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7讲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录TOC\o"1-2"\h\u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 2篇目1:《三峡》 3篇目2:《答谢中书书》 6篇目3:《记承天寺夜游》 8篇目4:《富贵不能淫》 10篇目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三、方法总结 20中考文言文阅读——划分句段 20四、考场练兵 2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考查重点】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命题趋势】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篇目1:《三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二、中心思想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重点字词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荣:茂盛良:甚,很肃:肃杀,凄寒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漱(shù):冲荡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或:有时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快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冲上,漫上三、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四、理解性默写1、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5、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赏析这句话的含义。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赏析这句话。八个字总结全段,“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树、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景、情融为一体。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凝练。4.本段文字写三峡什么季节的风光?试分析。秋季。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写林寒涧肃、猿鸣凄凉,让人更加感受到深秋萧瑟的气氛。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秋景?试分析。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为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凄凉。6.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篇目2:《答谢中书书》一、文言知识积累1.重点词语解释①五色(交)辉/交: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③晓雾将(歇)/歇:散尽④夕日欲(颓)/颓:坠落⑤沉鳞(竞)跃/竞:争相⑥古来(共)谈/共:一起⑦(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指人间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问题探究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答: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5.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8.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答: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比喻相当)的得意之感。篇目3:《记承天寺夜游》一、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5、交横:交错纵横。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4、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二、重点句子翻译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四、内容理解: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3.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篇目4:《富贵不能淫》一、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诚:
真正,确实。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焉:
怎么,哪里。丈夫之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命:
教导、训诲。戒之:
告诫。女家:
指夫家。夫子:
指丈夫。正:
准则,标准。
由:
遵循。独行其道: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淫:
使
惑乱,
使迷惑。
移:
使
动摇。
屈:
使屈服。(二)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
原意是惑乱,迷惑,在文中意思为使迷惑贫贱不能移
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威武不能屈
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三)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
告诫必敬必戒
谨慎(2)之往之女家
动词,到妾妇之道
助词,的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3)居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居住
第二个:居所,住宅(4)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
得志
实现(5)道行天下之大道
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妾妇之道也
原则,行为准则
二、内容理解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请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前者的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大丈夫。篇目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字词解释(一)重点字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拨、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5.征于色
征:征验、表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是:这样的。7.人恒过
恒:常常。
8.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9.发于声
发:显露、流露。
10.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11.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二)通假字1.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拂”同“弼”,辅佐。(三)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
(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
(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经受贫困之苦。使动用法。)
5.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6.人恒过
(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二、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三、内容梳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2.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3.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5.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干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缝隙。③滟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沿溯阻绝
溯:
(2)或王命急宜
或:(3)发大溪口
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2.(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3.(2分)【乙】文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等到夏秋水涨时。。(用原文回答)4.(4分)【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甲】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与【乙】文画线句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乙】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路问成人②。子曰:“若臧武仲③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⑤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节选自《论语》)【注释】①徙(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②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③臧武伸:鲁国大夫臧孙纥。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⑤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1.(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2)必敬必戒
戒:(3)见危授命
授:(4)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然:2.(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3分)【乙】文中与【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讲的道理一致的句子是“”和“”。4.(4分)有人说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理解。中考文言文阅读——划分句段1.通读全文,初步理解句子大意。2.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1)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句子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文言句式主谓结构居多,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可通过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句。(3)找出标志性词语。①句首发语词:
“夫”“盖”“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于是”等词常用于句首,这些词语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②句末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断开。③对话标志: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此后就省略主语只出现“曰”。(4)利用特殊虚词。“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完整或较长的句子时,“而”前应断句。“之”作“主谓之间,破坏句子独立性”或作结构助词“的”解释时,“之”前后不断句。(5)利用句子形式断句。文言语法中的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游沙湖①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注释】①《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写的一篇随笔小品。②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③玉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1.(2分)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往求疗B.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C.而颖悟绝人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与之同游清泉寺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流》)2.(2分)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余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4.(3分)理解文章内容。(1)苏轼与张怀民“欣然”赏月漫步,与庞安常“作歌”游清泉寺,你能发现这两位朋友与苏轼各有什么共同点吗?(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简单质朴而富含共同的哲理,请联系生活写出简单体悟。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激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峙①,秀②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③,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羃④,频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选自《水经注·沅水》)【注释】①鼎足均峙:鼎足而立,距离匀称②秀:高耸。③便娟:修长而美好的样子。④蒙羃:蒙覆遍布的样子。5.(4分)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1)自非亭午夜分
(2)虽乘奔御风(3)沅水又东历三石涧
(4)秀若削成6.(4分)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7.(2分)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清潭镜激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8.(2分)【甲】【乙】两文共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7讲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录TOC\o"1-2"\h\u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 2篇目1:《三峡》 3篇目2:《答谢中书书》 6篇目3:《记承天寺夜游》 8篇目4:《富贵不能淫》 10篇目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三、方法总结 20中考文言文阅读——划分句段 20四、考场练兵 2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考查重点】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命题趋势】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篇目1:《三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二、中心思想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重点字词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荣:茂盛良:甚,很肃:肃杀,凄寒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漱(shù):冲荡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或:有时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快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冲上,漫上三、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四、理解性默写1、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5、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赏析这句话的含义。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赏析这句话。八个字总结全段,“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树、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景、情融为一体。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凝练。4.本段文字写三峡什么季节的风光?试分析。秋季。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写林寒涧肃、猿鸣凄凉,让人更加感受到深秋萧瑟的气氛。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秋景?试分析。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为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凄凉。6.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篇目2:《答谢中书书》一、文言知识积累1.重点词语解释①五色(交)辉/交: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③晓雾将(歇)/歇:散尽④夕日欲(颓)/颓:坠落⑤沉鳞(竞)跃/竞:争相⑥古来(共)谈/共:一起⑦(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指人间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问题探究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答: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5.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8.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答: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比喻相当)的得意之感。篇目3:《记承天寺夜游》一、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5、交横:交错纵横。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4、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二、重点句子翻译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四、内容理解: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3.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篇目4:《富贵不能淫》一、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诚:
真正,确实。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焉:
怎么,哪里。丈夫之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命:
教导、训诲。戒之:
告诫。女家:
指夫家。夫子:
指丈夫。正:
准则,标准。
由:
遵循。独行其道: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淫:
使
惑乱,
使迷惑。
移:
使
动摇。
屈:
使屈服。(二)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
原意是惑乱,迷惑,在文中意思为使迷惑贫贱不能移
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威武不能屈
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三)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
告诫必敬必戒
谨慎(2)之往之女家
动词,到妾妇之道
助词,的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3)居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居住
第二个:居所,住宅(4)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
得志
实现(5)道行天下之大道
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妾妇之道也
原则,行为准则
二、内容理解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请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前者的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大丈夫。篇目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字词解释(一)重点字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拨、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5.征于色
征:征验、表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是:这样的。7.人恒过
恒:常常。
8.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9.发于声
发:显露、流露。
10.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11.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二)通假字1.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拂”同“弼”,辅佐。(三)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
(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
(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经受贫困之苦。使动用法。)
5.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6.人恒过
(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二、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三、内容梳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2.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3.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5.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干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缝隙。③滟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沿溯阻绝
溯:
(2)或王命急宜
或:(3)发大溪口
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2.(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3.(2分)【乙】文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等到夏秋水涨时。。(用原文回答)4.(4分)【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甲】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与【乙】文画线句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1)逆流而上(2)有时(3)出发(4)好像……的样子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3.出水数十丈水又高于堆数十丈4.甲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了山绵延不断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解析】1.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2)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或:有时。(3)句意:我从大溪口出发。发:出发。(4)句意: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如……然:好像……的样子。2.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重点词:(1)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良:甚,很;(2)呼:呼喊;于:在;屡:多次,不停地;“人大呼于旁”是“人于旁大呼”的倒装,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用原文回答第①空:结合乙文“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得出: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用文中原句可概括为:出水数十丈;第②空:由“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得出: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用文中原句可概括为:水又高于堆数十丈。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看出山的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特点;乙文画线句子“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从“对耸”“上入霄汉”“平如削成”分析出山高耸入云、陡峭十分的形貌,突出了三峡山势高峻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文: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乙】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路问成人②。子曰:“若臧武仲③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⑤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节选自《论语》)【注释】①徙(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②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③臧武伸:鲁国大夫臧孙纥。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⑤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1.(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2)必敬必戒
戒:(3)见危授命
授:(4)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然:2.(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3分)【乙】文中与【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讲的道理一致的句子是“”和“”。4.(4分)有人说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1)真正,确实(2)谨慎(3)献出(4)这样2.(1)以顺从为(做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2)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3.见利思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4.示例:孔子提倡“君子应该重义轻利”,孟子进一步把它发展成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2)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3)句意为: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授:献出;(4)句意为:现在的全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然:这样。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2)句重点词语: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利,利益;于,对于;义,道义。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乙文中“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是说在现实中能做到重义轻利、勇于担当,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算是完人了。其“见利思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见“见利思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与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讲的道理一致。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甲文中,孟子认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才能被称为“大丈夫”,也就是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究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乙文中,孔子说,在现实中能做到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而且要“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就算是完人了。可见孔子提倡“见利思义”;孟子的观点是对孔子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子路问怎样才是全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等了一会,又道:“现在的全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人了。”孔子说:“君子明白(看重)的是道义,小人只懂得(看重)的是利益。”中考文言文阅读——划分句段1.通读全文,初步理解句子大意。2.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1)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句子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文言句式主谓结构居多,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可通过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句。(3)找出标志性词语。①句首发语词:
“夫”“盖”“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于是”等词常用于句首,这些词语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②句末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断开。③对话标志: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此后就省略主语只出现“曰”。(4)利用特殊虚词。“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完整或较长的句子时,“而”前应断句。“之”作“主谓之间,破坏句子独立性”或作结构助词“的”解释时,“之”前后不断句。(5)利用句子形式断句。文言语法中的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游沙湖①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注释】①《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写的一篇随笔小品。②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③玉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1.(2分)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往求疗B.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C.而颖悟绝人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与之同游清泉寺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流》)2.(2分)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余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4.(3分)理解文章内容。(1)苏轼与张怀民“欣然”赏月漫步,与庞安常“作歌”游清泉寺,你能发现这两位朋友与苏轼各有什么共同点吗?(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简单质朴而富含共同的哲理,请联系生活写出简单体悟。【答案】1.D2.余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3.(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看田地,得了病。4.(1)与张怀民身份相同,均为贬谪之人;与庞安常均为异人。(2)体现了作者不因为贬谪和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或都表现出达观的生活态度。)【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遂:都是于是;B.欲:都是想;C.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之:代词,他/动词,到;故选D。2.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均为主谓结构,形成并列句式,中间应断开;“皆一时异人也”是对前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桌礼仪课程设计
- 铁钉技术装和课程设计
- 铣床类课程设计
- 革命传统类课程设计
- 生化检验课程设计
- 轧制课程课程设计方案
- 送水泵站课程设计泵站图
- 跆拳道海报特色课程设计
- 计算机网络系统课程设计
- 闪烁的led课程设计
- 外呼合作协议
- 小学二年级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800道题
- 2025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语文试题
- 《立式辊磨机用陶瓷金属复合磨辊辊套及磨盘衬板》编制说明
- 保险公司2025年工作总结与2025年工作计划
- 育肥牛购销合同范例
-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财务办招考财务工作人员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DB51-T 2944-2022 四川省社会组织建设治理规范
- 2024北京初三(上)期末英语汇编:材料作文
- 2023年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试题及答案
- 礼仪服务合同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