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大概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的时代。互联网以它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反馈快速、丰富的资讯以及虚拟的、自由的环境等特点,逐渐突破了它作为一项纯粹科学技术的内涵而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从而迅速席卷全球。从表面上看来,“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但是,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也并非一池静水,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自然也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和提高学校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准,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培育一支有着优良师德风范的师资队伍,培育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形成办学特色,为每一名师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也起到积极探索有特色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格培育策略体系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及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强硬件、软件建设和管理。我校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为老师们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基础。从2004年起,我校累计投入资金约
150万元,改造和增置了微机室、多功能教室和校园网络设备,为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
3个微机室,两个多功能专业教室,1个多功能演播厅,设备齐全的校园网共有100多个终端机接入点,校园主干网全部升级为光纤,主干网带宽已经达到10M。升级了校园网资源库,包括
K12资源库、网络制作平台和翰林汇资源库等,并开通了校园网视频点播系统和广播系统。接入了校园宽带,每个信息点均可连接宽带上网。为了使管理和利用达到高水平,修改和制定了《班级电教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多功能教室管理使用制度》、《校园网络管理使用规范》、《微机室管理使用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确保了网络畅通,设备无故障,从而实现了校园信息化管理,整个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二)强化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我校自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评估以来,不间断的要求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现有136人次通过考试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部分教师目前计算机操作技能仍存在缺陷的状况,在过去已经完成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2008年以来,我们又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培训:字表文件编辑的规范化,根据部分教师编辑字表文件还不够熟练和规范的情况,学校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平面图形及音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从对教师个人教学资料库检查和统计的结果看,有相当一部分演示文稿中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的冗余部分过多,极大地浪费了硬盘空间和影响了运行速度。鉴于此,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平面图形及音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实现了教师个人资料库中演示文稿的最优化。(三)丰富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品格教育。利用资源库以及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发展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教育资料,各类教育资料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具有交互功能。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来提取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资源,作为他们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了解世界,培养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网络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加强品德教育的宣传,比如开展了防近视教育,把“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正确读写姿势,科学用眼”作为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健康守则内容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视力保护,落实和坚持每日两次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学校不仅保证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间,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辅导,保证做眼保健操的质量,使之真正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开展“每日一问”的养成教育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要求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信息技术不断强化养成教育成果,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四)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活动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力求渗透品德教育。如,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的教育充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营造氛围,利用网络的优势(如,网上搜索、信息下载等)来开展,在教学过程这些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品格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目标,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品格塑造教育的重要策略。基于此目的,我校分别近几个学年第一学期都定期开展了德育渗透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外公开课,同时也要求部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来校听课、评课,指出不足。另外我们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探究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途径,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生品格塑造多策略教育途径。(五)开展各种“文明上网”活动,抵制、纠正不良上网行为针对信息化条件出现的新问题,所面临的新情况,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抵制、纠正不良行为。我们在高年级中开展了“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出现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资源;针对部分学沉溺于社会上的网吧不能自拔的现象,我们开展了"远离网吧,文明上网"签名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后,学校大队部制定了《实验小学生上网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世界。(六)积极打造校园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品格塑造的主阵地。我校在阳光教育频道以及校讯通网络平台上,均设有学校页面,从开通以来,累计达到近10万人次的访问总量,注册用户超过5000余人。教育面广,成为学校的独特的风景线。我们还尝试开通德育教育频道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网上品格塑造平台。(七)利用家校互动,共筑学生品格塑造平台。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86%的学生能够在家里上网,能够运用家校通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这是拓展家校互动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利用这种家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巧妙整合开展的交流活动,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大学部的家长对学校开展的这项活动有很高的评价,得到了广大家长及学生的欢迎。(八)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生品格塑造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上的探讨。我课题组成员将不断学习,积极思索,大胆探索,坚持用理论武装自己,用实践检验教育实效,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品格塑造的多种教育策略,实验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与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资源,主要发现及解决的问题为:如何去应对网络给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怎样利用网络开发德育资源来帮助未成年人端正思想?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为解决以上问题,课题组研究设想本模式为:“理念和系统,队伍与活动”。1、理念。就是探究网络德育新理念。指按照“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来探究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的运作理念。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的方法、手段,探究网络德育的规律,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2、系统。就是构建网络德育管理系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网络德育利用系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建立学校德育管理网络,让信息点连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2)如何把德育信息的各个管理环节加以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做到德育责任、权力、效益相统一,建立起严格的德育信息传播管理责任制?(3)如何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立体性小学德育网络体系?3、队伍。就是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但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挑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加大培训力度,在培养德育工作者素质上狠下功夫?(2)如何把有敬业精神和素质较高尤其懂得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重点加以培养,并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胜任现代德育工作?4、活动。就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等网上德育活动。(1)如何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小学德育活动?(2)如何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提高中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3)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4)如何进行个性化服务,以改善小学生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心灵之家”?(5)如何调动小学生参与网上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互动的网络世界里,自愿交流、互相鼓励、共同提高?经过一年的实施研究,课题组研究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1、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即:形成网络、整合资源、教师引导、活动引领、社会联动、家庭互动。2、通过研究,构建了校园德育网站,建立了校园文化博客,推荐了适合学生且能吸引学生的绿色网站。3、通过研究,培养了一批搜集、整理及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教师,实现优化的教育资源与小学德育活动的相互融洽,转变教师德育教学的观念和教师教学方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资源效益。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等获得了提高。课题组成员撰写80余篇研究论文,如《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初探》《在网络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等文,在宜春市德育工作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4、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创设多种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5、通过研究,完成了研究报告《基于网络环境下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集《网络与德育》;《基于网络环境下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汇集。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近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致力于开发与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资源,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多元并举,整体构建,立足学校实际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网络环境下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形成网络,整合资源;教师引导,活动引领;社会联动,家庭互动。),并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尝试。形成网络,整合资源,开辟德育的主战场和新途径学校组织精干教师,把与德育资源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精心构建校园网站,把道德教育由“平面”转向“立体”。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成为了学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和新途径。“校长信箱”,把校长每月的德育主题教育讲座传到各教师各班级,引领德育的主导方向,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实现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沟通,主动接受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和支持;“家长频道”为家长提供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让家长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工作,倾听家长地进言,接受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监督,争取家长配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红领巾之窗’,通过少先队之窗让队员掌握少先队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不断追求进步的人生理想,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连心桥”探索德育心理化人性化教育的新方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对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和现象,在“连心桥”平台上和自己信任的教师进行交流、心理咨询,避免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消除心理障碍;教师通过网上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网页上还专门设立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扩展德育资源,如与中国少年雏鹰网、湖北少年雏鹰网、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权网、血铸中华、民族魂、中国基础教育网、人民时政、人民时评、三个代表学习基地、公民道德建设基地、全民健心网、武汉大学心理教育网、中国素质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班主任俱乐部、政工之窗、红色网站、网络与管理等网站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学习有关少先队的基础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此外,我们在构建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将安全、普法、爱国、军事、礼仪、等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结合,收集这些方面材料或案例编成校本德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问卷调查等活动,总结学生心得、教师教学反思,积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整合的网络资源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例如老师在渗透“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利用从网上下载的各种骑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所造成的惨剧的图片和录像演示,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心灵的振撼,引起情感的共呜,在潜移默化中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课题组以品德与社会为核心,加强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将部分德育教育要求分解到相关学科,归纳整理编写各学科的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同时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分别编写了《法律常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校本德育教材,上传在校园网站,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系列化德育课程。2、教师引导,活动引领,开创德育的主阵地和新特色。学校不断拓宽德育空间,开展特色活动,强化德育的实践性。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定期更新充实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成员在教师群体中创设推广学习型组织,培养班主任适应新环境下德育工作的能力,组织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德育特色系列活动,如“校园网络小明星”评比;“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黑板报、征文比赛;组织全体学生登陆相关网站观看法律知识讲座和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题报告;开展“预防网络危害,抵制、纠正不良行为”有关活动,如“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出现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资源;针对部分学沉溺于社会上的网吧不能自拔的现象,开展“学生安全上网”专题讲座活动,师生共同制定安全上网规则;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爱身边人的教育,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教育意义和生命,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网上扫墓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烈士事迹,并选择一位自己敬仰的烈士,献上一束电子鲜花,写上一句悼念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过生日时,教师将贺卡的制作及贺卡的下载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以自制环保贺卡作为庆祝方式,当一些家长收到孩子发来的贺卡时,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他们说孩子太需要这样的教育和感受了……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好处及害处,知道网络出现本身没有罪过,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对待网络信息资源。更进一步明确了如何上网学习有用知识,不浏览不良信息,不沉溺于虚拟时空等,增强了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对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社会联动,家庭互动,开辟德育的多渠道和新天地。新时期学生尤其是家长对教育增加了许多特殊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渠道是家校之间的联系。传统的联系不外乎电话、个别走访、家长会等。而在这些联系渠道中家长会的容量最大,也最集中。但传统的唯班主任讲、家长听的“一言堂”式的家长会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全面了解的渴求了,因此,打破传统的家校交流模式已势在必行。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动对扩展家长会内容和渠道,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家校互动的开放形式,赋予家长会新的内涵。如:针对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收费、师德、学校管理等热点问题,学校将安排人员定期利用网络,与家长们网上互动,介绍情况、分析原因,增强学校办学的透明度,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并汇编《家校互动热点话题》集,供今后学习交流和参考;定期邀请对家庭教育有研究的专家、名师通过校讯通平台或网络家长会,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家长提出的问题,家长可以从对各任课教师的咨询或聆听其他家长提问、对答中得到具体指导和启发。这种互动式讨论更利于解决个别问题,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社会联动,家庭互动的形式为我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成果的社会影响:课题组成员大多是与学生较接近、熟悉网络技术的教师。此次课题研究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德育思考与实践的平台,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习和接受了较多的德育理念,结合自身特长开展了各类尝试和探索,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及教育教学的科研工作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科学理念的引领,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教学风格日见成熟,教学手段与日倍增,撰写的德育论文获奖率和级别均居全市前茅。课题的研究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研方式和成长方式,使广大教师实现了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快速转变。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感想和存在问题的反思: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研究和利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用先进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德育工作,从而进一步转变德育工作者观念。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这一年里,不断地接受着继续教育,拓展着知识领域,学习着网上的教育方法,培养着敏锐的信息意识,提高着信息处理能力,掌握着网络信息技术,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既懂思想教育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知识的新型德育工作者,彻底改变网络信息时代德育手段相对滞后的现象。例如德育领导小组会议、班主任会议一改过去以会议为主要形式、以布置任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模式,定期组织德育领导小组成员、班主任进电脑房上因特网搜集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然后组织大家进行交流,选择其中精品,开设“网上德育论坛”“班主任工作室”“家庭教育面面观”“困难学生教育研究对策”“德育探究性课程资源库”“心理咨询辅导站”等具有符合学校校本德育特色的德育网站,使广大班主任能够借鉴、吸纳和采用,并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实践,反思,总结出规律和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网络德育资源提供理论指导——>班主任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实践-——>形成班级德育特色的良性循环模式,有效提高班主任德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我校德育工作者观念经常得到更新。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学校课程体系中缺少清晰的网络道德要求。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社会化出现的新的道德范畴,它应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构成什么关系,理论界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理论指导。2、计算机教育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计算机和网络课程虽普遍开设,但主要是讲授技术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社会条件下的校园中,是不正常的,教育的深层旨趣就在于一种人文关怀,对生命、对人类的关照,所有的课程开发都要体现这一点,但是现在学校所谓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几乎没有涉及到它对人、对社会发展的较深层的意义。3、道德教育重外在约束,而缺少真正的自律。学校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强大的外在监督,而在网络中人却是隐身的,这意味着无法依赖传统的方式,通过相互监督或强制的方式来解决道德冲突。4、家庭教育在网络道德领域的缺乏。调查发现,学生上网大多是在家中。虽然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了网吧的危害,所以在家里给孩子提供了上网的机会,同时也注意到了时间上的限制。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段时间内孩子在网上到底在做什么,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监督和教育。今后的研究设想:本课题的研究,远没有结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梳理探究,把已有的经验作一次全面盘点,并从理论上和操作上进行提炼,将提炼的经验向其他学校推广。同时,我们还要针对现在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研究,调动起所有的智慧,寻求应对方案,扎实而有效地推动课题研究,为下一步实验打好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如何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网络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理科医师劳动合同范本
- 办公室装修预算控制合同范本
- 廉洁自律承诺书范本-投资
- 展览馆隔音墙安装合同
- 建筑备案工程合同
- 图书馆购房合同模板
- 建筑节能改造处方管理办法
- 玩具制造行业劳务管理办法试行
- 亲子游乐场经理合同
- 云计算预埋件安装合同
- 2022版小学英语新课标详细解读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PPT模板
- 新农村普法宣传工作课件:法律常识讲座
- 反洗钱管理系统课件
- 计算机操作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近10年)
- 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专项方案
- 《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海尔公司为例(论文)9500字》
- 跟管钻孔法施工方案
- 重庆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
- 酒店项目投资测算模型
-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交流展示课ppt课件(完美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必读书目快乐读书吧
- 北师大四上数学期中复习(个人整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