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1.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2.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3.198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A.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 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4.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5.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彩陶文化。下列是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河南八里岗遗址彩陶罐陕西泉护村遗址彩陶盆陕西姜襄遗址彩陶葫芦瓶湖北大溪文化彩陶罐A.当时跨地域文化交流频繁 B.当时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C.中华文明多元体的特点 D.早期人民的审美逐渐趋于统一6.下图是距今五千余年的良渚遗址示意图,遗址面积100平方公里,遗址多达400余处,其核心良渚古城为三重结构。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A.黄河流域已进入文明社会 B.最早的稻作农业出现C.中华文明历史轴线的延伸 D.邦国的神权色彩浓厚7.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A.多元性 B.独特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8.在下列示意图中,炎黄部落联盟的时空定位大体相当于()A.北京人时期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夏商西周三代9.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10.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蚌塑的龙;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美称的C形玉龙(下左图);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下右图)。这可用于说明()A.龙文化成为区域间交流桥梁 B.龙是中国先民共同的信仰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1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二、材料题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四:有渰(yd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五: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各国普遍出现贵族没有功劳和能力无法维持地位的局面;现在的长安君地位尊贵,拥有土地宝物,可是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有朝一日您不在了,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出现了一种什么新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五,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相比较什么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据所学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前1300年盘庚迁都安阳,B符合题意;禹建都阳城是夏朝,与题意不符,A错误发生“国人暴动”的是西周,C与题意不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与题意不符。2.答案:D解析:根据“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高坎垅遗址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不同,器形高大,种类很多,这就反映出其陶器的制作水平日臻成熟,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等级的差别,无法反映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A项;较理想的农耕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材料只是对于陶器的制作,不涉及农耕环境,排除B项;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就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但“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从材料信息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良渚在长江流域,而陕西在黄河流域,在陕西出土了长江流域的文明成果,说明不同区域间有交流,B项正确;本题的主要信息是北方地区出现众多南方文物,材料无法反映阶级分化(这个分化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出现有关),排除A项;玉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象征,但这一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彩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中国各处文化遗址中的展现了不同的风采和特点,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将中国与世界对比,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华各地人民的审美存在一定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可知本题为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良渚遗址。结合材料可知距今五千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这是中华文明历史轴线的延伸,C项正确;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项;从良渚遗址示意图中无法得到最早的稻作农业出现,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良渚遗址面积及组成部分,体现不出其神权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性,非独特性、统一性及包容性,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8.答案:C解析: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分封制存在弊端;根据分封的士庶“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答案为C项。A、B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有隐患,没有提及利弊多少的问题,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和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均出土了龙形器物,这些器物虽然位于不同的区域,但都反映了共同的“龙”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项正确;共同的“龙”文化说明区域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但是不能说明龙文化是区域之间交流的桥梁,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三处遗址,不能说明龙是中国先民的共同信仰,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D解析:由材料“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文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是起源最早或是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B;每种文明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C项并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排除。12.答案:(1)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2)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解析:(1)制度及核心: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根据材料“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可归纳出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2)新变化:根据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归纳出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变化:材料“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说明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13.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解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