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不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的是______。A.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联系(江南博哥)-预测策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D.概念同化策略正确答案:D[解析]化学事实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的组成、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内容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的知识。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有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联系一预测策略和知识结构化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是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故本题选D。
2.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______。A.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正确答案:A[解析]B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C、D两项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畴。故本题选A。
3.
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下列反应的是______。A.Cl2→Cl-B.H+→H2C.MnO2→Mn2+D.Zn→Zn2+正确答案:D[解析]Cl2→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需要加还原剂才能实现,A项错误。
H+→H2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需要加还原剂才能实现,B项错误。
MnO2→Mn2+中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需要加还原剂才能实现,C项错误。
Zn→Zn2+中Z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需要加氧化剂才能实现,D项正确。
4.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______。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因此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所以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的组成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正确答案:D[解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如晶体硅、氯化钠等,A项错误。
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但有盐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中有盐生成,但该反应不是中和反应,B项错误。
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因此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不易被腐蚀,C项错误。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C、H、O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反应物中的O2含有O元素,故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D项正确。
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______。A.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B.帮助教师备课C.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D.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正确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故本题选C。
6.
在化学课的课堂练习环节中,王老师设计了几道题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这种教学评价属于______。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选拔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正确答案:D[解析]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化学教学评价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题干所述属于形成性评价。故本题选D。
7.
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X和Y的基态原子中均有2个未成对电子,Y、R同主族且两者核外电子数之和是X核外电子数的4倍,Z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两种元素,W是常见的金属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Y、Z、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B.Z与Y形成的化合物熔点比W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低C.Z的单质可以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R的强正确答案:C[解析]X和Y的基态原子中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Y、R同主族,且两者的核外电子数之和是X核外电子数的4倍,则X为C元素,Y为O元素、R为S元素,Z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两种元素,则Z元素应为ⅡA族或ⅤA族元素,结合X、Y、Z、W、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是常见的金属元素,可知Z为Mg元素、W为Al元素。
Y、Z、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为r(S2-)>r(O2-)>r(Mg2+),A项错误。
Z与Y形成的化合物为MgO,W与Y形成的化合物为Al2O3,其中MgO的熔点较高,B项错误。
Z的单质Mg可以在CO2中燃烧,C项正确。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CO3,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SO4,酸性:H2CO3<H2SO4,D项错误。
8.
在体积固定的绝热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下列选项不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A.V正(H2)=2v逆(CO)B.平衡常数K不再随时间而变化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正确答案:C[解析]v正(H2)=2V正(CO)=2v逆(CO),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
绝热密闭容器中平衡常数K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体系温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正确。
因该反应在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且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所以只要反应发生,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故由此不能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误。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9.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C.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D.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加入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正确答案:B[解析]微粒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项错误。
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反应式为,B项正确。
结构观:虽然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由于它只有一个电子层,也是相对稳定结构;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虽然也为2,但它有3个电子层,故容易失去电子,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C项错误。
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加入10mL水后硫酸的质量分数无法计算,因为不知道40%的硫酸的密度是多少,D项错误。
10.
下列各种溶液中所含离子的判断合理的是______。
A.向无色溶液中加氯水变橙色,溶液中可能含:Na+、、Br-、Ba2+
B.在c(H+)=10-14mol/L的溶液中可能含:Na+、
C.某溶液加铝粉有氢气放出,则溶液中一定含:K+、Na+、H+、
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含:K+、Na+、Ca2+、正确答案:B[解析]和Ba2+之间能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
c(H+)=10-14mol/L的溶液为碱性溶液,Na+、之间均不相互发生反应,且都不与OH-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B项正确。
加铝粉有氢气放出的溶液可以为酸性或碱性溶液,若为碱性溶液,OH-能够与H+反应,故H+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中存在大量H+,能够与H+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
11.
下列诗句表示化学变化的是______。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千里冰封,万里飘雪”正确答案:C[解析]植物开花,涉及化学变化,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雪堆积在枝条上,看起来像梨花,所以该过程是物理变化,A项错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花落的现象,花落属于物理变化,B项错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成灰”说明的是蜡烛燃烧,该过程是化学变化,C项正确。
“千里冰封,万里飘雪”描述的是水由液态或气态变成固态,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
12.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______。A.质量数B.质子数C.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正确答案:B[解析]由元素的概念可知,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故本题选B。
13.
肼(N2H4)又称联氨,可用如下方法制备:CO(NH2)2+ClO-+OH-→N2H4+Cl-++H2O,CO(NH2)2中N为-3价,方程式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N2H4是氧化产物B.N2H4中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C.配平后,OH-的化学计量数为2D.生成3.2gN2H4转移0.1mol电子正确答案:D[解析]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3变为-2,Cl元素化合价由+1变为-1,转移电子数为2,所以方程式为,N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Co(NH2)2是还原剂,N2H4是氧化产物,A项正确。
N2H4分子中N—H之问存在极性键,N—N之间存在非极性键,B项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知,配平后,OH-的化学计量数是2,C项正确。
3.2gN2H4的物质的量是0.1mol,生成3.2gN2H4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0.1mol×[1-(-1)]=0.2mol,D项错误。
14.
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在该温度下向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起始浓度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起始浓度甲乙丙c(H2)/(mol·L-1)0.0100.0200.020c(CO2)/(mol·L-1)0.0100.0100.020A.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C.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小于60%D.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正确答案:C[解析]对于甲容器,设反应的H2的浓度为xmol·L-1,可以列三段式进行相关计算: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甲、乙容器内,开始CO2浓度相等,乙中H2浓度比甲中浓度大,所以速率:乙>甲;乙、丙容器内,开始H2浓度相等,丙中CO2浓度比乙中浓度大,所以速率:丙>乙,故速率:丙>乙>甲,A项正确。
甲中H2的转化率为,甲、丙两容器内起始浓度c(H2):c(CO2)=1:1,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恒温、恒容下,甲、丙为等效平衡,则丙容器中H2的转化率为60%,B项正确。
甲中CO2的转化率为,恒温、恒容下,乙中H2的起始浓度比甲中H2的起始浓度大,故乙中CO2的转化率比甲中的高,大于60%,C项错误。
由上述计算可以知道,平衡时甲容器内c(CO2)=(0.01-x)mol·L-1=0.004mol·L-1,甲、丙为等效平衡,平衡时,甲、丙中CO2的转化率相等,由C项计算可知为60%,故平衡时丙容器内c(CO2)=0.02mol·L-1×(1-60%)=0.008mol·L-1,故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D项正确。
15.
下列有关现代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倡导的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B.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C.贴近学生经验,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D.提供单一、内容翔实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正确答案:D[解析]现代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倡导以下理念:①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②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④拓展化学视野,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⑤贴近学生经验,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⑥营造真实情境,实施sTs教育;⑦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故本题选D。
16.
某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______。
A.Na+、、Br-
B.Cu2+、、Cr-、
C.H+、Cl-、K+、
D.K+、Mg2+、、OH-正确答案:A[解析]Na+、、Br-之间均不相互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A项正确。
Cu2+、、Cl-、之间均不相互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但Cu2+为蓝色,与无色不符,B项错误。
H+与会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
Mg2+与OH-会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
1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用酒精灯加热,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Fe(OH)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C.H2、NH3、O2三种气体都能用浓硫酸干燥D.SiO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正确答案:B[解析]Na2CO3固体受热不易分解,A项错误。
Fe(OH)2在空气中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B项正确。
NH3为碱性气体,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不可用浓硫酸干燥,C项错误。
两性氧化物是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SiO2和氢氟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没有生成盐,因此SiO2只是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18.
根据反应KMnO4+FeSO4+H2SO4MnSO4+Fe2(SO4)3+K2SO4+H2O(未配平)设计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溶液的体积均为200mL,盐桥中装有饱和K2SO4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石墨b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
C.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乙甲烧杯中移动,保持溶液中的电荷平衡
D.忽略溶液体积变化,Fe2(SO4)3浓度变为1.5mol/L,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1mol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所给反应方程式,Fe2+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依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可知石墨b为负极,A项正确。
石墨a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B项正确。
盐桥的作用是形成闭合回路,同时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K+向甲烧杯移动,向乙烧杯移动,C项正确。
生成Fe3+的物质的量为200×10-3L×1.5mol·L-1×2-200×10-3L×1mol·L-1×2=0.2mol,负极反应式为,因此电路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D项错误。
19.
某温度下将Cl2通入KOH溶液里,反应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则Cl2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A.1:3B.4:3C.2:1D.3:1正确答案:B[解析]Cl2生成ClO-与是被氧化的过程,化合价分别由0价升高为+1价和+5价,经测定ClO-与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故可设ClO-为11mol,为1mol,被氧化的氯元素共为12mol,失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为11mol×(1-0)+1mol×(5-0)=16mol,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得失电子数目相等,Cl2生成KCl是被还原的过程,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故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也应为16mol,则被还原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为16mol,所以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mol:12mol=4:3。故本题选B。
20.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体现了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一方面的转变?______A.教学理念的转变B.教学策略的转变C.教学内容的转变D.教学方式的转变正确答案:B[解析]教学理念转变是指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A项错误。
教学策略的转变是指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B项正确。
教学内容的转变是指教学内容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C项错误。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D项错误。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从科学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所谓假说,可被理解为对于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或原因的某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原则上,科学中任何需要经受检验的陈述,都可称为假说,化学假说也不例外。
问题:1.
请列举一个化学中运用假说的例子。正确答案: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假说的提出。十九世纪中叶,苯的结构一直让化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在研究这个问题,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一天晚上,过度劳累的凯库勒在书房打起了瞌睡,他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旋卷曲,突然咬着自己的尾巴,形成环状。于是,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发,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提出了苯环结构的假说,并最终验证了该假说,确认了苯的结构式——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
2.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假说时需要注意什么?正确答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假说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假说必须是根据已有的一定的事实材料提出的,且验证也必须从事实出发,否则就不是科学的假说。
②提出的假说只是可能的原因,必须进一步验证。用以检验假说的实验,必须要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应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假说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④化学教学中运用假说,需要较多的时间,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在进行一个创新实验时,将氨分子的扩散设计为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将一些滤纸片用酚酞溶液湿润,在其中一块上滴加浓氨水,纸片变化表示氨水能使酚酞变化。再用镊子将其他滤纸片贴在透明塑料杯内壁和外壁的不同位置,然后滴几滴浓氨水到塑料空盖里,用透明塑料杯罩住,观察现象即可。
实验装置图:
问题:3.
创新实验的优点有哪些?正确答案:创新实验的优点有以下几点:①简化了实验装置,便于操作且更为环保;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③通过创新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努力做到举一反三;④创新实验可以让化学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秉承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研究。
4.
创新实验有哪些教育意义?正确答案:创新实验的教育意义有以下几点: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②有利于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及主动创新的能力;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有利于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某班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_____。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解题结果】参加测验的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选项ABCD比例17.3%45.4%19.2%18.1%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正确答案:B。
2.
试对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逐个分析。正确答案:①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因此可能会错误地认为①不正确。该实验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通过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粗略判断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所以必须使氧气完全反应,故红磷的量一定要过量。
②没能准确地分析出没有塞紧瓶塞所造成的后果,因此可能会错误地认为②不正确。若实验中未塞紧瓶塞,则会导致实验装置漏气,冷却至室温后,装置内部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减小,会使外界空气进入广口瓶内,使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即没有认识到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从导管逸出,会使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④没能分析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即没有意识到如果燃烧匙插入广口瓶中太慢,会造成在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
通过本道题,学生可以学会什么知识与技能?正确答案: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1/5。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例如,必须使红磷过量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要快一些等。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学习到的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的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例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能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一位化学教师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课堂教学的实录片段。
教师:我们平常会见到很多金属,比如,铁、铜、铝等,那么怎么比较它们的活泼性呢?
学生:(思考)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上会有紫红色的铜生成。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
教师:(边提示边板书)
金属活动性顺序
判断依据: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学生:(倾听)
教师:大家理解了吗?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加深对该判断依据的理解。
实验1: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教师:请各小组(事先为各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实验药品与仪器)取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做实验)
教师:大家是不是看到铝丝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析出,紫红色物质是什么呢?对,是铜。说明铝可以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实验2:……
问题:1.
请结合案例,说明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有哪些。正确答案: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有效提问,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请学生自主实验并进行观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③板书直观明确,清晰地展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依据,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
你认为此案例中,该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的不足是什么?正确答案:在此案例中,该教师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实验过程中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
3.
“金属活动性顺序”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类知识在学生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正确答案: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在学生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学习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能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
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能指导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通过化学理论的指导,可以推测一些元素与化合物主要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化学概念,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⑤通过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材料二某版本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2溶解度
课题3溶液的浓度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中有关“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图9-2蔗糖溶解
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如果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只不过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取出蔗糖溶液(或氯化钠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稳定的。
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在上述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图9-3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溶质溶剂现象碘水
碘汽油
高锰酸钾水
高锰酸钾汽油
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要求:1.
谈谈你对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正确答案:本课题介绍的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在课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并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较为科学的、系统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对溶液的理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可以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同时本节课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溶液”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③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答法、讲授法等。
④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内容吧。
【实物展示】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溶液(无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氯化铁溶液(黄色)。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可以由此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根据你们的猜想,这些液体有可能是不同物质溶解在水里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色素溶解在水里的结果。那么,这些液体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溶液。
【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的烧杯三个、药匙。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学生陈述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并总结】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都能溶在水中,食盐、蔗糖在水中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得到液体是蓝色的。同时,可以看到有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
【教师设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使未溶解完全的物质被水溶解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加水、加热等。
【教师总结并投影】实验过程步骤食盐加入水中蔗糖加入水中现象食盐消失在水中蔗糖消失在水中结论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质量关系(完全溶解后)m(食盐)+m(水)=m(食盐水)m(蔗糖)+m(水)=m(蔗糖水)【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上述五种溶液,要求从各个方面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它们的颜色不同、它们都是混合物等。【教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板书】一、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教师设问】在整个溶解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火墙技术》课件
- 《中西建筑艺术差异》课件
- 中班文明小观众课件
- 采购部门报告范文模板
- 墙砖地砖施工合同范本
- 财务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 不同企业总结报告范文
- 毕野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含答案
- 《建设之路的探索》课件
- 第五、六、七单元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规划
- 2024年国家电投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DL-T 2594-2023 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 评价与改进
- 中考专题-瓜豆原理课件
- (完整版)临近营业线施工方案
- 蝶之毒华之锁 中文文字攻略(整理版)
- 心理健康C证面试题
- 中小寿险公司机构分类管理暂行办法2017
- 荷叶圆圆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
- 母猪发情机理与促情要点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