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中纪念性散文关联阅读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中纪念性散文关联阅读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中纪念性散文关联阅读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中纪念性散文关联阅读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中纪念性散文关联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纪念性散文关联阅

【篇目】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纪念性散文

6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关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耗,说

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

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

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

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

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

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

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

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

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

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

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

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文本二: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

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着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

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

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

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若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

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

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

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

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

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浩

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

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

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

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1.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以甲乙两文为例,分析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不同的写作特点,写出两方面即可。

3.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荷花淀》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学习任务群,以“苦难与新生”为人文主题。请你依据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结合

甲乙两文内容,拟定一个“研习专题”,写出专题发言稿的题目和正文提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七宗①(节选)

王鼎钧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

苔葬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一一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

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

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一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一一“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

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迅翁把他内心深处的郁结,幻化成一个梦境,把读者的心神曳入他的梦中。梦是阴暗

的,犹不足,出现了坟墓,暗夜,荒野,孤坟凄凉,犹不足,坟墓裂开,出现尸体。

尸体可怕,犹不足,尸体裂开,出现心脏,犹不足,尸体居然自己吃自己的心脏。迅

翁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跳跃衔接,摇荡读者的灵魂。迅翁使用文言,用他们所谓的

“死语言”散布腐败绝望的气氛。这种“幻化”就是艺术化,散文七宗之中,唯有迅

翁做得到,也只是《野草》薄薄一本中寥寥几篇,它的欣赏价值超出杂文多多。

至于杂文,那是另一回事。杂文是匕首,是骑兵,写杂文是为了战斗,而胜利是战争

的唯一目的,当年信誓旦旦,今日言犹在耳。迅翁被人称为“杂文专家”,运笔如用

兵,忽奇忽正,奇多于正,果然百战百胜。战争是有后遗症的,反战人士曾一一列举,

我不抄引比附。此事别有天地,一言难尽,万言难尽。

胡先生的风格,可以用他的《读经平议》来展示。读经,主张中小学的学生读“四书

五经”,政界领袖求治心切,认为汉唐盛世的孩子们都读经,因此,教孩子们读经可

以出现盛世,似乎言之成理。胡先生写《读经平议》告诉他们并不是这个样子。第一,

看标题,他不用驳斥,不用纠谬,不说自己是正论,他用“平议”,心平气和,就事

论事。第二,他先引用傅斯年先生反对读经的意见,不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别人

说过了,而且说得很好,他让那人先说。第三,他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别人还没有

想到,可能只有他想到,他说得更好。最后,文章结尾,他用温和的口吻劝那些“主

张让孩子们读经”的人自己先读几处经文,不是回马一枪,而是在起身离座时拍拍肩

膀,云淡风轻,然后各自回家,互不相顾。他行文大开大合,汪洋澎湃,欣赏此一风

格可参阅他其他的文章,如《不朽一一我的宗教》。

这两位老先生都有信念,有主张,有恒心,有文采,两老没说过闲话,人家是三句话

不离本行,这两位前贤是句句念兹在兹。人家写小说,编剧本,他俩写散文,直截了

当,暮鼓晨钟,甚至没有抒情,没有风景描写,可以算是近代文坛之奇观。两人的作

品内容风格大异,鲁迅如凿井,胡适如开河;胡适如讲学,鲁迅如用兵。读鲁迅如临

火山口,读胡适如出三峡。“既生瑜,何生亮!”论文学欣赏,既要生鲁迅,也要生

胡适,如天气有晴有雨,四季有夏有冬,行路有舟有车,双手有左有右。

每一本文学史都说,中国近代散文受晚明小品的影响很大,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使当时的文学革命家如归故乡。乘兴为文,兴尽即止,作品必然趋向小巧,

张潮一语道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固然盆景也是艺术,然

而参天大木呢?宣德香炉也是艺术,然而毛公鼎呢?印章也是艺术,然而泰山石刻呢?

曲水流觞也是艺术,然而大江东去呢?晚明小品解放了中国近代散文,也局限了中国

近代散文。

散文七宗之中,迅翁和胡博士是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的两个人。

【注】①杨牧在《中国近代散文选》把散文归为七类,每一类都有一个创始立型的人,

这七位前贤是:周作人(小品),夏丐尊(记述),许地山(寓言),徐志摩(抒情),

林语堂(议论),胡适(说理),鲁迅(杂文)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陈情表》虽然都属于古代的奏章,但内容上见性情,形式上有美感,

符合周作人的散文主张。

B.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趋向小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近

代散文,作者对此暗寓批评。

C.本文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比较了鲁迅和胡适不同的写作风格,以及读者不同的

阅读感受,行文形象生动。

D.本文用“周先生”“迅翁”“胡博士”来称呼写作对象,行文如话家常,拉近了读

者与写作对象间的距离。

2.关于胡适的《读经平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经平议》针对政界领袖倡导读经的现象有感而发,是胡适说理文的代表。

B.《读经平议》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通过引用别人观点表明反对读经的立场。

C.《读经平议》奉劝倡导读经者先读经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暗含讽刺之意。

D.《读经平议》行文清晰明了,文气平和持正,鲜明地体现了胡适说理的风格。

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墓碣文》中画横线的④〜⑥句中任选两句进行批注。

①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

剥落很多,又有苔薜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一一语句:①。批注:以“梦境”展现

②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郁结的心境,以“墓碣”为梦境的

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核心意象,营造了荒诞、怪异的氛

……③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围。

殒颠。……语句:②。批注:将“浩歌狂热”

....离开!.....与“寒”、“天上”与“深渊”、

④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看见”与“无所有”、“无所希

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望,,与,,得救,,等不可能并存的内

烟然。容对举,展现了鲁迅内心深处的郁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一一结。

……⑤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语句:③。批注:“游魂”是鲁迅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的象征,“游魂”化为“长蛇”,

……答我。否则,离开!……并且“自啮其身”以至“殒颠”,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一一“待我成体现了鲁迅对自己精神困境深刻

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的剖析。

⑥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4.鲁迅文章“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简要

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

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

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

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

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

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

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这在所谓国家主

义流行的时代或许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

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一一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

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

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教过的

学生。我的哀感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

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

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

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可惜,因为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

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

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

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

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的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

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

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

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

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

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一一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

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

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以愤激的语气陈述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心绪的变化,作者从“心思

纷乱”到“心思收束”,可以“平心静气”地说话、著文,是一个情感流动的自然过

程。

B.认为五十多个被害的青年是“白死”,一方面说明作者对青年徒手请愿是持反对

态度的,另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和反动政府的谈判抱有期望。

C.“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一句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D.作者在文章结尾重点阐述对自己只是“文字之国”的国民的惭愧之情,表达了不

能以武力反抗反动者的无奈和痛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自己“极缺少热狂”“颇缺少冷静”,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极”

“颇”,突出了“三一八”惨案带给作者的心理震撼之强烈。

B.“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中的“宝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对执政府试图掩藏自己卑劣行径的嘲讽。

C.文章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入殓场景及人们的感受,《记念刘和珍君》则详

写两位烈士的遇难经过。选材不同,但都抨击了反动政府的凶残。

D.在作者二十三日写的挽联中,上联的“赤化赤化”、下联的“白死白死”皆将词语

重叠使用,既使上下联和谐对称,又使作者的愤怒之情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3.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和《记念刘和珍君》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探究。

四、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

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

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

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

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

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

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

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

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

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

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里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

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住缰,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

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

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

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

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二)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

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

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

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

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

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

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

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

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

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

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一一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

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

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

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

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

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

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

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

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

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

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

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

其妙的。

B.选文(一)中加下划线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

刺和批判意味。

C.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

议论。

D.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

的思想。

2.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

写的作用。

3.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

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夜访鲁迅故里

曹凌云

①入夜,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尽的兴致独自步出下榻的咸亨酒店,来

到鲁迅路,漫步在鲁迅故里。刚过中秋,天空明净,皎洁的月亮高挂在鲁迅故里的上

空,我踏着一地的月光,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周家新台门、

土谷祠、绍兴鲁迅纪念馆等景点前走过。我曾多次参观、瞻仰过这些与鲁迅有关的人

文古迹,如此夜访却是第一次。馆舍一律大门紧闭,路上也少遇行人,我在静谧中感

受鲁迅故里的深沉与丰富。

②一路走来,月影中的粉墙灰瓦、古木垂萝、小桥流水,给我以感官上的宁静与慰藉,

走了一圈,我仍然不想就此回到酒店休息,就在景区入口处的乌篷船游船码头选了一

处又低又宽的石栏,坐下来细细光景。码头并不开阔,却停靠着十余只乌篷船,挤挤

挨挨;河道是狭窄的,波光在月色灯影下微微闪动。眼前此刻,一切都显得安详。

③这与白天的鲁迅故里,是截然不同的情景。我这一次来绍兴,是应邀参加纪念鲁迅

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白天主办方安排了“鲁迅故里行”采风。初秋的阳

光依然猛烈,天气热如酷夏,“故里行”中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我挤在人

流中,戴着旅游景区常见的自动感应讲解耳机,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前行。我

想,疫情之下,仍有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

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

是伟大的生命。

④这个生命孕育在绍兴的水土里,而且,绍兴给予他取之不尽的写作背景、源源不断

的创作灵感、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地域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呈现出迷人

的风貌。他的文学之根、创作之魂,无疑在绍兴;故乡绍兴,也一直藏匿在他厚实的

灵魂里。

⑤新台门周家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大宅院,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鲁迅就出生在这个殷实

的周家。年幼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衣食无愁的日子,继祖母蒋氏给他讲述一个个有趣的

民间故事,保姆长妈妈给他买来绘图本《山海经》,让他得到最初的文学滋养。十二

岁时的鲁迅到绍兴城内的私塾三味书屋去读书,虽然整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

质朴,博学的人”,但他的乐趣还在自家后面的百草园里,或者与母亲一起坐船到离

绍兴三十里的安桥头外婆家去看社戏。少年鲁迅的心底,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萌芽。

⑥鲁迅十三岁时,家里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做官的祖父周福清被卷入了科场

作弊案,鲁迅与弟弟避难在乡下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鲁迅过早地感受了人情

冷暖,而面对突然重病的父亲,身为长子的他承担起一些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使他

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窘迫。现实残酷,世态炎凉,却磨砺了他的锐气和壮气,开启了

他通向理智与聪慧的道路。1898年5月,鲁迅怀揣八块银元的路费,辞别了垂泪的母

亲,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他开始憬悟人生,感知使命,走向成熟。

⑦鲁迅是在绍兴开始文学创作的。风华正茂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时,写

出了反映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反响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那是1911年冬天。虽

然不久他便离开了绍兴,但故乡的凋敝、人民的疾苦却时刻触动着鲁迅的心,他陆续

写出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名篇,字里行间有着浓郁的

地方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故乡是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在他

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四篇取材于绍兴或以绍兴为背景。对故乡的人与事的描写,

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地方。

⑧故乡的美好让鲁迅的心灵有了安顿之处,故乡的苦难激发了鲁迅潜在的生命张力。

在北京,在上海,鲁迅长时间生活在弥天的大黑暗里,他遭到围攻,腹背受敌,甚至

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恐怖威胁,他毫不畏惧,坚强不屈,在冷冽的风中始终保持挺立的

身姿。他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温和、宽厚、透彻、丰盈,有着一颗柔软之心的人,他热

衷扶持青年作家,于后学提携不倦,影响着无数青年人。他以丰沛的精力、火烫的情

怀、勇敢的进取、逼人的才华和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眷恋与热爱,对民族和人类命

运有着深切关怀,让世人肃然起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号召力,

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鲁迅先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家里人称呼他“大先生”;

鲁迅先生的思想、人格、情怀、精神、作品都堪称“大”者,许多人尊称他“大先生”。

⑨深刻得“说不尽”的鲁迅,离不开绍兴,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称越州的水乡

绍兴,也离不开鲁迅,因为鲁迅,使得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也成为今日中国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化标帜。绍兴,用各种形

式纪念鲁迅,推动着鲁迅文化深入民众、走向世界。绍兴的人民懂得,古城的活化与

发展,最后发力的还是文化。

⑩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润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这一坐,已坐

到夜半时分,周边寂静无声,闻无一人,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我也要回

酒店休息了,明天还得奔赴去远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疫情下仍有众多游人来鲁迅故里寻访旧迹,静听鲁迅的故事,足见人们对

伟大生命的敬重与惋惜。

B.文章对鲁迅早年生活的介绍,意在写出他的文学之根在故乡绍兴,他厚实的灵魂

离不开故乡绍兴的滋养。

C.文章写鲁迅小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祝福》中对鲁镇年终祭祀大典迎接福神的

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D.文章划线语句写出了绍兴让鲁迅的思想成熟而深刻;而作为文化标帜的鲁迅,也

让绍兴更加深沉而丰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虚实结合,由夜访鲁迅故里想到故里往事,在现实与联想之间自如地转换,

拓宽了文章的叙述空间。

B.文章把故乡比作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形象地写出了以故乡为题材或背景的作

品数量之多,成就之大。

C.文章语言质朴,将鲁迅成长、文学创作和斗争经历娓娓道来,在平实的叙述中寄

寓着作者深沉的思考。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情思浓郁,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

洋恣肆的抒情方式一致。

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4.文章第⑧段写到鲁迅“挺立的身姿”和“柔软之心”,这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

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

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

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

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

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

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

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

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

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

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

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党一样占一

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

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

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

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