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意味着列宁A.对外政策的重心发生改变 B.正式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明确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D.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2.地图可以反映政治形势,如图是某时期的一幅世界地图这可以凸显出20世纪A.50年代两大阵营的形成B.60年代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C.70年代南北对话的启动D.80年代第三世界的迅速壮大3.如表甲、乙二人对史料的不同解读说明A.文献史料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解释要以事实为依据C.人们无法了解事实原貌 D.历史解释受价值立场影响4.“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A.依法治国 B.尊儒抑法 C.儒法并用 D.儒表法里5.南宋士大夫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该言论反映了A.从汉代到唐代一直实行均田制B.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职能已经转化C.宋代土地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D.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买卖6.相传,7世纪初期,某人在山洞沉思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你应该奉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自此他便以天启警告者的身份开始宣传,进而创立A.佛教 B.婆罗门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7.图中《大豆过江》诗云:“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这种现象有可能发生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8.如图创作于武昌起义后,作者有意将“国”字写成了“囻”,这一现象常见于当时的传单、标语和报刊等,说明那时已渐入人心的观念应首推A.体恤民情 B.民族团结 C.民主共和 D.民风变易9.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10.在雅典,每个公民同时是家庭、胞族、部落和城邦的一员,这此组织无不属于宗教团体,加入其中也就意味着加入了公共的宗教,具有了公民的身份和资格,从而“在公民和外邦人之间建立了道深的而且不可变更的区别”。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权具有排他性 B.宗教阻碍民主发展C.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D.民主政治出现危机11.《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如乾、坤两卦,象征“刚健”与“柔顺”的对立转化;在一卦的具体爻象中,各卦的上爻多喻物极必反的意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哲学思维的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2.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民族主义论》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13.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14.1946年1月,《申报》登载了一则律师陈庆丰代表余桂林、钱毓娥声明协议离婚的启事:“我俩结婚已逾五载,以双方意志不恰,难偕白首,两方愿协议离婚。以后男婚女嫁,各听自由,互不干涉,除已立据各执外,再委登报声明等语。”据此可知,这时的上海A.传统婚姻观念已经消除 B.政府保护个人民主权利C.男女社会地位实现平等 D.民众自由法治意识增强15.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16.北宋在科场考试中,命题并不以儒者为限,多杂出老庄之书,且在思想、学术、文学及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正统发生动摇 B.道家思想成为主流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 D.理学不受政府重视17.柏拉图指出,“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尊重权威已经在群众中消失了,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这表明当时雅典城邦A.人文主义精神过于凸显B.政府管理处于失控状态C.公民参政热情日渐增强D.道德沦丧摧残了民主制18.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19.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业开始蓬勃发展B.“尊孔复古”逆流受到批判C.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D.“文学革命”的影响力扩大20.1720—1721年,英国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进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这说明A.工业革命初见成效 B.国王真正统而不治C.国内外市场刺激纺织业变革 D.新技术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21.民国初年,民族工商业向资本集团化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大的公司集团。如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荣宗敬、荣德生的荣氏企业等在民初都已发展为规模庞大的公司集团。这些集团的成立A.表明民族工商业经营环境根本改善B.有效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C.得益于当时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护D.是应对军阀混战的自保举措22.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2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有如下规定:“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D.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24.1964年,新中国邮电部发行编号为特66的邮票《知识青年在农村》,分别表现知青在农村收获、种植、学习,科研的场景:该邮票A.客观反映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B.表明农村已初步改变落后的局面C.记录现象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D.意在宣传知青建设农村的新风貌25.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河工合拢堵口的治河方法等许多平民百姓的科技创造,得益于用笔记体裁书写的科学巨著流传下来。该著作是A.《梦溪笔谈》 B.《同文算指》C.《几何原本》 D.《泰西水法》2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写道:“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还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邓小平坚持“主权问题不能讨论”的实质是坚持A.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B.“一国两制”方针不能动摇C.谈判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惟一途径D.武力收回香港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选择2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28.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 B.人口的大量迁移C.统治者的有力措施 D.稳定的社会环境2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30.明朝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太仓城中,有许多男子靠操轧花生活。温州地区,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这种现象表明A.传统社会分工变化 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C.工商市镇普遍兴起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2月9日,英国的和平主义者便在牛津大学俱乐部举行了“本议院决不为它的国王和国家而战”的模拟辩论会,通过了“决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1933年3月,伦敦召开英国全国反战大会,出席的代表达1500多人,他们代表各工会、合作社、独立工党、大学生协会和共产党。与此同时,一些政治家也持和平主义态度。1935年夏,组织了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1150万人参加了投票。从投票结果看,在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纳粹德国正大肆扩军备战的情况下。英国的和平主义者和公众舆论的绝大多数仍然坚决支持国联的裁军活动,尽管也有一半以上的投票者赞成必要时以军事手段对国联谴责的某个侵略者实行制裁,这是相当矛盾的。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回英国时受到了盛大而热情的欢迎。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恐惧战争的和平主义情结和对《慕尼黑协定》的支持。——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运动给后人的重要启示。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虽显赫一时但瞬间便悠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启蒙思想家们大都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的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为、整合。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33.材料1913年4月,北洋政府为筹措财政经费,与法国、英国、俄国、德国、日本等五国银行团签署《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合同规定,中国政府向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锡,以盐税收入作为担保。为控制中国的盐税主权,五国银行团也强烈要求北洋政府改革盐税管理体制,增加盐税收入。在五国银行团的干预和操纵下,北洋政府建立了一套独立的盐务稽核系,负责盐税的救支管理和审核。为了规范统盐税的税率税目,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盐税条例》、《修正盐税条例》,将税率上调为每百斤3元,同时北洋政府根据之前頻布的《度量法》,将盐称重的工具改为司马科,规定16两为1斤,并明确禁止以其他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政府还从食盐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着力完善盐务管理制度,又先后须布了多项食盐缉私法律,以此建立健全食盐私制度。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北洋军陷入分裂,军间混战不断兴起,盐税体制改革逐渐陷入停顿。——摘编自岳瑾明《民国初期北洋政府盐税体制改革浅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时期盐税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袁世凯时期盐税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据列宁的分析,把矿租让给资本家开发的主动权在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这意味着列宁认识到即将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国家和私人资本主义的结合,要利用资本家的作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选项正确;在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同意租矿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不能说明列宁改变了对外政策,A选项错误;只是在积极分子大会上讲到利用外国资本家发展经济,准备推行新经济政策,不能说明正式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选项错误;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明确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不符,C选项错误。2、B【解析】

地图中信息反映的政治形势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约”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华约”两大军事对峙集团的国家组成及分布形势,故B与材料相符;两大阵营对峙初步形成于二战结束后,A说法不准确;C、D与材料无关。【点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政治形式”,考查的是学生对20世纪两大阵营对峙的特点及时间的掌握,1955年华约的建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3、D【解析】

材料表明对刘濞的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依据甲乙两人的解读来看,甲是站在统治者的方面来看的,而乙是站在人民角度来看的,表明历史解释受价值立场影响。D正确;材料反映的价值立场对史料解读的影响,而不是史料本身的确定与否,A错误;历史解释要以事实为依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们可以通过史料记载、文物的出土等来了解历史史实,人们无法了解事实原貌的说法过于偏激,C错误。故选D。4、C【解析】

材料中认为“仁义礼制”是治国之本,刑罚是治国之辅,二者相辅相成。故C正确;依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A;材料中是儒法并用,不是尊儒抑法,也不是儒表法里,排除B和D。故选C。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均田制时期,政府的职能之一是分配土地;现今土地私自买卖,政府为土地买卖提供契约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政府职能发生变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6、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世纪初期,穆罕默德以先知身份,创立并开始传播伊斯兰教,D选项正确;佛教、婆罗门教和基督教,均在此前已经诞生,ABC三选项不符合题意。7、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的显著标志是浮夸风。结合材料“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国民经济恢复无关,A选项排除。文革时期的核心是阶级斗争,C选项排除。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选项排除。8、C【解析】

将“国”字写成了“囻”,体现出民主的思想。“这一现象常见于当时的传单、标语和报刊等”表明武昌起义后的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正确;体恤民情不符合辛亥革命后主流思想,排除A;当时主要是民主共和,不是民族团结,也不是民风变化的问题,排除B和D。故选C。9、B【解析】

依据材料“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不是民族差异的消失;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获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不是均衡发展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雅典利用宗教在公民和外邦人之间建立了一道深的而且不可变更的区别,外邦移民不属于宗教团体,不具有公民身份,以此来限制或排斥外邦移民,故A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雅典公民的宗教身份与外邦人的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公民权的区别,与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参政议政没有关系,故BCD错误。11、D【解析】

材料“对立转化”“物极必反的意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D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关于祸福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故D符合题意;A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强调仁的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B是法家学派的观点,强调改革变法,故B不符合题意;C是墨家的观点,强调兼爱,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二十世纪初...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即可说明当时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故C正确。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详解】13、D【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根据材料“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可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A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选项排除。14、D【解析】

“意志不恰”“协议离婚”“各听自由,互不干涉”体现了自由意识,“律师”立据各执体现了法治观念,故选D项;材料只是提供了一个案例,无法反映传统婚姻观念和男女社会地位的整体状况,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协议离婚”“各听自由,互不干涉”“律师”分析解答。15、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6、C【解析】

北宋科考命题不以儒者为限,多杂出老庄之书,且在思想、学术、文学及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说明当时学术氛围较为宽松,C正确;宋代在主流意识上依然是儒学为正统,地位并未动摇,A、B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理学的态度,排除D。17、A【解析】

根据材料“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可知,雅典城邦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强调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使人文主义精神凸显,故选择A选项;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人文主义的凸显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政治管理,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公民的参政热情进行对比,无法比较是否日益高涨,故排除C选项;材料主旨是雅典公民蔑视权威,不懂得服从,这不属于道德沦丧,故排除D选项。18、D【解析】

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19、D【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尊孔复古”逆流受到批判,排除B;C中“完全取代”太绝对,排除;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胡适是提倡新文学的代表。材料中胡适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写作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影响,故选D。20、C【解析】

据材料“1720—1721年”“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等信息可知,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使生产者加快速度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纺织业技术的变革,故C选项正确;这时期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统而不治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新技术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21、C【解析】

民国初年,民族工商业公司集团能够建立与民国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C项正确;民族工商业经营环境并未根本改善,这主要是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现象与军阀割据混战无关,D项错误。故选C。22、D【解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要求干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就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人才的表现,故D正确。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错。材料是提到要求干部阅读书籍而非民众,故C错。23、A【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的相关要求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这一规定不是保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时发展到成熟阶段,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决定物品归属的法律方式,排除D项。【点睛】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如《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24、D【解析】

邮电部发行编号为特66的邮票内容,表现知青在农村收获、种植、学习,科研的场景,可见其意在宣传知青建设农村的新风貌,D正确;1964年“文革”尚未开始,排除A;农村初步改变落后局面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1964年农村生产关系尚未发生变革,排除C。25、A【解析】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故答案为A项;明代李之藻、利玛窦编译的《同文算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欧洲笔算的著作,排除B项;《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近代被翻译到中国,排除C项;《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排除D项。26、A【解析】

中英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邓小平坚持“主权问题不能讨论”的实质是坚持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A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谈判的方法均不是收回香港过程中“主权问题”的实质,BC两项错误;武力收回香港不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选择,D项错误。27、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历了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文学世俗化的倾向,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的体现,故B正确;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错误;文学作品的演变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故C错误;儒家地位逐步提高和文学作品的演变也无关系,故D错误。28、B【解析】

图片反映北方人口南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得益于北民南迁为南方开发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故B不符合题意;图片无法反映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无法反映统治者的有力措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9、C【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迫令放足,正是材料广告的体现,故C正确;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最早”,联系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30、A【解析】

材料体现了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手工业发展情况,社会分工“男耕女织”发生了变化,男子也参与手工纺织,故选A;材料不涉及土地租佃关系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D;材料只涉及松江、太仓、温州地区手工业发展,不能反映工商市镇普遍兴起,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联系“男耕女织”的特点分析解答。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加剧;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等。(2)启示: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发展与完善国际和平机制十分必要;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的出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以及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根据“1933年1月30日”这一时间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可得出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根据“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可得出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加剧;根据“在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纳粹德国正大肆扩军备战的情况下”并结合英国的地理位置可得出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等。(2)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发展与完善国际和平机制十分必要、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