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总复习_第1页
高中统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总复习_第2页
高中统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总复习_第3页
高中统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总复习_第4页
高中统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统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论语十二章

一、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舛者不惑(“知”同“智”)

2、一词多义

《诗》可以举,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

从者病,莫能举(动词,起身)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

积土成山,风雨举焉(动词,发生,产生)

举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举(形容词,聪慧)

天之应人,擘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

唇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

佛印唇左,鲁直居右(动词,坐)

后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

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

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

年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而半山唇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

质型文则野(动词,超过)

驴不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

百战百胜(动词,胜利)

予观夫巴陵心状(形容词,优美的)

何可心道也哉(动词,尽,完)

就有道而用焉(动词,匡正)

名不手,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

其冠不用(形容词,不偏,不斜)

心术不平(形容词,正直)

日•中下怀(副词,恰好)

为用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

日月中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

然操遂能比绍(动词,战胜,攻破)

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

如其比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

敏于事西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人叫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西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死西后已(连词,表顺承,才)

请问若目(代词,它的)

若“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3、古今异义

.顶杉松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的样子。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

少于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含轻蔑意)。]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期闻道,彳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见不贤而百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质胜文则号(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

(2)形容词的活用见步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见贤思不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5、句式积累

(1)倒装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

(2)判断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断)

进,吾往也(“也”表判断)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二、常识积累文学常识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

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之道

一、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

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

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

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

《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

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

关于《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

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其他知

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人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像其身(动词,修养)

(2)像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馋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

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

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

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

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老子四章

一、文化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日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

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栗代表人物,与庄子

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

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栗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

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

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

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日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萦”,土筐)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4.处

(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

(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五石之瓠

一、文化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

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

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软”,皮肤冻裂)

2.世世以济湃统为事(同“纱”,丝绵絮)

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

(二)词类活用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

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

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

5.能不龟手—•也(一■样)

(三)一词多义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4)君子固穷(安于)

(5)蔺相如固止之(一再)

(四)句型

1.省略句

(1)以(之)盛水浆

(2)请买其方(以)百金

2.定语后置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3.状语后置

(1)请买其方(以)百金

兼爱

、文化常识

1、《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

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

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

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

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

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

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3、①子。“墨子”中的“子”是对墨子的尊称。在文言文中,“子”指“您”,尊称对

方,通常为男性。

②家、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诸侯的封地叫国。

③大夫。本文中指职官等级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之中又分上、中、

下三等。

④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

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二、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字

1.当察乱何自起(通“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

3.故盗贼有亡(通“又”)

(二)古今异义

1.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三)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

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

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

(四)一词多义

1.爱

(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此所谓乱也。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2.宾语前置

(1)父自爱也

(2)兄自爱也

(3)君自爱也

(4)当察乱何自起

(5)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6)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7)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屈原列传

1.通假字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

(2)屈平既细(“细”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3)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4)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5)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6)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染黑)

2.相关成语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

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

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3.一词多义

(1)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⑵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司,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示志)

⑶直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4.词类活用

⑴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名词用作动词,为祖,继承)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夕卜,名词用作弋语,在内;在外)

⑶正道直行(正、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使……直)

(4)其后楚日以削(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地)

⑸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形容词用动词,诋毁,说坏话)

(6)悲其志(悲,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悲伤)

⑺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方正,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

人)

(8)明道德之广崇(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5.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明年,古义:第年,指楚怀王十八年;今义:今年的下

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诡辩,古义:骗人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

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形容,古义:人的形体,容貌;今.: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教版)适

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6.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⑵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为天下笑。(被动句)

(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苏武传

1.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告别)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

(5)蹈其背以出血(“蹈”同“掐”,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

(6)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

2.词类活用

(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得夜见汉使(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天雨雪,武卧啮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4)瓶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作动词,祭祀)

(7)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

(8)因泣下沾衿(泣,动词作名词,眼泪)

(9)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屈、辱,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

(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13)兄弟亲近(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

(14)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16)单于壮其节(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17)诚甘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2)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连词,因为这个,所以)

(3)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其实)

(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指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6)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的。)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指年龄;今义:春季和秋季)

4.文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2)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4)见犯乃死。(被动句)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6)会缎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袭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8)覆武其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9)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

(10)匈奴以为神。(省略句)

(11)使牧瓶。(省略句)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母而斗诸侯/约从离母。通“横”

2、孝公既经/始皇既"。通“殁”,死亡

3、合/缔交/约/离衡/于是小散约败。通“纵”

4、威根四海。通“震”,震动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勺。通“呵”,喝问

6、便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7、赢粮而希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通“又”

二、古今异义

1、于奉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足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

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竺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零△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

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岁不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

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黑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落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々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少率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靖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

1、蒙:继承。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相与:一■道,共同。相与为一

3、延:迎接,引进。秦人开关延敌

4、橹:盾牌。流血漂橹

5、奋:振作。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奋六世之余烈

6、狼:毁坏。狼名城,杀豪杰

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余威震于殊俗

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蹑足行伍之间

9、揭:举。揭竿为旗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1、度、紫:用尺量,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

1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致万乘之势

13^作难:起事,首事。一■夫作难而七庙第

14、固据靖函之固/靖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

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

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

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动词,用尺量

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

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镁之费。动词,遗失,丢失

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

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

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

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

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

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

24、亡秦无亡矢遗镁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

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

北方

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

四、重点虚词

1、而

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

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

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

作难而七庙梁。表承接

秦无亡矢遗疑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

2、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

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

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

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

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

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

3、之

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

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筑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

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莺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

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靖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

词,的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

兵指示。代词,这

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

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承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中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夕.卜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由取汉中,咱举巴、蜀,去割膏腴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

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由下而牧马向南天下石集跑应,赢粮而君从像云一样;像回声

一样;像影子一样

2、名词作动词

过秦论。过: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

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

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3、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据靖函之固/靖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栗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

贤: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富:贤能;财富

5、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于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我秦/以朝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冉衡。

使……离散吞二周而丰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丰秦族矣。使……灭亡邛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击退以电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率同列。使……朝拜

7、为动用法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狼(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

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

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靖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趣棘

矜,非钻于钩戟长锤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固定句式试使……则,表假设,如果……那么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

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八、文化常识

1、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六合(天地四方)。

2、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

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3、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

国四君子”。

4、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

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

粤。

7、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古代表示百姓的称呼还有:氓隶,民,匹夫,布衣,黎民,

庶人,黎庶,苍生,白衣,白丁,丁口,白身,褐夫,闾左,野人等。以愚黔首氓隶之人

8、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9、陶朱、猗顿:陶朱,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

到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的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

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

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

1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5人为伍,25人为行,100人为卒。泛指军队。阡陌,田间纵

横交错的小路。也指田野。南北走向的田坡为阡,东西走向的土壤为陌。

11、山东:指靖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

雍州、梁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13、七庙:天子的宗庙。国家的代称。《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

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

次,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

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在住处的厅

堂中祭祀祖先)。”

劝学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糅以为轮“糅”通“燥”,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糅以为轮/糅使之然也:(“糅”,

通"煤","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XX者XX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

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

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鳗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

1.«(之)以(之)为轮。

2.«(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糅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

多用心力。

4、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

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

介词)

2.而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

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此句也可表顺承。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鲤■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4.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5.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取独)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鳍之穴(的)

6.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

(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

7.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

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i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

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a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

“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郑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则簟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呼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呼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呼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为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至益圣,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