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0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中国法律史》期末纸质考试题库第五大题、问答题题库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9月9日,更新至2024年7月试题;涵盖2007年7月至2024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课程期末纸质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学员期末纸质考试。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35.简述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可传承与发展的内容。答: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是历史悠久的,经历了多次建立、演变及修正,形成了丰富的体系,使民法律从萌芽到成长,由简单到复杂,由散乱到系统,不断有新的法律产生,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的进步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逐步完善的仲裁制度。古代的仲裁权属于公权力,而后逐渐转变成私权力。二是日益发展的职业与职业权利保障。古代封建社会封建奴隶制度和农耕社会工匠社会合作体制虽有不同,但都要求职业与职业权利必须经过官方认可和保障。三是有条理的物权制度。古代法律可以说没有明确界定物权,财物的归属权和使用权也不清楚。四是规范金融市场的法律。古代的金融业务不普遍,贩卖经营有相关的规定,但没有规范金融市场,财产货币的流通性也不高。总之,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的进步内容包括:完善仲裁制度、保障职业与职业权利、有条理的物权制度以及规范金融市场的法律,这些让商业秩序得以稳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发展。36.试析革命法律传统在刑事法律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答:革命法律传统在刑事法律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深受革命法律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在刑事法律方面,这种影响尤为显著。革命法律传统强调法律的公正性、人民性和革命性,这些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法律的公正性:革命法律传统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地位高低,都应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这一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法律中得到贯彻,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人民性:革命法律传统强调法律要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法律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犯罪的打击和对受害者的保护上,确保了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安全。革命性:革命法律传统强调法律的革命性,即在法律中体现革命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法律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严重犯罪的严厉打击上,以及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上,旨在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此外,中华法系的特点,如连续性、独特性等,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借鉴。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法系,其深厚的法律文化和制度品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法系的特点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综上所述,革命法律传统在刑事法律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公正性、人民性和革命性上,还体现在对中华法系特点和资源的借鉴上,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2023年7月试题及答案35.试析近代法律移植的内容及其调适的表现。答:近代法律移植是指以一国的法制体系为蓝本,将其介绍到另一国家进行适度改造后实施的一种法律背景下的跨国现象。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法制度。近代西方国家的民法典,如法国的《民法典》、德国的《民法典》等,被移植到其他国家,形成了现代的民法运行制度。2.刑法制度。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刑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且被推广到了其他国家。例如,瑞典的《刑法典》、英国的《刑法条例》等。3.商业法制度。西方国家的商业法制度在整个19世纪变得非常重要,成为了当时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这种法律制度被移植到了其他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的《商法典》等。4.行政法制度。西方国家的行政法制度也被移植到了其他国家。例如,美国的监管机构、行政程序等制度被移植到了许多其他国家。在移植这些法律制度时,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适度的改造和调试,以符合不同国家文化、历史和发展阶段的要求。例如,美国的《商法典》被移植到中国时,需要对其中的一些规定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法律、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改造和调试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原有的法律体系。36.简述革命法律传统的自身演进及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的影响。答:革命法律传统的自身演进及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共同纲领》和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愿,确保了法律与人民意愿的高度契合。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建设,体现了革命法律传统中保障人民权利和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展开: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崭新征程。这一历史性决策强调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性,确保了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立法法的修正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立法法的修正草案完善了立法程序机制,确保在立法活动和立法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这一变化体现了革命法律传统中重视人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促进了法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走向法治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革命法律传统中的民主和法治精神,还吸收了现代法律文化的精华,如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综上所述,革命法律传统的演进及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的影响,体现在从保障人民权利到加强法制建设,再到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发展。2023年1月试题及答案35.试析与当代社会兼容的中国古代刑法的主要原则及重要制度。答:1.“刑不上大夫”和“以德治刑”原则“刑不上大夫”是指在古代社会中贵族阶层的人不受严格的刑罚,而是以禁足等轻微处罚来代替。这种原则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但也表明了一种“宽严相济”的刑罚观念。与此类似,“以德治刑”原则则是强调尽可能通过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犯罪,而不是仅仅依靠刑罚手段。这种原则也与当代社会倡导的“预防为主”、“教育优先”的刑事政策相符合。2.“罪不至死”和“从宽”原则“罪不至死”和“从宽”原则是中国古代刑法中重要的法律原则。前者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一般情况下犯罪不至于死刑,而是以流放、削发等方式处罚。后者则是指在处理犯罪问题时,应当以宽松的方式处理,即在情节不严重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缓和的处罚方式。这些原则也与当代社会的刑事政策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即要求对犯罪分子采取罪刑相当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3.律法的体系中国古代刑法的律法体系是以“五律”(律、令、诰、书、敕)为主体,包括了许多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比如刑法、刑律、狱律、审判等。这些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中,法律体系也是现代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古代律法体系中的某些原则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36.试析革命法律传统的内容及其与古代法律、近代法律的差异。答:革命法律传统是指在近代民主革命和革命中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传统。其内容主要包括:1.法律的普及与民主化:革命法律传统要求法律应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并且要民主化。法律必须成为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法律制定要遵循人民的意愿和需要。2.法律的功能与性质:革命法律传统认为,法律不仅是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法律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推动社会进步。3.法律的适用与实施:革命法律传统强调法律的实施应该是公正的,要遵循法律的公正性原则。法律的适用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法律不可随意变通,保证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与古代法律相比,革命法律传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上的差异:革命法律传统强调法律的民主化和公正性,而古代法律则主要依靠统治者的权力来决定。革命法律传统认为,法律应该符合人民的需要,保护人民的权利。(2)对法律功能的不同理解:革命法律传统认为法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改变社会现状,而古代法律则更多地强调法律的维稳功能。(3)法律的适用和实施方式:革命法律传统认为法律的实施应该是公正的,遵循公正性原则,而古代法律往往由统治者决定,缺乏公正性。与近代法律相比,革命法律传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式:革命法律传统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更加民主和公正,而近代法律则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2)法律的适用范围:革命法律传统认为法律应该普及到人民群众中,而近代法律则主要适用于国家和政府。2022年9月试题及答案30.试述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当时“安民立政”的总方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1)礼刑并用(3分)《律疏》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取慎重的态度。31.试述《宋刑统》的主要结构特点。答:(1)《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传统法典,于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2)《宋刑统》的体例仿自唐末的《大中刑律统类》、后唐的《同光刑律统类》和后周的《显得刑律统类》。(3)《宋刑统》的律文基本上是《唐律疏议》的翻版。但它收集了自唐代开元二年到宋建隆三年近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法律规范,根据需要选出209条附于律文之后,与之并行。(4)《宋刑统》12篇,502条,又在每篇之下设门,合计213门。2022年7月试题及答案30.试述西周的司法机关。答: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除天子之外还有:(1)大司寇,全国中央司法机关。(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西周的的地方司法机关有:(1)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2)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31.试述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当时“安民立政”的总方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1)礼刑并用。《唐律律疏》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取慎重的态度。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30.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1)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2)汉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立法指导。其核心是“德主刑辅”。(3)汉武帝时提出的“德主刑辅”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31.简述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导思想。答:(1)礼刑并用。《唐律疏议》开篇就写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2)法令简约。简约即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慎罚就是对犯罪者谨慎处罚。32.《钦定宪法大纲》的意义有哪些?答:(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客观上对当时人们思想起到了不小的冲击作用。(2)打破了中华法系的传统结构,使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独立于刑法、民法等普通法之外,全面集中地规定了国家与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则。(3)这部宪法大纲的结构比较简明。由“君上大权”和“臣民的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30.“二重选官法”的内容是什么?答:(1)一重客士,即重用国外的贤人能人。(2)二重军功,起用有军事才能的人。(3)二重法律,选用懂法的人做官。31.汉文帝刑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出现的问题是什么?答:首先,汉文帝时期的改革内容主要有:(1)以徒刑、笞刑、弃市刑分别取代黥刑、剐刑和斩趾刑。(2)将完刑改为城旦舂,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300,斩左趾改为笞500,斩右趾改为弃市。其次,汉文帝改革出现的问题:(1)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2)以笞刑替代劓刑和斩左趾受刑者多被打死。32.简述唐律的历史地位。答:唐律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朝承袭秦汉的立法成果,吸取汉晋律学的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唐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不仅及于本国,而且超越国界,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都取法子唐律,日本《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的《刑书》,也大都参用唐律。可见,唐律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30.试述西周的婚姻“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亲迎。(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然后去占卜。(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男家仍以大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4)纳徵后来也叫纳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31.试述汉代刑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答:以缇萦上书为起因,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共同议定了修改现行刑制的方案,并得到文帝的批准。其具体内容是:以徒刑、笞刑、死刑分别取代墨刑、劓刑和剕刑。即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300,斩左趾改为笞500,斩右趾改为弃市。由于上述方案扩大了死刑范围,加重了刑罚的残酷程度,因此景帝时期进一步改革,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减少笞数。最终将劓刑改为笞100,斩左趾改为笞200;第二、制定法令规范笞刑。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以及中途不准更换行刑人等。意义:文景时期废除肉刑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2.试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答: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共17条。它对工农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基本任务和施政方针、公民的权利义务、民族政策及外交方针都作了纲领性的规定。主要内容:确定了红色政权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以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作为工农民主政权的基本任务;确定了工农劳动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各项基本权利;确认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历史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纲领;它的制定和推行,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积极性,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并为以后的政权建设和制宪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因此,它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法律文献。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30.试述分封制。答:(1)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是严格依照宗法等级原则进行的。通常由天子主持,将爵位、田土以及生其上的民人封给诸候。各地诸候、卿、大夫又可以效法国君,再逐级分封,从而划分各级统治区域,建立政权机关。因此,分封制便为奴隶主贵族确定家族,宗族成员的族权、政治权力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2)宗法式分封制渊源于夏,形成于商,到西周统治时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实行宗法式的分封,天子得以独尊,各奴隶主贵族分治领地,从而建立全国性的统治网络。西周初期通过分封,诸侯从天子那里得到封国,然后将部分土地与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部分土地分封给“士”。31,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阶级本质和历史意义答:(1)《法经》是我国古代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例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2)阶级本质:《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3)《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2.试述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关“一告九不理”的审判制度。答:所谓的“一告九不理”即指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关对九种提起的诉讼不予立案处理:第一,管辖不合不受理。第二,当事人不适格不受理。第三,未经合法代理不受理。第四,起诉不合程式不受理。第五,不缴纳诉讼费不受理。第六,一事不再理。第七,不告不理。第八,已经成立和解者不受理。第九,非以违背法令为理由,第三审不受理。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30.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1)法令由一统。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法。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种法律。(3)以刑杀为威。法网严密;严刑重罚;滥施刑罚。31.简述“十恶”具体内容。答;(1)谋反,指企图推翻封建国家统治,夺取皇位的活动。(2)谋叛,指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官阙的行为。(3)谋大逆,指图谋叛国投降敌国的行为。(4)恶逆,指家庭内部或一定亲属间卑幼殴打和谋杀尊亲属的行为。(5)不道,指犯罪者手段残忍,“违背正道”即违背做人的正道。(6)大不敬,指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7)不孝,指严重违反孝道。(8)不睦,指亲族内部互相侵犯不相和睦的行为。(9)不义,指本非血缘亲属关系,根据名分应遵守道义,但却违反正常道义的行为。(10)内乱,指亲族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32.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答:(1)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2)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3)规定保护土改的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4)《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土地革命的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便根据大纲精神,进一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咯额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为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30.简述西周的“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亲迎。(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然后去占卜。(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男家仍以大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4)纳徵后来也叫纳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31.简述汉代刑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答:以缇萦上书为起因,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共同议定了修改现行刑制的方案,并得到文帝的批准。其具体内容是:以徒刑、笞刑、死刑分别取代墨刑、劓刑和剕刑。即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300,斩左趾改为笞500,斩右趾改为弃市。由于上述方案扩大了死刑范围,加重了刑罚的残酷程度,因此景帝时期进一步改革,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减少笞数。最终将劓刑改为笞100,斩左趾改为笞200;第二、制定法令规范笞刑。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以及中途不准更换行刑人等。意义:文景时期废除肉刑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2.简述“八议”的概念和内容。答:(1)“八议”是指除犯“十恶”罪以外的死刑,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审理,必须先将其犯罪事实及应享受的特权的理由奏请皇帝,由皇帝交朝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均可免除死罪若犯流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但是,犯”十恶”者不得适用”八议”的规定。(2)根据《唐律疏议•名例》中”八议”条的注疏,享有这一特权的人包括:议亲,皇帝的亲属。议故,皇帝的故旧。议贤,封建德行高尚,其言论行动可作为法则者。议能,能整顿军旅,治理内政,为皇帝出谋划策,师范人伦者。议功,对封建朝廷尽忠效力,建立大功勋的人。议贵,指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及爵一品者。议勤,指高级文武官员中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办理公务的人。议宾,指国宾,前朝皇帝的后代。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28.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答: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除天子之外尚有:(1)大司寇,全国中央司法机关。(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西周的地方司法机关有:①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②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29.简述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当时“安民立政”的总方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1)礼刑并用。《唐律律疏》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取慎重的态度。30.简述《钦定宪法大纲》的历史意义。答:(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客观上对当时人们思想起到不小的冲击作用。(2)《钦定宪法大纲》打破了中华法系的传统结构,使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独立于刑法、民法等普通法之外,全面、集中地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3)《钦定宪法大纲》的结构比较完整。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30.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答:(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31.明朝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答:《大明律》规定:(1)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刑法残酷,如“剥皮实草”。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答:特点:(1)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职权;(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历史意义:(1)首次以根本大法形式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唤起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3)以民主法制原则否定了封建法统。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30.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答:(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3)刑罚宽严适中。(4)罪疑从赦。(5)刑罚世轻世重。31.“十恶”制度。答:“十恶”最早规定在《开皇律》中,由《北齐律》“重罪十条”发展而来,唐律继承。“十恶”是中国传统法律主要打击的严重危及帝制统治的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犯罪,具体包括:(1)谋反(2)谋叛(3)谋大逆(4)恶逆(5)不道(6)大不敬(7)不孝(8)不睦(9)不义(10)内乱3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与历史意义。答:特点:(1)受美国宪法影响,基本上采用总统制共和政体;(2)中央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实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3)采取一院制的议会政制体制,参议院是国家立法机关。历史意义:作为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使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依法成立,树立起法治的良好开端。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30.何为八议?具体内容是什么?答:(1)八议就是八种人犯罪依法享有减免刑罚的特权。这八种人包括:(2)议亲(皇帝宗室亲戚)(3)议故(皇帝故旧)(4)议贤(有传统德行的人)(5)议能(有大才干的人)(6)议功(对帝制国家有大功勋的人)(7)议贵(大官僚贵族)(8)议勤(为帝制国家服务卓著勤劳的人)(9)议宾(前朝统治者及其后代)31.唐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答:(1)唐高祖武德初年制定《武德律》十二篇。(2)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十二篇,奠定了唐律的基础。(3)唐高宗永徽初年编制《永徽律》,并据此编写《永徽律疏》。(4)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开元律》,删除过时条款,对个别字做了修改。还制定了《唐六典》。(5)唐宣宗编制《大中刑律统类》。32.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答:(1)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2)规定土改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富农。(3)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环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30.简述邓析作竹刑。答:(1)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所作成文法。(2)将法律写在竹简上,便于携带。(3)当时郑国的执政郑驰敞将邓析杀死,但采用了他的竹刑。31.简述“十恶”。答:(1)最早规定在《开皇律》里。(2)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是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分别是:(3)谋反(4)谋大逆(5)谋叛(6)恶逆(7)不道(8)大不敬(9)不孝(10)不睦(11)不义(12)内乱32.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答:(1)确认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2)仿效欧美建立“三权分立”政治制度。(3)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30.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几种?举例说明。答:(1)墨刑。面颊刺字并涂以黑墨。(2)劓刑。割掉鼻子。(3)刊刑。也叫刖刑。断足。(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官,破坏女子的生育能力。31.唐律的历史地位。答:首先,唐律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完备的传统法典,为唐朝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唐律为唐以后的帝制王朝的立法提供了样本,在漫长的传统法制发展的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宋朝、明朝、清朝的法律受此影响非常明显。第三,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法制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朝鲜《高丽律》的篇目、内容与唐律相似。日本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元年颁布的《刑书》也参用隋唐律。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2.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有哪些?答:(1)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2)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3)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形式。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30.《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答:主要内容:《法经》是我国先秦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历史意义:《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传统法典的蓝本;2《法经》对当时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1.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当时“安民立政”的总方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1礼刑并用。《律疏》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取慎重的态度。3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与历史意义。答:特点:1受美国宪法影响,基本上采用总统制共和政体,2中央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实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3采取一院制的议会政制体制,参议院是国家立法机关。历史意义:作为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使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依法成立,树立起法治的良好开端。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30.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答: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2“威侮五刑,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的一条罪名。3“昏、墨、贼,杀”。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夏朝已经有了赎刑。31.唐朝的司法机关。答:1.唐朝的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第一,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第二,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上报的疑难案件。第三,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以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2.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直接管理诉讼的属吏州一级有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与内容。答: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以公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第一,共7章56条。第二,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三,仿效欧美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第四,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30.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1.法令由一统。一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体现了帝制统治的专制和独裁,为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重大作用。2.事皆决于法。秦朝建立后以此为指导思想,加强传统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种法律。3.以刑杀为威一是法网严密,二是严刑重罚,三是滥施刑罚。31.明清司法机关的变化。答:明清司法机关的变化。1.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其职责与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审判,专掌复核;刑部主管审判,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和重案,也审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为监察机关,监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动,也握有一定的审判权。2.地方司法机关仍然是行政长官兼理司法,明代在省专设提刑按察使,清代各省巡抚也有审判权。明清时期要求知县、知州、知府都要亲掌审判。32.《大清新刑律》的结构变化。答:《大清新刑律>的结构变化。《大清新刑律》分总则、分则两编,附《暂行章程》五条,主要特点:1.仿效资产阶级刑法体例。一是将非科刑定罪的内容一概废除,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专门的刑法典。二是确定新的刑法体系,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2.采取资产阶级国家刑罚体系。确定了一个以自由刑为中心,由主刑、从刑组成的新体系;规定主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为褫夺公权和没收。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30.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答:(1)义刑义杀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2)明德慎罚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化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31.唐朝的司法机关。答:(1)唐朝的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第一,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第二,刑部是中央司法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第三,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也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2)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直接管理诉讼的属吏州一级有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32.《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与特点。答:(1)《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由袁世凯组织的“约法会议”起草、审议和通过,于1914年5月1日公布。因其确认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又被称为“袁记约法”。(2)《中华民国约法》的特点第一,取消实质上的责任内阁制,规定总统制。第二,无限扩张总统权力。第三,废除国会制,设立咨询性质的立法院。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30.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答:(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重其轻者”。31.明朝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答:《大明律》规定:(1)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刑法残酷,如“剥皮实草”。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答:特点:(1)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职权;(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历史意义:(1)首次以根本大法形式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唤起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3)以民主法制原则否定了封建法统。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30.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答:(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2)“威侮五刑,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的一条罪行。(3)“昏、墨、贼,杀”。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夏朝已经有了赎刑。31.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当时“安民立政”的总方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1)礼刑并用。《律疏》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取慎重的态度。3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答:1947年10月10日公布,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共计16条。主要内容为:(1)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2)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3)规定保护土改的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30.西周法律规定的结婚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答:(1)男女双方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男女双方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3)必须合乎“六礼”的要求。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4)同姓不得通婚。31.何为八议?具体内容是什么?答:(1)八议就是八种人犯罪依法享有减免刑的特权。这八种人包括:(2)议亲(皇帝宗室亲戚)(3)议故(皇帝故旧)(4)议贤(有封建德行的人)(5)议能(有大才干的人)(6)议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的人)(7)议贵(大官僚贵族)(8)议勤(为封建国家服务卓著勤劳的人)(9)议宾(前朝统治者及其后代)32.明代法律是如何严惩贪官污吏的?答:(1)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深知贪官污吏会激起农民反抗,故严加惩治贪官污吏。具体办法如下:(2)对贪赃官吏加重处罚。(3)一般赃罪80贯处绞刑。(4)监守自盗赃满40贯处斩刑。(5)风宪官犯赃加重二等。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30.“唐律”共多少篇?列举全部篇名。答:唐律共有十二篇。篇名依次为:(1)名例(2)卫禁(3)职制(4)户婚(5)厩库(6)擅兴(7)贼盗(8)斗讼(9)诈伪(10)杂律(11)捕亡(12)断狱31.请解释什么是领事裁判权?答:(1)领事裁判开始于1843年的中央《五口通商章程》,以后根据其他不平等条约,其范围不断扩大。(2)领事裁判权指凡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如其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其本国的领事按照其本国的法律裁判。(3)这一制度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的重要象征。32.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有哪些?答:(1)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处理案件。(2)依靠群众,正确判案。(3)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30.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阶级本质和历史意义。答:(1)《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2)阶级本质: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3)《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1.试述“十恶”的内容。答:(1)谋反。(2)谋大逆。(3)谋叛。(4)恶逆。(5)不道。(6)大不敬。(7)不孝。(8)不睦。(9)不义。(10)内乱。3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意义。答:(1)特点:①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实际上的责任内阁制;②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职权;③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2)意义:首先,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自家其次,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唤起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以民主法制原则否定了封建法统。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30.试述“八议”制度。答:(1)“八议”是指除犯“十恶”罪以外的死刑,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审理,必须先将其犯罪事实及应享受的特权的理由奏请皇帝,由皇帝交朝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均可免除死罪;若犯流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但是,犯“十恶”者不得适用“八议”的规定。(2)根据《唐律疏议•名例》中“八议”条的注疏,享有这一特权的人包括:议亲,皇帝的亲属。议故,皇帝的故旧。议贤,封建德行高尚,其言论行动可作为法则者。议能,能整顿军旅,治理内政。为皇帝出谋划策,师范人伦者。议功,对封建朝廷尽忠效力,建立大功勋的人。议贵,指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及爵一品者。议勤,指高级文武官员中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办理公务的人。议宾,指国宾,前朝皇帝的后代。31.试述明律是如何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答:《大明律》中专设“奸党”条,规定:(1)“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2)“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3)“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以上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妻子为奴,财产入官。32.试述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关“一告九不理”的审判制度。答:所谓的“一告九不理”即指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关对九种提起的诉讼不予立案处理:第一,管辖不合不受理。第二,当事人不适格不受理。第三,未经合法代理不受理。第四,起诉不合程式不受理。第五,不缴纳诉讼费不受理。第六,一事不再理。第七,不告不理。第八,已经成立和解者不受理。第九,非以违背法令为理由,第三审不受理。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1.简述“七去”的内容。答:“七去”的内容。(1)无子(2)淫佚(3)不事舅姑(不顺父母)(4)口舌(多言)(5)盗窃(6)妒忌(7)恶疾2.请回答《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答: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没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殴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第十篇《杂律》,凡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建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3.什么是《宋刑统》?什么是“刑律统类”?答:(1)《宋刑统》是宋太祖建隆四年颁行的宋朝重要法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它的体例仿自唐末的<大中刑律统类》,其律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2)“刑律统类”即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各条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的法规。“刑统‘的出现是法典编纂的一个变化。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1.简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1)法令由一统。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法。加强封建立法,凡事皆有法式。(3)以刑杀为威。法网严密;严刑重罚;滥施刑罚。2.简述明律是如何打击贪官污吏的?答:明朝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大明律》规定:(1)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且刑罚残酷,如有“剥皮实草”等。3.简述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制度。(2)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禁止人民不得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等。(3)加强对矿冶业的管禁,限制民间自由开矿。(4)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1.“十恶”。答:(1)最早规定在《开皇律》里。(2)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是封建社会打击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分别是:①谋反;②谋大逆;③谋叛;④恶逆;⑤不道;⑥大不敬;⑦不孝;⑧不睦;⑨不义;⑩内乱。2.明律是如何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答:《大明律》中专设“奸党”条,规定:①“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②“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③“著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以上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妻子为奴,财产人官。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30.战国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答:(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照法律论罪处罚,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否定了奴隶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行刑,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31.唐律十二篇的篇目。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卫禁律》;第三篇《职制律》;第四篇《户婚律》;第五篇《厩库律》;第六篇《擅兴律》;第七篇《贼盗律》;第八篇《斗讼律》;第九篇《诈伪律》;第十篇《杂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断狱律》。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1.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立法指导思想。答:(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行刑,“重其轻者”。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答:(1)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2)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3)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1.唐律的历史地位。答:(1)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一,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完备的封建法典,为后世立法提供样本;第二,在封建法制的发展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2)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对亚洲许多国家立法具有示范作用,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第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答:(1)规定土地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2)规定涂改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富农。(3)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环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1.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几种?试简单说明之。答:(1)墨刑。面颊刺字并涂以黑墨。(2)劓刑。割掉鼻子。(3)剕刑,也叫刖刑。断足。(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官,破坏女子的生育能力。2.唐律的历史地位。答:(1)唐律不仅对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证经济的恢复、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的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宋朝、明朝、清朝的法律受此影响非常明显。唐律为唐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立法提供了样本,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2)唐律对亚洲许多封建国家法制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朝鲜《高丽律》的篇目、内容与唐律相似。日本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元年颁布的《刑书》也参用隋唐律。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补充资料:1.八议”与“十恶”的关系。 答:“八议”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封建贵族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在名例律中立下“十恶”专条,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犯“十恶”罪的人即使属于八议的范围,也不得享受议、请、减的照顾。“八议”与“十恶”相辅相成,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2.八议”的内容。答:中国封建王朝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要上奏皇帝进行特别审议,以便对其减刑或免刑的一种制度。“八议”是由《周礼"秋官"桐寇》中“八辟”演变来的,曹魏制定魏律时将“八辟”改为“八议”,指示:“功臣之子,法应人议”。“八议”从魏律开始正式载入律典,成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后代相沿至明清律。所谓“八议”,即有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的所谓贤臣)、议能(所谓大才能的大臣)、议功(对封建王朝有大功勋者)、议贵(高官显爵)、议勤(对封建统治有特殊勤劳者)、议宾(先朝君主的后代)。这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3.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答:(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北洋政府的法律大体分两类:一普通法,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如《暂行新刑律》;二特别法,指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人或事的法律,如《陆军刑事条例》。(2)恢复封建法制,恢复废除的遣刑和笞刑。(3)军队会审重于其它审判机构。北洋军阀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三种:一为特别法院,二为普通法院,三为监理司法法院。特别法院主要是军队会审。北洋政府法律规定,军队会审的范围有:一是军人犯罪要由军法会审机关处理,非军人犯罪也可由军法会审裁决;二是刑事案件要由军法会审审判,民事纠纷也可由军法会审处断。这样,它可以审讯所有人员,也可处断一切案件。4.成文法的公布及其论争。答:成文法的公布:(1)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2)晋国--晋文公称霸时“作被庐之法”;赵盾为晋国执政时制定“常法”;范宣子制定刑书,并把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3)楚国--楚文王作仆区法;楚庄王作茆门法。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1)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2)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5.大明律》严禁臣下结党的法律规定。答: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妻子为奴,财产入官。6.大明律与大诰及其他条例。答:《大明律》:明代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明《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与《大明律》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大诰》共4编,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刑事特别法。例:判例或事例。明朝有多部条例,如《问刑条例》、《充军条例》等。7.大清律的制定及各部则例。答:《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其结构形式与《大明律》相同,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各部则例:主要有《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钦定工部则例》、《理藩院则例》等。9.邓析作竹刑。答:(1)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所作成文法。(2)将法律写在竹简上,便于携带。(3)当时郑国的执政郑驰敞将邓析杀死,但采用了他的竹刑。10.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11.法经》的阶级本质。答:(1)《法经》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2)维护君主制制度。(3)维护封建等级制。13.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4.甘誓》的发布及其主要内容。答: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其中规定了:(1)“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罚。”夏启向他的臣民宣告有扈氏的罪行,有扈氏不学习黄帝、尧、舜、禹四世的德行与政绩,不走正道,逆天而行,引起天怒人怨,因此上天要灭绝他,夏启奉上天的意志对他进行讨伐。(2)“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意思是说,在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左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右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驾驭战车的兵士,如果不好好驾驭战马,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先祖的神位前赏赐那些奉行命令的,在社神面前惩罚那些不奉行命令的。15.工农民主政权初期、中期、后期土地立法的内容特点。答:(1)土地革命前期(1927年底至1928年底)的土地法,主要是《井冈山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等。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基本上采取“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方法。(2)土地革命中期(1929年初至1931年秋)的土地法,主要有《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土地暂行法》,规定没收土地交给农民使用,组织大规模的农场或集体农庄,实行集体生产;《中央军事委员会土地法》规定没收豪绅、地主、富农和祠堂庙宇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3)土地革命后期(1931年秋至1934年底)的土地法主要是1931年11月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内容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明确规定了对于没收土地财产的分配办法;关于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依然是规定“土地与水利的国有”。16.工农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答:(1)土地革命前期的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2)土地革命中期的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土地暂行法》、《中央军事委员会土地法》。(3)土地革命后期的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11月。规定: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明确规定了对于没收土地财产的分配办法;规定土地与水利的国有。17.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答:(1)确定了反革命罪的概念;(2)规定了刑罚原则:重刑惩治与区别对待、惩办与教育相结合。(3)严惩贪污腐化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4)规定了刑罚种类:死刑、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民权、驱逐出境。18.公布成文法的意义。答: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19.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20.汉代通行饮食罪。答:汉代指为农民起义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汉律处以斩首。目的是镇压农民反抗活动,维护地主阶级专政。21.汉文帝的刑制改革。答:文帝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其方案是:凡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奴隶社会以来的五刑制度由此发生变化。但又出现新问题:一是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二是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结果受刑者“率多死”。因此景帝即位后,两次下诏减少笞数,并规定了刑具规格、受刑部位以及施行时中途不得更人。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步入较为文明阶段的转折点。这一改革更加适应了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同时为封建刑制向新“五刑”的过渡奠定了基础。23.何为坐嘉石?答:(1)是西周的刑罚,指对于有罪过但尚不够判处徒刑的人,要给他们带上刑具,强迫他们在官府门外左侧的嘉石旁坐一定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罪过,然后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监督他们服一定期限的劳役;(2)时间及服劳役的期限,根据罪犯罪过轻重而有所不同。劳役期满,罪犯由其居住地的负责人担保,即可被释放回家。25.简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的含义。答:“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西周时期礼、刑关系的集中体现。礼、刑都是西周奴隶主贵族实行统治的规范形式,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从正面规定社会秩序;而刑则是对违反礼制的行为给予处罚。礼与刑两种规范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指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违反礼这种正面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当然,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使用上依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7.简述“清末变法”。答:所谓“清末变法”,主要是指在1901年以后,清朝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进行的法律变革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宪政活动,炮制出《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等宪法文件;其二,初步改革法律旧制,颁布《大清现行刑律》等;其三,制定新律,如《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等;其四,改革司法体制,初步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包括审判制度、警察制度及监狱管理制度等。“清末变法”的特点表现为:首先,在修律宗旨和基本方针上,即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一方面仿效资本主义法律的形式,一方面把固守传统、维护“国粹”作为变法修律的实质要求;其次,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与近代资本主义最新法律成果的奇怪混合;再次,由于保守势力的顽固阻挠,在变法过程中一直充斥改革与守旧的矛盾与冲突。“清末变法”在客观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清末变法直接导致了中华法系的解体;清末变法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清末变法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清末变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司法独立的先河,有利于当时法制的推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8.简述“十恶”、“八议”及“官当”制度。答:隋朝在《开皇律》中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所谓“十恶”是:谋反、某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作为封建法律集中打击的对象。“十恶”集中概况了严重侵犯国家根本利益、危害封建统治秩序重点打击的十种重大犯罪。规定,凡犯此“十恶”者,不仅对本人施以最重的刑罚予以严厉制裁,而且要株连家族,没收财产。即使是贵族官僚,也不能享受“八议”和赎刑的优待。《魏律》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史称“八议”入律。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议”制度起源于西周的“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至此以后,“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主要内容,历经1600余年而相延不改。“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北魏律》规定,每一爵位可抵当徒罪二年;《陈律》规定,凡以官爵抵折徒刑,同渎刑结合使用。准许以官当徒两年,其余年限服劳役等等。这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了进一步发展。30.简述“准五服以制罪”的含义。答:“准五服以制罪”是《晋律》所确立的根据服制来定罪量刑的原则。“五服”是古代确定亲属关系远近的方法,对于亲属关系按服制依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晋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所谓“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实际上是“同罪异罚”在家族范围内的体现,即同样的犯罪仅因服制不同而适用轻重不同的刑罚。它的具体适用原则是:服制越重,即亲属关系越近者,以尊犯卑,处罚越轻,以卑犯尊,处罚越重;服制越轻,即亲属关系越远者,以尊犯卑处罚相对变重,以卑犯尊处罚相对变轻。“准五服以制罪”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突出反映,集中体现了古代法典伦理化的特色。31.简述《北齐律》的法典结构渊源。答:《北齐律》的制定前后经过15年完成,共12篇949条。《北齐律》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在体例上将“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帅其余11篇。这种体例为隋唐及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12篇的规模及篇名也基本上为隋唐宋代法典所继承;二是在内容上,首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至隋唐被确立为“十恶”,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核心内容,直至明清相沿不改;三是在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北齐律》集中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的封建立法经验,使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进一步完善,在中国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对后世封建法典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法典。32.简述《大清现行刑律》。答:《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1910年颁布、实施的一部过渡性法典,是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删改而成的。其主要内容有:改律名为“刑律”,成为专门刑事法典;取消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划分总目的做法,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属30门;继承、析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废除凌迟等残酷刑罚和连坐制度,增加妨害国交罪等新罪名。但它无论是在表现形式,法典结构及具体内容上都不能说是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33.简述《大清新刑律》。答:《大清新刑律》是1911年清末变法修律中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另附有《暂行章程》5条。《大清新刑律》抛弃“诸法合体”形式,规定罪名和刑罚,成为一部纯粹的专门法典;在体例上抛弃了以往旧律的结构形式,分总则、分则两部分;规定了主刑和从刑两种刑罚体系,废除了残酷的肉刑方式;采用了诸如罪刑法定主义等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等。但是,由于清政府被推翻,改法在公布后并没有在清末实施。但是,《大清新刑律》的主要内容后来为民国时期所采纳,从而对中国近代刑事立法和法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34.简述《大清新刑律》的结构特征。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一”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惟一内容,成为一部专门纯粹的专门法典。二是在体例上抛弃了以往旧律的结构形式,采用近代西方刑法典体例,将整部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三是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种。四是采用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代刑法学的通用术语。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缓刑”、“正当防卫”等等。35.简述《法经》的结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主材合同范本
- 医院规范用工合同范本
- 与物业签订广告合同范本
- 浠水购房合同范本
- 银行居间付款合同范本
- 修建乡村公路合同范本
- 医院日常装饰维修合同范本
- 协调服务合同范本
- 公房买给个人合同范本
- 上海吊车租用合同范本
- 2024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患者转运意外应急预案
- 大学生国防教育教案第四章现代战争
-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目录(总表)
- AS9100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培训教材
- 第2课+古代希腊罗马【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Q-GDW 11711-2017 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工作规范
- 《桃树下的小白兔》课件
- 电工仪表与测量(第六版)中职技工电工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强调句(完整版)-高三英语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2022年4月自考00277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