党派合作抗日,解除。【详解】7.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见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韩非子认为儒学思想是导致国贫乃至亡国的根源,这说明他猛烈批判儒学,对儒学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AB两项从材料中很难体现;材料仅体现韩非子猛烈抨击儒学,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8.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峻的分歧,但他们在志向方面却存在着一样性。其一样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主见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C.经世致用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答案】B【解析】由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的意思是君主治理国家,不能一人独治,独治会用严苛的刑法,而君臣共治则会使法律废弃不用。由此可知,顾炎武主见众治,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材料并没体现,故A项解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C;“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是李贽的观点,故D项解除。10.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育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解析】墨家学派主见“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①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主见“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善之人,故②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见“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③符合题意;斯多亚学派主见全部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同等等,“有益于人类、培育善人”,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中含有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1.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化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化志向,注意发展学生特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实力培育。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化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的教化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化发展C.教化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化领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中材料“注意发展学生特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实力培育”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化理念的反映。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精神对教化领域的影响。12.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事实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旺盛、公正、同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索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旺盛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允 D.启蒙运动提倡阶级同等【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人类理性……建立……旺盛、公正、同等的社会”即可选出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自然科学……支配整个世界”不符;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中“追求王权公允”、D项中“提倡阶级同等”的表述与其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气,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同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同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行侵扰。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特地常设的外交机构。——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鸦片斗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同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起先探究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特地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马上依据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斗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主动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主动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成功”,表明国际体系同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缘由,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概括鸦片斗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改变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答案】(1)缘由: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区分: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特地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同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2)趋势可以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方面回答即可;评价可以从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须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肯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解析】(1)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气,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据材料一“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行侵扰”得出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其次小问区分,据材料一“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同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同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和“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特地常设的外交机构”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特地常设的外交机构;据材料一“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同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得出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同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2)本题依据材料二“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应西方列强要求”、“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主动参与国际‘首脑外交’”并结合所学学问即可从外交机构、外交体制、适应西方列强、主动调整等方面概括鸦片斗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改变趋势。再结合所学学问即可从消极和主动方面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斗争与士大夫心态》依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土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十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指责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大,不仅主见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示例2: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阐述:甲午战败后,遭遇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其抨击型取向虽指责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指责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供应了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谛视过去,而探究将来中国的新发展。(“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以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揭示面对甲午中日斗争失败大致存在两种取向,一是抨击取向,一是发奋图强取向。这既说明甲午战败加速了巾国土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又说明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庚子之役后,清政府宣布推行新政,由张之洞主稿,张謇等绅商参与拟稿润色,刘坤一领衔上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清末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无农以为之本,则工无所施,商无所运,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1901年,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经十年努力,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渠,若成一小世界矣。”此后,在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江苏北部荒无人烟的沿海滩涂先后出现了大小几十家农垦公司。1910年,参与南洋劝业会的各省工商界人士,召开全国农务联合会成立大会,到会者千余人,大会拟定了章程草案,推举张謇为会长,并确定设立总事务所于南京,另分设南北两事务所于武昌和保定。1910年,通海垦牧公司开办了一所初等农业实业学堂,称“乾区乙级农学校”。张謇注意在一般农夫中推广农业科技,以使潜在的生产力能够转变为现实的的生产力。为此他一方面提倡“审风土人情,编纂适用之教科书,以教化其子弟”,并曾为多本普及农业学问的书籍作序,如1904年作《一般农学浅说序》,1910年作《农学通释序》。——摘编自徐静玉《张謇与清末农业改革》(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张謇推动清末农业改革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张謇农业改革影响。【答案】(1)挽救民族危机;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重农”的历史传统;“戊戌变法”的影响。(2)推动农业近代化;加强了各省农会联系,有利于中国农村资产阶级的产生;有利于农作物的改良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加农业产量;有利于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张謇的改革。从张謇农业改革的背景及其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庚子之役后,清政府宣布推行新政”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以从民族危机、西方科技的影响、“实业救国”、清末新政等方面来分析出张謇推动清末农业改革的背景。(2)通过材料“在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江苏北部荒芜人烟的沿海滩涂先后出现了大小几十家农垦公司”得知推动农业近代化;依据材料“1910年,参与南洋劝业会的各省工商界人士,召开全国农务联合会成立大会……确定设立总事务所于南京,另分设南北两事务所于武昌和保定”得知加强了各省农会联系,有利于中国农村资产阶级的产生;依据材料“张謇注意在一般农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