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5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5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5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5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以煤为原料制备一些化工产品的前景又被看好。下图是以烃A为原(江南博哥)料生产人造羊毛的合成路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合成人造羊毛的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B.A生成C属于取代反应

C.A生成D属于取代反应

D.烃A的结构简式为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各物质转化关系可知,A和HCN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A与B反应生成D,C和D反应生成人造羊毛,故D是CH2=CHOOCCH3,C是H2C=CH—CN,逆推可得A是、B是CH3COOH。

CH2=CHOOCCH3与H2C=CH—CN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人造羊毛,A项正确。

与HCN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2C=CH—CN,B项错误。

CH2=CHOOCCH3是由与CH3COOH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C项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乙炔,结构简式为,D项错误。

2.

25℃时,用0.100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0.100moL/L的盐酸和醋酸,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pH=7时,滴定醋酸消耗v(NaOH)等于20mLB.Ⅰ表示的是滴定醋酸的曲线C.v(NaOH)=20mL时,c(Cl-)=c(CH3COO-)D.v(NaOH)=10mL时,醋酸溶液中:c(Na+)>c(CH3COO-)>c(H+)>c(OH-)正确答案:B[解析]:NaOH和CH3COOH等体积混合时恰好生成CH3COONa,CH3COO-水解使溶液呈碱性,若想滴定后溶液为中性,应保证CH3COOH稍过量,则pH=7时,滴定醋酸消耗的V(NaOH)小于20mL,A项错误。

3.

某学生在预习烃类物质时,根据烃的组成和结构将烃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进行学习。该学生运用的思维方法是______。A.比较法B.归纳法C.类比法D.分类法正确答案:D[解析]分类法是指分门别类地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各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或者将所研究的某一对象归类,通过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深刻认识所研究的对象的方法。题干中,学生在预习烃类物质时,根据烃的组成和结构将烃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进行学习,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属于分类法,D项正确。

A项,比较法是指找出比较对象(如化学概念、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比较对象问的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

B项,归纳法是指从实验和观测的事实材料、实验数据出发,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C项,类比法是指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的方法。

4.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

A.使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Fe2+、Mg2+、

B.含有大量的溶液:H+、K+、

C.澄清透明的溶液:Na+、Cu2+、、Cl-

D.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1的溶液:K+、Na+、Cl-、正确答案:C[解析]使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呈酸性,在酸性条件下,会将Fe2+氧化为Fe3+,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

和H+会发生反应生成S和SO2气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

澄清透明不是指溶液无色,且Na+、Cu2+、、Cl-互相都不发生反应,故它们可以在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大量共存,C项正确。

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1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既不能在酸性条件下大量存在,也不能在碱性条件下大量存在,D项错误。

5.

将碲化镉涂在玻璃上可制得“发电玻璃”。碲(Te)位于周期表的第五周期第VIA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原子半径:Te>SB.单质的氧化性:Te>SC.最高正价:Te>SD.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Te>H2S正确答案:A[解析]Te和S都是第VIA族的元素,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Te>S,A项正确。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往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强,非金属性:S>Te,故单质的氧化性:S>Te,B项错误。

Te和S的最高正价均等于族序数,而二者处于同一主族,故最高正价:Te=S,C项错误。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非金属性:S>Te,故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S>H2Te,D项错误。

6.

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布,该教师主要采用的是______。A.宏观表征B.微观表征C.符号表征D.数字表征正确答案:B[解析]化学学科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化学学习中存在着三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宏观表征是指宏观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它主要是指物质所呈现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微观表征是指微观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它主要是指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反应机理等微观领域的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符号表征是指符号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化学中的符号表征主要是指由拉丁文或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题干中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布,主要采用的是微观表征。故本题选B。

7.

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n-CO2水介质电池。电池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电极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放电时,温室气体CO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等,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B.放电时,1molCO2转化为1molHCOOH,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

C.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D.充电时,正极溶液中OH-浓度升高正确答案:D[解析]该电池放电时CO2被还原为HCOOH,说明选择性催化材料电极为正极,金属锌电极为负极。放电时,由图可知,负极Zn转化为,电极方程式为,A项正确。

放电时,正极CO2被还原为HCOOH,电极方程式为,1molCO2转化为1molHCOOH,转移电子数为2mol,B项正确。

充电时,阴极电极方程式为,阳极电极方程式为4OH--4e-O2↑+2H2O,电极总反应方程式为,C项正确,D项错误。

8.

某教师在讲授“硝酸的性质”的时候,让学生先复习已学过的硫酸的化学性质,然后指出“硝酸和硫酸一样,是某种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与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以此来导入新课。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______。A.社会导入B.旧知导入C.直接导入D.直观导入正确答案:B[解析]旧知导入是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为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题干中,教师以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采用的导入方法是旧知导入,B项正确。

A项,社会导入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或是以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联想,引发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C项,直接导入,俗称“开门见山”。它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以简洁、明确的讲述或设问直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D项,直观导入是教师借助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实验或放映幻灯片、录像等手段来导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式。

9.

下列对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______。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了解探究硫酸强氧化性的方法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与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答案:C[解析]A、D两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B项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故本题选C。

10.

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的核外运动状况,在课堂上播放了有关电子在原子的核外运动的微观动画。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A.实验法B.讲授法C.谈话法D.演示法正确答案:D[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运用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微观动画属于现代化视听手段的一种,因此题干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属于演示法,D项正确。

A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化学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通过观察研究实验现象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B项,讲授法是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化学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

C项,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问的交谈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11.

下列关于行动研究法与一般研究法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的规律,检验理论B.一般研究法的研究目的是获得直接运用于小范围情景的知识,改进教学C.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结果应具有普遍性D.行动研究法以本校、本班学生或教师为研究对象正确答案:D[解析]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境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目的是获得直接运用于小范围情景的知识,改进教学,A项错误。

一般研究法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的规律,检验理论,B项错误。

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所研究的情境中;一般研究法的研究结果应具有普遍性,C项错误。

行动研究法以本校、本班学生或教师为研究对象,D项正确。

12.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______。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正确答案:D[解析]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故本题选D。

13.

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答案:B[解析]学习策略是指适用于特定化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学习策略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操作层次、抽象层次);②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③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策略;④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故本题选B。

14.

下列说法中,与化学教学理念相符的是______。

①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化学专业知识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③化学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选拔化学专业人才做准备

④化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

⑤化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

⑥化学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A.①②③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正确答案:B[解析]化学教学的理念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③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④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⑤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⑥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故本题选B。

15.

下列有关物质的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A用铂丝蘸取某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待测试液中一定含有钾元素,可能含有钠元素B向某无色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某气体后,溶液褪色该气体一定含有SO2D向足量NaOH溶液中滴加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FeCl3液产生红色沉淀Fe(OH)3的溶解度大于Mg(OH)2的溶解度A.AB.BC.CD.D正确答案:A[解析]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的火焰呈紫色,说明待测试液中一定含有钾元素,因为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而蓝色钴玻璃可以滤去黄色,故无法确定待测试液中是否含有钠元素。因此,待测试液中一定含有钾元素,可能含钠元素,A项正确。

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可能为硅酸,也可能为氢氧化铝,故原溶液中可能含有或,B项错误。

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某气体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与品红溶液结合生成了无色物质,或该气体溶于水具有强氧化性,则该气体可能为SO2或Cl2等,C项错误。

NaOH溶液过量,与氯化镁、氯化铁均发生沉淀的生成反应,而不是转化,故不能比较Fe(OH)3、Mg(OH)2的溶解度大小,D项错误。

16.

下列分子的价电子模型(VSEPR模型)和分子模型相同的是______。A.CO2B.NH3C.H2OD.SO2正确答案:A[解析]CO2分子中每个O原子和C原子形成2个共用电子对,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σ键个数+孤电子对个数=2+×(4-2×2)=2,VSEPR模型为直线形;不含孤电子对,故其空间构型为直线形,、VSEPR模型与分子模型一致,A项正确。

NH3分子中N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5-3×1)=4,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含有1个孤电子对,故其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VSEPR模型与分子模型不一致,B项错误。

H2O分子中O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2+×(6-2×1)=4,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含有2个孤电子对,故其空间构型为V形,VSEPR模型与分子模型不一致,C项错误。

SO2分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2+×(6-2×2)=3,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含有1个孤电子对,故其空间构型为V形,VSEPR模型与分子模型不一致,D项错误。

1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______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A.知识与技能目标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正确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四个方面给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建议:①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②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③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故本题选B。

18.

科学家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先后提出了“西瓜化”“行星式”“电子云式”等原子模型。科学家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______。A.假说法B.建模法C.三重表征法D.归纳法正确答案:B[解析]化学建模法是在已获得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例如,科学家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先后提出“西瓜化”“行星式”“电子云式”等原子模型,运用的方法就是建模法,B项正确。

A项,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是指主体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C项,三重表征法是指运用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的方法,运用三重表征法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

D项,归纳法是从个别化学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化学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或化学推理形式。

19.

下列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A.李老师在课堂中提出“Na2O2和Na2O有什么不同点”的问题后,立即请学生站起来回答B.孙老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总是给予“好”或者“不对”这样的反馈C.张老师经常叫一些主动回答问题或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他认为这样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D.王老师在课堂中总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当给予点拨正确答案:D[解析]化学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①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若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会很深刻,问题也不会探讨得很彻底,因此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A项中李老师的做法错误。

②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适当、科学的反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有一定的反馈,不能只是“好”“不错”或者“不对”等。另外,教师需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有所提炼,并从中挖掘出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或者通过继续追问,澄清学生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B项中孙老师的做法错误。

③设计促使所有学生参与的问题回答模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能仅关照个别学生,教师要注重设计课堂回答模式,鼓励所有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C项中张老师的做法错误。

④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创建一定的课堂文化,比如互相尊重、学会倾听。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沟通,并要求学生间学会相互尊重与倾听。D项中王老师的做法正确。

20.

在中学阶段,下列反应能一步实现的是______。A.Al2O3→Al(OH)3B.NaNO3→NaClC.MgO→MgCl2D.CaCO3→Na2CO3正确答案:C[解析]常见的将Al2O3转化为Al(OH)3的方法是先让Al2O3和酸反应转化为AlCl3,然后再让AlCl3与弱碱反应以制得Al(OH)3,酸以HCl、碱以NH3·H2O为例,由Al2O3转化为Al(OH)3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不可一步实现,A项错误。

由NaNO3转化为NaCl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NaNO3与KCl混合配成溶液,然后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析出KNO3,则剩下溶液里的主要成分就是NaCl,所以不可一步实现,B项错误。

由MgO转化为MgCl2可以采用将MgO粉末放入HCl溶液中的方法,可以一步实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项正确。

由CaCO3转化为Na2CO3在中学阶段可以采用先让CaCO3与HCl反应生成CO2,然后再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以制得Na2CO3的方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少量)+2NaOHNa2CO3+H2O,所以不可一步实现,D项错误。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化学实验。这里的化学实验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是为化学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化学教学实验”。

问题:1.

简述“化学教学实验”和“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概念。正确答案:“化学教学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试剂、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化学教学实验通常也简称为“化学实验”,它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化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2.

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化学教学实验”和“化学实验教学”。正确答案:在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运用以下3个对比实验来进行教学:①向醋酸溶液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②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溶液也变红;③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通入CO2,石蕊不变色。

通过这3个实验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对实验②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②③是3个化学教学实验,既可以设计成“演示实验”,也可以设计成“学生实验”。将这3个实验置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并围绕有关的化学实验现象,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理解c0,可以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的教学目的,这些活动就是化学实验教学。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传统的作业模式强调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达到预期目的。传统的作业是专制的、封闭的、独立的,是反复僵化的思维训练,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疲惫和对知识的麻木。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限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内容的日益丰富,传统单一的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注重对教法和学法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作业的改革。教学中应使学生自觉地去做作业,把作业当成一种乐趣。

问题:3.

设计一个“生活式作业”的例子并简述其意义。正确答案:“生活式作业”的例子: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后,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中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价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金属废弃物提出建议。

意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作业的内容真实鲜活,贴近现实生活,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究的感觉。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转变方法到转变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

设计一个“实验式作业”的例子并简述其意义。正确答案:“实验式作业”的例子:学完“常见的酸和碱”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把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加入浓盐酸,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几次。设问:

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反复多次出现的原理。

③自己在家中用食醋代替浓盐酸试一试(先放鸡蛋后加入食醋),观察实验现象,并与浓盐酸和鸡蛋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意义:选择这样生动活泼、能诱发兴趣的作业,会使做作业成为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入迷,主动寻找作业做。通过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盐水和糖水混合后仍然是溶液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解题结果】参加测验的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所示。选项ABCD比例17.3%9.2%45.4%28.1%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正确答案:C。

2.

试对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正确答案: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乙醇等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们是纯净物,不是溶液,A项错误。学生错选该项的原因可能是误认为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项错误。学生错选该项的原因可能是误认为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盐水和糖水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但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C项正确。

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里一定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不一定不能溶解其他物质,D项错误。学生错选该项的原因可能是不能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误认为溶液饱和后,就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3.

在进行“溶液”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学生可能产生哪些误区?正确答案:学生在学习“溶液”这一知识点时常会出现如下误区。

①误认为溶液是由一种溶剂、一种溶质组成的。事实上,组成溶液的溶剂是一种,但组成溶液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以上。例如,将糖和食盐都放在水中,得到混合溶液。

②误认为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事实上,有很多溶液都是有颜色的。例如,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③误认为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有些均一、稳定的液体是纯净物,因而不属于溶液。例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④误认为不饱和溶液为稀溶液,饱和溶液一定为浓溶液。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浓与稀是从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⑤误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事实上,描述饱和溶液时应指明“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NaCl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NaCl,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开展“对‘铁生锈原因’的实验探究”教学时的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中展示的资料:我国每年因钢铁生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并进行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

【提出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与空气接触;②与水蒸气接触;③与空气和水蒸气共同接触。

【对假设进行推断】如果是原因①,那么,铁能够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是原因②,那么,铁能够跟水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是原因③,那么,铁能够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同时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验证】实验1: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用橡胶管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实验2: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实验3: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的铁钉都未生锈;而实验3中的铁钉却生锈了。

【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在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生锈;而当铁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才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交流与应用】(1)根据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主要成分是Fe2O3)及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Fe3O4的实验,讨论和交流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结果的影响。

(2)根据铁生锈的原因,提出一些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问题:1.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模式有几种?该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正确答案: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模式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模式二: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该案例中,教师采取了模式二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2.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正确答案:为了保证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儿点。

①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实验探究对于化学科学探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实验探究是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实验探究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加以认识。

②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当注意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物质及其变化、科技成就和化学史实等各种素材;另一方面还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实物、模型、图表、实验等,充分发挥素材的教学价值,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目的。

③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应当紧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来进行,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学习化学教学内容,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

请根据不同原理,提出两条防止铁生锈的合理措施。正确答案:①隔离空气原理。给铁表面涂上油漆,可以使铁表面与空气隔开,避免铁被氧化,进而生锈。

②电化学原理。在铁表面镀锌,一方面可以隔开空气,另一方面如果涂层破坏,由于锌比较活泼,故会被优先腐蚀,进而可以保护铁不被腐蚀。(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化学式与化合价”的课程标准为“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化学式与化合价”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空气、氧气、物质的构成、水等相关知识。

要求:1.

简要分析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价值。正确答案: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能初步运用;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意义;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③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等。

④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小测试】书写下列元素的符号(教师口述元素名称,由学生板演)。

H、He、O、N、S、P、C、Cl、Na、Mg、Al、K、Ca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应该怎样表示呢?前面我们用物质的名称来表示,这很难确切地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而用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式的知识。

环节二:讲授新课

【教师设问】物质的名称很难确切地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分子的组成。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它为学习和研究带来了方便。那么,化学式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呢?

【板书】一、化学式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引导】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如水的化学式为H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