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太阳升落和高低来判断时间,安排生产生活。圭表是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太阳投影的长短来测节气、定农时的,也可以用来测定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刻。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计时工具叫“秤漏”。它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桶,通过一根细管把大桶的水引入另一个小水桶中,通过称它的重量就实现了时间测量。现在我们知道,它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秤漏的计时精度也就相对较高。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其原因是地球在自转。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等观星仪器,通过观测恒星,并结合地球相对稳定的自转特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时刻,即“世界时”,世界时的一天就是太阳两次过头顶的时间间隔。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受月球等天体摄动的影响(如存在着潮汐现象),以及天文观测的技术能力限制,世界时的测量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精密测地等需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实验发现,一些分子和原子内部的量子跃迁能够产生周期非常稳定的信号,非常适合时间测量,于是原子钟就成了最早应用量子力学研制的测量仪器。为了解决天体摄动的影响,人们引入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时间尺度,叫“协调世界时”,它利用原子时的均匀性,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在“时刻”上尽量靠近世界时。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接近0.9秒时,全世界在同一时间,统一对协调世界时进行加1秒或减1秒的调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闰秒”。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有了国际标准时间,我们为什么还要产生我们自己的北京时间?那是因为国际标准时间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信号,是滞后一个月发布的一个纸面数据。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实时应用的实际物理信号,来做到“守时”。所以北京时间是国际标准时间在中国的一个具体实现,是中国版的协调世界时。国家授时中心使用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综合产生连续稳定的原子时,利用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对其进行校准,并按照国际统一部署进行闰秒,与世界时进行协调,形成我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我们的原子钟每天参与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我们应用滞后1个月的反馈数据进行校准,这样就实现了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一致性,专业上称“时间溯源”。各国标准时间都是这样产生的。各国的标准时间都需要进行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国际权度局一个月给出一个结果,我们用它来校准北京时间。如果国际比对链路中断,我们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需要一台比守时原子钟更精准、能够连续运行15天以上的基准钟,实现对北京时间的自主校准。目前,国际上的基准钟是铯原子喷泉钟。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后来,国家授时中心联合企业,一起制造了世界首款新型守时型原子钟产品——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独家垄断。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2021年11月,三台激光抽运小铯钟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取得权重,并被国际权度局推荐给各国,用于其标准时间的产生。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这就需要“授时”。“授时”由来已久,古代的“授时”通常是指授农时节令。在农耕时代,适时的播种和收割是关系着经济收入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古代社会,钟鼓楼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标配,一般是位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通过晨钟暮鼓进行报时。在影视中常常能看到打更,更夫每天晚上要守着香钟或者滴漏等,到了更时进行巡夜,并通过打梆子或敲锣进行报时,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现代的“授时”是利用包括网络、无线电短波、无线电长波、卫星等传播技术发播标准时间。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我国在陕西蒲城建设了专用短波授时台,满足天文观测的应用,但这样的授时精度不能满足“两弹一星”及其他应用需求。为此,国家授时中心建设了长波授时系统。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时间的精度只有做不到,没有用不到。从古至今,人类追求时间精度的步伐从未停止,可以说,人类研究时间测量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摘编自张首刚《时间在哪儿?》)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生活与日升日落息息相关,人们制作了圭表,通过观测太阳投影长短来测定时间。B.协调世界时是原子钟产生的时刻,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需要闰秒。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于我国的北京时间一个月,所以它不是一个能实时应用的信号。D.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和更夫巡夜时的打梆子、敲锣,都是古代中国常用的报时手段。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秤漏计时的精度之所以能超过圭表,其重要原因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在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这提高了计时精度。B.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世界时的测量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提升,需要闰秒的情况可能会减少。C.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国际标准时间,在时间的校准和测量上丧失自主权,我们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D.我国当前的授时系统已能基本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因此,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我国产生“北京时间”的意义的一项是()A.5G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它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利用卫星星历、导航等手段,让国内用户实现网络中多个设备的时间同步。B.1纳秒是十亿分之一秒,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2013年就缩小到10纳秒;2017年以来,一直小于5纳秒。C.我国某大学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波授时的智能化太阳能路灯,可根据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D.飞行员和地面控制员使用的时间不同,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外的飞机要飞来北京,采用国际标准时间可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精确、高效和安全。4.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示意图。5.材料多处段落开头使用问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C2.D3.A4.①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自主校准北京时间;③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④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5.①问句〖提示〗文段内容,表明行文思路,便于读者理解;②有问有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③三个问句层层深入,便于系统呈现我国在时间问题上的探索与成就。〖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错,国际标准时间本身并不滞后,只是发布滞后。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原文“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文章并无充足的证据支持“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这一结论。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北京时间是国内用户设备时间同步的基础,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符合题干要求。B.说明的是北京时间在精准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C.说明的是“日出日落时间”的应用价值。D.说明的是国际标准时间的应用价值。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中国在“守时”上的创新,语境第四段,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从做法、意义和作用方面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①处填做法“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处填作用“自主校准北京时间”;“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独家垄断”③处作用应填“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④处作用应填“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一处在第二段段首“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是提出问题,下文“由于……”做回答;第二处“”;第三处在第五段段首“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是解决问题,下文“这就需要‘授时’”做出回答。这三个问句有问有答,属于设问,用于段首,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三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问句内容标明了行文思路,使文章思路清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他要一颗纽扣施蛰存在战地医院服务了八个月的薛小姐,回到昆明来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负责五百七十四号病床,在这个病床经过的伤兵,少不了三四十个,然而我只记得他这么一个。当他第一天上午被抬来移放在这个病床上,吴医官揭开那遮盖在他身上的灰毡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他张开了嘴,从满嘴的血和污泥中间,我看出了他的确在笑。我立刻想到这一定是个伤害了神经的,听说有一个伤兵就是这样的变成了疯人,永远的疯了。吴医官检视的结果,并不致命,虽然流了许多血。大腿上中了一弹,左手被炸掉了一个手掌。我们给他洗拭掉血污,用了药,包裹了那条腿和没有了手掌的手,他居然就睡熟了,一声也没有痛楚地叫喊。我当时就觉得很怕,只怕他醒了会跳下床做出不知怎么样可怕的事情来。然而他睡得很好,一睡就睡到第二日天亮。早晨八点钟去接班的时候,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并且,居然会很清楚地说:“给一杯水喝。”侧着嘴喝完了水,他好像很满足了似的行着深呼吸,渐渐地闭上眼睛。没几秒钟,又睁开了眼睛,心里在想些什么似的呆看着。最后,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笑。但是,这回,我发现了这并不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痴笑。“怎么样?辛苦呢,朋友。什么地方痛?”他并不回答,只笑,似乎完全在想自己的事情。此外的行为就是睡眠了。大概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我终于这样断定了他的性格。一天,当他的伤口差不多已有七分好了的时候,当他又在莞尔而笑的时候,我禁不住要对他发生兴趣了。我就问:“喂,朋友,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老是笑?有什么好笑的?”“不死,不该笑笑吗?”这是他进院后,除了要茶水之外的第一句话。我不知怎样回答他才好。他的话不是很对吗?当一个伤兵发现他自己毕竟死不了的时候,不很高兴吗?我觉得不应该放过他这个高兴说话的机会,便看着他的脸。终于,是他先开口了:“你在想我多么怕死,是吧。”我说:“那没有什么,谁都怕死,不过……”但是他摇摇头:“我们当兵的谁都得等着死,怕死的也不当兵啦。哪儿有不死人的打仗?你说我怕死吗?不是,我也从来没怕过死。这会儿我就抵准死完了,可是活过来一看,死不了,这才够高兴。我高兴就笑。哎,人生在世,高兴了干嘛不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了院我就得先算一道命,到底还有些什么福享的。”说了他又非常快乐地笑了。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这时候,刚有一个慰劳队进来,挨着每一个病床送东西。他一边笑一边检视着这些东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似的,敛尽了笑容,抬起头来向左右看了一眼,仿佛要招呼什么人似的。于是我又走到他床边去。“我想起来了!”他说,“是了,薛小姐,你去告诉他们,下回送东西给前线的弟兄,千万不要忘了针线和纽扣!喂,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他又笑起来,好像炫耀一些没有人看见过的宝物一般。“就是纽扣,衣裳上的纽扣。我就是为了一颗纽扣,差一点死了。你说,一件军衣上哪一颗纽扣最要紧?喉咙底下第一颗。“前几天那么冷,今年发下来的棉衣没有一个纽扣安牢的。我的那一件,头天穿上身,第一个纽扣就给我扯掉。我把它揣在口袋里,想找一根针线来缝牢,可是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好容易有那么一天碰到一个弟兄在缝破衣,我就借针线来使一使,谁知道一摸口袋里,找不到那个纽扣了,翻转口袋来也还是没有,多糟!“从此我就天天等纽扣,什么地方去找一颗纽扣来缝上这个漏风洞呢?谁会给我送一颗纽扣来呢?“我就为了一颗纽扣打仗啦。有个东洋兵正在爬过来,爬过来,一个弟兄就开了枪,一枪就把他打翻了。我一想,不错,他衣裳上不是也有纽扣吗?我就跳出壕沟去。我不管人家怎么嚷着劝,为了要得到一颗纽扣。我才走到那死鬼旁边,才蹲下去想摘下那纽扣来,就听见耳朵边一缕风,一个嘘声,我觉得那么的一震,完啦。我心里一下子想,这回就死啦。“谁知道死不了,我给送到这里来了。当我醒回来一看,想一摸,手呢?才知道单单丢了一个手。我才笑起来,你说这不该笑吗?他们会不会给我换一件新棉衣?要是换,请你告诉他们,第一个纽扣要缝紧,别马虎。“可是,我一醒过来就想到我这个手牺牲得太冤了。我何必一定要在那死鬼身上找纽扣?我把自己衣裳上最底下那一颗扯下来,缝在上边不就成了吗?脑袋给想糊涂了,老是想不到,你说这不傻吗?我现在就成天笑自己太傻了,要是为了这颗纽扣送了命,那不是更冤吗?”“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说,“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仅是薛小姐负责的一张574号病床就安顿过三四十个人,可见抗战中的牺牲、伤残之巨,这为战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B.战士入院后从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觉,薛小姐认为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证实了她的判断。C.纵观全文,战士爱笑,既是为自己抵准要死却大难不死而开心,也是为发现了自己为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的“傻”而自嘲。D.作者并未亲历亲见,却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一个战士的故事,喜爱中有敬意,还通过一颗纽扣这个细小之物表达了对抗战事业的思考。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抗战中的一件事,主体内容由薛小姐展开,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战士揭示,给人以曲折有致、别有洞天之感。B.流血、伤亡是战争的本来面貌,但本文却着力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生动活泼的人性,令人动容,以小见大。C.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头讲述特点,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战士说话时多短句,常重复,爱反问,话题或内容时常跳跃等。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从而才展开了纽扣故事的全貌。8.在与战士的交往过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9.本文的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作者以此命题的用意。〖答案〗6.B7.D8.①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②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③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④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⑤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9.①〖提示〗故事内容并吸引阅读兴趣;②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和性情;③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④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错,从故事后续的发展来看,战士与薛小姐对话,表明战士并不是一个缄默的人。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错,慰劳队的出现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但本身并不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①“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②“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③“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④“‘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⑤“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这样的标题〖提示〗故事内容与“纽扣”有关,并吸引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纽扣”故事的新奇感;②“他要一颗纽扣”中“他”指一个受伤住院的战士,“要一颗纽扣”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战士生动活泼的人性;③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在战争中为了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借“要一颗纽扣”表现战士的内心需求,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④“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纽扣虽小,但关乎战士的生活,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①,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②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③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节选自《墨子·节用》)材料二:禽滑厘④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节选自《说苑·反质》)〖备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用法相同。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饰。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C12.D13.(1)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
(2)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14.①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众人没有主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见。假如在上的君王不这样做,在下的臣民怎么会使用它们?“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C处断开;“以人主为心”是“以……为……”的固定结构,其后E处断开;“苟上不为”是主谓结构,且“上”与“下恶用之”的“下”对举,分别作主语,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B.正确。干某项事业;属官。句意: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就派遣属官。C.错误。使动用法,使……矮小;意动用法,以……草菅。句意:他使宫室矮小。/以人命为草菅。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错误,禽滑厘选择粟米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因为;“济”,渡河;“舟楫”,船只。(2)“凶年”,荒年;“予”,送给;“以为”,把……用作。【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可知,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由原文“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可知,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是因为他们忠实地爱护人民,丰厚地为人民谋利,忠信有加,而且使人民看到利之所在,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至死都不会感到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古代的圣王制定出节约用度法规说:“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制造轮车的、制作皮件的、烧制陶器的、冶炼五金的、当木匠的,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还说:“凡事只要足够供给民用就适可而止。”各种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好处的事,圣王就不做。古时候圣王制定出缝制衣服的法规,说:“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取其轻暖,夏天穿葛布做的衣裳,取其轻爽,就够了。”各种徒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益处的事,圣王不做。古时候圣人因为有凶猛的禽兽伤害人民,于是教导人民带着武器走路,平日带着剑,用剑刺击就能刺入野兽的躯体,挥剑斫击必能斩断野兽的躯体,挥剑格挡野兽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实际用处。车子用来载驮重物到达远方,乘坐在车上很安稳,拉车很便利,安稳就不伤人,便利就可以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实际用处。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即使是上司三公诸侯来了,船桨不用更换,摆渡的船工也不用打扮,这就是船的实际用处。材料二:禽滑厘问墨子道:“锦绣絺纻,究竟有什么用?”墨子说:“唉!这些不是我们急用的物品。古时候有不讲文饰的人,就懂得这个道理,夏禹就是一个。他使宫室矮小,节省饮食,堂前土台阶只有三级,衣裳只用细布,在那个时候,绘图绣花的礼服没有用处,而力求衣服的完整结实。殷商的盘庚,光大他先王的事业,就改都迁到殷地,不修葺茅草屋顶,不砍削材木房椽,以此改变天下人的看法。在那时,彩绣的丝绸又有什么用呢?众人没有主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见。假如在上的君王不这样做,在下的臣民怎么会使用它们?夏禹、盘庚两代君王先以自身给天下人做表率,因此在那时教化兴隆,美名传到今天。再说那锦绣是昏君制造的,本来都从齐国兴起。齐景公喜好奢侈而忘记节俭,幸亏有晏子常以节俭来规劝他,但仍然几乎制止不了。奢侈哪能有尽头呢?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又有人要给你一钟粟,但得了宝珠就不能得粟,得了粟就不能得宝珠,你将选择什么呢?”禽滑厘说:“我选择粟,可以解救穷困。”墨子说:“必然心这样,那有什么必要去追求奢侈呢?看重无用的东西,喜爱淫巧的事物,这决不是圣人的急务。饮食必须平常能吃饱,然后才求精美;衣服必须平常能暖身,然后才求华丽;居处必须平常能安处,然后才求欢乐。做事要考虑长久,应先注重本质,然后才是文饰,这是圣人所追求的。”禽滑厘说:“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林子敬倅武昌①刘克庄阃②外于今有虎臣,孰云立国靠江神。后车鸡塞勒铭客,前席龙山落帽人③。此去青油烦檄笔,向来赤壁要纶巾。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备注〗①倅武昌,到武昌任通判一职。②阃,指京城或朝中。③龙山落帽人,指才思敏捷之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虎臣”称友人,认为对国家而言,友人这样的贤才比神灵更加可靠。B.颔联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辅佐友人实现抱负。C.颈联借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儒将形象,夸赞友人此去武昌必将一展文才武略。D.本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用典自然,风格豪迈,展现了诗人慷慨的家国情怀。16.本诗以遥想友人暇日登楼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以遥想友人登楼作结,扣合题意。②公事之暇璧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③这既是对友人功业有成的良好祝愿,也委婉表达了多加保重的劝慰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与之共建功业的智勇之士。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意思是,黄鹤楼是崔颢曾经题诗之处,如今友人前往武昌,闲暇之日也能登楼揽胜。①送友人林子敬前往武昌任职,尾联中写到遥想友人登楼,而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这样以登楼作结,扣合题意。②作为为官一方之人,“暇日登楼”强调公事之暇登楼揽胜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③作为一首送别诗,“暇日登楼与拂尘”是作者对友人的生活的想象,也是一种美好祝愿,祝愿友人功业有成,也劝慰友人多加保重,生活从容自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2)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3)“浊酒”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借一壶浊酒,浇胸中块垒,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杯浊酒慰飘零,百首新诗见典型/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生活中最常见的静电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成因复杂多样,科学家至今还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这种现象。现在公认的影响因素有:材料本身的性质、局部的粗糙度、摩擦的力度、环境湿度等等。摩擦能生静电,但A,如在太空中,太阳光中的高能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物体时,会把电子驱赶出来只留下一层正电荷,也会形成静电。①生活中,静电电荷量极小,②电流也很微弱,③虽不会让人致残致死,④但给人们带来的烦扰俯拾皆是。⑤在危险场合,⑥静电就能酿成大祸,⑦如有的面粉厂就因对静电防范不严格而发生可怕的粉尘爆炸。虽然大多数静电有害无益,B,让静电按照人们的意志行事,也能创造价值。对静电最成功的使用案例应该是复印机。它先在半导体上布满静电,再用光照射不该有字的地方,把这里的半导体变成导体,消除此处的静电,留下未被照射的静电区域吸附碳粉进行复印。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处:产生静电并不只靠摩擦B处:但如果合理利用19.序号:③修改为:虽不会致残致死(或“虽不会致人伤残或死亡”) 序号:④修改为:但给人们带来的烦扰不胜枚举 序号:⑥修改为:静电可能酿成大祸〖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句说“摩擦能生静电”,此处转折,后句列举不靠摩擦产生静电的情况,应填:产生静电并不只靠摩擦。B处:前句说“虽然大多数静电有害无益”,此处为转折语句,用“但”呼应,下文“让静电按照人们的意志行事,也能创造价值”是说合理利用的假设结果,应填:但如果合理利用。【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处,成分赘余,“让人致残致死”中“让”与“致”语意重复,修改为:虽不会致残致死(或“虽不会致人伤残或死亡”)。④处,搭配不当,“烦扰俯拾皆是”主谓不搭配,修改为:但给人们带来的烦扰不胜枚举。⑥处,不合逻辑,“就能”说法绝对,修改为:静电可能酿成大祸。(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往年,五龙堂的变吉哥,总是在春儿家的门口,摆个起花摊儿。头天晚上,春儿就给他把地方打扫干净:中午买卖忙,还给他端出碗便饭来。()五个火球儿在天空极高的地方飘下来,像分开下垂的花瓣儿。临到晚上收摊,变吉哥就给春儿留下这么一把小起花,算是“地铺钱”。今年,变吉哥没有扎起花,他担了一筐小灯笼来,灯笼做得很精致,画儿的颜色水色都很新鲜,还有走马灯,他装好一盏,挂在筐系儿上。前面跑着一群日本鬼子,在后面追赶的是八路军,男男女女的老百姓,背着铁铲大镐去挖沟,鬼子就跌跟头马爬地受擒了。立时就围上一群孩子来,用买花炮的钱买了去,变吉哥叫他们拿好,别碰破了,还告诉他们点灯的办法。春儿抱着一捆线子从家里出来,笑着问:“怎么你不扎起花了?”变吉哥说:“你没到区上开会?你村的武委会主任没给你传达?”“传达什么呀?”春儿问。“你们村子大,工作可落后哩!”变吉哥说,“各村不是成立了武委会吗,今年禁止装花裹炮,留下硝磺火药,制造地雷手榴弹,好打日本。”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变吉哥做的起花,起得直,升得高,响得脆,还带着炮打灯。B.变吉哥做的起花,带着炮打灯,还起得直,升得高,响得脆。C.变吉哥做的起花,带着炮打灯,还升得高,响得脆,起得直。D.变吉哥做的起花,升得高,响得脆,起得直,还带着炮打灯。21.请解释文中“跌跟头马爬”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句式使用上颇具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20.A21.①形容日本兵跌跌撞撞、连滚带爬的样子。②运用方言口语,幽默诙谐,生动形象,表现了鲜明的爱憎之情,体现了军民同心抗日的信心。22.①整句与短句相结合,朗朗上口,铿锵有力,②更能表现言说者态度的坚决,③也更符合言说者的身份特点与向村民宣传的言说要求。〖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按照事理逻辑,描写“起花”应该先写“起”状态,再写“升”的状态,然后再写“响”声,最后写“还带着”的情况。故选A。【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跌跟头马爬”多形容人向前跌倒的状态。结合“鬼子就跌跟头马爬地受擒了”可知,此处形容日本兵跌跌撞撞、连滚带爬的样子。从语言运用看,“跌跟头马爬”为方言口语,来自民间俗语,带有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同时,该词对形象的描绘带有贬义色彩,表明了作者对日本兵鲜明的反感。【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禁止装花裹炮,留下硝磺火药,制造地雷手榴弹”句式整齐,都由简短的动宾短语构成,句式灵动,节奏感强烈;作为人物语言,这些短句简短明快,更能表现言说者态度的坚决;这是变吉哥向村民作宣传的语言描写,作为村民,用这种整句与短句相结合的句式更符合言说者的身份特点与向村民宣传的言说要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太阳升落和高低来判断时间,安排生产生活。圭表是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太阳投影的长短来测节气、定农时的,也可以用来测定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刻。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计时工具叫“秤漏”。它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桶,通过一根细管把大桶的水引入另一个小水桶中,通过称它的重量就实现了时间测量。现在我们知道,它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秤漏的计时精度也就相对较高。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其原因是地球在自转。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等观星仪器,通过观测恒星,并结合地球相对稳定的自转特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时刻,即“世界时”,世界时的一天就是太阳两次过头顶的时间间隔。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受月球等天体摄动的影响(如存在着潮汐现象),以及天文观测的技术能力限制,世界时的测量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精密测地等需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实验发现,一些分子和原子内部的量子跃迁能够产生周期非常稳定的信号,非常适合时间测量,于是原子钟就成了最早应用量子力学研制的测量仪器。为了解决天体摄动的影响,人们引入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时间尺度,叫“协调世界时”,它利用原子时的均匀性,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在“时刻”上尽量靠近世界时。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接近0.9秒时,全世界在同一时间,统一对协调世界时进行加1秒或减1秒的调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闰秒”。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有了国际标准时间,我们为什么还要产生我们自己的北京时间?那是因为国际标准时间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信号,是滞后一个月发布的一个纸面数据。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实时应用的实际物理信号,来做到“守时”。所以北京时间是国际标准时间在中国的一个具体实现,是中国版的协调世界时。国家授时中心使用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综合产生连续稳定的原子时,利用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对其进行校准,并按照国际统一部署进行闰秒,与世界时进行协调,形成我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我们的原子钟每天参与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我们应用滞后1个月的反馈数据进行校准,这样就实现了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一致性,专业上称“时间溯源”。各国标准时间都是这样产生的。各国的标准时间都需要进行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国际权度局一个月给出一个结果,我们用它来校准北京时间。如果国际比对链路中断,我们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需要一台比守时原子钟更精准、能够连续运行15天以上的基准钟,实现对北京时间的自主校准。目前,国际上的基准钟是铯原子喷泉钟。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后来,国家授时中心联合企业,一起制造了世界首款新型守时型原子钟产品——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独家垄断。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2021年11月,三台激光抽运小铯钟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取得权重,并被国际权度局推荐给各国,用于其标准时间的产生。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这就需要“授时”。“授时”由来已久,古代的“授时”通常是指授农时节令。在农耕时代,适时的播种和收割是关系着经济收入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古代社会,钟鼓楼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标配,一般是位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通过晨钟暮鼓进行报时。在影视中常常能看到打更,更夫每天晚上要守着香钟或者滴漏等,到了更时进行巡夜,并通过打梆子或敲锣进行报时,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现代的“授时”是利用包括网络、无线电短波、无线电长波、卫星等传播技术发播标准时间。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我国在陕西蒲城建设了专用短波授时台,满足天文观测的应用,但这样的授时精度不能满足“两弹一星”及其他应用需求。为此,国家授时中心建设了长波授时系统。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时间的精度只有做不到,没有用不到。从古至今,人类追求时间精度的步伐从未停止,可以说,人类研究时间测量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摘编自张首刚《时间在哪儿?》)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生活与日升日落息息相关,人们制作了圭表,通过观测太阳投影长短来测定时间。B.协调世界时是原子钟产生的时刻,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需要闰秒。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于我国的北京时间一个月,所以它不是一个能实时应用的信号。D.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和更夫巡夜时的打梆子、敲锣,都是古代中国常用的报时手段。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秤漏计时的精度之所以能超过圭表,其重要原因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在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这提高了计时精度。B.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世界时的测量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提升,需要闰秒的情况可能会减少。C.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国际标准时间,在时间的校准和测量上丧失自主权,我们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D.我国当前的授时系统已能基本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因此,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我国产生“北京时间”的意义的一项是()A.5G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它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利用卫星星历、导航等手段,让国内用户实现网络中多个设备的时间同步。B.1纳秒是十亿分之一秒,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2013年就缩小到10纳秒;2017年以来,一直小于5纳秒。C.我国某大学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波授时的智能化太阳能路灯,可根据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D.飞行员和地面控制员使用的时间不同,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外的飞机要飞来北京,采用国际标准时间可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精确、高效和安全。4.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示意图。5.材料多处段落开头使用问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C2.D3.A4.①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自主校准北京时间;③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④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5.①问句〖提示〗文段内容,表明行文思路,便于读者理解;②有问有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③三个问句层层深入,便于系统呈现我国在时间问题上的探索与成就。〖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错,国际标准时间本身并不滞后,只是发布滞后。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原文“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文章并无充足的证据支持“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这一结论。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北京时间是国内用户设备时间同步的基础,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符合题干要求。B.说明的是北京时间在精准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C.说明的是“日出日落时间”的应用价值。D.说明的是国际标准时间的应用价值。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中国在“守时”上的创新,语境第四段,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从做法、意义和作用方面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①处填做法“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处填作用“自主校准北京时间”;“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独家垄断”③处作用应填“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④处作用应填“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一处在第二段段首“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是提出问题,下文“由于……”做回答;第二处“”;第三处在第五段段首“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是解决问题,下文“这就需要‘授时’”做出回答。这三个问句有问有答,属于设问,用于段首,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三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问句内容标明了行文思路,使文章思路清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他要一颗纽扣施蛰存在战地医院服务了八个月的薛小姐,回到昆明来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负责五百七十四号病床,在这个病床经过的伤兵,少不了三四十个,然而我只记得他这么一个。当他第一天上午被抬来移放在这个病床上,吴医官揭开那遮盖在他身上的灰毡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他张开了嘴,从满嘴的血和污泥中间,我看出了他的确在笑。我立刻想到这一定是个伤害了神经的,听说有一个伤兵就是这样的变成了疯人,永远的疯了。吴医官检视的结果,并不致命,虽然流了许多血。大腿上中了一弹,左手被炸掉了一个手掌。我们给他洗拭掉血污,用了药,包裹了那条腿和没有了手掌的手,他居然就睡熟了,一声也没有痛楚地叫喊。我当时就觉得很怕,只怕他醒了会跳下床做出不知怎么样可怕的事情来。然而他睡得很好,一睡就睡到第二日天亮。早晨八点钟去接班的时候,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并且,居然会很清楚地说:“给一杯水喝。”侧着嘴喝完了水,他好像很满足了似的行着深呼吸,渐渐地闭上眼睛。没几秒钟,又睁开了眼睛,心里在想些什么似的呆看着。最后,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笑。但是,这回,我发现了这并不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痴笑。“怎么样?辛苦呢,朋友。什么地方痛?”他并不回答,只笑,似乎完全在想自己的事情。此外的行为就是睡眠了。大概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我终于这样断定了他的性格。一天,当他的伤口差不多已有七分好了的时候,当他又在莞尔而笑的时候,我禁不住要对他发生兴趣了。我就问:“喂,朋友,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老是笑?有什么好笑的?”“不死,不该笑笑吗?”这是他进院后,除了要茶水之外的第一句话。我不知怎样回答他才好。他的话不是很对吗?当一个伤兵发现他自己毕竟死不了的时候,不很高兴吗?我觉得不应该放过他这个高兴说话的机会,便看着他的脸。终于,是他先开口了:“你在想我多么怕死,是吧。”我说:“那没有什么,谁都怕死,不过……”但是他摇摇头:“我们当兵的谁都得等着死,怕死的也不当兵啦。哪儿有不死人的打仗?你说我怕死吗?不是,我也从来没怕过死。这会儿我就抵准死完了,可是活过来一看,死不了,这才够高兴。我高兴就笑。哎,人生在世,高兴了干嘛不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了院我就得先算一道命,到底还有些什么福享的。”说了他又非常快乐地笑了。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这时候,刚有一个慰劳队进来,挨着每一个病床送东西。他一边笑一边检视着这些东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似的,敛尽了笑容,抬起头来向左右看了一眼,仿佛要招呼什么人似的。于是我又走到他床边去。“我想起来了!”他说,“是了,薛小姐,你去告诉他们,下回送东西给前线的弟兄,千万不要忘了针线和纽扣!喂,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他又笑起来,好像炫耀一些没有人看见过的宝物一般。“就是纽扣,衣裳上的纽扣。我就是为了一颗纽扣,差一点死了。你说,一件军衣上哪一颗纽扣最要紧?喉咙底下第一颗。“前几天那么冷,今年发下来的棉衣没有一个纽扣安牢的。我的那一件,头天穿上身,第一个纽扣就给我扯掉。我把它揣在口袋里,想找一根针线来缝牢,可是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好容易有那么一天碰到一个弟兄在缝破衣,我就借针线来使一使,谁知道一摸口袋里,找不到那个纽扣了,翻转口袋来也还是没有,多糟!“从此我就天天等纽扣,什么地方去找一颗纽扣来缝上这个漏风洞呢?谁会给我送一颗纽扣来呢?“我就为了一颗纽扣打仗啦。有个东洋兵正在爬过来,爬过来,一个弟兄就开了枪,一枪就把他打翻了。我一想,不错,他衣裳上不是也有纽扣吗?我就跳出壕沟去。我不管人家怎么嚷着劝,为了要得到一颗纽扣。我才走到那死鬼旁边,才蹲下去想摘下那纽扣来,就听见耳朵边一缕风,一个嘘声,我觉得那么的一震,完啦。我心里一下子想,这回就死啦。“谁知道死不了,我给送到这里来了。当我醒回来一看,想一摸,手呢?才知道单单丢了一个手。我才笑起来,你说这不该笑吗?他们会不会给我换一件新棉衣?要是换,请你告诉他们,第一个纽扣要缝紧,别马虎。“可是,我一醒过来就想到我这个手牺牲得太冤了。我何必一定要在那死鬼身上找纽扣?我把自己衣裳上最底下那一颗扯下来,缝在上边不就成了吗?脑袋给想糊涂了,老是想不到,你说这不傻吗?我现在就成天笑自己太傻了,要是为了这颗纽扣送了命,那不是更冤吗?”“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说,“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仅是薛小姐负责的一张574号病床就安顿过三四十个人,可见抗战中的牺牲、伤残之巨,这为战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B.战士入院后从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觉,薛小姐认为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证实了她的判断。C.纵观全文,战士爱笑,既是为自己抵准要死却大难不死而开心,也是为发现了自己为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的“傻”而自嘲。D.作者并未亲历亲见,却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一个战士的故事,喜爱中有敬意,还通过一颗纽扣这个细小之物表达了对抗战事业的思考。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抗战中的一件事,主体内容由薛小姐展开,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战士揭示,给人以曲折有致、别有洞天之感。B.流血、伤亡是战争的本来面貌,但本文却着力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生动活泼的人性,令人动容,以小见大。C.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头讲述特点,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战士说话时多短句,常重复,爱反问,话题或内容时常跳跃等。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从而才展开了纽扣故事的全貌。8.在与战士的交往过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9.本文的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作者以此命题的用意。〖答案〗6.B7.D8.①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②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③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④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⑤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9.①〖提示〗故事内容并吸引阅读兴趣;②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和性情;③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④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错,从故事后续的发展来看,战士与薛小姐对话,表明战士并不是一个缄默的人。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错,慰劳队的出现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但本身并不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①“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②“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③“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④“‘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⑤“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这样的标题〖提示〗故事内容与“纽扣”有关,并吸引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纽扣”故事的新奇感;②“他要一颗纽扣”中“他”指一个受伤住院的战士,“要一颗纽扣”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战士生动活泼的人性;③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在战争中为了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借“要一颗纽扣”表现战士的内心需求,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④“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纽扣虽小,但关乎战士的生活,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①,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②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③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节选自《墨子·节用》)材料二:禽滑厘④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节选自《说苑·反质》)〖备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用法相同。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饰。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C12.D13.(1)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
(2)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14.①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众人没有主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见。假如在上的君王不这样做,在下的臣民怎么会使用它们?“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C处断开;“以人主为心”是“以……为……”的固定结构,其后E处断开;“苟上不为”是主谓结构,且“上”与“下恶用之”的“下”对举,分别作主语,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B.正确。干某项事业;属官。句意: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就派遣属官。C.错误。使动用法,使……矮小;意动用法,以……草菅。句意:他使宫室矮小。/以人命为草菅。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错误,禽滑厘选择粟米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因为;“济”,渡河;“舟楫”,船只。(2)“凶年”,荒年;“予”,送给;“以为”,把……用作。【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可知,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由原文“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可知,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是因为他们忠实地爱护人民,丰厚地为人民谋利,忠信有加,而且使人民看到利之所在,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至死都不会感到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古代的圣王制定出节约用度法规说:“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制造轮车的、制作皮件的、烧制陶器的、冶炼五金的、当木匠的,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还说:“凡事只要足够供给民用就适可而止。”各种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好处的事,圣王就不做。古时候圣王制定出缝制衣服的法规,说:“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取其轻暖,夏天穿葛布做的衣裳,取其轻爽,就够了。”各种徒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益处的事,圣王不做。古时候圣人因为有凶猛的禽兽伤害人民,于是教导人民带着武器走路,平日带着剑,用剑刺击就能刺入野兽的躯体,挥剑斫击必能斩断野兽的躯体,挥剑格挡野兽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实际用处。车子用来载驮重物到达远方,乘坐在车上很安稳,拉车很便利,安稳就不伤人,便利就可以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实际用处。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即使是上司三公诸侯来了,船桨不用更换,摆渡的船工也不用打扮,这就是船的实际用处。材料二:禽滑厘问墨子道:“锦绣絺纻,究竟有什么用?”墨子说:“唉!这些不是我们急用的物品。古时候有不讲文饰的人,就懂得这个道理,夏禹就是一个。他使宫室矮小,节省饮食,堂前土台阶只有三级,衣裳只用细布,在那个时候,绘图绣花的礼服没有用处,而力求衣服的完整结实。殷商的盘庚,光大他先王的事业,就改都迁到殷地,不修葺茅草屋顶,不砍削材木房椽,以此改变天下人的看法。在那时,彩绣的丝绸又有什么用呢?众人没有主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见。假如在上的君王不这样做,在下的臣民怎么会使用它们?夏禹、盘庚两代君王先以自身给天下人做表率,因此在那时教化兴隆,美名传到今天。再说那锦绣是昏君制造的,本来都从齐国兴起。齐景公喜好奢侈而忘记节俭,幸亏有晏子常以节俭来规劝他,但仍然几乎制止不了。奢侈哪能有尽头呢?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又有人要给你一钟粟,但得了宝珠就不能得粟,得了粟就不能得宝珠,你将选择什么呢?”禽滑厘说:“我选择粟,可以解救穷困。”墨子说:“必然心这样,那有什么必要去追求奢侈呢?看重无用的东西,喜爱淫巧的事物,这决不是圣人的急务。饮食必须平常能吃饱,然后才求精美;衣服必须平常能暖身,然后才求华丽;居处必须平常能安处,然后才求欢乐。做事要考虑长久,应先注重本质,然后才是文饰,这是圣人所追求的。”禽滑厘说:“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林子敬倅武昌①刘克庄阃②外于今有虎臣,孰云立国靠江神。后车鸡塞勒铭客,前席龙山落帽人③。此去青油烦檄笔,向来赤壁要纶巾。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备注〗①倅武昌,到武昌任通判一职。②阃,指京城或朝中。③龙山落帽人,指才思敏捷之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虎臣”称友人,认为对国家而言,友人这样的贤才比神灵更加可靠。B.颔联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辅佐友人实现抱负。C.颈联借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儒将形象,夸赞友人此去武昌必将一展文才武略。D.本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用典自然,风格豪迈,展现了诗人慷慨的家国情怀。16.本诗以遥想友人暇日登楼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以遥想友人登楼作结,扣合题意。②公事之暇璧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③这既是对友人功业有成的良好祝愿,也委婉表达了多加保重的劝慰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与之共建功业的智勇之士。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意思是,黄鹤楼是崔颢曾经题诗之处,如今友人前往武昌,闲暇之日也能登楼揽胜。①送友人林子敬前往武昌任职,尾联中写到遥想友人登楼,而黄鹤楼是武昌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感恩节讲话稿集合15篇
-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集合15篇
- 年度考核个人述职报告15篇
- 抖音全课程培训
- 房产基础知识培训
- 企业安全知识竞赛
- 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 2024年妇联业务知识
-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10篇
- (高清版)DB21∕T 3298-2020 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管理规范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寒假课内预习重点知识默写练习
- 2024年食品行业员工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2024年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2年度上海市养老护理员技师考试题(含答案)
- 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
- 各种抽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幻灯片
- 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PPT雷锋精神我传承争当时代好少年PPT课件(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