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41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41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41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41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4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含氮有机物对乙酰氨基酚(如下图)是生活中常见感冒药的主要成分,下列有关对乙酰氨基酚的说法(江南博哥)正确的是______

A.对乙酰氨基酚的分子式为:C8H10NO2B.对乙酰氨基酚可与浓溴水发生加成反应C.与对乙酰氨基酚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硝基和苯环,且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的分子共有6种D.对乙酰氨基酚可以与Na2CO3发生反应,产生CO2气体正确答案:C[解析]由结构简式可知,有机物分子式为:C8H9NO2,故A错误;不含碳碳双键,与溴水不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分子中含有硝基和苯环,且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则取代基为硝基和甲基,对应的同分异构体可看作硝基分别取代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的H原子,同分异构体分别有2、3、1,共6种,战C正确;酚羟基的酸性比碳酸弱,与碳酸钠反应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错误。故选C。

2.

下列选项内容不属于试题的质量指标的是______A.标准度B.信度C.难度D.效度正确答案:A[解析]试题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3.

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______A.质量守恒定律B.物质构成的奥秘C.我们周围的空气D.化学物质与健康正确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有5个,分别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核外电子数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D.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正确答案:D[解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存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故选D。

5.

某酒精厂由于管理不善,酒精滴落到某种化学药品上酿成火灾。该化学药品可能是______A.KMnO4B.NaClC.(NH4)2SO4D.CH3COOH正确答案:A[解析]酒精是易燃物,易被氧化剂氧化而着火。酒精滴落到某种化学药品上酿成火灾,说明该药品具有强氧化性,故符合题意的为KMnO4。、

6.

当前各种类型的化学竞赛的考试主要是______考试。A.形成性B.诊断性C.终结性D.学能倾向性正确答案:D[解析]学能倾向性考试是以考查学生能力发展倾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是否特别有前途、有效果为宗旨的考试。

7.

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______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D.用SiO2制备高纯硅正确答案:A[解析]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是指在生产中所有原子均转化为产品,没有副产物。

8.

下列对硝酸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浓HNO3和稀HNO3都具有氧化性B.铜与HNO3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金属与HNO3反应不产生氢气D.可用铁和铝制品盛装浓HNO3正确答案:B[解析]硝酸是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A正确。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分别是NO2和NO,没有单质生成,故不属于置换反应,B错误。硝酸是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H2,C正确。铁和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可盛装浓硝酸,D正确。

9.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D.若甲为10g、乙为20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g正确答案:D[解析]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不一定为酸和碱,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生成盐和水,A错误;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甲烷和氧气的反应,B错误;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中不一定有水,比如盐酸和硝酸银的反应,C错误;甲为10g、乙为20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g,D正确。

10.

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

A.

干燥CO2

B.

收集O2

C.

验证CO2性质

D.

监控气体流速正确答案:B[解析]依据CO2和O2的性质选择瓶中试剂及气体入口管、选项B中,依据O2的性质,可选择排水法来收集O2,但装置中气体入口管选择不当,无法将水排出。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11.

下列现象与电化学腐蚀不相关的有______A.生铁比纯铁容易生锈B.纯银饰品久置表面变暗C.黄铜制品不易产生铜绿D.与铜管连接的铁管易生锈正确答案:B[解析]A选项,生铁中金属铁、碳、潮湿的空气能构成原电池,金属铁为负极,易被腐蚀而生锈,和电化学腐蚀有关;B选项,纯银饰品久置表面变暗是由于金属银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银的结果,属于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无关;C选项,黄铜(铜锌合金)制品中,金属锌为负极,金属铜作正极,Cu被保护,不易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有关;D选项,铜、铁和合适的电解质溶液能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而被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有关;故选B。

12.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并检查不漏气后再进行后续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瓶因温度升高,气压较大,造成橡皮塞从瓶口脱落B.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C.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应D.仍用本装置,只把红磷换成燃烧的木炭,能够更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答案:C[解析]A选项,红磷燃烧时,不能打开止水夹,会影响测定结果,不符合题意;B选项,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快速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以防止装置内气体逸出,不符合题意;C选项,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应,符合题意;D选项,测氧气体积含量时不能使用木炭,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3.

下列有关反应进行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焓变一定小于零B.ΔH<0,ΔS>0的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C.过程的自发性只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D.ΔH>0,ΔS>0的反应不可能自发进行正确答案:C[解析]焓变大于零的反应,如熵变大于零,且反应在较高温度下满足ΔG=ΔH-TΔ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故A错误;ΔH<0,ΔS>0的反应ΔG=ΔH-TΔS,能自发进行,但反应需要条件,故B错误;过程的自发性只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是否进行还要看条件,故C正确;ΔH>0,ΔS>0的反应,且反应在较高温度下满足ΔG=ΔH-TΔ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故D错误。

14.

制作印刷电路时常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向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______A.烧杯中铁、铜都有B.烧杯中铁、铜均无C.烧杯中有铁无铜D.烧杯中有铜无铁正确答案:C[解析]由于金属活泼性Fe>Cu,Fe3+先氧化Fe,后氧化Cu,因此溶液中不会出现有铁无铜的现象。

15.

下列物质中,只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______A.H2B.NaClC.NaOHD.H2S正确答案:A[解析]非极性共价键存在于同种原子之间,因此答案为A。氯化钠晶体中存在的是离子键,氢氧化钠中存在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硫化氢中存在极性共价键。

16.

在进行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境三者应______A.各自孤立地设计B.先孤立设计,再整合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D.突出“任务”、整体设计正确答案:C

17.

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师生关系的教学原则是______A.科学性与思想性B.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C.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D.掌握双基与发展能力正确答案:B[解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是化学教学的原则之一,它体现了化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18.

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的关系是______A.难点一定是重点B.难点一定不是重点C.难点是固定不变的,重点是变化的D.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正确答案:D[解析]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一般固定不变;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点,与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关,一般是变化的。尽管有时候重点与难点是统一的,但是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

19.

提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重视______A.探究过程和结果B.探究动作C.探究方法D.探究结果正确答案:A[解析]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20.

短周期主族元素X、Y、X、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W与Y同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由Y、Z组成的化合物可做耐火材料B.原子半径:r(X)<r(Y)<r(Z)<r(W)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D.由X、Y组成的化合物只有两种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设X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则可得关系式x+(x-8)=2,解得x=5,所以其最外层电子数为5,X元素为VA族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可知其是O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X元素为VA族元素的N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原子是氧原子,则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结合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是短周期元素,Z元素应为Al元素。W与Y同主族,结合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应是S元素。综上所述,X、Y、Z、W四种元素分别是N、O、Al、S,据此解答。A选项Y、Z组成的化合物是Al2O3,熔沸点很高,常用作耐火材料,故A正确;B选项,原子半径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来判断,r(O)<r(N)<r(S)<r(Al),即r(Y)<r(X)<r(W)<r(Z),故B错误;C选项,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非金属性强弱有关,O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强,即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弱,故C错误;D选项,X是N元素,Y是O元素,它们组成的氧化物很多,如NO、NO2、N2O5等,故D错误。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所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教学媒体是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问题:1.

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正确答案:多媒体教学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信息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节课?正确答案: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做到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个体突出鲜明,富有创意;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问题:3.

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①探究教学具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开放性的特征。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片面地认识探究教学。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教学,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采用探究教学还是接受教学应该视教学内容而定。探究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强凋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究教学强调注重过程,但不等于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探究教学既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又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是与接受式教学相比更注重过程的体验。

4.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正确答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探究—反思。为了使其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形成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从提供探究材料、确定探究形式、选择探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探究活动。

③经常评价反思,感爱探究话动。

化学学习也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来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中的若干种离子,现依次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过量的NaOH溶液并振荡,发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并且沉淀有减少的过程,最终仍有沉淀。

2.过滤沉淀,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焰色呈黄色。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有什么?

考试结果有很多学生提交了下面的答案:肯定含有的离子是Na+、Mg2+、Al3+,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是什么?

正确答案:肯定含有的离子是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Na+、K+。

2.

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正确答案: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忽略了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NaOH溶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直接由焰色反应现象推测溶液中含有Na,但未考虑到Na+可能是加入的NaOH溶液引入的。另外,学生没有考虑到溶液中正负电荷相等,而忽略了离子。

3.

为了确定该溶液中离子的真实存在情况,还需要做的实验及其现象和结论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另取原溶液,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焰色呈黄色,则含Na+;②同样蘸取原溶液,灼烧,透过蓝色钻玻璃,火焰呈紫色,则含K+。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李老师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那么到底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少部分学生回答:反应物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如图装置,在锥形瓶中装入石灰石小块,瓶塞中插入玻璃管与大气相通,锥形瓶塞中吸在滴管里的液体为稀盐酸。将组装好的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1。往锥形瓶里滴入吸在滴管里的稀盐酸。反应结束后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2。

实验现象:石灰石表面均有小气泡产生,m1>m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方案有无不妥之处。

学生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改进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改进后实验方案:往锥形瓶塞里的玻璃管上缚紧气球。往装有石灰石小块的锥形瓶里滴入吸在滴管里的稀盐酸。反应前后再称量作比较。

实验结果:m1=m2。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正确答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想成功,必须保证①实验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②待温度恢复到室温再称量物质总质量。

2.

本案例实施过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本案例实施过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儿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正确答案: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尤其需要记得实验之后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防爆的措施;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材料二化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燃烧和灭火”所呈现的内容。

问题:1.

写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正确答案: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答案: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教学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