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课件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课件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课件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课件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课件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考试说明考查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17·课标全国Ⅲ,3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2016·课标全国Ⅲ,40)中外福利救济政策对比3.(2014·大纲全国,23)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17·课标全国Ⅱ,35)《赫鲁晓夫回忆录》与史学素养2.(2017·课标全国Ⅲ,34)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黄金时期”“滞胀”减少“混合经济”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缩小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史论观点』

福利政策的实施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导致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收购制玉米企业物质利益经营自主权经济重工业经济管理市场指导性重工业政治『史论观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苏联的剧变。——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巧学妙用]【图解历史】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易错易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构图解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漫画寻史】

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思维导图】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图说历史】

苏联三次改革的特点考法1史论阐述类——国家干预经济【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方法突破』 ★明立意从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新变化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而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 ★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阐述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美国减少国家干预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国家干预经济是联邦政府权力的膨胀,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减少政府干预是市场经济的理性回归,并非涉及联邦权力下放问题。『史论链接』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典型国家:英法):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典型国家:日本):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③财政政策调节(典型国家:美国):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④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典型国家:联邦德国)。 (2)实质: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考法2史料主旨类——苏联不同时期对农业政策的调整【考题2】

(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方法突破』 ★明立意从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承认了农民的物质利益。 ★清误区本题属于目的类选择题,难度较大。本题考生易对苏联五六十年代的经济改革的性质认识错误,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也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史论链接』

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27年之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发展长期滞后。 (5)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副业,扩大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考法3史料主题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史料一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史料二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

『读史用史』 (1)史料一论述了17世纪英国一系列福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依据史料一,分析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12分)

提示特点: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以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有针对性的选择救济对象等。

(2)依据史料二,指出二战后英国采取的“福利国家”的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13分)

提示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影响:过分关注公平导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方法突破』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归纳英国福利政策的特点,可从目的、对象、政府职能、方式等角度进行归纳。对二战后英国福利政策的评价,既要阐述其正面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极作用。『史论链接』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1)发展历程 ①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②发展:二战以后,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③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福利开支越来越大。

④缩小: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2)评价①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②消极影响: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考法4开放探究类——苏联解体的原因史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读史用史』

史料从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阐述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提示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略)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的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略)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评价,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略)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

『方法突破』☆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1)选择角度:由史料中的提示语“第一”“第二”“第三”,可知所选的角度有三个方面:“说事”“论人”“讲史”。(2)批判论证:如考生选择的“论人”,结合苏俄和苏联时期的具体史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列宁和斯大林,考生只回答了历史功绩,缺乏对二人历史局限性的阐述。(3)形成认识:批判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论点,此处考生答题缺失,论证不完整。『史论链接』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 ①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发展。

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③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

(2)启示①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③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④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学科素养16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新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自我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三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大多数学者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任何调节和改良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冲突,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所以它尽管有用,但也相当有限。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总体上仍然有力地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的主要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依然深刻,其前景必然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社会资本主义显示出相当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调节力,社会资本主义(有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