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报告_第1页
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报告_第2页
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报告_第3页
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报告_第4页
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报告TOC\o"1-2"\h\u18789第一章绪论 2293651.1研究背景 218410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185061.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490第二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概述 3237812.1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的定义 3180912.2供应链协同的关键要素 387972.3供应链协同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428908第三章供应链协同机制与策略 467183.1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 4290503.1.1设计原则 4316443.1.2设计内容 5208383.2供应链协同策略分析 5185333.2.1供应链协同策略类型 5152293.2.2供应链协同策略实施 5221213.3供应链协同风险控制 6296293.3.1风险识别 6126513.3.2风险防范与控制 622417第四章物流配送系统优化 699814.1物流配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653314.2物流配送系统优化方法 745944.3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策略 730175第五章企业内部物流配送流程优化 8273085.1物流配送流程分析 8213085.2物流配送流程优化方法 827065.3物流配送流程优化效果评价 832688第六章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建设 9175146.1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9270536.2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9165076.3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功能模块 1017794第七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绩效评价 10170397.1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 10280817.2物流配送绩效评价方法 11290197.3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1121338第八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案例分析 12127598.1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12262708.2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成功案例 12323868.3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改进案例 1324413第九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政策建议 1486219.1政策环境分析 14206809.1.1政策背景 14131249.1.2政策目标 1416909.1.3政策措施 14321699.2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政策建议 14248209.2.1完善供应链组织架构 14191029.2.2优化供应链流程 14194999.2.3提升供应链创新能力 15246639.3物流配送政策建议 1571849.3.1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 15307499.3.2推动物流配送信息化建设 1537089.3.3优化物流配送策略 15826第十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15592110.1研究结论 153071610.2研究局限 162634610.3研究展望 16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协同效率低下、物流成本较高等。因此,研究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课题。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的现状,探讨影响供应链协同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目的与意义如下:(1)研究目的1)了解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分析企业物流配送的关键环节,挖掘优化潜力;3)提出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的策略与方法。(2)研究意义1)提升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3)为我国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提供实践指导。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研究内容1)分析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的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2)探讨影响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效率的关键因素;3)提出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优化的策略与方法。(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2)实证分析法:选取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挖掘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3)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的优化策略,总结经验教训;4)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软件对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关键因素。第二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概述2.1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的定义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是指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优化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业务协同,从而达到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的。2.2供应链协同的关键要素供应链协同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的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2)流程整合:流程整合是指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消除冗余和重复作业,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3)资源协同:资源协同是指通过整合供应链内部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4)组织协调:组织协调是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保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5)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对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供应链整体风险。2.3供应链协同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在国际上,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以下是一些国际上的发展现状:(1)美国:美国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具有较高的成熟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流程整合和资源协同等方面。例如,沃尔玛、亚马逊等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取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2)欧洲:欧洲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德国的奔驰、法国的欧莱雅等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3)日本:日本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以丰田汽车为例,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物流运作。在国内,供应链协同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以下是一些国内的发展现状:(1)制造业:国内制造业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海尔等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提高了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2)零售业:国内零售业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如巴巴、京东等企业,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体系,提升了客户满意度。(3)物流业:国内物流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顺丰、中通等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第三章供应链协同机制与策略3.1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3.1.1设计原则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在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实现整体优化。(2)协同性原则:协同机制应能促进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3)适应性原则:供应链协同机制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供应链内部结构调整。(4)创新性原则:在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3.1.2设计内容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决策效率。(2)资源整合机制:通过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3)业务协同机制:通过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协同流程,实现业务协同,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4)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促进供应链协同。3.2供应链协同策略分析3.2.1供应链协同策略类型(1)合作策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2)协同采购策略:通过协同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3)协同库存管理策略:通过协同库存管理,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库存周转率。(4)协同物流配送策略:通过协同物流配送,优化配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3.2.2供应链协同策略实施(1)明确协同目标:在实施供应链协同策略时,首先要明确协同目标,保证各环节的协同动作符合整体战略。(2)制定协同方案:根据协同目标,制定具体的协同方案,包括协同内容、协同方式、协同流程等。(3)建立协同机制:在实施协同策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保证协同方案的有效执行。(4)评估协同效果:对协同策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协同方案,持续优化供应链协同。3.3供应链协同风险控制3.3.1风险识别在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风险:(1)信息风险: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畅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2)协同风险:协同机制不完善、协同流程不畅等可能导致协同效果不佳。(3)市场风险:市场环境变化、需求波动等可能导致供应链运作不稳定。(4)信用风险:合作伙伴信用问题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3.3.2风险防范与控制(1)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对称和传递畅通。(2)优化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协同机制,提高协同效率。(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市场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前发觉潜在风险,制定应对措施。(4)强化合作伙伴管理:加强对合作伙伴的信用评估和监管,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第四章物流配送系统优化4.1物流配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物流配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络以及信息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商品的存储、库存管理和出入库作业。运输管理系统负责商品的运输计划、运输方式和运输过程的跟踪。订单管理系统则负责接收、处理和跟踪订单,保证订单准确、及时地完成。配送中心是物流配送系统的核心,负责商品的集散、分拣、装配和配送。末端配送网络则是将商品从配送中心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应用。物流配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和信息管理。订单处理包括订单接收、订单处理和订单跟踪;仓储管理包括库存管理、出入库管理和库存优化;运输管理包括运输计划、运输方式和运输过程管理;配送管理包括配送计划、配送路线优化和末端配送;信息管理则涵盖所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应用。4.2物流配送系统优化方法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化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法、网络优化法、仿真模拟法和数据分析法。数学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数学方法,对物流配送系统进行优化。网络优化法主要利用图论、运筹学等理论,对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优化,包括配送中心选址、配送路线优化等。仿真模拟法则是通过建立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实际运作过程,分析各种策略的效果,从而找出最优方案。数据分析法则是对物流配送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为优化提供依据。4.3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策略针对物流配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以下提出几种优化策略:(1)优化仓储布局:根据商品特性、出入库频率等因素,合理规划仓储布局,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降低库存成本。(2)提高运输效率:通过优化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和运输计划,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3)加强订单管理:优化订单处理流程,提高订单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减少订单差错。(4)优化配送路线:根据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络的特点,优化配送路线,降低配送成本。(5)提高配送准时率:通过加强配送过程管理,提高配送准时率,提升客户满意度。(6)加强信息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物流配送系统的协同效率。(7)不断改进与创新: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摸索新的物流配送模式和技术,提高物流配送系统的整体水平。第五章企业内部物流配送流程优化5.1物流配送流程分析企业内部物流配送流程涉及采购、库存管理、配送中心运营、配送运输等多个环节。采购环节需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和库存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并与供应商进行协同。库存管理环节需根据物料属性和库存情况制定合理的库存策略,保证库存资金的有效利用。再者,配送中心运营环节涉及订单处理、分拣、装卸、配送等环节,需高效协同以保证物流配送的顺畅。配送运输环节需优化配送路线和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5.2物流配送流程优化方法(1)采购环节优化:采用供应链协同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采购效率。(2)库存管理优化: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如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法等,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3)配送中心运营优化:提高配送中心作业效率,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订单处理、分拣、装卸等环节的智能化。(4)配送运输优化:采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优化配送路线,降低运输成本。5.3物流配送流程优化效果评价(1)采购环节评价:评价采购效率、供应商满意度等指标,分析优化效果。(2)库存管理评价:评价库存周转率、库存成本等指标,分析优化效果。(3)配送中心运营评价:评价配送中心作业效率、订单处理速度等指标,分析优化效果。(4)配送运输评价:评价配送路线优化程度、运输成本降低程度等指标,分析优化效果。通过对企业内部物流配送流程的优化,有望提高整体供应链的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还需持续关注物流配送流程的改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第六章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建设6.1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的优化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平台作为实现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优化的关键环节,其建设具有以下必要性:(1)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信息平台能够实时、准确地将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差。(2)促进资源整合:通过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3)提升协同作业能力:信息平台有助于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业,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满足客户需求。(4)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信息平台可以实时监控供应链运行状态,及时发觉潜在风险,为企业提供预警和应对策略。(5)支持战略决策: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有助于企业制定更科学的战略决策。6.2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架构设计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架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能够与各类业务系统、数据库进行无缝对接,支持多种数据格式。(2)实时性:平台应能够实时获取和处理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高效和准确。(3)灵活性:平台应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企业业务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4)安全性:平台应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基于以上原则,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架构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等。(2)应用层:包括供应链协同管理、物流配送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模块,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3)接口层:负责与外部系统、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支持数据导入、导出等功能。(4)服务层: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预警提示等服务,支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决策。6.3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功能模块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模块:(1)订单管理模块:负责接收和处理客户订单,实现订单的、分配、跟踪等功能。(2)库存管理模块:实时监控库存状况,支持库存查询、入库、出库、盘点等操作。(3)运输管理模块:负责运输任务的调度、跟踪和监控,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4)配送管理模块:根据订单需求,制定配送计划,实现配送任务的分配和跟踪。(5)质量管理模块: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监控和处理,保证产品质量。(6)财务管理模块:负责物流配送业务的财务结算,包括运费结算、成本核算等。(7)数据分析模块:对物流配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8)系统管理模块:负责信息平台的日常运维,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系统监控等。(9)客户服务模块:提供在线咨询、投诉处理、售后服务等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七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绩效评价7.1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衡量供应链协同运作的效果,以期为供应链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效率:评估供应链各环节协同作业的效率,包括信息共享、订单处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方面。(2)协同质量:评价供应链各环节协同作业的质量,包括产品品质、服务水平、过程控制等方面。(3)协同成本:分析供应链协同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等。(4)协同风险:评估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供应商风险、需求波动、政策变化等。(5)协同创新:评价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应用。7.2物流配送绩效评价方法物流配送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法:通过设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各项业务进行量化评估。(2)平衡计分卡(BSC)评价法: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物流配送绩效进行综合评价。(3)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法:通过构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评估物流配送过程中各环节的相对效率。(4)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物流配送绩效评价的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以实现对绩效的综合评价。7.3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是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优化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方法:(1)结果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提供依据。(2)改进策略: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包括优化供应链协同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等。(3)绩效提升:通过实施改进策略,不断提升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绩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持续监控:建立绩效评价的持续监控机制,定期对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绩效进行评价,以保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5)激励机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的优化工作。(6)战略规划: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八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案例分析8.1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为保证本报告的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实际价值,案例选取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行业覆盖面广,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二是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的实际情况;三是案例具有可借鉴性,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改进的参考。在分析方法上,本报告采用以下步骤:对案例进行简要描述,概括其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及效果;从供应链协同和物流配送两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其成功或改进的关键因素;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8.2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成功案例案例一:某家电企业背景:某家电企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家电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优化。目标: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实施过程:企业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2)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实现快速响应;(3)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效果:通过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优化,企业实现了以下成果:(1)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20%;(2)物流成本降低15%;(3)客户满意度提高10%。案例二:某电商企业背景:某电商企业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网络零售业务。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企业深知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的重要性。目标:提高订单处理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实施过程:企业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智能仓储系统,提高订单处理效率;(2)优化物流配送路线,降低物流成本;(3)引入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效果:通过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优化,企业实现了以下成果:(1)订单处理速度提高30%;(2)物流成本降低20%;(3)客户体验满意度提高15%。8.3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改进案例案例一:某汽车制造企业背景:某汽车制造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知名的汽车制造商。但是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方面,企业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供应商协同效率低,物流配送成本高。改进措施:(1)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协同效率;(2)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3)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案例二:某食品企业背景:某食品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方面,企业存在以下问题:问题:物流配送周期长,库存积压严重。改进措施:(1)优化物流配送路线,缩短配送周期;(2)实施库存管理策略,降低库存积压;(3)引入物流信息化系统,提高物流效率。第九章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政策建议9.1政策环境分析9.1.1政策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及物流配送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供应链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9.1.2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优化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具体包括:(1)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对接;(2)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配送能力;(3)推动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物流配送服务水平。9.1.3政策措施(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的权责关系;(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供应链协同与物流配送优化;(3)优化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4)推广先进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5)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效率。9.2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政策建议9.2.1完善供应链组织架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供应链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企业内部供应链资源;(2)建立供应链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3)加强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据共享。9.2.2优化供应链流程企业应优化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措施包括:(1)整合供应链各环节资源,实现产业链协同;(2)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降低交易成本;(3)推动供应链标准化,提高供应链协同效果。9.2.3提升供应链创新能力企业应注重供应链创新能力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供应链技术研发,推动供应链技术创新;(2)引入先进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3)培养高素质供应链人才,增强供应链团队实力。9.3物流配送政策建议9.3.1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应加大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具体措施包括:(1)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高物流配送覆盖范围;(2)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物流配送效率;(3)提升物流配送设备水平,降低物流配送成本。9.3.2推动物流配送信息化建设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