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题型讲解(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A/06/wKhkGWbfR66AX-1EAAHNPJGXDWE563.jpg)
![现代诗歌题型讲解(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A/06/wKhkGWbfR66AX-1EAAHNPJGXDWE5632.jpg)
![现代诗歌题型讲解(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A/06/wKhkGWbfR66AX-1EAAHNPJGXDWE5633.jpg)
![现代诗歌题型讲解(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A/06/wKhkGWbfR66AX-1EAAHNPJGXDWE5634.jpg)
![现代诗歌题型讲解(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A/06/wKhkGWbfR66AX-1EAAHNPJGXDWE56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题型讲解
思维导图
现代诗欹的概念
基础知识积累诗歌的主要分类:叙事诗和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谢a散文诗
诗歌的特点:分行科例、押韵、饱含真情、立意新颖、联想自然跳跃自如、凝练集
中、节奏和谐、陵生动、意境优美、生
鉴真人物、物象型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鉴堂景象型
解答炼字题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解答炼句题
解答语言风格题
现代诗歌
表达方式1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拉扬、角度变
施绘声绘磔形)2抒情:直接抒情、间朝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最情景交融、
瞰言志、信古讽今)
巍手法:附之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
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y,手法:出喻、比拟、夸张、对假借代、♦吃、设问、反问等
结肉技巧:开门见山、承k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抓疑、抓"序‘"注"、抓关键词句、抓意象
、抓“用典”
鉴赏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鉴堂观总本度的常规方法:(1)读标题、注释,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神
法.(2)析意象、品意境.(3)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
充诗的内容,通过雌来鉴堂观点态度.
知识梳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现代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
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
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
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
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
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
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
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
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
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
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
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
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
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
通俗。
④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
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3.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现代诗大多采用分行排列的形式,它根据人们呼吸的休止,使小的停顿和大的间歇更为明
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情感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因此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
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押韵
押韵有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
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
错落有致。
(3)饱含真情
诗言志,好诗人都应有对世界充满爱的心灵,好的诗歌都能表达出极为复杂、深切的思想
感情。
(4)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
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
发现和感受。
(5)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
之感。
(6)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
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
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7)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
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8)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
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
(9)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
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
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
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
美的统一体。
(10)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
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1)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
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
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二、如何读懂现代诗歌
(一)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
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
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
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
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
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
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练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
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三)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象”是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
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
情感基调。体味诗情,就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
再经历和再体验,还要善于体会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的情思。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
优美等。抓住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
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
(四)鉴赏感情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
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
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
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五)鉴赏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
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
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阅读与古代诗歌阅读有交叉,可以相互借鉴。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现代诗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其次两者的区别
在于字数的齐整和平仄押韵。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
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
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
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题型一: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现代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情感和形象结合成为意象,才会使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意象”
是现代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
象表现。
(一)鉴赏人物、物象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⑶知人论世,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物象)的特点。(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
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景象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
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的词语(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地体现景色的
特点情调。(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
表现的”。
题型二: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的把握,是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
须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解读其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一)解答炼字题
1.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
它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
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解答炼句题
1.提问方式: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
2.解答分析: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
于写景的描写性句子,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句
子,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意思(或描述该句意境)。(2)重点分析该句中的精彩字词或所
用技巧。(3)总结意境,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解答语言风格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
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
3.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型三: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
现在以下4个方面: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
描写
绘形)
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
抒情
今)
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一一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
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解答分析一一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
的艺术构思入手。规范答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写什么”“怎么写”“效果怎样”。
3.答题步骤一一⑴分析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概括分析诗歌或诗句所写的内容。(2)
分析手法。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或哪些手法。(3)分析效果。要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
样运用这种手法的,以及这种手法对于传达诗歌的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有什么效果、作用。
4.注意事项
(1)手法确认上的张冠李戴:在确认手法时,有学生会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而不是根据诗歌
的实际内容去认定,结果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手法列举时的包罗万象:出于担心采点不全,所以在解答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对手
法进行多方列举,结果是包罗万象、无中生有。
(3)分析作用时的空洞无物:很多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是从诗歌的内容和情
感的实际出发,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仅仅罗列一些名词术语,显得十分空洞。
题型四:鉴赏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现代诗歌一般
的情感类型,学会体味现代诗歌情感的方法,掌握其规范答题的方法,才能提高鉴赏现代诗歌
的能力。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
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一)思想情感
1.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1)抓标题: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
想感情。
(2)抓“序”“注”: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
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我们根据这些可以概括分析出诗歌的思想情感。
(3)抓关键词句:从抒情议论的关键词句入手,这些词句是集中体现思想感情的地方。关
键词指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
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4)抓意象:从景物形象(意象)入手,景物形象往往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
(5)抓“用典”:从用典入手,典故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诗人观点、态度和情
感。
2.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的类型及答题模式
(1)常见设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
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节发问。
(2)答题模式:关键词:+分析。(1)概括诗句抒发的情感。(2)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要注意的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
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在分析时,既要注意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
对事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
(二)观点态度
1.鉴赏观点态度的常规方法
(1)读标题、注释,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评技法。
(2)析意象、品意境。从意象(创作中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
形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再扣“意境”,略作分析。
(3)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通过概括来鉴赏观
点态度。
2.理解“观点”和“态度”的区别
“观点”指作者的具体看法,即对人事物的具体评价、认识和褒贬判断。“态度”指由具
体观点抽象出来的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倾向,如同情、愤慨;肯定、否定;遗憾、赞赏;无奈、
自信;等等。
典例遍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熟悉黑夜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已熟悉黑夜,熟悉黑夜。
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回来。
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
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
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
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
我曾停下止住脚步的声音,
当时远处传来断续的呼喊,
从另一条街道,越过房顶,
但不是叫我回去或说再见;
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
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
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
我已经熟悉这黑夜,熟悉黑夜。
文本二: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冯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
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雨""街灯”"小巷"等常见事物引起诗人沉思冥想,诗人在与众相通的体验中实
现了与众不同的表达。
B.文本一中身处“雨夜"之中,"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看到都市里的“凄凉的小巷",都
给读者孤清冷寂之感。
C.文本二中诗人用“亲密的"形容"夜",去『‘无从认识"房里白昼时的模样,写出了对夜的喜
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
D.文本二中“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写出了生命的旅程中能带走的只有个人的体验
以及瞬间的感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人物“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去〃垂下目光",可见其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
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
B.文本一尾行运用反复手法不仅照应开头,使全诗具有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而且强化
了对黑夜的熟悉程度及黑夜的一成不变。
C.文本二中“原野”多次出现,串联全篇,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抒情意象,由房内到窗外原野,
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
D.文本二中诗人认为我们生命中“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体现了诗歌朦胧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本一“发亮的钟”这一意象?
4.诗社成员要为这两首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一组关键词:夜•走•思,请围绕
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LC2.A3.①“发亮的钟”是指月亮;②“发亮〃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
给人以慰藉;③“钟"暗示出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④“发亮的钟"独自高
悬于广阔的天空中,写出了孤独的感受。4.①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都
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②《熟悉黑夜》以夜中"走"的在场体验,写出了人的孤寂和
未来的渺茫;③《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以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和
未来的无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对夜的喜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说法错误,两者无从比较,诗人只是借“夜”表达其感受和哲
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错误,"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
下目光","我"本不认识更夫,在夜中“垂下目光”可能是对更夫的一种怜惜或者理解,谈不上拒
绝交往之类,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结合"高处""天幕"可知,"发亮的钟"
是指月亮;
在黑夜之中,"发亮”的月亮带给人温暖与光明,令人安心,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
以慰藉;
后文有“它宣称时间没错",可见"钟"暗示出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广袤的天空,一轮明月高悬,这一场景给人无限的孤独之感,写出了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孤独的
感受。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结合题目可知,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第一首中“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
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第二首中“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
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两首诗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
《熟悉黑夜》是从陌生、隔膜到接近、逐渐熟悉的过程。“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见过
城里最凄凉的小巷。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展现夜中“走"的
在场体验;结尾"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
不正确”,诗人最终呈现天空孤悬的明月,以及“不确定”的感受,写出了人的孤寂和未来的渺
茫;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首先对也的感受是“亲密"的。"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闭
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
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诗中以亲
近之心走向夜,表达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感,“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
来”,夜中充满无限的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槐根梦
郭辉
沉入无边的黑暗里。
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
只是凭着感觉,才知道自己高扬的旗帜,是绿色的,
爱在风雨阴晴中,喧响不同的季节。
一辈子,永远只能与自己虚无的影子对话。
却总是那么坦然,那么仁厚,如同身旁默默无闻的泥土。
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
迎着浩浩东风,岁声孥孥地摇曳。
多少个事事孰孰的春天走过去了……
终于,那个扛着电锯的秋日,翩翩走了过来。
在一阵欢乐而又痛苦的震颤后,伟岸的身躯,依依惜别,轰然倒地。
一部向上的历史,就这样撕落下——最后一页。
岁月无情,往事如烟。
孤零零的心,却深怀着一个强烈的渴望不愿死去。
——谁能挖我出土?
——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
5.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如果分别改为"青翠"和"蓬勃",意思与原文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更
好,请简析原因。
6.请简要概括槐根的梦想。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5.①原文使用叠词更能突出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的直观形象,增强画面感;
②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抒情性更强;③原文与上下文的“浩浩翩翩”等叠词相照
应,语境更加和谐。6.示例:①扎根土地,奉献自己;②走出土地,雕琢新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青翠〃和“蓬勃〃属于一般性修饰词,而"青青翠翠〃和“蓬蓬勃勃"属于叠词。用"青青翠翠〃来
形容一枝枝摇曳的槐树叶,更能起到突出强调"青""翠"的特点,写出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
的直观形象,更能增强画面感。
②叠词的使用能使句子更加的流畅,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更注重节奏感,诗中叠词的使用,
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抒情性更强。
③遣词造句还要符合诗歌整体的风格,词的上文有“默默无闻""浩浩东风",下文有"翩翩走了
过来""依依惜别",叠词之间相照应,语境更加和谐,风格一体。因此,“青青翠翠""蓬蓬勃勃"
表达更好。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中意象的能力。
①“沉入无边的黑暗里。/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可知槐根长时间地沉入黑暗的土
壤里,不见天日,感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润。"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
时在三月,/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可知槐根最高兴地是因为自己的付出而使得地面
上的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由此可知槐根的一个梦想是扎根土地,奉献自己。
②“谁能挖我出土?/一一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中,连用两个问句,“谁能
挖我出土?”以大胆地呼告写出槐根内心的渴望,想要走出土地。“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
崭新的生命",继续发问,继续呼告,希望能有一柄刀,重塑离开土壤失去鲜活生命的枯根,
以此迎来新生。由此可知槐根的另一个梦想是走出土地,雕琢新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娓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深
深眷恋之情。
B.作品所举的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看似随意拈来,实则
精心挑选,代表中国的东南西北,有极高的概括性。
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
化。
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
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练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叹息""抚爱"无不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祖
国"黄金般的相思”在这里深深“埋藏”。
B.诗中描绘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写思
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层次有序。
C.因为“顽强勇敢",我们的人民才能走完“长征"、走向独立、繁荣、富强:因为勤劳,才
能享受到“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D.诗人以“微风下的湖水”比喻中国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长江一泻千里"比喻中国人民“顽
强勇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7.C8.B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化”错误,结合“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等内容可
知,这是作者看到的国民的外在形象的美,是人文景观;"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是自然景
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这些都是神奇、美丽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首写思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错误,结合“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可知,应是首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最后
写思想之美。
故选Bo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表现了城市与乡野的空
间阻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
野感到欣喜。
C.“心也是空”是因为思念故土,也是因为等待收获;“常满”是因为亲爱的地母用丰收慰藉
了“我"。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
小感。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
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
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反客为主,强化了诗的深层意象,令人过
目难忘,再三击节。
1L诗歌以“我”的视角展开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9.D10.B11.①使用第一人称抒情,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以抒情的主
体刈禾女"我〃的口吻,表达"我”情感的跳跃和思维的流动。刈禾女劳作、收获的场景带给读者
的代入感更强,易于抒情。②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
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③这里的“我〃既是刈禾女,也是作者自己,作者将自己
的生命情调转置于刈禾女内心,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
热烈渴望,使全诗情感更有层次。④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诗歌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分析有误,应是着意描写刈禾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
谐。
故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B."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该诗并没有常用静与动、
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的表现手法,仅仅限于“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这一句。
故选B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角度的把握及探究其作用的能力。
这里诗人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抒情,可充分展示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
感,抒情更加强烈,便于传情达意,使得抒情显得更加真实;
结合"我的家""我记起""我的眼""我来日光下收获"“我看不见自己”等分析,让我们将镜头拉近
刈禾女,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
在这首诗中,使用的“我"这个词,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甚至连我们普通的读者
都把自己当成了诗歌中的“我〃,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这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还能
够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使全诗情感抒发更有层次。
运用各诗节主导情绪的跌宕起伏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诱导读者以实景为圆
点朝着不同的方向辐射自己的情绪。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情境的代入感,缩短了与读
者之间的距离。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
12.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
勤劳。
B.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C.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D.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13.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2.A13.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
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A."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
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等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场景,"农妇夜炊图〃"农
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生活画面既构成有机整体,又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小农家生活
的静美。所以,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结合写作背景“风雨飘摇的祖国”可知,此时的祖国风雨飘摇,百姓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此,
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诗中寄寓着诗人对于现实中无法拥有和平安宁生活的农民的同情。
而作者此时在国外求学,写这样典型的中国乡村景象,特别是开头两个场景的描写很容易让人
联想到普通家庭中母亲做饭、父亲结束一天农活收工回家的场景,无疑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
故土的思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与结尾"而你们,站在那儿”前后呼应,
具有形式美。
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描绘了暮色中远山环绕的景象,营造出静谧
的氛围。
C."肩荷""低首沉思”等词语将稻束人格化,把稻束与母亲的形象进一步联系起来,生动形
象。
D.诗歌节奏舒缓、从容,与柔和的色调、静默的氛围十分吻合,共同营造出诗思与哲思
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15.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
丽
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伟大的疲倦〃。
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错误,由"围着我们的心边"可知是虚写。
故选Bo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由“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
美丽的脸"可以看出,稻束与母亲,都具有疲倦、美丽的特点。
由“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永恒地默默站立
着,肩负着伟大,承受着疲倦,她们静默而伟大。
结合“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可知,收获日的稻束结束
了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而母亲也同样,养育了孩子,日渐衰老,终有一天也会献出生命,
"稻束"和"母亲”在默默奉献着一生,都有奉献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相信未来㈤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栗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环保设备研发项目委托合同
- 辽宁2025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招聘4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江苏苏州大学科研助理岗位招聘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百色2025年广西百色学院招聘19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温州浙江温州市司法局招聘行政复议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杭州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杭行幼儿园招聘合同制教师1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多功能数字功放式调音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顶置式沙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编织缠绕耐热胶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生命体症检测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语文七年级下字帖打印版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课件
- 甲基异丁基甲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SURPAC软件地质建模操作步骤
- (中职)化学分析技术项目一 走进化学分析实验室教学课件
- 秘书实务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新版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ppt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 螺栓扭紧力矩表
-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