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选题)1.下表是历代正史对部分游牧民族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

)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A.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 B.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C.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 D.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2.《棉的全球史》一书认为“轧棉、纺纱、织布这些一向都相对简单,因而在亚洲各地,例如在中国和印度,普遍都很容易融入到家庭生产中。这是一种‘嵌入’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生产活动,千百年来既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也极少有人去着手改进技术”。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从事棉纺织生产(

)A.只是祖辈的生活方式并不像西欧强烈追求利润B.重要的并非原材料和技术而是其市场组织管理C.是小农生产选择棉花并发现了棉花最能适应它D.发现棉纺织业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农经济的母体3.如表为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种鉴定结果统计表(部分),表中的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

)遗址名称类型鉴定结果距今年代(年)江苏连云港二涧村稻壳印痕栽培稻7000—6000河南洛阳西高崖稻壳印痕栽培稻5500—5000山东栖霞杨家圈稻壳印痕栽培稻4400—4000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水稻栽培的起源 C.区域间经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多元4.西汉晚期《汜胜之书》记载:“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全面推广 B.农业采用精耕细作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明代《农政全书》中绘有描绘农田水利建设、家禽养殖方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场景的全新农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A.农业技术不断创新 B.农业生产注重经验总结C.农业发展依赖多种经营 D.农业生产重视生态保护6.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定居农业开始出现 B.通过战争掠夺财富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7.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后,考古学界一度认为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但事实并非如此,2000年,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B.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D.历史解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8.下列图片中“猪”形象的变化可用于佐证(

)河姆渡遗址陶器上的“猪”良渚遗址玉璧上的“猪”A.中原地区成为文明的中心 B.艺术开始在生产中产生C.长江下游畜牧业产生发展 D.食物主要源于家庭养殖9.在对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先民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些植硅石自1.5万年前便开始大量出现,直到距今约9000年前洞穴被废弃为止,始终未曾断绝。这两处文化遗存的先民(

)A.很可能以稻米为食 B.储备稻米防范旱涝灾害C.已经开始饲养禽畜 D.族群聚居地仍不断迁移10.距今约4700年至2800年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了110粒完整炭化稻米,埋藏较为集中,经复原为新鲜稻谷,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与现今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最近,与普通野稻最远,已是栽培稻。这反映出该时期(

)A.稻作农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B.稻谷已成为该地区古代先民重要食物资源C.岭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比较密切D.农业起源呈现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内涵特点11.清代福建人郭起元曾记载;“闽地二千余里,原隰饶沃,山田有泉滋润,力耕之,原足给全闽之食……今则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如此闽田既去七八,所种粳稻菽麦亦寥寥耳,由是仰给江、浙、台湾。”据此可推知,烟草的传入(

)A.加重农民生活负担 B.易引发粮食危机C.导致传统经济解体 D.扩大了耕地面积12.下图为半坡遗址民居复原图。据此推测,该遗址(

)A.民居多营建于南方 B.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C.已出现原始的农耕 D.居民尚未掌握引火的方法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记载的人可能叫库辛,他的名字被刻在考古发掘出的泥版上,该泥版是一份账单(如图),其内容大意是:“在37个月里,总共收获了29086单位的大麦,记录者库辛。”对这块“泥版”正确的解读是(

)A.泥版系六千年前文物 B.泥版上文字是阿拉马字母C.库辛是一位雅利安人 D.大麦的原产地在两河流域14.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发现的炭化粟、黍的籽粒表明当地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该区域是粟、黍驯化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5.古人类研究专家通过对植硅体的分析发现,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已扩散至海南,另有考古学家在距今约3696年至3550年的海南湾仔头遗址获取了炭化稻谷,从测量数据显示,这属于驯化稻。这能够说明海南(

)A.稻作农业比较成熟 B.是原始农业的发源地C.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D.人们以定居生活为主16.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距今约5300-4500年的大型遗址中,出土了能够纺织细纱的纺轮以及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其中部分陶器具有仰韶文化特征,还出土了比较大粒的粳型水稻种子、碳化粟粒及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以上考古发现反映(

)①长期定居聚落快速发展

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共享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④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已经出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7.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磨棒和石盘,它们是粮食去皮或磨粉的加工工具。在西北和华北的遗址中还出土了更先进的加工工具石臼和石杵;在山西夏县村及西安半坡等遗址中,均出土了谷粒化石和窖藏。这说明当时(

)①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②出现较稳定的定居生活③集渔猎业被完全取代④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8.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材料意在说明(

)A.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 B.农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C.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D.文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19.202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其位于进入良渚古国腹地的必经通道。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较少的猪、鹿和牛、水稻等陆生动植物。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据此可推测当时(

)A.食物结构比较单一 B.社会分工还不明显C.阶级分化较为严重 D.存在一定物质交换20.有人将夏商时期称为“粟文化的王朝”,是缘于(

)A.此时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己经形成 B.面粉开始成为北方饮食主要食材C.当时人们开始了对谷子驯化栽培 D.小米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21.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在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其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大量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等。这说明大溪文化(

)A.反映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B.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C.农耕技术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D.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存22.清代,流民在徽州等地开山种植玉米,“获利倍蓰,是以趋之若鹜”,当土地肥力耗尽,所获无几之时,便“复别租他山。以至沙土冲泻,淤塞河道农田”。这说明玉米的大量种植()A.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B.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C.扩大了农业用地面积 D.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23.西方学者曾提出以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我国考古学界结合诸多研究成果,提出新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此标准(

)①沿用了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②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传统的判断标准③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④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4.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的山西陶寺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社会贫富差距较明显 B.阶级压迫异常的残酷C.早期国家的雏形初显 D.形成发达的公共权力25.在距今约8000至7600年前的河北邯郸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多处房基、灰坑以及成批的储粮窖穴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以及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这些发现反映了磁山文化先民(

)A.掌握原始的食物储备技术 B.形成专业化社会生产分工C.即将迈入初始形态的国家 D.依赖渔猎维持食物的供应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鲜卑、回纥、蒙古”“畜牧迁徙”“随水草流移”“随地之宜,行逐水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这些少数民族因为生活在草原地区,故生产生活方式就是游牧和逐水草而居,这体现了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B项正确;不同王朝修史目的肯定都是为了维护统治,A项有一定道理,但是太泛泛,不是根据该材料主旨得出的结论,排除A项;历代正史史料来源并非都相同,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因袭的意思是模仿别人,没有创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有创新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棉纺织生产只是祖辈的生活方式,并不像西欧那样强烈追求利润。棉纺织生产没有像在西欧那样催生大机器生产和技术的改进。因为在中国,这种生产活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人们没有强烈的动力去改进技术或引入大机器生产,A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了市场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棉纺织生产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和技术改进,排除B项;小农生产选择棉花是因为发现棉花最能适应,解释了为什么棉花成为小农生产的选择,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棉纺织生产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和技术改进,排除C项;发现棉纺织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农经济的母体,描述了棉纺织业在小农经济中的地位,但同样没有直接解释题目中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古代种植和栽培水稻的历史悠久,因此可以说明水稻栽培的起源,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洛阳属于中原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三个遗址分别处于不同时期,因此无法说明区域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都强调水稻种植,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应重视耕作时间,不误农时和注意耕作技术的应用,反映的是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进行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耕作工具的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买卖和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农政全书》中绘有描绘农田水利建设、家禽养殖方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场景的全新农事图”可知,明朝农书中有着水利、养殖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反映出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注重经验总结,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技术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经验总结,不能看出农业发展依赖多种经营,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生态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且其随葬品“比较丰富”,可以判断当时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财富的积累方式,排除B项;一般认为早期国家已经产生是在夏朝,且材料并没有明显体现公共权力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中“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的变化反映了新史料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中的“河姆渡遗址”和“上山遗址”均属于原始史料,故B项中“辨别真伪”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C项中“难以考证”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历史解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材料主要反映了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良渚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有猪的形象,可知长江下游的畜牧业有所发展,C项正确;河姆渡和良渚遗址是在长江下游,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D项“主要”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江西仙人洞、吊桶环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先民们将稻粒带入居住的洞穴,说明当时他们可能已经以稻米为食,A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推断出这两处文化一村的先民从事农业种植,很可能以稻米为食,没有涉及防范旱涝灾害、饲养禽畜、聚居地迁移等信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中出土了栽培稻,这说明当时该地区也广泛种植这种水稻,也就是稻谷已成为该地区古代先民重要食物资源,B项正确;当时该地区的经济主体是稻作农业合适采集狩猎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稻米,在形态上与现今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最近,不能说明当时岭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比较密切,排除C项;农业在距今约4700年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依据材料,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福建地区,由于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烟草(“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所种粳稻菽麦亦寥寥耳”),需要依靠从江、浙、台湾等地输入粮食才能满足需求,这很容易引发粮食危机,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烟草种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导致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是在近代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是耕地用于种植烟草的面积增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的实际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粮食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此时原始农耕已经出现,C项正确;距今5600-6700年之间,半坡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相关信息,排除B项;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原始人群就已经学会用火,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麦在37个月内被大量收获并记录。这反映了在两河流域(特别是苏美尔和古巴比伦地区)大麦是重要的农作物。大麦的种植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其原产地,D项正确;根据参考内容,泥板上的文字属于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所发明的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所以泥版不是六千年前的文物,排除A项;阿拉马字母是一种古代的字母系统,主要用于书写亚兰语,阿拉马字母与楔形文字是不同的文字体系,排除B项;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并在那里建立了印度河流域文明,泥版记载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或古巴比伦文明相关,而非印度河流域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兴隆遗址发现的炭化粟、黍的籽粒表明当时旱作农业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和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农业,未提及与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兴隆遗址的农业以粟、黍为主,而非仅种植粟、黍,不能断定物种单一,排除B项;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地属长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坝上高原,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材料“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已扩散至海南,另有考古学家在距今约3696年至3550年的海南湾仔头遗址获取了炭化稻谷,从测量数据显示,这属于驯化稻”可知,海南很早就驯化和种植水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开垦田地、播撒稻种、管理稻田、待稻成熟后的收获等信息,不能得出稻作农业比较成熟,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排除B项;材料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在海南的出现,而没有提到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现象可知,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纺轮、陶器、水稻种子、碳化粟粒体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体现阶级分化情况,这些都表明屈家岭先民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中,发展水平较高,①正确;屈家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但部分陶器却具有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体现中国境内不同区域文明的联系和影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③正确,B项正确;高等级墓葬和礼器是贵族专享的,表明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已经出现,②错误;屈家岭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且材料也没有国家权力、政治领袖出现的相关信息,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7.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遗址中发现了石磨棒和石盘,它们是粮食去皮或磨粉的加工工具,还出土了更先进的加工工具石臼和石杵,说明这一期农业生产工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随着农业发展人们生活逐渐走向定居,生活较为稳定,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错在未涉及私有制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③错在未涉及渔猎方面的的论述,不能得出渔猎业被完全取代,且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1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进步,也即材料所述“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文明”,D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两河流域产生了文明,不能断定“最早”,排除A项;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指的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材料侧重农业革命对社会制度发展和文明产生的作用,“社会分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侧重说明农业革命、社会制度与文明产生的关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国腹地的郎溪磨盘山遗址,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与陆地生物不相匹配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说明当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换,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食物较多,而非单一,排除A项;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说明分工已经出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阶级分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夏商时期粟文化发达,小米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D项正确;夏商时期粟文化发达,而稻作农业体系形成于宋朝,排除A项;面粉开始成为北方饮食主要食材是在宋朝,排除B项;粟的驯化栽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出土的成产工具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可知包括种植工具和渔猎工具,表明农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