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安阳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卷
注意事项:
L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五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选择题用2B铅笔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所在学校、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第一面的指定位
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班级拟组织“穿越三千年,探寻商文化”研学活动,班长小安准备了以下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1.下面是小安准备的开场白,请你就其中的字词帮他作出选择。
河南安阳,渔河之畔,青铜大鼎造①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
上方“天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2月26日,②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从数千年历史
深处走来,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和文脉的殷墟③发出愈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怎么读?()
A.zhuzaiB.chiizaiC.zhuzaiD.chuzai
(2)语段中三个横线处应分别填入哪个字?()
A.①型②筹③焕B.①形②筹③唤
C.①型②畴③唤D.①形②畴③焕
2.由殷墟甲骨文演化而来的方块汉字,深情款款,意蕴悠长。小安想在甲骨展品讲解词中引用一些古诗
文,请帮他补写。
甲骨展品解字解说词
文:像纹路交
文字是充满生命力的。王湾用蕴含着自然理趣的文字”①
错的样子。在
______,②______”(《次北固山下》),让我们看到了
六书中属于象
新事物的美好;苏轼高吟着“③,④"(《水调
形,后成“文
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字”专用字。
明:从日从月,明亮让生命走向蓬勃。它是“夕日欲颓,⑤"(陶弘景
日月并出,明《答谢中书书》)的动中有静,生机勃勃;也是“⑥_____,
亮之意。在六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书中属于会的明月当空,千里与共;还是''⑦,⑧"(崔
忌、O颗《黄鹤楼》)的草木茂盛,明丽如画。
3.小安想用视频分享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开馆盛况。请你根据下面的短视频脚本,帮他完成任务。
短视频脚本
镜头内容画外音字幕
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以鼎为原型,古铜色大门上方
造型新,
镜头一刻有甲骨文字“天邑商”三个字,建筑外观为青铜色,古朴
博物馆以鼎为原型
而深邃,远远望去像一座青铜鼎。
镜头二新馆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①______,
1
展,围绕“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全景式展示了商代的②______
伟大成就。新馆将出土文物组团展出,透物见人见事,多角
度全面阐释商文明。
新馆还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
调动游客多维感官沉浸式体验。在“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
③_____,
镜头三利用先进裸眼3D技术、VR技术等,将文物、文献、甲骨记
④______
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观展者可以参与
沉浸式互动,获得独特观展体验。
采访对象殷墟博物馆馆长
采访环节
采访预设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殷墟博物馆新馆“新”在何处?请从脚本中提取信息,将字幕部分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洁,每
处不超过15字。
(2)下列预设的采访问题中,不适当的一项是()
A.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有何意义?
B.殷墟博物馆新馆对我国夏商文明研究有何影响?
C.您在参观殷墟博物馆新馆后,有何感受?
D.殷墟博物馆的开放对优质文创产品的推广有何帮助?
4.以下是小安搜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打卡攻略图,请阐述该图的设计之妙。
注:
①商朝的图腾②商朝的战车
③甲骨文发现的秘密④一片甲骨惊天下
⑤妇好的梳妆台⑥商人长啥样
⑦商人是怎么喝酒的⑧商朝也有“小猪佩奇
⑨小王子的请假条是什么样⑩憨态可掬的青铜水牛
⑪代表权力的铜钺⑫辱军也爱“痒痒挠”
二、班级开展不同类型文本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共28分)
(一)(共17分)
请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
鸟鸣二三粒
①春天逐渐走向深处,人在树下张望,会收获密密匝匝的叶子带来的清凉,亦有树叶筛下来的如一地碎
银的阳光。人居浮世,慌慌张张,在这样的春日,随便找一棵树,举头静观。
②树冠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蠕动的毛毛虫,垂着一根丝打转儿的尺蟾,伏在上
2
面一动不动的斑衣蜡蝉,再有就是乡间常见的各色鸟儿。
③一个勤于听鸟鸣的人一定是感性的人。
④李白在紫藤树下仰望,收获了“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李太白毕竟是“诗仙”,普通的写景句
中也隐含着浩荡之气,密密匝匝的树叶中跳动着能歌善鸣之鸟,极具动感。
⑤春天的黄鹏鸟,天空之城不是它们的舞台,它们的舞台在林间,在枝头一一在这棵树上唱一首古体诗,
在那棵树上唱几首绝句。说起这世间的实景演出和行进式舞台,山鸟雀绝对是其开创者。
⑥戴胜鸟喜欢隐匿在树叶之间,它们头顶自带一把小扇子,有着无限风雅,前世或许是文气十足的士人。
⑦有一种叫蜡嘴子的鸟,嘴奇大,叫起来喳喳有声一一嘴大的唱歌似乎也好听。
⑧燕子和麻雀在叶间待不久,它们比较恋家,一般在树叶之间也就是吃个食的工夫就飞走了,在树冠之
间掀起一场小型的旋风。
⑨鸟鸣是树上的另一类花朵,一种鸟叫就是一种鲜花,百鸟朝凤就是百花向牡丹。如此,或许可以认为,
桑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因吃了桑甚;梨树上的鸟鸣是白色的,因饮了梨花蜜;槐树上的鸟鸣是鹅黄色
的,因食了槐花;榕树上的鸟鸣是粉色的,因尝了榕花。榆树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像极了榆钱;
泡桐树上的鸟鸣是一朵又一朵的,像极了泡桐花;无花果树上的鸟鸣是透明的,带着隐忍的禅意……
⑩做药,要有药引子;做馒头,要有酵母;做酒,要有酒曲。鸟雀之于春天,是药引子,是酵母,也是
酒曲。
⑪春风浩荡,有些吵。树下,有友如酒,知心事,需附耳细说。树上,鸟鸣二三粒。
(作者:李丹崖。有删改)
5.梳理文本结构,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请结合①一⑨段,完成下图。
鸟鸣春鉴结构图
6.品味文章语言,可以借助已有的学习资源。苏轼写月光,生动形象,点染意境,抒写心境。作者写阳
光,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分析。
人在树下张望,会收获密密匝匝的叶子带来的清凉,亦有树叶筛下来的如一地碎银的阳光。
【课内链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分析文章内容,可以关注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能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本文是如何运用虚实结
合来写鸟鸣的?请结合文章⑤一⑨段简要分析。
8.探究文章主旨,可以进行合作讨论。小语和小文就题目《鸟鸣二三粒》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文章内
容及括号中的提示,补充空缺处。
小语:题目中量词“粒”用得真好,和《紫藤萝瀑布》中的语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
轻地笼罩着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文:确实。①(多感官互通)。
小语:还不止这点。我又想起了张岱笔下的“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的鸟鸣声用“粒”有没有微小
之意?
3
小文:妙啊!②(心境)。就像那天去魁星阁,游人很多,人声喧嚷,我
却听到几星清脆悠扬的铜铃声,正和着春风晃晃悠悠地一咏三叹呢!
小语:你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实,③(用“不仅……还……”句式)。比如,
鹦鹉的警戒叫声可以用作观测地震的指标,播放鸟鸣可以促进鸟类繁殖和防治农林害虫。
(二)(共11分)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
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
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
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
着的中国。
②是什么让《舌尖上的中国》这么火?
③首先,这部纪录片独特的视角和瑰丽的影像呈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展现得绚丽多彩。无论是小巷中
的街头小吃,还是山野间的野味美味,每一道菜品都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和味蕾,凝聚着人们对食物的热
爱和对传统的敬仰。它们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④其次,①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美食的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它不仅展现了各
地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揭示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这种深入的挖掘和展示方式,为中国美
食纪录片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⑤此外,纪录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展现出
每个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无论是渔民的辛勤捕捞,还是农民的辛苦耕作,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美食传统。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品味着美食的鲜香,更感受到了人们对食物
的敬畏和热情。
⑥最后,这部纪录片给予了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大自然的美景、古老的乡村和喧嚣的城市,
我们仿佛走进了这些美食的故乡,亲身感受到了那份真实和独特的魅力。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自己故事的
讲述者,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传统,将这份热爱和情感传递给了观众。
⑦因此,《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美食纪录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通过独特的风格和深入的探索,将
美食与文化融合得如此完美,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爱和赞誉。它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制作
方式,更让人们对中国美食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再度点燃。
【文本二】
①捋面是面条的“老祖宗”,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水引”。晋代瘦阐《恶饼赋》描述水引为“细如委
白如秋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第八十二》记载有水引的做法:先用冷肉汤和面,“绥
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接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即将面团先揉搓成筷子粗
细、一尺长短的长条,放入盘中盛水浸着。锅里水烧开时,用手将浸好的面条在锅边捋成韭菜叶那么薄,
下水煮熟。从《恶饼赋》和《齐民要术》中对水引的描述可知,水引是一种水煮的长面条。与后世的面
条不同,它不是用刀切的,而是手工捋成的。当时的社会上层人物有嗜食水引的,据萧子显《南齐书•何
戢传》记载,南齐高帝萧道成十分喜爱吃水引。
②在古都安阳,这种古老的面条就是王家捋面。
③王家捋面生产技艺2018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④在祖传捋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王家捋面的第六代传承人规范了捋面的制作流程,他将捋面的制作规
范为清水和面、三饰三揉、分块擀片、切条饰面、煮制卤汤、手工捋面、单锅煮面、捞面浇卤等8
道工序。和面时,还要加入适量的鸡蛋清和少许盐末,以增加面团的韧性,使煮出来的面条更为筋道。
和好的面团,饬30分钟,再揉一次。如此再三,三场三揉,达到''三光"标准,即面光、盆光、手光。
②将揉饭好的面团,按500克一份,揪剂分块,先在面案上擀成大圆片,再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
4
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场上5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捋面下锅,沸水煮50秒,快速出锅。煮熟的捋
面晶莹透亮,犹如凉皮。煮熟的捋面需浇卤食用,捋面的配卤根据食客的口味和时令不同,有鸡蛋西红
柿、五花肉白菜、鲜牛羊肉、排骨、茄丝、时令鲜蔬菜等不同类型。制卤时,各种辅助性调料的配比均
采用祖传秘方,用量精确。
【文本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属性。这些
风味小吃、地方美食能够进入非遗名录,一方面因为它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制作技艺有特色,另一
方面因为它们至今依然活力四射,能紧跟时代脚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小吃虽小,大有味道,服
务百姓“大民生”,连接振兴地方经济“大产业”。时代在变迁,各地应挖掘更多有特色、有内涵的美
食,加强保护、重视传承,让这份独特的“烟火气”长久延续,让人民生活更加有滋有味。透过日常美
食,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
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
(以上文本均改编自网络资料)
9.对文本的理解要准确严谨。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人因地域不同,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但都有着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
B.《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首次点燃了人们对中国美食和传统文化
的热情。
C.文本一以议论性语言为主,从四个方面逻辑严密地阐述了《舌尖上的中国》爆火的原因;文本二以记
叙和说明性的语言为主,介绍了安阳捋面的悠久历史及具体的制作工序。
D.三个文本均围绕美食文化展开,其中对特定工艺进行了介绍。
10.论述性文本中,作者常使用某些词语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说明性文本中,作者常采用一系列数
字来进行说明。请结合文本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①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美食的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②将揉饬好的面团,按500克一份,揪剂分块,先在面案上擀成大圆片,再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
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饬上5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捋面下锅,沸水煮50秒,快速出锅。
11.班级拟参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安阳拍摄美食宣传片《传统捋面一一舌尖上的非遗》。请
结合以上三个文本,从拍摄素材选取方面提两条建议,并阐明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故郭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
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己。”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③。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汉:指银河。②企水:口渴思饮。③悟衷散赏:开扩心胸,散心欣赏。
1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素湍绿潭词语推断法:银装素裹—
查阅词典法:①农历每月的末一天。②昏暗;不明显。
(2)风雨如晦______(填序号)
③夜晚。④隐藏。(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3)鸡鸣不已课内迁移法:是亦不可以己乎(《鱼我所欲也》)—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4.小语希望利用寒暑假期观赏三峡美景。请你从景物特点方面考虑,根据甲文,为他推荐最佳观景时
间。
15.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甲文中通过猿鸣久绝,突
出三峡①的特点,并以猿鸣声音哀转,渲染秋天②的氛围,表达了感伤情绪;乙文中
描写了猿猴企水的动景,与上文③的动景相映成趣,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表达了④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朗读是心灵的吟唱。下列对诗歌朗读的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所以要朗读出“低”“泥”“蹄”“堤”的韵味。
B.笛音具有优美清新、圆润明亮的特点,在朗读本诗时用笛子伴奏最合适不过。
C.朗读颔联时应重读“争”“啄”二字,突出莺燕的动态,展现春天的蓬勃生机。
D.“行不足”是因为没看够,应用悲伤低沉的语调,表现诗人的不舍难过之情。
17.诗歌常借助景物表达情感。请依据诗句,完成下表。
篇名景物:花情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①
《春望》(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傲霜斗雪、坚忍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不拔品质的赞美。
四、名著阅读(5分)
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8.经典常读常新。《西游记》和《简•爱》两部作品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课文《壶口瀑布》中黄河一般
的精神。请结合资料卡,从下列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唐僧孙悟空简•爱
资料卡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梁衡《壶口瀑布》
19.新书出炉时,图书腰部包着的“印有图书推介性或宣传性图文”的纸带,就是“腰封”。请你仿照
示例,为《经典常谈》设计一版腰封(可单纯使用文字,也可图文结合),并简述理由。
6
示例:我为《艾青诗选》设计的腰封包含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有三句话一一“向往光明与希望
的伟大诗人”“最伟大的歌手开创的艾青时代”“一位诗人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这三句话
精辟地提炼了诗歌中的重要意象,高度评价了作者的地位和诗歌的价值。图片部分是诗人艾青的照片。
这样设计,图文并茂,可以使读者对诗人及其诗歌风格有更直观的了解。
五、作文(50分)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20.听鸟鸣,看花开,品美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有经历都是生活的馈赠。朱自清在四季美景中,
收获了盎然的诗意和崭新的希望;史铁生在经历苦难挣扎后,懂得了爱与包容……生活多姿多彩,总有
一些美好值得爱。
请以“这样的生活,值得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关于生活,有些人只要结果,有些人只在乎过程,但心情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对此,你有着
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1)B(2)A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矗立:chiili,高耸地立着。
承载:chCngzd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造型:塑造物体形象。
筹建:筹划建设。
焕发:光彩外现的样子。
故选Ao
2.①.海日生残夜②.江春入旧年③.但愿人长久④.千里共婵娟⑤.沉鳞竞跃⑥.我寄愁心与明
月⑦.晴川历历汉阳树⑧.芳草萋萋鹦鹉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
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残、婵娟、鳞、
竞、萋、鹦鹉洲I”等字词容易写错。
3.(1)示例:①展示新(角度多)②多角度全面阐释商文明③技术新(体验新)④科技让文物“活”
起来(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注意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
①由镜头二"新馆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围绕'伟大的商文明'这
一主题,全景式展示了商代的伟大成就”可知,这次展示有基本陈列展、专题展、数字展等多角度,全
景式展示很新颖。联系镜头一字幕“造型新”三字词语,可以概括出:“角度多”或“展示新”;
②由镜头二“新馆将出土文物组团展出,透物见人见事,多角度全面阐释商文明”可以提炼出:多角度
7
全面阐释商文明;
③由镜头三“……调动游客多维感官沉浸式体验。利用先进裸眼3D技术、VR技术等……获得独特观展
体验”可以概括出:“技术新”或“体验新”;
④由镜头三“新馆还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利用先进裸眼3D技术、VR
技术等……观展者可以参与沉浸式互动”可以概括出: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采访词。
C.不恰当,本视频要分享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开馆盛况,而且采访对象是殷墟博物馆馆长,而不是参观者,
采访参观殷墟博物馆新馆后的感受,显然是在问参观者。
故选C。
4.示例:该图以竖排的“殷墟”两个字为背景,点明了打卡地;重点推介了具有代表性的12处文物;
按楼层有序呈现了打卡路线;文物图片与所配文字相映成趣;配文富有生活气息;以右下角的殷墟博物
馆标志为落款,使该图更具美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看图可知,图中显示的白色游览路张正好构成了竖排的“殷墟”两个字,点明了打卡地。
根据图中展示的内容可知,重点推介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处文物,即题目中的文字部分。
看图可知,这十二处文物是按楼层排序的,清晰明了。
图中的图片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十二处文物,与所配文字紧密配合,相映成趣。
配文简洁明了,富有生活气息。如“小王子的请假条是什么样”,口语化的表达,富有生活气息。
右下角的落款仿照中国书画的落款,更具美感。
5.(1)勤于听鸟鸣的人是感性的(2)不同种类的鸟儿有不同的特点(3)戴胜鸟隐匿在树叶间有无限
风韵(4)榆树、泡桐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和一朵一朵的
6.示例一:运用叠词“密密匝匝”,写出了树叶的茂密,营造了清凉静谧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沉醉
于大自然、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趣。
示例二:运用比喻,将从树叶中筛下来的阳光比作碎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影的细碎闪烁,突出了树
叶的茂密,营造了清凉静谧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沉醉于自然、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第⑤一⑧段为实写,展现了不同种类鸟儿自由自在鸣唱的情景;第⑨段为虚写,作者想象了不同树上
鸟鸣的颜色、形状。这样虚实结合,使鸟鸣有声有色有形,表现了作者沉醉于自然的悠闲惬意。(意思
对即可。若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8.①.鸟鸣本来是听觉感受,作者却用“粒”将笔下的鸟鸣变成了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这样多感官互通,
鸟鸣声更显清脆悦耳。②.人世间如此喧闹,作者却能捕捉到这微小的鸟鸣声,足以见得作者拥有宁静
悠然的心境。③.鸟鸣声不仅能带来文学上的审美体验,还具有科学方面的指导意义。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1)结合提示“对应段落③④”和第③段“一个勤于听鸟鸣的人一定是感性的人。”,第④段“李白在
紫藤树下仰望,收获了'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可概括为:勤于听鸟鸣的人是感性的;
(2)结合提示“对应段落③一⑧”以及“黄鹏鸟在林间演出”“蜡嘴子鸟嘴大,唱歌好听”“燕子、麻
雀恋家”等可知,③一⑧段主要写不同种类鸟儿有不同的特点;
(3)结合思维导图“黄鹏鸟在林间演出”“蜡嘴子鸟嘴大,唱歌好听”可知,本空对应第⑥段,根据
“戴胜鸟喜欢隐匿在树叶之间,它们头顶自带一把小扇子,有着无限风雅,前世或许是文气十足的士人。”
可概括为:戴胜鸟隐匿在树叶间有无限风韵;
8
(4)根据提示“对应段落⑨”和“榆树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像极了榆钱;泡桐树上的鸟鸣是一
朵又一朵的,像极了泡桐花”可概括为:榆树、泡桐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和一朵一朵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词语运用:“密密匝匝”为叠词,意思为:形容很稠密的样子。用在此处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层层叠叠,
茂密的样子,结合“叶子带来的清凉”可知,此处描绘叶子的茂密,营造了清凉静谧的美好氛围,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沉醉于大自然的惬意和悠闲。
修辞手法:结合“如一地碎银的阳光”可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从树叶中筛下来的阳光比作
碎银,展现出树叶之间光影的闪烁,结合“筛下”一词可见树叶的茂密,营造了清凉静谧的美好氛围,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沉醉于大自然的惬意和悠闲。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第⑤段“春天的黄鹏鸟……它们的舞台在林间……在那棵树上唱几首绝句”,第⑥段“戴胜鸟喜欢
隐匿在树叶之间”,第⑦段“有一种叫蜡嘴子的鸟,嘴奇大,叫起来喳喳有声一一嘴大的唱歌似乎也好
听”,第⑧段“燕子和麻雀在叶间待不久……一般在树叶之间也就是吃个食的工夫就飞走了,在树冠之
间掀起一场小型的旋风”可知,此处是基于事实,真实地描写了各种种类的鸟儿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在
林间的不同表现,为实写;
结合第⑨段“桑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因吃了桑甚;梨树上的鸟鸣是白色的,因饮了梨花蜜;槐树上的
鸟鸣是鹅黄色的,因食了槐花;榕树上的鸟鸣是粉色的,因尝了榕花……”可知,此处赋予鸟鸣不同的
颜色和形态,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多角度多方面展现
鸟鸣的丰富多样,也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和体察,可见作者聆听大自然,沉醉大自然的那种
惬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
“鸟鸣”本是一种听觉感受,而“粒”则常常用来形容可见可触的具体事物,此处以“粒”形容鸟鸣,
是将声音变成了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视觉和听觉的互通更见鸟鸣的显清脆悦耳,美好可见,情趣盎然;
同时“粒”常常用来形容比较小的事物,此处以“粒”形容鸟鸣,将鸟鸣置于广袤的大自然之中,即便
如此细微,如此渺小也被作者清晰地捕捉,足以表明作者心境的悠然和宁静;以上分析着重从文学体验
上去赏析鸟鸣声,结合题干“鹦鹉的警戒叫声可以用作观测地震的指标,播放鸟鸣可以促进鸟类繁殖和
防治农林害虫。”可知,此处则是从鸟鸣给科学带来的指导意义。因此可总结为:鸟鸣不仅能带来文学
上的审美体验,还具有科学方面的指导意义。
9.B10.①作者用关联词“不仅”对上文“美食的探索”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又用关联词“更”,
把话题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上。②运用“500克”“2厘米”“5分钟”“50秒”等
一系列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安阳捋面制作工序的精细讲究。(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
11.①介绍安阳捋面的制作过程(8道工序),展现其有特色的制作技艺。②介绍安阳捋面的悠久历史(最
早可追溯到北魏),突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③以捋面为媒介,展现安阳独特的风土人情,
融入丰富的人文情怀。④将场景定在捋面的发源地一一安阳县,通过真实的乡村场景,给观众带来身临
其境的体验。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B.根据文本末段中的“更让人们对中国美食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再度点燃”可知,本项“首次”有误。
故选B。
9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本句运用“不仅仅”与“更”构成了递进关系的复句。“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美食的探索”紧承
上段中的“这部纪录片独特的视角和瑰丽的影像呈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展现得绚丽多彩”。“更是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引出后文对这部纪录片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故这句话推进了论证
的过程。
②根据句中的“500克”“2厘米”“5分钟”“50秒”等一系列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些准确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安阳捋面制作工序的精细讲究。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中的“在祖传捋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王家捋面的第六代传承人规范了捋面的制作流
程,他将捋面的制作规范为清水和面、三饰三揉、分块擀片、切条饰面、煮制卤汤、手工捋面、单锅煮
面、捞面浇卤等8道工序”可得:介绍安阳捋面的制作过程(8道工序),展现其有特色的制作技艺。
根据文本二首段中的“捋面是面条的‘老祖宗',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水引’。晋代瘦阐《恶饼赋》描
述水引为'细如委艇,白如秋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第八十二》记载有水引的做法”
可得:介绍安阳捋面的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魏),突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根据文本一第⑤段中的“此外,纪录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和民俗,展现出每个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可得:以捋面为媒介,展现安阳独特的风土人情,融入
丰富的人文情怀。
根据文本一第⑥段中的“最后,这部纪录片给予了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大自然的美景、古老
的乡村和喧嚣的城市,我们仿佛走进了这些美食的故乡,亲身感受到了那份真实和独特的魅力”可得:
将场景定在捋面的发源地一一安阳县,通过真实的乡村场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12.①.白色②.③③.停止
13.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14.示例一:我推荐你暑假去观赏三峡,因为夏季江水湍急迅猛,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示例二:我推荐你寒假去观赏三峡,因为春冬时节的三峡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15.①.山高岭长②.凄清肃杀③.飞鸟归林④.欣赏山水美景时的心旷神怡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银装素裹”的“素”也是“白色”的意思、。
(2)句意: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晦:夜晚。故选择词典中的义项③。
(3)句意:鸡叫声连续不断。已:停止。“是亦不可以己乎”的“己”也是“停止”的意思、。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太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选择寒假或暑假皆可,结合文章中对相应季节景物的描写说明理由,言之有理
示例:推荐暑假去三峡旅游。根据《三峡》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
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突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蔚为壮观的景象。此时去三峡可领略到江水暴涨,
江流湍急的惊心动魄之美。
【15题详解】
10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内容理解。
第一、二空。甲文中“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猿
鸣“久”绝,说明猿的叫声久久回荡在山谷中,突出了三峡山高岭长的特点。“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凄凉气氛。
第三、四空。乙文中“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猿猴企水与飞鸟归林都是动景,
二者相映成趣,为山林增添的活力和生机。结合“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可知,写猿猴企水、飞鸟
归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美景时的心旷神怡之情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
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
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
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
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
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故彰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绝壁千尺,直入云霄;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
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
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恰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16.D17.①表达了诗人对欣欣向荣春天的喜爱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朗读。
D.“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余兴未了,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应用喜悦稍慢的
语调,表现诗人的留恋不舍之情;
故选D。
【17题详解】
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珠宝交易诚信保证合同
- 家政服务居间合同
- 智能家居系统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一居室房屋租赁合同附带绿植养护服务3篇
- 二零二四年企业培训与员工发展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广告宣传效果评估与优化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运营管理持续改进与绩效评估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四南京租房合同纠纷处理及调解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电商合作合同范本:电商虚拟试衣间技术应用协议4篇
- 2025版水利工程供水与用水权转让合同范本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九年级上册-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核心考点与重难点练习(统部编版)
- 健康指南如何正确护理蚕豆病学会这些技巧保持身体健康
- 老客户的开发与技巧课件
- 26个英文字母书写(手写体)Word版
- GB/T 13813-2023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 DB31 SW-Z 017-2021 上海市排水检测井图集
- 日语专八分类词汇
- GB/T 707-1988热轧槽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33084-2016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技术条件
- 高考英语课外积累:Hello,China《你好中国》1-20词块摘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