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十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大人的亲笔信

秦文君

①我十四五岁时有些叛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和种种教导,和母亲说话也说不到一起。1971年,我

被分配到离上海3300公里之遥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上山下乡。一共8年的知青生涯,前3年很是暗淡,

住的帐篷四面透风,最冷的季节,帐篷里的温度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所做的工作是冬天伐木,夏天养

路。历经孤独、饥饿、寒冷、疾病、火灾,人间冷暖,支撑我的有信念、友情,有从书籍里获得的天然

的乐观,更大一部分来自亲自特别是母亲给予我的情感支持。

②在我人生最迷茫、无助的阶段,母亲给我写来很多亲笔信。说实在的,起初收到母亲来信,我以

为只是励志。没想到,她的来信和平时说话的口吻不同,我读的时候,感觉是在读一份家庭小报。母亲

写的只是日常琐事,舒缓,不急躁,家庭里发生的事,事无巨细都要说一说:买到好看的挂历了;阿姨会

用缝纫机自制收音机套;北方的姑姑家寄来一筐自家果园种的苹果……那些切实温暖的快乐,让颠沛

流离中的我,看到来自平安、牢固大后方的牵挂,每次看得思乡心切的我泪眼模糊。

③最初,我给母亲的回信很短,属于报平安的那种,带着少年的矜持和没心没肺,觉得没什么可写,

不愿敞开来写。一次,母亲在信里流露了她的不如意。处在中年危机里的她,因所在的机关被拆并,不

得已放弃她所热爱的档案工作,她蒙了,无所适从,那是她第一次和我叙述内心烦恼,有意和我平起平

坐。

④我赶紧回信,一封信足足写下5页信纸,幼稚地论说乾坤大小。信寄出后,我天天盼她的回复。

母亲在回信里说,她好多了,想通了,既然这一切变故不是人为所能改变的,不如坦然接受,她开始把从

前因投入工作而冷落的众多业余爱好拾起来,醉心于收集邮票、徽章、藏书票。

⑤后来几年,母亲感觉到我的成长、稳定,我们母女之间的通信不讲究仪式感,也无所谓书卷气了,

而是不拘一格,吐露真情,话题益发松弛,变成闺蜜型的了。母亲会像小姑娘一样告诉我现在上海流行

燕子领的两用衫。一次她在同事家聚餐,吃到花生肉丁,觉得美味,特意讨来了配方,寄了给我。还有几

次在商店看到绣花枕头的图案好看,她心驰神往,买了两对,说以后给我做嫁妆。她也会告诉我同事之

间出现问题了,想听听我那些最单纯、直接的处事方法。在那些信里,充溢着两代女性的忧思和纯粹的

快乐,分享独特的生命经验。她的每封信,我会看很多遍,视为真正的心灵财富。而每次我回上海探亲,

和母亲的交谈则会有点仓促,好像达不到写信那奇妙的从容和真切。

⑥母亲的字是家族里最漂亮的,自成一体,舒展,每个字有好看的笔锋,我有意无意地朝她的字体

模仿。渐渐的,周围人知道我“喜欢看书,蛮会写”,而且“字写得有笔锋”。正因为这个小起点,我幸

运地被选拔去林区学校教书,慢慢地接近最钟爱的儿童文学事业。

⑦过了很多年,我成为一个女孩的母亲。萦袅渐自长大,发现她有烦恼、有伤心的时候,我也尝试

给她写去一封封“母亲大人的亲笔信”,开解引导她。

⑧还有很多我给她写的“母亲大人的亲笔信”,并非去外地时寄回来的,往往是在我们一起在家的

时候完成的。我会在书房里给她写一封信,写好之后,装进信封,直接“递”往隔壁她住的小房间。

⑨萦袅十岁生日、十一岁生日、十四岁生日,她离开上海去美国留学的当天、她出版第一本书的

当天,还有一些平常的风和日丽的日子,过年和过节,只要心里有话,感觉要诉说流畅的那部分,我这母

亲大人都给她写一封亲笔信。我在信里和女儿探讨生活里怎么种花,怎样把完善自己和造福社会相结

合,怎么回报善意、抵御恶行,怎么勇敢做自己,怎么学会宽容。有时写着写着,我感觉自己逐步在成长

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大人。

⑩我们彼此亲密,许多絮絮叨叨的话,坦率的心境,母女之间都当面说过,但我总感觉写信能娓娓

地道出心灵中摇曳的小花和小草,潺潺流水,比谈话郑重多了,留下白纸黑字,可以给孩子随时读,哪怕

有几个词、半点建议、一句话,成了她弥足珍贵的记忆,对她的成长有帮助,足矣。

⑪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遇到过无数“成长的烦恼”,许多烦恼曾经像过不去的坎,需要爱、勇气

来应对。我母亲在我年少困顿时,给我写信,让我感觉处在爱的金色世界里,那份动力让我在伤痛中“不

治自愈”。对于萦袅,我的一些亲笔信意味着什么?她陆续写过文章一一她已成长为成绩斐然的青年作

家。她和我年少时的境遇大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母亲大人的爱转几个弯,最后也在她内心驻扎。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的记叙顺序为顺叙,写出了母亲与“我”、“我”与女儿之间的书信故事。

B.“我”的母亲在“我”下乡时,在写给“我”的信中,满满地都是她的担心。

C.“信”在全文起到了一个线索的作用,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沟通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

D.阅读全文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一家人温馨、平等地交流氛围。

2.谈一谈“我”的母亲写给“我”的信与“我”写给自己女儿的信带给“我”的哪些变化。

答:“我”的母亲写给“我”的信:抚慰上山下乡时年少困顿的“我”;“我”感受到切实温暖的爱

和平等,也成就了“我”接近儿童文学事业。“我”写给自己女儿的信: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亲切、睿

智的母亲。

3.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词句。

⑴后来几年,母亲感觉到我的成长、稳定,我们母女之间的通信不讲究仪式感,而是不拘一格,吐露真

情,话题益发松丹变成闺蜜型的了。(从词语的角度)

答:“松弛”原本指松散,不紧张。在此处指“我”和母亲的通信不拘一格,彼此吐露真情,话题也越

来越广泛。

(2)但我总感觉写信能娓娓地道出心灵中摇曳的小花和小草,潺潺流水,比谈话郑重多了。(从修辞手法

的角度)

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写在信件中的心事比作“小花小草”“潺潺流水”,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写信时的无拘无束。

4.作者围绕“母亲大人的亲笔信”写了母亲与“我”、"我"与萦袅的信件,这些亲笔信是作者与她的

母亲和女儿交流沟通的方式,说说这些书信的作用。说说你与她们不一样的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比较一

下它们与书信沟通的优劣之处。

答:第一问:①这些信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孩子爱和勇气来应对成长中的烦恼;②这些信

件对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着有益的影响;③这些信件拉近了孩子与母亲的距离,让彼此能够敞

开心扉,平等交流。第二问示例:平时生活中我选择跟父母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因为有些事情父母是

不懂的,时代的脚步父母可能跟不上,我们要有耐心地跟父母讲。相比较而言,书信沟通的方式更能做

到深入内心。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温暖的苇花

丁立梅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

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

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斯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

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

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

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

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

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

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哧哧地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

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

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

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

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

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为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

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

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一一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

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

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

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

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

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

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与下文作者眼前的苇花形成了对比。

B.第⑥段虽然只有短短数语,却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类的文章,作者借苇花主要抒发了自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苇花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同时苇花具有团结精神,这些都让作者喜欢。

2.根据选文概括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答: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农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

窝。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

⑴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谈嚷亲亲密密。(赏析加点词语的表

达效果)

答:“摩肩接踵”原指人很多,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长势的旺盛。

⑵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苇花的可爱形象和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4.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们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

笑,他们各自的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农人笑“我”的天真和傻气,苇花到处都是,极其平凡,没人拿它当宝贝,农人不明白“我”采这

个做什么;父亲笑“我”把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

三、(2023•自贡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换床位

老汤

①老伴离世后,老孙头不顾儿女们反对,坚持搬到名士养老公寓养老。

②公寓档次不高,养老的基本没什么名士,都是普通老人。老孙头起初是自己占一个双人房间,很

舒服,很方便。但是一个月后,他就不能享受单间待遇了。新来的老头,也是一个胖老头,一打眼,估计

体重最少也有二百斤。新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王,你贵姓?”老孙头说:“免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

我睡觉可是打呼噜哈老王头一笑说:“只要不梦游就行。”

③老孙头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其实也没啥风景可看,就是一块空

地,周围有几架健身器材。不过工作人员小田过来交代说:“半年后必须互换床位。”老孙头说:“我来

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不换!”小田说:“这是公寓领导定的。”小田还要说什么,老王头打手势制止

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换来换去怪麻烦,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

错的

④老王头的大度让老孙头对他有了一些好感,闲着没事时,俩老头也唠唠散嗑。老孙头说:“这养

老院的名字没起好,叫啥‘名士',叫老百姓养老院多接地气。”老王头说:“老百姓也是名士,每个生

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老孙头“哦”了一声,觉得有些道理。

⑤两个老头一天几乎二十四小时在一起,小摩擦也是经常有。比如天热时,夜里,老孙头喜欢开着

空调睡,温度调到20℃,老王头就反对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你这浪费电

不说,还伤身。”老孙头早晨刷牙刮脸,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看见了就说:“你这么长流

水,多浪费!不用水时,把水关掉行不行?”

⑥工作人员小田每日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俩老头很客气,嘘寒问暖,问有什么需求。老王头也

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老孙头对小田说:“你王叔以后就不要问他了,他是

个老财迷,有钱也舍不得花。”又转过头对老王头说:“你我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要钱有何用?给孩

子攒钱?”老王头笑笑,说:“算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多?有多少?”老孙头问。老王头说:“也

不多,也就十几个。”老孙头嘲讽说:“十几个?真能胡扯,吹牛吧。”

⑦两个胖老头在一起住了半年,老王头因为身体有病,离开养老公寓到医院治疗,老孙头又可以享

受单间待遇了。老孙头心想,你可别再回来,自己住一个屋,多宽敞。两个月后,老王头没有回来,却来

了一个瘦老头。老孙头问瘦老头:“老王头不回来了?”瘦老头说:“你不知道吧?人都不在了,脑梗

老孙头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

⑧几分钟后老孙头又问瘦老头:“你怎么知道?”瘦老头答:“他是我们班长。”老孙头说:“你这

个班长人品不错,就是太节约了,甚至抠门。”瘦老头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但是可不抠门,无偿资助

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做不到。”

⑨瘦老头的话让老孙头好像当头挨了一闷棍,顿时结结巴巴说不出一个字。憋好久,才缓过劲儿来,

长长叹息一声说:“谁说咱这养老院没有名士,我看老王头就是!”

⑩瘦老头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个早晨,老孙头对他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说:“不

用啊。”老孙头很坚决,说:“必须换。”换完床位,瘦老头趴在窗口向外一望,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

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小说讲述三个老头在养老公寓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年人生活现状的关注。

B.“老孙头对他有了一些好感”表现老孙头内心有所触动,为他后来的转变做了铺垫。

C.瘦老头的出现揭开了老王头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从侧面表现了老王头的可贵品质。

D.小说的对话描写以及对人物之间矛盾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2.老王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答:①老王头为人随和、处事大度,不斤斤计较。②老王头尊重平民,不追名逐利。③节省、节约。

④老王头人品好、大公无私、品德高尚。

3.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⑴老孙头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答: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孙头得知老王头去世时的诧异和难受。

⑵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揣摩句子的含意)

答:养老院窗外的美丽,暗含了由于老王头品质的高尚,精神的高大,让本不美的养老院也美丽起来,

实则赞扬老王头高尚的品质、美好的人格。

4.编辑部在采用稿件时,建议将原标题“换床位”更换为“名士养老公寓”。如果你是作者,你是否同

意更换?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不能换,因为“换床位"表现了老王头对老孙头的改变、触动,另一方面又突出老王头精神、品

质的高大。而“名士养老公寓”没有此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王乐土

刘向阳

见到老王时他说很忙,蜻蜓点水般与我握握手,急于离开的样子。陪同我的驻村干部小张只好拦到

他前面,说:“这位刘记者是宣传部派来采访咱村的,市里一支笔,去看看你的'灰姑娘‘吧。”

老王紧绷的国字脸松弛下来,领着我们朝前走。还没到菌菇大棚,就听见里面有说有笑的,还有人

在唱歌,“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当我们一出现,歌声戛然而止,说笑也打住,棚里的

人都望着我们。

老王招招手,“大伙别停啊,长沙那边等着送货呢。”他低头弯腰,做出请的姿势:“刘记者,这些都

是我的‘灰姑娘',这批基料是去年11月上的,一溜儿9个大棚,日产1800公斤……眼下生产忙,我要

去田间地头,跟进水稻育秧情况,失陪了。”说完就出了大棚。

“灰姑娘”是老王培育的平菇,味道鲜美,深受百姓喜爱。十年前,老王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回家

乡农村,做了村支书,注册了“灰姑娘"菌类品牌,成立菌业公司,主打食用菌,兼种四季蔬菜,带动村民

致富,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我仔细观察一排排举着小伞的“灰姑娘”,先前那“歌手”倏忽又唱“采

蘑菇的小姑娘”T,虽然走腔跑调,却流露出由衷的欢欣。

“大哥这么快活,准有喜事吧。”

“这些'灰姑娘‘多像山里的蘑菇啊。我小时候落下腿疾,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如今家门口

有活干,既能挣钱贴补家用,又方便照顾家里,想起来就高兴,憋不住要唱歌……”

“阿桂,别只顾乐呵,下午记得打扫卫生哦。”小张提醒。阿桂说声“要得”,加快了采摘速度。

“蘑菇保鲜期短,怎么办?”

“通过挑选、分割、预冷、分级、烘干、包装等程序,加工制作成干蘑菇销售,超市、商场也走俏。”

我不得不佩服老王头脑不简单。

我们离开大棚,前往月山湾果园参观。我问月山湾的主人是谁,小张说:“谭茜。”

沿白玉带似的村道,我们迈上一面向阳的山坡,水库墨绿如绸,桃树漫山遍野,梨李杨梅次第绽放,

恰似花的海洋。迎着水库有一处宽阔地,矗立着一幢花园式楼房,宛若宫殿。“清早老王发微信给我,说

有贵客要来月山湾参观,我恭候多时了。”刚到地坪,花丛中飘出一名中年女子,声到人至。她就是谭茜,

笑容满面地说:“张干部,老王讲的刘记者就是这位吧。”

我点点头。微风拂面,鸟雀飞来掠去,“时禽过我柳,清喙动呜瑟"。谭茜领我们逛果园。她说:“这

里的情况张干部是晓得的,但你刘记者绝对想不到,十年前曾是一片荒凉,水塘发臭……老王当选村支

书,出台优惠政策,好几个人都动心了。老王推荐我们到外地学习培训I,引进水蜜桃、雪梨等新品种。”

小张笑道:“还帮你们请挖机清理水库淤泥,挖坑栽果树……”谭茜笑着说,“老王为了家乡的富

裕振兴,不辞辛劳,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精神值得点赞!”

告别谭茜,嗅着春日花香,来到新村部。小张介绍,过去的村部土砖破瓦,下雨漏水,开会人人得戴

草帽。现在的村部宽敞明亮,高高的旗杆飘扬着五星红旗,围墙上张贴着整齐的宣传栏;从泥泞小路到

水泥路,从低矮茅屋到高楼别墅,从煤油灯到路灯……我不停地用手机拍下村子的变迁进程,感慨道:

“乡村巨变,离不开你们扶贫干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啊!”

小张说:“老王这领头雁也当得好。”

我问:“老王大名呢?”

小张说:“乐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