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结构图,该地的石堰梯田具有“叠石(石灰岩)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该地的降水和土壤特点()A.水多土少 B.水少土多 C.水少土少 D.水多土多2.关于该遗产景观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上的森林和灌丛,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B.田埂上的经济树种,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C.民居多以石为建材,主要原因是坚固防风D.景观所在地的河流,主要补给是冰雪融水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4.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5.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约为447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约为1412m,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透水性强,地表储水力差。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其中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如图示意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置和尖峰岭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6.关于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受地形影响,雨影效应明显,降水少②靠近海峡,狭管效应强,风力大③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④沉积层保水能力差,地表缺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山地雨林低的原因()A.无枯枝落叶补给 B.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C.坡度较陡,土层薄 D.人类活动破坏严重8.推测苔藓矮林植被所处的环境特征()A.气温较低,土壤肥沃 B.空气湿润,风力较小C.光照充足,土壤贫瘠 D.云雾多,风力强劲土壤盐碱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化土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9.甲、乙两地盐碱化发生的共同原因是()A.受夏季风影响较小 B.过度拦截地表径流C.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0.种植耐盐植物能够降低甲地区盐碱化风险,原因是()①植物蒸腾,能降低地下水水位②植物覆盖地表,增加水分蒸腾③吸收盐分,可降低地下水盐度④改善土壤性状,减少地表径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大型真菌可帮助分解死亡的有机物(例如森林中的倒木、枯枝烂叶),促进物质的循环和再生。我国海南的热带雨林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温带雨林中都分布着种类多样的大型真菌。下图为雨林景观图和倒木.上生长的大型真菌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11.两地雨林内存在大量真菌群落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优良,人迹罕至 B.气候湿润,枯枝落叶量大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12.某研究团队在海南热带雨林中采集和记录大型真菌,可能需要携带的工具和物品有()①防滑雨靴②小刀③地质锤④相机⑤防风服⑥墨镜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⑥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14.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15.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图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6.据图可知,T2~T4的()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17.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A.2月 B.5月 C.8月 D.11月多年生植物梭梭是我国固沙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为适应自然环境,梭梭的叶子已经退化为鳞片,依靠新生绿色枝条(又叫同化枝)进行光合作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中,流沙经常将凋落物掩埋,形成与裸露地表凋落物不同的分解环境。下图示意该沙漠腹地实验区中裸露和沙埋(地下10cm)条件下梭梭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完成下面小题。19.推测梭梭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叶片 B.根茎 C.老枝 D.同化枝20.导致裸露梭梭凋落物和沙埋梭梭凋落物分解速度差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温度 B.降水 C.光照 D.湿度21.关于图中该试验区梭梭凋落物分解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裸露和沙埋梭梭凋落物分解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B.沙埋梭梭凋落物分解速度持续快于裸露凋落物C.随时间推移,裸露和沙埋梭梭分解残留质量差异整体变大D.裸露和沙埋梭梭凋落物的整体分解速率都是先快后慢广东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区域内保存了大量孑遗种、珍稀濒危物种,也是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丹霞梧桐的主要分布地。丹霞梧桐属于小乔木,根系发达,每年夏初开花,秋季叶子变黄后脱落。下图示意丹霞山狮子岩阳元山景区丹霞梧桐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2.广东丹霞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23.根据材料信息及丹霞梧桐分布特征图,推测丹霞梧桐的生长习性为①喜光②耐旱③耐寒④耐贫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广东丹霞山植物类型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山体相对高度大 B.气候类型多样C.人类活动干扰小 D.地质地貌独特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岩浆活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地壳运动2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二、综合题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其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1)从土壤物质组成(结构)角度分析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裸地的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模式图说明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的过程。(3)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从保障灌丛生长水量的角度提出合理保护措施。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林冠截留是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研究表明:单从林冠截留率来看,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西南地区森林类型丰富,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森林面积和类型都存在差异。图为西南林区某地阳坡和阴坡森林面积占比及单位面积林冠层截留量对比图。(1)描述西南地区林冠层截留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简析形成该规律的影响因素。(2)比较阳坡和阴坡林冠层截留总量大小,并简要分析原因。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岩崩是由自然因素导致冰体和岩体从母体分离并崩塌的现象。冰岩崩发生后容易诱发碎屑流、泥石流和洪涝等链条式灾害。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则隆弄沟位于雅鲁藏布江右岸,沟域相对高差达4935m,地貌垂直分带性明显,易形成冰岩崩灾害链。下图为则隆弄沟冰岩崩灾害链运动阶段示意图。(1)指出诱发冰岩崩的主要自然因素。(2)描述则隆弄沟冰岩崩灾害中冰岩体演变到泥石流的过程。(3)分析堆积物堵江可能带来的危害。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系变迁是水系的天然改道或改向使水系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水系袭夺(河流袭夺)。喀斯特地貌区的水系发育受地质地貌特征影响,往往存在复杂的演化过程。河流袭夺发生在相邻流域的河流之间,侵蚀基准面的高度不同或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差异,导致河流的向源侵蚀速度各不相同。侵蚀速度较快的河流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速度快,往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的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图示意处于喀斯特地貌区的枫香树流域和池武溪流域的水系变迁过程。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流水作用对枫香树流域和池武溪流域喀斯特地貌与水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1)简述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2)说明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Ⅱ,两流域出现较多“干谷”的原因。(3)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Ⅲ,两流域河流发生了袭夺,试分析此次河流袭夺发生的条件。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天山和阴山纬度相当,是我国两条重要的东西向山脉。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亚欧大陆腹地,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下图示意天山和阴山垂直自然带谱。(1)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天山山麓多荒漠的原因。(2)指出阴山山腰处南北坡植被的差异,并分析原因。(3)阴山自然带相较于天山自然带缺少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试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A【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功能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河流上游地区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气候干旱,风沙多的地区的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的作用。城市的森林起到绿化、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作用。沿海的防护林主要起到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1.A、读图可知,该地粮食作物以谷子和玉米为主,属于旱作农业,说明降水较少,A错误;

B、根据材料,该地的石堰梯田,地形起伏大,地表石头较多,说明当地土层浅薄。B错误;

C、根据图中的农作物和地形起伏,可知该地水少土少。C错误;

D、据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不利水土的保持,因此水多土多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2.A、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上的森林和灌木主要分布在山顶和山上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正确;

B、田埂上的经济树种主要是保持水土、保护农田,该地风沙较少。B错误;

C、从图中可知,当地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居民建房取材方便。C错误;

D、结合图中植被和作物种类可知,当地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D错误。

故答案:A。【答案】3.C4.A5.D【解析】【点评】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要素相互影响气候气候对植被①热量:热量充足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生长速度快、植被生物量多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湿润地区易形成森林,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植被对

气候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地貌地貌对植被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天山北坡有森林分布,南坡则无森林分布植被对地貌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保持水土水文水文对植被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植被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土壤土壤对植被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酸性土壤有利于马尾松生长植被对土壤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3.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C正确。

故答案为:C。4.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正确。

故答案为:A。5.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综上所述,D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答案】6.C7.B8.D【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6.海南岛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岛屿西部地处太平洋水汽的背风坡,雨影效应明显,降水偏少,①正确;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没有靠近琼州海峡,受狭管效应影响小,②错误;海南岛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气温高,蒸发强,加剧地表干旱程度,③正确;据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透水性强,地表储水力差”,可知,当地沉积层保水能力差,地表缺水,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7.A、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都有枯枝落叶补给,A错误;

B、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从有机质补给来源(枯枝落叶)、有机质分解速度、有机质淋溶(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等角度分析。常绿季雨林相对山地雨林,海拔低,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B正确;

C、据图,山地雨林所处的海拔高处坡度更大,C错误;

D、据材料可知,尖峰岭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说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8.A、苔藓矮林植被分布的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分布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水土易流失,土层较薄,肥力较低,A错误;

B、海拔高,风力较强,林木容易受到风力破坏,B错误;

D、能够形成森林且有苔藓分布,说明其生长环境水分条件较好,较湿润,分布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水汽易凝结,云雾多,D正确;

C、苔藓矮林处云雾多,光照被削弱,C错误。

故答案为:D。【答案】9.D10.B【解析】【点评】土地盐碱化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碱)土的过程。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外,一般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此外,在极干旱地区,即使地下水很深,高矿化地表径流携带的盐分,也能使土壤发生盐渍化。9.根据材料,土地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土地盐碱化又叫土地盐渍化,是土壤中或者地下水中的盐分累积到地表的过程,盐分累积的条件是蒸发量大,D正确;甲地位于非季风区不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乙地位于季风区,可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A错误;甲地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拦截地表径流少,B错误;不合理的灌溉主要是大水漫溉可以引发土地盐碱化,甲地地表水缺乏,灌溉用水少,所以甲地的土地盐碱化是原发性的,C错误,故选D10.根据所学知识,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是地表水位高,盐分易累积到地表,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降低盐碱化的风险,①正确;植物覆盖地表,蒸腾增加,加剧盐分的积累,②错误;耐盐作物可以吸收部分盐分,使地表盐分减少,降低盐碱化的风险,③正确;耐盐植物不能改变土壤性状,植物也不能减少地表径流,④错误,选①③,ACD错误;B正确,故选B。【答案】11.B12.B【解析】【点评】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11.B、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海南的热带雨林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温带雨林共同的特点是降水多,热量丰富,气候湿润,利于多种植被的生长,植被的新陈代谢速度快,产生的枯枝落叶量大,适宜大量真菌的生长发育,B正确;

A、环境优良与人迹罕至不是两地雨林内存在大量真菌群落的主要原因,A错误;

C、热带雨林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土壤较贫瘠,C错误;

D、两地雨林内存在大量真菌群落与地形类型关系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12.海南热带雨林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户外活动需要防滑雨靴,①正确;为了顺利采集真菌应借助外物(小刀),②正确;倒木上生长的大型真菌,不适宜用地质锤进行敲打,③错误;记录大型真菌一般采用相机拍摄的方法,④正确;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防风服和墨镜用途较小,⑤⑥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答案】13.D14.A15.C【解析】【点评】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3.根据材料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慢,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风沙层是风力侵蚀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沙粒,在风力减弱后,堆积形成的,有机质来源较少,且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较少;泥沼土是在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水体中生物量较多,有机质的来源更多,且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高。D正确。

故答案为:D。14.据图可知,图中的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注意其属于绿色泥沼土层),介于绿色泥沼土层与风沙与泥沼互层之间,该层出现了波状变形,说明该层的形成时仍然是以静水环境为主,当时没有发生较大的构造挤压、流水不均匀和风沙差异,可能是当时受冰川冻融作用使得地貌发生了改变所致。A正确。

故答案为:A。15.由图可知,在14.5千年前该地为冰水扇—洪积扇砂砾石层,14.5—11.81千年为灰绿色泥沼土层,11.81—8.11千年为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11至今为土壤层,说明该地气候变化由寒冷逐渐转向温暖,但在绿色泥沼层上部存在波动状地貌,说明当时气温变得较低,因此可以判断,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升温。C正确。

故答案为:C。【答案】16.D17.A18.B【解析】【点评】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①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②表现: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2)气候

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②表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3)生物

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②表现: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

①作用: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

②表现: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

①作用: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②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6)人类活动

①作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②表现: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16.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在下层25cm深度土壤含盐量T3、T4低于T1,表层中10cm深度T2高于T1,土壤含盐量在20cm左右数值最大,向下、向下军减小,在表层大致呈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盐量变小,D正确。

故答案为:D。17.沙质土透水性较好,在地表打孔灌沙可以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减少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在深层的沙则可以抑制下层土壤的水分上移,阻断了水盐运动,从而有效的减轻地表土壤的盐碱化。下层土壤是不易被蒸发的,A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18.华北地区的盐碱化具有春季反盐、夏季淋盐,秋冬适中的特点,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是在春季(3—5月份),因此,材料中的实验最可能是在春季进行,因为在此时进行实验,才能看出实验的效果。B正确。

故答案为:B。【答案】19.D20.D21.B【解析】【点评】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①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②表现: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2)气候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②表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3)生物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②表现: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①作用: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②表现: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①作用: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②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6)人类活动①作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②表现: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19.据材料,梭梭的叶片已经退化成鳞片,A排除;梭梭为多年生植物,其根茎用以在休眠期维持生命,不凋落,B错;新生的绿色枝条(同化枝)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秋冬季节部分同化枝会凋落,另外部分同化枝木质化长成老枝,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20.结合实验可知,沙埋的分解效率更高,裸露的分解较慢,主要是受湿度影响,沙埋后水分保存较多,分解快,裸露水分易散失,枝条干燥,不易被分解。10cm深度温度相差不大,不论是地表裸露凋落物还是地下被沙埋的凋落物降水都是相同的,光照对分解影响较小。D正确。

故答案为:D。21.由图可知地表和地下凋落物随时间分解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达到稳定;在分解69月时沙埋分解较慢,裸露分解较快;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曲线之间差异整体在变大,说明分解残留质量差别变大;从图中可知两条曲线下降趋势整体上都是先陡后缓,说明分解速度先快后慢。根据题目是要求选错误选项,符合要求的是B。

故答案为:B。【答案】22.B23.B24.D【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2.广东丹霞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带性植被是热带雨林,地中海气候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硬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B正确。

故答案为:B。23.从图中可以看出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南坡为阳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阳坡光照条件好,且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较低;陡坡易水土流失,土壤浅薄贫瘠,保水能力差,由此可推断丹霞梧桐喜光、耐旱、耐贫瘠。该地纬度低,气温高,冬季又有南岭阻挡寒冷气流,无法得出丹霞梧桐耐寒特性。B正确。

故答案为:B。24.山地海拔多在3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A错;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山体相对高度不大,气候类型并不复杂多样,B错;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原因,C错;该地区独特的丹霞地貌造成了局部水分、热量等条件的差异,且利于孑遗种、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植被类型丰富,D正确。

故选D。【答案】25.D26.B【解析】【点评】整体性原理

(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形成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本地区地理环境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变化。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②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5.根据图示信息,图中地形区在地壳运动的背景下地形不断隆起,使得地形对水汽的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因而引起植被出现地域差异。因此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水热条件的变化是直接原因,图中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岩浆活动无关,植被类型的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26.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形变化,进而引起气候方面的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在背风坡由于降水少,而使水分条件变差,植被由森林向草原向荒漠转变,植被条件都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该地理环境的演化没有体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不稳定,而且图示环境演变趋向于简单化。B正确。

故答案为:B。27.【答案】(1)(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减少蒸发,(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周边。(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水源的影响,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植被由草甸退化为灌丛;沙漠化阶段,灌丛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减少,灌丛死亡,植被由灌丛退化为荒漠。(3)增加水量补给;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物质组成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与裸地相比,灌从可以截留降水,灌丛冠可以遮阴,可以土壤水分减少蒸发,因此冠下上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灌丛在塔里木盆地能够削减风力,截获沙尘,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灌从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上壤有机质,因此灌从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从间空旷地带。

(2)白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白然环境各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植物生长主要是吸取地下水。在灌丛化阶段,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草甸根系较浅,草甸因缺水逐渐消失;植被由草甸退化为根系较深的灌丛;灌丛退化阶段,由于消耗大量地下水,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进一步减少,灌丛因缺水逐渐死亡,最终演变为荒漠。

(3)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提出合理保护措施应从开源、节流等角度分析。如适时引水灌溉灌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可以修剪灌丛,缩小冠面,从而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从植株,从而减少生长用水量;还可以在灌从冠下及灌从间铺设草方格,改善地表性状,增加截水面积,减少上壤水分蒸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组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来自成土母质,有机质来自与植物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人为的增施的肥料。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本题土地荒漠化过程主要是水资源导致的,地貌由草甸变为灌丛,再变成荒漠的过程。为了保证用水主要从合理利用和跨区域调水有关。28.【答案】(1)变化规律:海拔1500米以下,随海拔的升高林冠层截留量逐渐增加,海拔1500米附近林冠层截留量达到最多:海拔1500米以上,随海拔升高林冠层截留量则迅速减少。因素:林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林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森林面积越大,林冠层截留量越大:森林类型不同,叶面积大小不同,林冠层截留量也不同(或常绿林的林冠截留量大于落叶林和混交林)。(2)比较:阳坡林冠层截留总量比阴坡大。原因:西南地区的降水多由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山地南坡形成,南坡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更多:南坡是山地阳坡,水热条件好,植被更茂密,森林面积更大,林冠层截留量更大。【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林冠层截留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海拔较低的区间内,截留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在海拔较高的区间内,截留量则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在海拔1500米以下,随海拔的升高林冠层截留量逐渐增加,且海拔1500米附近林冠层截留量达到最多,而海拔1500米以上,随海拔升高林冠层截留量则迅速减少。通常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增加,降水量也会增加,这有利于林冠层截留量的增加,由于林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所以林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森林面积越大,林冠层的结构和密度也会发生变化,这会直接影响截留量,一般导致林冠层截留量越大;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林冠层的结构和密度不同,这会影响截留量,如森林类型不同,叶面积大小不同,林冠层截留量也不同(或常绿林的林冠截留量大于落叶林和混交林)。

(2)根据图中信息,阳坡林冠层截留总量比阴坡大。这是由于西南地区的降水多由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山地南坡形成,南坡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更多,而南坡是山地阳坡,水热条件好,植被更茂密,森林面积更大,林冠层截留量更大。

【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29.【答案】(1)冰川运动、冰内融水、坡度、地震。(2)在高陡地区,崩塌的冰岩体,在撞击作用下破碎解体,粒径变小;在弯曲沟谷,重力作用下碎屑下滑形成碎屑流;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运动摩擦),碎屑流内的冰体消融(与沟道内的常年流水混合),形成泥石流。(3)堵塞河道,使得上游水位上升,淹没沿岸低地;下游水量减少;入江堆积物形成的堰塞体易溃决,引发下游洪涝。【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多火山地震,导致冰体和岩体从母体分离并崩塌,诱发冰岩崩;当地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作用强烈,冰岩体内裂隙发育,诱发冰岩崩;该沟域落差大,地势起伏大,一旦发生地震就会诱发冰岩崩;随着气候变暖,当地的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冰川内部融水增多,诱发冰岩崩频生。

(2)据图可知,冰岩崩阶段,冰岩体在高陡边坡启动,撞击下方冰川,大块冰岩体破碎解体,块体向散体转化,粒径变小,逐渐形成碎屑流。碎屑流运动阶段,夹杂在碎屑流内的冰雪由于运动摩擦逐渐消融,再加上常年沟道内的流水耦合作用,存在干湿两态转化,碎屑流转换为泥石流运动。

(3)据材料可知,冰岩崩发生后容易诱发碎屑流、泥石流和洪涝等链条式灾害。一旦发生堰塞体堵江现象,水流不畅,堰塞体上游水位不断上升,淹没沿岸低地,造成房屋、农田、道路等被淹没,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而堰塞体下游水量减少,影响生产生活;一旦堰塞体发生溃决,容易引发洪涝、危及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点评】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30.【答案】(1)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地壳抬升;地下水继续向下与岩层发生流水溶蚀作用,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干谷”是地表河流断流而形成的;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河流水系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喀斯特过程的发生;地表水系开始漏失,最终完全汇入地下河中,导致地表形成“干谷”。(3)枫香树流域地表水系漏失,河流发生断流,转为地下河流,地下河沿单一岩层走向由高向低流向池武溪流域,并出露地表(汇入地表河流),枫香树流域海拔高于池武溪流域,单一的岩层走向有助于枫香树流域的地下径流顺利流向池武溪流域,河流沿岩层间隙流动,最终排泄到池武溪中,形成袭夺。【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主要从内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叙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地壳发生抬升,导致地下水继续向下流动,与下面岩层发生流水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