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联盟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联盟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联盟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联盟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联盟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联盟)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并与其中的七国诸侯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不久,周惠王死,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这反映出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周王室开始衰微C.传统体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遭到破坏2.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A.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北美洲工业化的环境比非洲显得更优越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3.一本《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录包括:“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下面对此书的认识哪一个最准确A.这是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对世界地理的看法B.这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描述C.这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分类D.这是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4.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体裁特征是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5.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6.谈及罗马人的法律,有学者认为,罗马人民一方面使用它自己的法律,另一方面使用一切人所共有的法。“自己的法律”指的是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7.城隍是道教神话中的城市守护神。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甚至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由此可知,唐代A.城市经济日益发达 B.地方官员全都迷信鬼神C.道教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8.史学家们重视地理研究的主要原因是A.探寻自然与文明关系 B.寻找事件发生的因果C.探讨早期的价值观念 D.展现历史的发展进程9.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10.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A.资产阶级控制大众传媒业发展B.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C.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D.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弱化11.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C.传统教育的崛起 D.更好地传播神学12.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机构应该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13.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刚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①官方接触②民间交往③事实建交④正式建交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14.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覆灭C.中华民国成立 D.颁布首部宪法1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16.1913年,熊希龄在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时宣布:“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劝之责而已。”这一举措A.有助于民间资本的发展 B.打破了官僚资本的垄断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确保了政府的经济收入17.明中后期,河南地区棉农种植的棉花,除满足自身需要及供给本地棉纺织业外,还有大批被输往江南,供应松江、苏州等地的棉纺织业,因而钟化民认为“中州地区所产棉花虽然数量很大,却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A.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B.自然经济日趋瓦解C.长途贸易较为兴盛 D.经济分工更加细化18.《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19.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该技术有助于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20.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正式出版。在该书中,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视工商为牟利之贱业,“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郑观应意在A.批判重农抑商政策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D.颠覆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21.下边是1894年和1913年中国民族企业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A.民族资本成为在华资本主体 B.清廷极力推动近代企业发展C.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异变 D.资产阶级改良必然走向革命22.据统计,1940年与1926—1927年相比,苏联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了5.5倍,而农产品价格却只提高2.32倍。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B.新经济政策实施成效显著C.苏联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 D.卫国战争造成粮食的短缺23.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24.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A.成为“海上马车夫”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开辟新航路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25.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26.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B.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D.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27.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它们所揭示的共同问题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大国之间结盟威胁和平D.冷战局面的形成28.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敕令:“在每个星期天和圣日,除少数例外者,凡六岁和六岁以上者,每人都应戴一顶完全在英国织造的帽子,如有违犯,每次罚款3.4便士。”此命令折射的政策是A.重商主义 B.殖民扩张 C.自由贸易 D.闭关锁国29.“年以后,“新帝国主义”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殖民地可以作为数量日渐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场。”引文空格处应填入A.1776 B.1840 C.1870 D.191430.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全球已愈来愈联系为一个整体,中国人的世界意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北京设立使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于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两个时代中国与世界融合的程度不同,毛泽东时代中国与世界隔离较久,邓小平时代加速融入世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材料二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材料三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表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据材料“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其中的七国诸侯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正确;材料未反映诸侯的斗争,A排除;‘开始’的材料不能体现,B排除;材料不仅反映了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而且还反映了分封制也遭到了破坏,不全面,D排除。故选C。2、B【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美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能够很好地借助工业革命来实现工业化。而这一时期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还处于殖民状态,没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工业革命的影响很小,体现出了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B正确;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发展工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环境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自然条件,排除D。3、C【解析】

材料中的“中国本部、满洲”是作为两个国家出现的,所以可以推断是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导下的设想,将中国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建立满洲国。故C正确;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没有侵略中国的意图,排除A;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也不存在对中国侵略的意图,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被打败,不存在“满洲国”,排除D。故选C。4、C【解析】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以年代为中心,故C正确。5、C【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赋税,允许百姓铸钱、冶铁和煮盐,这一政策有利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故D项说法错误。6、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属于“自己的法律”,故B项正确;习惯法并不是成文的法律形式,排除A项;自然法属于罗马法精神,并非法律形式,排除C项;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内的罗马人与非罗马人,排除D项。故选B。7、A【解析】

材料表明城市守护神在唐代地位逐渐上升,意味着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表明城市经济日益发达。A正确;地方官员全都迷信鬼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唐朝时儒家思想是文化的主流思想,C排除;城隍地位的上升不代表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排除。故选A。8、A【解析】

地理环境会影响文明,如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史学家们重视地理研究的主要原因是探寻自然与文明关系,A正确;并非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与地理环境存在因果联系,排除B;地理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早期社会价值观念,排除C;地理环境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从地理环境角度不能细致展现历史发展进程,排除D。9、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齐鲁的历史都源于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说法错误,称“鲁”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而不是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0、B【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产品日益增多,广告有利于拓展商品销路,打开商品市场,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未反映大众传媒受到资产阶级的控制,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项,材料反映以报纸、杂志的传播为基础的广告业发展迅速,体现了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的加强,故排除。11、B【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的:中世纪欧洲、根本原因,即可解题。中世纪的欧洲的城市经济有所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世俗的力量。其他的说法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方面的。故B正确。考点: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详解】12、A【解析】

材料是对元朝一省二院制的描述,据此可以推出①处的机构是中书省,A正确;元朝时期门下省和尚书省的机构被取消,BC排除;政事堂不属于机构,属于宰相的办公场所,D排除。故选A。13、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交往”指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官方接触”指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事实建交”指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建交”指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②①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14、C【解析】

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因此孙中山有此感慨,选项C正确;辛亥革命爆发时间是1911年,排除A;清朝覆灭与“创举”不符,排除B;颁布首部宪法和“变局”不符,排除D。1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6、A【解析】

依据材料“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劝之责而已”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这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B排除;该措施与抵制外国资本无关,C排除;材料主要表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放手,而不是政府收入问题,D排除。故选A。17、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中后期,棉花等农作物开始面向市场,说明的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A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排除;长途贸易兴盛的说法不符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排除;材料与经济分工细化无关,D排除。故选A。18、B【解析】材料中解释了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显然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正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基础,不是分封制,A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19、D【解析】题干中所叙述的是中国在冶铁技术上的提高,没有对西方科技进行阐释,更得不出来打破西方科技垄断,故A项排除;依据“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可得出会提高冶炼的质量,与规模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冶炼技术,无法看出农业技术革命,故C项排除;“活塞式鼓风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金属的质量,似的金属工具进一步得到推广,故D项正确。点晴:解题时紧扣“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结合冶炼技术的提高,冶炼的质量不断提高,得出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20、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郑观应的思想主张置于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通过“护商”“兴商”来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题目所问为目的,而A项是途径不是目的,排除;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思想有着原则上的区别,B项错误,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1、C【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并未成为主体,A选项错误;此时期清政府只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非极力推动近代企业发展,B选项错误;

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22、A【解析】

苏联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来越大,这说明农业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牺牲,选项A正确;1940年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B;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选项C排除;此时卫国战争尚未开始,排除D。23、B【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2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提取信息“16世纪”“葡萄牙”,据此可以排除A、B、D,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海上马车夫”指的是荷兰,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垄断欧亚之间贸易及处于欧洲贸易中心的表述均不合葡萄牙的史实,而其只是率先开辟新航路,故选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名师点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及由此引发的“寻金热”。③直接原因:转口贸易及高额利润的刺激,寻求与东方直接贸易的途径。④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的需要。⑤宗教因素:基督教会向外传教的需要。⑥社会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天文、地理知识进步;⑦目的:满足欧洲和亚洲的直接贸易、开辟市场和寻找廉价工业原料产地的需要。25、C【解析】

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26、B【解析】

根据题干“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可知太平天国时期,传统科举规则与内容被打破,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士人对太平天国科举政策的支持,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天主教教义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普及,排除。27、C【解析】图片显示两大军事集团对峙、轴心国和“铁幕”说明大国之间的结盟威胁着世界和平,C正确;A、B和D只是反映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28、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伊丽莎白一世要求六岁以上儿童必须戴一顶完全在英国织造的帽子,这符合当时英王提出的重商主义思想,因为重商主义是指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和发展对外贸易,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故答案为A;BCD的政策均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29、C【解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与时时间相符的是1870年以后,故C项正确,排除AB项;D项的时间在之这后,不符合题意,排除。30、D【解析】

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照顾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贫雇农少征,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累进最高率,第十二等后不管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折合的富力有多高,也不再追加增收税,对富者有利,保障了他们的财产所有权,目的是调动地主、富农一致抗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说法错误;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C与材料不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认识: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原因: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2)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过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3)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国内左倾错误发展。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理念从材料一中““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三小问从地理环境、经济模式以及政治心理的角度组织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信息去概括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晚晴政局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