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科学家发现生物体中的多种物质在实施其功能时,总是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中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该骨架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B.沃森和克里克通过观察威尔金斯等科学家提供的DNA衍射图谱,推算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C.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NA分子外侧交替排列的核糖和磷酸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贯穿于其中的蛋白质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B.群落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都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各种群关系和边界范围等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下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激素①只作用于垂体B.激素③只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4.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C.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5.下列有关糖类、脂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二糖和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脂质分子中氢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氧的含量更多C.蛋白质和磷脂是构成一切生物都必不可少的物质D.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6.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西黄生态系统碳量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73025605330470440幼龄146032404310360390*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C.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7.下图为北美某湿地草原泽鵟种群数量与田鼠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DDT(一种农药)处理时间。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C.1964年到1969年间田鼠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D.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的影响8.(10分)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酸奶B.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C.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D.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二、非选择题9.(10分)浙江安吉的余村坚定践行从“靠山吃矿”走向“养山富山”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典范。请回答下列问题:(1)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2)余村践行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质上是群落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通过治理,矿山变为青山,说明人类活动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竹海中毛竹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逃时,会前肢撑地,后腿蹬地,并露出锋利的门齿,发出警告声,借以躲避猎捕,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证明,余村人“养山富山”之路使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它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对延缓细胞衰老有重要作用(1)对哺乳动物而言,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细胞核会表现出___________的特征。(1)研究发现,衰老细胞中NAD+的含量明显降低。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细胞的___________(填场所)中可通过有氧呼吸将NAD+转化成NADH。NAMPT是NAD+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其可决定代谢中NAD+的水平。为探究细胞衰老与NAMPT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选取了两组健康的小鼠,甲组注射___________补充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发现甲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1.8年,乙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1.4年;且与乙组相比较,甲组小鼠的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等处均检测出了高水平的NAD+。由此推测NAMPT延缓细胞衰老的机制是___________。(3)NAMPT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___________。NAMPT在血液中运输时需包裹在囊泡中,若脱去囊泡则会失去活性。试推测NAMPT在血液中运输时脱掉囊泡会失去活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11.(14分)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该草原生长着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判断理由是_____。(2)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为________,鹰和蛇的种间关系为___。不能选用样方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原因是鼠____。有人认为鼠以绿色植物为食,还在草原上打洞,会破坏草原,故应该将其彻底消灭,请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不可以彻底消灭鼠的原因:___________(3)草原上的植物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草原上的长河落日、西风烈马与草原的翠绿草色相映成趣,吸引了很多人来游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价值。(4)在草原放牧过程中,一定要适当控制兔、鼠、蝗虫的数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么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12.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之一。白天有各种蝶类、蜂类和蝇类活动,而到晚上只能看到夜蛾类和螟蛾类昆虫,这是群落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该群落_______复杂,抵御外力干扰的能力强。该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最终平衡状态,此时群落称为____________。(2)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级数目多,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_____越少。可用________来表示各营养级之间的个体数量关系,通过计算动物的_______,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3)南方的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实现了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作为桑树的肥料回到桑园。这主要体现了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技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是以碳链骨架组成的小分子,因此蛋白质、核酸、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网格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功能。【详解】A、真核细胞内部的蛋白纤维构成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功能,A错误;B、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B正确;C、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NA分子外侧交替排列的脱氧核糖和磷酸,C错误;D、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C【解析】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详解】A、大部分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避免了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C、种群的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C错误;D、各种群关系和边界范围等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正确。故选C。3、B【解析】

A.激素①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项正确;B.激素③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包括下丘脑和垂体,B项错误;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与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项正确;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进而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D项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C【解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曲线Ⅱ和Ⅲ的自变量为CO2浓度不同,因此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曲线Ⅰ和Ⅱ的自变量为温度不同,所以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Ⅲ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错误;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正确。【点睛】图中涉及自变量较多,可依题意分别明辨曲线Ⅰ和Ⅱ的自变量为温度、曲线Ⅱ和Ⅲ的自变量为CO2浓度等。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围绕“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5、D【解析】

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2、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各自基本的组成单位形成的多聚体【详解】A、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蔗糖、乳糖,其中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因此,组成二糖的单体不都是葡萄糖,A错误;B、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这也是脂肪作为储能物质的原因之一,B错误;C、磷脂是构成细胞内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但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对于此类生物磷脂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C错误;D、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D正确。故选D。6、C【解析】

表格表示的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的结果,其中生产者活生物量老龄远远大于幼龄,其他的四个指标差距较小。【详解】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B、已知净初级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因此表格数据显示,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B正确;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C错误;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正确。故选C。7、C【解析】

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详解】A、由分析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B、互利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图中曲线变化不同步,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C、1964年到1966年间,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1966年到1969年间,田鼠种群数量大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D、由图可知,DDT的喷洒后,草原泽鵟种群数量骤降,且难以恢复,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的影响,D正确。故选C。【点睛】答题关键在于识别种间关系曲线图和数据分析,明确捕食关系曲线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互利共生关系曲线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8、B【解析】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果酒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因此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该范围内。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杆菌,属于好氧型微生物,生长是最适温度为30~35℃,因此发酵时控制在该温度范围内,利用发酵的果酒通入氧气和升高温度可以进行果醋的发酵,酒精发酵为乙酸。2、制作泡菜和酸奶的过程中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因此发酵过程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厌氧的条件,利用乳酸菌的发酵。【详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正确;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繁殖,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酵母菌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8~25℃,因此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C正确;D、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直接和间接(次生)演替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份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详解】(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属于直接价值;(2)退矿还林属于群落此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毛竹属于生产者,它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逃时会表现出一系列行为,该实例涉及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说明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养山富山”使生物多样性增加,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点睛】本题考查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结合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能力,需要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刨除多于的修饰词语,找出问题实际考查的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10、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NAMPTNAMPT通过促进NAD+的合成来延缓细胞衰老胞吐血液中的pH等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解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1)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1)对哺乳动物而言,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1)哺乳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会将NAD+转化成NAD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要探究细胞衰老与NAMPT之间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是否注射NAMPT,因变量是小鼠的平均寿命,两组健康的小鼠,甲组注射NAMPT补充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发现甲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1.8年,乙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1.4年;且与乙组相比较,甲组小鼠的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等处均检测出了高水平的NAD+。由此推测NAMPT通过促进NAD+的合成来延缓细胞衰老。(3)NAMPT是大分子物质,其合成后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NAMPT在血液中运输时需包裹在囊泡中,若脱去囊泡则会失去活性。可能是血液中的pH等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导致NAMPT在血液中运输时脱掉囊泡会失去活性。【点睛】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产生NADH,第三阶段消耗NADH。11、不能种群由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而这些绿色植物不属于同一物种鹰捕食和竞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彻底消灭鼠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持间接价值和直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1)种群由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草原上生长的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2)分析图中食物网可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鹰;图中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