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探究9800字(论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3B/11/wKhkGWbhvmaARfgAAAKgrGvjsRM309.jpg)
![【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探究9800字(论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3B/11/wKhkGWbhvmaARfgAAAKgrGvjsRM3092.jpg)
![【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探究9800字(论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3B/11/wKhkGWbhvmaARfgAAAKgrGvjsRM3093.jpg)
![【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探究9800字(论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3B/11/wKhkGWbhvmaARfgAAAKgrGvjsRM3094.jpg)
![【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探究9800字(论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3B/11/wKhkGWbhvmaARfgAAAKgrGvjsRM30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接受研究目录TOC\o"1-2"\h\u6908关键词: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接受 130546一、唯美主义在国外 224658(一)唯美主义的概念 221819(二)唯美主义渊源 210479(三)唯美主义的国外传播情况 34085二、唯美主义在中国 52097(一)译介传播 523688(二)艺术借鉴 66547三、唯美主义与中国批评理论 68369(一)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冲击 719273(二)唯美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823448参考文献: 9摘要:唯美主义在世界文学乃至人类艺术的格局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地位。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独特的多元化风格的一部分。但是在21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唯美主义的研究形势不容乐观,对进一步探索现代文学产生了一些障碍。而面对此现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便是从梳理唯美主义的流传过程开始,捕捉美作为人类共同精神内核的生命,阐明唯美主义在现代文学中发展借鉴的路径和内核以及表现等,关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范式的建构问题,从而发现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思想的影响变化。关键词: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接受唯美及唯美主义在世界文学格局上乃至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地位。唯美是根植于人类自由天性的共通的审美情怀,作为人类文学中的普遍因素,它在唯美主义思潮产生之前已经活跃于世界文学之中,在中国古代也有其深远的渊源;唯美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文学现象具有重大意义,极大地扭转了人们的艺术观念:正式确立了美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从而也确立了艺术的独立价值,真正将艺术创造推到了人类精神、人文发展的殿堂之上,极大推动了人类艺术追求的进程。自唯美主义随着五四运动传入中国以来,对于唯美主义概念的研究收获颇丰,关于唯美主义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主要有张大明的《西方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史(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枝枝叶叶)》(1999年),薛家宝的《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解志熙的《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但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对进一步深入探索现代文学的真实面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本文将通过梳理唯美主义概念发展史,站在客观的角度,从作品出发,进而理清唯美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发生与流变、审美形态和观念表现等。唯美主义在国外本节分三个部分讨论唯美主义在国外的传播情况。首先是对唯美主义这一命题概念的理解,即唯美主义大家王尔德的相关论点。其次,进行命题溯源,追溯其概念源头,何以形成这样的概念。最后,梳理其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倡导者的不同认识。唯美主义的概念唯美主义又称唯美主义运动,是指19世纪晚期,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为了抵制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和挑战中产阶级社会对不宣扬功利主义或教化道德价值观的任何艺术的普遍冷漠乃至敌视,法国作家提出的“艺术品是人类成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1]它主张艺术品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它无人格功利或道德上的目的,只是为了自我存在,唯美唯思即是它本身的目的,也就是后来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美是一种“镜花水月”的境界,在哲学上,唯美主义是从古至今以来大家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小说家王尔德看来,唯美主义文学不止是文字上单纯意义的“唯”和“美”,而是由内到外、由浅至深的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一种极致的,丰韵的生命之美,可以说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还代表着个体生命的绽放、享乐主义的完成。另外,西方唯美主义的生命观和东方的唯美主义生命观从根本上来说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在于西方唯美主义比较重视精神和肉身的统一,而东方偏中合理化和精准化唯美的概念。其次,著名小说家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一文中曾借自己所作角色人物之口了这种西方唯美主义中灵魂与肉体相一致的积极性:“唯有感官能够医治灵魂的痛苦,也唯有灵魂能够解除感官的饥渴”。所以说,现代很多作品中唯美主义所想表达的思想大多沾有“灵魂与肉体”相交汇的冲突之处。唯美主义渊源任何一种文艺思潮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影响,唯美主义也不例外,其产生伴随着19世纪中叶的法国社会背景以及长期流传下来的美学影响。19世纪中叶,艺术在资本主义高度集中,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下随波逐流,逐渐被物质化,失去了艺术自身的价值。在这会状态不可改变不可协调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了逃避,由此另辟蹊径,走向了“美的无忧的殿堂”,借艺术的“美”来抵抗现实的“丑”。唯美主义的美学溯源最早应追溯到柏拉图,他使我们认识到对美的不够满足,渴望着去认识美与真之间的关系,渴求去了解美在宇宙道德和理性秩序中所占的位置。后来又出现了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都对唯美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很大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康德,他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的主张,成为了美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直接引发了唯美主义思想的产生。康德主张的“审美无利害性”命题,在西方美学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在文艺领域产生的不小的影响。法国批评家皮埃尔•勒鲁指出:“艺术的特长即在于洞察和表现隐没在生命同一性之中的,它是灵魂不同局部合拍震荡而产生的谐音,是生命的表现,生命的回荡,以至艺术本身。”[2]从这里开始,唯美主义的艺术至上思想萌生,在法国开始了传播。自此,各种概念如“形式美”“纯艺术”“审美不涉及利害”等也活跃在巴黎的各大艺术沙龙里。法国哲学家库辛于在这样的影响下于1818年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作家戈蒂埃于1832年提出了“艺术至上”的美学主张,并于1835年发表著作《莫班小姐》,其序言被称作“唯美主义的宣言书”,至此,唯美主义这一文艺思潮正式宣告产生。唯美主义的国外传播情况上文已经提及到,法国是公认的唯美主义的发源地,但究其源头,唯美主义并非法国首创,也并非法国独有。唯美主义“Aesthetism”源于古希腊语“aisthetikos”,因此,唯美主义的根源还要从古希腊说起。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讲到:“美本身不是效用”,美是独立的,与其他事物无关。圣•托马斯•阿奎那也提到“美只涉及认识功能,因为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3]康德、叔本华等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萌发出了唯美主义。康德提出“审美无利害性”,即美不关注对象的存在,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叔本华则把康德这种“现象”变为了“表象”,成为一种唯意志论,认为审美必须建筑在“超然于对象”“超然于意志”所关心的利害之上。唯美主义流入法国,主要还是受康德的影响,并在一些文人作家的推动下传播开来。文艺理论家、作家斯塔尔夫人于1810年完成了著作《论德国》,并于1813年随着波旁王朝复辟将其带到了法国。另外还有小说家贡斯当的《亲密日记》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首次见诸于文字,《论德国》的热情读者库辛于1818年的一场讲座中提到“为宗教而宗教,为道德而道德,为艺术而艺术。”[3]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口号的首次公开使用,也预示着唯美主义运动的开始。“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口号提出以后,将其付诸于实践的是法国作家戈蒂埃。1835年,戈蒂埃出版长篇小说《莫班小姐》,在其序言中阐述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他认为,艺术与社会生活无关,艺术的目的在于美,并且明确反对艺术为资产阶级道德服务。诗人波德莱尔创作的诗集《恶之花》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恶之花”即从丑恶之中挖掘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但波德莱尔并不是全然否定诗的道德性与功利性,而是否定诗人为了道德说教,为了功利而作诗。他主张的“真实与诗毫无关系”主要是反对艺术单纯复制自然,要求艺术节避开外部的物质世界,利用想象去分析、综合各种素材,利用象征和暗示来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和现实。[3]但我们认为,他不同于一般的唯美主义观,“为艺术而艺术”并非像它的反对者所讲的那种为形式而形式,而是一种拒绝实用性、目的性的,除了美本身与其他事物毫无关系,而波德莱尔是创新性的靠近了象征主义的萌芽。《恶之花》的问世,也使波德莱尔成为了继戈蒂埃以后,法国另一重要的唯美主义代表。唯美主义出现后,许多作家把艺术,尤其是诗划归给了唯美主义的领域。他们认为,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戈蒂埃在回答“赋诗为何”的问题时,他坚持词句、韵律、节奏才是诗的构成因素。爱伦•坡也认为诗是“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先生这样称赞过诗人荷马,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歌手,“他从音乐中构建自己的歌行;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每一个诗句,直到抓住旋律的奥秘。”[4]王尔德善于博众家之长,并将其汇集成自己的一套唯美主义理论。他把“纯艺术”当做自己唯美观的信条,认为“艺术高于一切”,他将美与真对立起来,用美来否定真,主张艺术应该脱离生活而独立。王尔德在诗歌、小说、戏剧、童话方面均有建树,并且大多体现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观。例如1818年出版的《诗集》,其中大多诗歌注重形式。另有1891年出版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它的序言被公认为唯美主义的宣言书。,而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事件都在为唯美主义做宣扬传播。在戏剧方面,王尔德创作了独幕话剧《莎乐美》,在剧中用唯美主义特有的形式来表现人物个性精神。除了在艺术方面的创作,王尔德也将唯美主义理念贯彻到他的日常生活中去。他用一个“唯美主义的纨绔子”形象来修饰自己,经常穿有着宽松衣领,有着黑穗的黑天鹅绒紧身上衣,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理念。1895年,一场控诉王尔德的“打不赢的”官司的展开,将王尔德推向了“引导人们走向不道德”的风口浪尖。法官认为他的诗歌、小说、书信等文学作品,都是在“向人们做不道德的暗示”。王尔德这场官司的失败,也标志着唯美主义运动走向衰落。虽然西方唯美主义自此结束,但我们不得不关注到日本唯美主义的发展。日本唯美主义的产生就伴随着对当时自然主义运动的反对。明治四十二年(1909)一月《昴星》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唯美主义的诞生。[3]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与作品也有很多,例如永井荷风的《美国的故事》、《冷笑》、《隅田川》等,作者在这些作品中用异国风情与传统美来讽刺所谓的“文明开化”的社会,批判自然主义。另有《新思潮》代表人物谷崎润一郎,虽然他成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是受永井荷风等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的影响,但不同的是他的唯美主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官能刺激。他认为“美”总是体现在女性身上,尤其是女性的肉体上。例如在他的作品《春琴抄》中,他用细腻的笔调,展现着春琴与佐助之间的师徒情、夫妻情、主仆情、同门情。春琴对于佐助的爱近乎残暴,有了孩子后送人,并且佐助并未反对。爱情是美好的,艺术是美好的。两人的相守,不仅是自身生理的需要,更是艺术的需要。日本唯美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传统、反道德的,追求单一美的文学思潮。它主张单纯的艺术创作思路,在丑恶中挖掘美,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美。另外它在艺术上追求形式美的表现,因此内容上便出现了消极的一面,成为了一种只追求官能享乐,纯粹肉体上的享乐的恶魔唯美主义。日本唯美主义对世界尤其是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此,随着五四运动的热潮,这股唯美主义之风也吹进了中国。二、唯美主义在中国中国文学向来以开放性为其显著特征,有着各个方面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不断更新的生理机能。对于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上文提到的国外传播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两种路径。首先是唯美主义广泛译介,迅速传播,其次是洋为中用,合理吸收[4]。要分析前一方面,就需要分析唯从传播方式美主义所处的“思想氛围”,20世纪初,西方形形色色的文艺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抱着改良社会的愿望,在文艺方面进行改革,唯美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入中国;而理解后一方面,就要立足于接受者的视角并且尤其需要关注接受个体的融合方式。本节正是从以上两部分切入,分析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一)译介传播唯美主义并不是直接传入中国的,而是经过域外求学者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梁实秋等。他们不断吸收西方文化思潮中的养料,而唯美主义这种重视个性,追求艺术独立性,“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美得到了这些学者的注意。最初得到中国现代文学注目的唯美主义大家是王尔德,始于周作人与鲁迅共同翻译的王尔德《域外小说集》,其中,周作人翻译了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到了五四新文学时期,文学界明显增加了对王尔德的介绍。五四文学阵地《新青年》、《新潮》杂志多次刊载王尔德的作品及其介绍。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热情地呼唤“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出现。[5]自此,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王尔德热”,王尔德的所有诗歌、小说,尤其是剧作都成为了中国新文学介绍的重点。王尔德的独幕剧Salomé由田汉译为《沙乐美》,刊载于1921年3月出版的《少年中国》杂志第二卷第九期。早在1920年3月至4月的《觉悟》杂志上,连载了陆思安与裘配岳翻译的版本《萨洛姆》。在这之后,徐培仁推出译本《莎乐美》,由光华书局于1927年出版。1937年,上海启明书局又推出了汪宏声的译本《莎乐美》以及沈佩秋翻译的小说《莎乐美》。王尔德的小说作品ThePictureofDorianGray也成为译介的另一个热点。郁达夫率先以《槐尔特著杜莲格莱序文》为题,翻译了该小说的序言,刊载于1922年3月15日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到了1927年10月,赵家璧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陶林格莱之肖像》的撰评。1928年,杜衡翻译的《道连格雷的画像》由金屋书店出版。1936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凌碧茹的译本《朵连格莱的画像》。此外,瓦尔特•佩特也是被关注的焦点。最早介绍佩特的文章是在1922年6月10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19卷第11号上登载的署名胡子贻翻译的《文艺复兴研究集序》。[3]郭沫若也曾在《创造周报》上发表过《瓦特•佩德的批评论》。1926年,张定潢翻译佩特的《文艺复兴时代研究》,其结尾被视为唯美主义的宣言书,并刊载于《沉重》半月刊中。随着对佩特著作的翻译以及介绍分析逐渐增多,人们对唯美主义这个文艺思潮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法国以戈蒂埃为代表的唯美主义作家作品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学衡》杂志刊登戈蒂埃的像,到其代表作《莫班小姐》由味真翻译并在《真善美》杂志上得到连载。戈蒂埃的小说、诗集等都被翻译并迅速传播。另外,中国唯美主义的兴起,也离不开日本唯美主义的影响。从1928年开始,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的作品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日本唯美主义之风,在中国其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不同版本,与“王尔德热”一起,共同将中国唯美主义推向全盛期。(二)艺术借鉴在艺术方面,以创造社为主,新月派、沉钟社等一些文学团体坚持艺术派的思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与人生派形成对立,爆发论争。在这样的论证之下,五四文学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我们不得不关注到,其论证不是对唯美主义的全盘吸收,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有目的的转化。第一个区别在于,西方唯美主义认为,唯美主义是“纯粹的艺术”,但经过中国批评家的争论以后,艺术与人生息息相关,甚至对人生有决定作用。第二个特点在于,中国批评家认为,形式美是为内容服务,这样便与西方唯美主义所提倡的“无目的性”背道而驰。第三是在中国,唯美主义摒弃了极端性,提倡一种基于“真、善、美”的审美特点。吸收西方唯美注意注重“精神美”的特点,融入道家的“虚静”“自由”,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一种闲适,洒脱的人生态度。但相反的,20世纪初唯美主义传入中国之时,郁达夫,滕固等描写窥探癖、恋物癖、同性恋的作品,强调肉身欲望,表现着唯美主义“恶中求美"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自身肉体的重视。除了郁达夫,滕固等作家之外,另一部分作家对强调“灵”,也就是重视精神的力量,比如沈从文终其一生追求的“美”是所谓的精神之美,他认为“文学艺术只有美和不美,不能说真和不真,道德的成见,更无从羼杂其间”。《边城》中,“美"以“灵”的形式展现,成为一抽象存在。郭沫若认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偏于外的生活去了”,我们应该“用艺术的精神来美化我们内的生活”“把艺术的精神来做我们精神的生活,我们要养成一个个美的灵魂”。在这样的审美追求下,郭沫若、闻一多等作家的作品中的“灵”成为了独立的审美个体,具有了一种悲壮的感觉。中国现代作家把美当作一种救世救国的“灵丹妙药”,把美当作一种“人类福音”在其作品中热烈讴歌。三、唯美主义与中国批评理论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是推动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理论动力。与关注社会生活并重视批判反思的现实主义理论不同,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唯美主义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始终以一种次要的推动力方式而存在。然而,自从这一理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十分重要的文艺思想,如沈从文、徐志摩、郭沫若等的作品都明显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可以说,在现实主义理论之外,唯美主义同样是那一时期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直到当代,唯美主义文学也在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如汪曾祺、苏童、毕飞宇等人,他们在唯美主义文学的创作中也发扬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内核。因此,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检视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一)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冲击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冲击,本质上是其以自身理论内核挑战并试图改造其所生存的“宏大叙事”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此,要回顾唯美主义的冲击历程,首先就要审视唯美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处境,从而考察其对外在环境逐步发生影响的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相比较,唯美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处于弱势,这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在于这两种理论各自理论品格有较大区别。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有不同的实现路径:现实主义有自身的现实关怀,其指向是向外的;而唯美主义偏于自我想象层面的叙事,注重主体的自我感觉,偏于形式化的表现方式,其指向是向内的。其次,唯美主义所遭遇的困境还在于其之于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的功能。按照韦伯式的理解,“现代性”意味着“祛魅”,而“祛魅”又会导致“崇高意义”的缺失,或者说“最高价值”被废黜,并进一步造成各种虚无主义思想泛滥。[11]因此,文学的现代性始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解构经典与寻求救赎之间的紧张。据此,一些批判乃至反对唯美主义理论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否定文艺的认识、教育功能,鼓吹文艺要远离生活,淡化政治”,进而导致了“理论和创作的混乱”。[12]“为文艺而文艺”是唯美主义的精神内核,也是其标识自身,并与现实主义产生根本区别的特质,因此,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冲击并非是自身理论内核的更张,而是对作为评价两种文艺理论的共同“宏大叙事”的挑战与重构。从上文的界定来说,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所共同生存的“宏大叙事”背景,就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诚然前文所引韦伯式的对“现代性”的定义,体现出工业革命时代高涨的理性精神的胜利,然而,这种“现代性”本质上类似于吉登斯所说的“工业现代性”,其最大特征是对物质力量的崇拜。因此,这种范式分析下的“现代性”蕴含着虚无主义的危机,似乎也就成了一个无解的命题。因此,唯美主义正是从对“现代性”的重新诠释与展现出发,进行着自身对这种“宏大叙事”的挑战与重构。例如,我们可以按照张凤阳的思路,将“现代性”视为“人的生存标尺的重构”。[11]这种界定实际上就将“人”放在了一切人文学科研究的中心点上。那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不再具有优劣取舍的绝对意义,更不必如20世纪一些学者批评的那样,将文艺理论的争论与政治立场的对错强行挂钩。因此即便存在针对唯美主义的不同声音,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唯美主义的理论意义和文学史意义。以对“人”的关怀为核心,是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基本思路。夏雪飞认为,现实主义关注的是现实人生,而唯美主义关注个人的想象和自我的表述,前者力图揭示社会现实,后者努力走向个人内心的真实。这样,就将两种指向看似大相径庭的理论有机联系了起来。以“人”为理论起点与核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两种理论的认识,而且为学者们调和二者的紧张指明了新的思考方向。更进一步而言,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指向的其实都是存在于“人”如何在自身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之间寻求精神的安慰与平衡,如何在社会的永恒与生死的无常中寻找自适与超越,并克服人之为人的有限性问题。正如苏东坡所感慨的那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审美现代性”或许能为救赎提供文学上的可能性,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则是实现“审美救赎”的关键路径。[12]可以说,无论是哪一个理论,都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认知基础上的,都是为了突围这一困境,从而重建新的意义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论争与思考中,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一方面,现实主义的主流地位并未动摇,而唯美主义以其“为艺术而艺术”的价值追求,既实现了自身的融入,又参与改造了“宏大叙事”关注重点的变迁,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二)唯美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唯美主义一传入中国,其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颓废中的审美”“刹那间的永久”等等一系列名词打动着中国各界仁人志士。从当下时国的现状来看,经历了现代化的极速发展,中国的社会形态、以及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经济体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而唯美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精神危机之下产生,传播并发展,对各个领域如文学、设计以及美术作品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兴起唯美主义时期,室内设计师喜欢以孔雀羽毛和蓝白相间的中国瓷器作为装饰。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设计模式就是在为人类提供感官上的愉悦,没有其它的目的,也并不传播某些信息。这种简单、纯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工艺中。即使贫穷,也要过上美的生活,这是一种“唯美是求”的生活方式。民国时期的插画也受到唯美主义的影响。报刊不仅直接登载比亚兹莱的唯美主义形式的作品,还刊载了大量的仿比亚兹莱式风格作品。叶灵凤对比亚兹莱的执着追求,为他后来成为《幻州》杂志的美术编辑打下了基础。在这之后,上海刮起了一股“沙乐美”之风。乃至一些意识形态类文章,也在选用叶灵凤的唯美主义风格插图。“人人追求浪漫”,更何况作为一名艺术家呢?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风格取向,虽然昙花一现,但却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对当代插画艺术也产生着独有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主题活动的选取与组织计划
- 促进幼儿社交技能发展的教研活动计划
- 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计划
- 加强组件安全性审查机制
- 物业管理服务合作意向合同
- 股份制文书操作指南与案例解析
- 证券市场投资咨询及交易服务协议
- 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合同
- 物联网终端设备研发合同
- 中国古代诗词故事征文
- 2024年中国黄油行业供需态势及进出口状况分析
- 永磁直流(汽车)电机计算程序
- 中学学校2024-2025学年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计划
- app 购买合同范例
- 高二上学期物理(理科)期末试题(含答案)
- 小班期末家长会-双向奔赴 共育花开【课件】
-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设计
- 2024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风机盘管更换施工方案
-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治疗
-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