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_第1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_第2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_第3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_第4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素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部编版七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乡愁像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愈酿愈烈,愈陈愈香,离家越久,味道愈浓;

乡愁像一杯醇厚的咖啡,甜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中又蕴藏着回味;

乡愁像白棉般的云朵,翻过道道山峦,抖落出游子归乡的每首恋曲。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佳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新知讲解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新知讲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子的美称。

洛阳城。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新知讲解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两句运用夸张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清远而动听。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声衬静笛声的动衬出夜的安静,勾起诗人的乡思。

合作探究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后两句,用典,今夜,缥缈动听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表达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3.分析“散”“满"字的妙处?

“散”字生动准确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合作探究

4.“柳"在许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有什么特别寓意?你还能举出几例吗?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https:///help/help_extract.php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诗歌的运用想象夸张表达情感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4.理解、学习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学习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

【课时计划】

1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乡愁像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愈酿愈烈,愈陈愈香,离家越久,味道愈浓;

乡愁像一杯醇厚的咖啡,甜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中又蕴藏着回味;乡愁像白棉般的云朵,翻过道道山峦,抖落出游子归乡的每首恋曲。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熟读诗歌体会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2.作家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佳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三.译读诗歌,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点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研读诗歌,深入探究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点拨】这两句运用夸张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清远而动听。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声衬静笛声的动衬出夜的安静,勾起诗人的乡思。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点拨】后两句,用典,今夜,缥缈动听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表达思乡之情。

分析“散”“满"字的妙处?

【点拨】“散”字生动准确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4.“折柳"在许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有什么特别寓意?你还能举出几例吗?

【点拨】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