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学语文高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学语文高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学语文高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学语文高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学语文高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一中语文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鹏鹄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

当时轻雾氤氯,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鹅鹄啼叫,

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

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

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

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

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鹅鹄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

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

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

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

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

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

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

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的

珠冷,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

理珠蜂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7000米以上

清运垃圾,()。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

理。人的_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岌岌可危显而易见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岌岌可危不言而喻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刻不容缓不言而喻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刻不容缓显而易见随心所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

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

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

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

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

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令天下为之一振。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的—辉

煌仕途的苏轼,是的一代豪杰。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于是,

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但当苏轼遇到小人,当他的“出言不逊”遇上奸佞的巧言令色,他被抛弃了。“乌

台诗案”之后,他被一贬再贬,如离群的鸿雁,甚至感到了死亡的威胁。苏轼惊恐不安,

心如死水,那时苦闷的苏轼留给世人的是灰黑的模糊的身影。

如果苏轼仅是仕途顺畅,那么,他也许只能成为一名历史政客。如果苏轼被贬后就

一直苦闷,那世间也只多了一只蜉蜡而已。—,苏轼却以其豁达成了后世的楷模。这

时的苏轼应该想通了一个问题: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

不得不做的事。于是,便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他以“古

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勉,尽己所能造福百姓。那穿

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

学之大幸”。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目一新爱戴当之无愧然而

B.焕然一新爱护当之无愧固然

C.耳目一新爱戴当仁不让固然

D.焕然一新爱护当仁不让然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让其诗文摇身一变成为

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B.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学史上开拓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

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C.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学史上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

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D.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学史上开辟了新天地,让其诗文摇身一变成

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

B.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倒映在一泓清泉中。

C.他的心如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

D.倒映在一泓清泉般心中的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

5.阅读下面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赏春

罗邺

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

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西施滩

崔道融

宰乾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下列对于人、事、物的评价不蜃于“唱反调”(翻案)的一项是

A.赏春罗邺B.雪罗隐

C.西施滩崔道融D.汴河怀古(其二)皮日休

2.请赏析崔道融《西施滩》诗中“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这两句。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⑵女也不爽,o±也罔极,o(《诗经•氓》)

⑶古者富贵而名摩灭,,O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o烟柳画桥,风帘翠幕,o(柳

永《望海潮》)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作为中医东北方向首条陆上天然

气跨境战略通道,中俄东线管道项目包括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和中方境

内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长逾80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输气管道”。全

线投产后,这条管道将为中国市场提供38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资源,这一数据占

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4%,超过2018年中国进口管道天然气的70%。中国天然

气供应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将取得重大飞跃。

根据中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0%以

上。仅2018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即达到2729亿立方米,同此增幅达17.3%,当年

天然气进口量达1254亿立方米,增量接近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是较为安全的燃气之

一,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可减少石油和煤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舒缓地球温室效应,从根本

上改善环境质量。

(摘编自华声在线,海外网、《经济参考》等)

材料二

用表:2016年金座・次能源ifl费结构用表:”1,年中国诙能源河口站构

Hnum<

育4能源离喋陡源

15.0%15.30%

媒发

2K.OO%

代俗'(煤炭

240%18.30看62.00%

33.0%

(摘编自观研天下《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

口国。据了解,2017年,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接近70%,而天然气净进口量是2007

年的40倍,中国油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

面对当前复杂形势,要切实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要在能源贸易和能源技术上,不

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在能源贸易的科技应用上取得突破,掌握能源行业的话语权。

一是中国要不断提升参与全球能源体系治理的能力,包括与各能源国家携手,维护

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安全与稳定,通过合作稳定油价,确保国际能源市场的有序运行。在

能源技术方面,可以与各国一道在石油勘探、节能增效以及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

作,从安全产业链角度,共商油气合作新机制,共建油气合作共同体。

就能源合作而言,不但需要政府力量的推动,更需要企业的有为参与,政府要加强

引导和扶助,让中国企业在海外能源勘探、市场开发上,不断提升谈判、签订合同、技

术攻关、解决争端等方面的能力,发挥非政府行为体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独特作用,更

好地提升中国能源安全水平。

二是加快中国石化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国内产业需继续加大环保和质量不达标的

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巩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果,以及集中力

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高端供给能力,形成循环高效低碳的绿色生产方

式等。

三是建议加大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态对我国油气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国际油气

贸易生态圈的构建上,可采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的技术,解决油气商品融资传统业务的痛

点、难点,实现能源贸易的数字化。同时,利用区块链上数字资产的可追溯性,使得融

资货物达到银行的监管要求。

(摘编自《经济参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俄东线跨境天然气管道的投产,有利于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B.东线管道投产后,中国每年将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达到380亿立方米,超过2018年

管道进口的70%»

C.对比201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我国油气能源消费占比不及全球的一半,而核

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更接近世界水平。

D.2018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消费量达到2729亿立方米,同此增幅

达17.3%,进口量达1254亿立方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全球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可知,我国的煤炭消费占比远高于全球平均水

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我国在积极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现实出发,农村推进天然

气的使用是当务之急。

C.中国石化产业要形成循环高效低碳的绿色生产方式,须淘汰落后产能,掌握核心技

术,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D.降低有害排放,舒缓温室效应,改善地球环境质量,全球都应减少煤和石油的用量,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当下能源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

刘志琴

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挚为口绫。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

诸子的篇章中。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

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

理也。”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

至道和快乐。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

理并非天生对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

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

尊身,不谓之尊道。。王艮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

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我身保矣。……能敬身,则

不敢慢人。不慢人,则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此‘仁‘也,‘万物一体之

道'也。”并按此理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

矣”,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

“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

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

“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

人文启蒙的先导。

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

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

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

首先要有“私”的回归,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王艮在个体性和“人同此欲”

方面突破了传统禁锢,触发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④此后,“说私”“道私”的思潮接连而出,覃思不断。袁宏道以“目极世间之色,

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激励人们尽情享受个人的欢乐,独抒性

灵,使人耳目一新。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则无心矣。”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他们都对“私”的

合理性作了重新估价,使人振聋发耳贵。冯梦龙进而提出“以情设情”,鼓吹情能动天地、

泣鬼神、生万物。他列举周文王喜好《关睢》,吕尚掩面斩妲己,不忍心美人死在自己

的刀下等,阐明圣人也有为情色而动心的私情。

⑤因此冯梦龙说“人知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宣称六经皆为情教,

倡议创立情教。傅山提出的反奴俗、反自锢更是高人一筹。凡此种种“性灵说”“童心

说”“情教说”在明末风动一时,都以论证私情、私欲的合理性而启人心智,启动了中

国人文启蒙的新思潮。它从明清之际开启,经过中断,再开启,前进又徘徊,直到20

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

证了人的自然性,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

1.第①段加点词“不绝如缕”是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

2.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身”的观念是在顺应天理、肯定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提出的。

B.王艮将“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是对“身”的最高评价。

C.群体本位下,突出“身”“生”观念,意味着人的本性的回归。

D.“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是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3.根据上下文,对第③段加点词“西方的人文观”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交流的自由和率性。

B.崇尚自我价值体现,关注人格独立,维护人性尊严。

C.“私”的观念至上,呼唤个人意识觉醒,关注启蒙。

D.突破传统禁锢,张扬个体性,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

4.对第④段的引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认为目耳身口可极尽色声鲜谈,从欲望的角度证明私的必要。

B.李贽认为有“私”才能治家理政,从本心角度证明人们对私的接纳。

C.黄宗羲认为人本来是自私自利的,从人性角度重新评价了私的合理。

D.冯梦龙以圣人有为情色而动的私情,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5.本文从明代“私”的观念的确立来追述中国思想启蒙的历程,话题集中,思路清晰,

请对此加以评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兴科

技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挑战。一些新兴科技带

来的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家庭和社会关系、生态安全、资源分配等的科

技伦理问题,使既有科技管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社会风险,

并影响科技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现代社会对新兴科技

及其应用的伦理规范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许多国家已将科技伦理规范纳入制度和法

律之中,不断加大治理力度。科技伦理治理作为审慎型、控制性治理,对科技创新在给

予激励的同时,也从伦理道德出发加以必要的约束或管控,治理不轨行为,从而保障科

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更好造福人类的目标。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需要关注以下几

个方面。

实现治理方式转型。对于科技伦理治理,传统治理方式基于先行原则,简而言之就

是“做了再说”。现代治理方式基于防范原则,强调紧盯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最前沿不断

完善风险评估、加强监管,是一种“适应性治理”方式。从实践来看,实验室里的研究

无法完全验证现代科技不可预知的风险,传统“做了再说”的治理方式往往难以有效应

对某种颠覆性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因此,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应推动治理方

式从传统的“做了再说”向现代的“适应性治理”转型。

完善监管制度。随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科技伦理监管的真空地带越

来越多。一些案例表明,体制内监管的不完备和体制外监管的缺失,很可能会导致科技

伦理领域的“灰犀牛”事件或“黑天鹅”事件。因此,有必要构建体系严整的科技伦理

监管制度,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强化监管机构的横向联系,不断扩大监管覆盖面;完善伦

理规制和监管程序,使监管过程有理有据、有机衔接。应改进科技伦理监管制度,实现

对新技术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过程监管,实现对科研工作者伦理问题的终身追

责,有效防范违反科技伦理的事件发生。

建立自律机制。科研人员能否遵循科技伦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自律。为防范新兴

科技滥用和其他风险,在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时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科技伦理自律机

制。比如,大型科技企业内部建立伦理审查机制,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相关行业加

强对科研人员的科技伦理规范培训,引导科研人员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增强各学术团体

的监督意识,确保自律规范落到实处,营造重伦理、讲道德的创新环境和学术氛围。

推进科技伦理法律化。随着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必要推进科技伦理

法律化,借助法律的刚性约束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把科技伦理中的一些重要道德规范上

升为法律规范,目的是用法律的特性和优势更好推进科技伦理治理。我们要善于通过立

法,借助法律的权威,进一步巩固科技伦理治理成果,增强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的伦理

意识,使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在面对科技伦理问题时的行为选择有明确的依据,更加有

效调节和控制科技发展及其后果。

(摘编自李泽泉《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科技伦理治理,现代科技要稳健发展必须加强科技伦

理治理。

B.现代科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伦理规范从道德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法

律层面。

C.实现治理方式转型就要完全摒弃“做了再说”的治理方式,实现防范性的适应性治

理方式。

D.遵循科技伦理对自律的依赖并不是靠科研人员自我约束,而是靠完善的科技伦理自

律机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提出了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必要性,然后从四个方

面论证了如何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观点。

B.文章首段指出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对现有科技体制形成巨大挑战

的现实,说明了健全科技伦理体制的必要性。

C.文章从强化监管机构的横向联系和完善伦理规制及其监管程序两个方面,论证了构

建体系严整的科技伦理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D.文章在指出建立完善科技伦理自律机制的必要性后,从天型科技企业内部、相关行

业、各学术团体等方面举例说明建立自律机制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约束和管控是必要的,但不能压制其发展,影响其造福人类

的目标。

B.科技是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因此科技伦理的治理将是长

期任务。

C.把科技伦理中的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就可以有效调节和控制科技发展及

其后果。

D.如果科研人员的道德意识不强,就有可能在新兴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做出错误

的选择。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

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1.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珍国字德重,任齐为南谯太守,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振穷乏。直

帝手敕云:“卿爱人活国,甚副吾意。”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贼盗,境内肃清。

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叹曰:“此真良?千百

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谓其父广之曰:“珍国应堪大用,卿可谓

考用也。"广之曰:“臣不敢辞。"帝大笑。帝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如珍国者少矣。”

累迁游击将军,㊅馋去职。梁武起兵,东昏召珍国以众还都,使出屯朱雀门,为王茂所

败。乃入城,密遣都纂奉明镜献诚于梁武帝,帝断金以报之。时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

军,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可寡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

龙门,杀东昏于内殿,与稷会尚书仆射王亮等于西钟下,使国子博士范云等奉东昏首归

梁武。后因侍宴,帝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日:“黄金谨在臣肘,不敢

失坠。”历位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封浸阳侯,迁都官尚书。初,珍国自以废杀东昏,

意望台鼎。先是出为梁、秦二州刺史,心常郁快,酒后于坐启云:“臣近入梁山便哭。”

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久方有

此进,天监五年,魏任城王澄攻钟离。帝遗珍国为援,因问讨贼方略。对曰:“臣常惠魏

众少,不苦其多。”武帝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赴。魏军退,班师。改封宜阳县侯,

累迁丹阳尹。卒,赠车骑将军,谥曰威。

(选自《南史•王珍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

疏退/久方有此进/

B.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竞/不答/坐即散/因此

疏退久/方有此进/

C.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

疏退久/方有此进/

D.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

退/久方有此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文中指官员。因官员所得的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B.老蚌,又叫老蚌生珠,比喻年纪老了的人宝刀不老,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C.父忧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要离职居家守丧。

D.丙寅,于支之一,顺序为第三个,介于乙丑和丁卯之间,文中为干支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珍国体恤百姓,恪尽职守。他在齐国担任南谯太守时,在饥荒之年发放粮食及财

物给贫困的人;他在桂阳任职时肃清境内的贼寇。

B.王珍国为官清廉,深受赏识。王珍国离开桂阳途经江州时,柳世隆为他饯行,看到

他轻装廉洁,对他大加赞赏;皇帝表示要重用王珍国。

C.王珍国忠于梁武帝,立下功劳。梁武帝起兵时,王珍国暗中对梁武帝表达诚意,并

要求张稷胁迫张齐同起事,杀了东昏侯献给梁武帝。

D.王珍国重信贵义,不忘恩情。梁武帝向王珍国表示自已还珍存着先前的明镜,而王

珍国也一直将梁武帝砍断的黄金贴身存放,妥帖保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活国,甚副吾意。”

(2)因问讨贼方略。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

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1.C

2.B

3.(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

隔的时间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

“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

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

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

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扩大和加

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解析】

【分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

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

出答案。

C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

围。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

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

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

进行分析判断。

B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鹏鹄的声音

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

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

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

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

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3月,

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

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

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

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

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

“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

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

这些意象对传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

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

“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

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

激了人的视觉形象。

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鹅鹄”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

面/咯血”,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

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入,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

象奇妙。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

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

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1.B

2.C

3.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

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

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强调人多热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

不断地到来。强调接连不断地来。语境说的是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当作人生目标,接

连不断地攀登珠峰。所以此处应选用“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强调危险程度重。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

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强调形势紧。根据语境说的“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

加”,“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可知,此处是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势危险到快要消失了,

所以此处应选用“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前者强调明显,后者强调浅显。语境说的是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很明

显,所以此处应选用“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意思是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

么(通常用于贬义)。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据语境中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这句话,可知该句说的是人们扔垃圾太随意了,所

以此处应选用“随心所欲”。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

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

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这两句之间不是因果关

系,是递进关系,要用“而且”连接。所以排除A项、D项。

文中括号前一句说的是“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显而易见”,该句强调清理垃圾的只能有

人工进行,所以说完“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这句以后,从上下句之间的衔接紧密来

看,应紧接着说“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这样就排除B项。

故选Co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

难度不大。首先要明确“对于”和“关于”的区别: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

不用“关于”。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

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例句中介词“关于”用错,应改为“对于”。

因为句子已经明确了对象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以要用“对于”。还有,

该句后一句动宾搭配不当,“一窥”“面纱”在此语境中搭配不当。语境说的是“揭

开”珠穆朗玛峰“神秘的面纱”。

A项、C项,与例句中的错误一样,首先就是介词“关于”用错。

B项,“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搭配不当,这与例句中的错误一样,不合语境,文中说的

是许多人都梦想“揭开”珠穆朗玛峰“神秘的面纱”。

故选D。

3、1.D

2.(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2)

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

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3)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

之叹。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

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错

误,这是对尾联的曲解,“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这一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

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

析”,然后分析听琴的过程,结合琴的形体、材质、声音等特点来分析诗人寄托的心志。

首联“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侧重介绍琴的材料以及外形的特点,“朴素”是说琴

的外表质朴,不张扬,不奢华,“幽真”是说琴音的清雅,由此可知诗人在为人上追求

高雅不俗;颔联”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是说诗人通过琴音追思觅古,追念先贤,

颈联“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无论“风雪苦”还是“江山春”都是琴音所得,苦

也罢,春也罢,都是人生的感受,诗人借此表达对不同人生经历的体验;尾联“高宴未

终曲,谁能辨经纶”后一句“谁能辨经纶”是说琴音虽然很美妙,却没有人能够欣赏理

解,借此表达自己虽然有才却少人识的感叹。

4、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

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

新的面貌。根据横线前“妙语连珠的回答”,应选“耳目一新”;

第二处,爱戴:敬爱并且拥护。爱护:爱惜并保护。这里说的是百姓对苏轼的态度,应

选“爱戴”;

第三处,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当仁不让:泛指遇到

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语境强调的是苏轼担得起“一代豪杰”的称号,

应选“当之无愧”;

第四处,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固然: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

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根据上下文“那世间也只多了一只蜉嫌

而已”“苏轼却以其豁达成了后世的楷模”,此处表转折,应选“然而”。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

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

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

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题中,”将文

学史”中介词“将”使用不当,排除A项;“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

学史上开拓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中“老翁”与“成为经典”搭配不当,排除

BCO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

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

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题中,前文只是说“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

并未涉及“清泉”,而A、B两项也并未指出“清泉”到底是什么,表述突兀,与前文

不衔接,故排除;上文“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主语是“苏轼”,与“倒映在一泓

清泉般心中的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搭配不当,表意不完整,排除D项。

故选Co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

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

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

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

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1.A

2.当年西施浣纱的溪里春水急湍喧哗,好像在为这不公正的说法表示不满。作者将自

己的情感、观念投射到客观事物上,情景交融、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表达自己对西施身

受恶名的同情,很有感染力。以景语收束诗歌,使“西施陷恶名”的议论显得自信确切,

又为诗歌增添了文学韵味。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情感的能

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选出“对于人、事、物的评价不属于‘唱反调‘(翻

案)的一项”。考生需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所写的人、事、物,体会情感,看

是否是“唱反调”。

先看第一首诗歌,罗邺《赏春》通过咏赞芳草和春风来讽喻世态人情,诗中说“芳草”

如烟,不管是贫家陋巷还是权门要路,处处长得青葱一片,写春风年年都来查点人间万

事,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春风身上看不出人情的冷暖与世态的炎凉。这不是唱反调。

第二首《雪》中提到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

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

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

在光天化日之下,属于唱反调。

第三首《西施滩》,前面说“西施陷恶名”,后面说“似有不平声”,这是唱反调。

第三首《汴河怀古》,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

以批驳,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属于唱反调。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

诗句中所写之景以及景的特点,然后分析是否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题干要求

赏析“崔道融《西施滩》诗中'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这两句",这两句诗意思是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

诗人的议论和抒情,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

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

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

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

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

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6、(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2)士贰其行二三其德(3)

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5)钱塘自古繁

华参差十万人家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

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

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常作客、繁霜鬓、贰、倜傥、发愤、参

差。

7、1.B

2.B

3.(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埋。要节能降耗,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2)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要努力提高油气保障力和自给率。

(3)国际形势复杂。就能源贸易与技术加深与各方合作,确保能源安全;加快石化产

业高质量发展,掌握行业话语权;利用科技新生态,促进油气贸易发展。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

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B项,“中国每年将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达到380亿立方米”错误,根据原文“中俄东线

管道项目包括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和中方境内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全长逾80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输气管道'。全线投产后,这条管道将为中

国市场提供38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资源”,可知380亿立方米是指中国每年通过

“中俄东线管道”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总量,而非中国一年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总量。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

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

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

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农村推进天然气的使用是当务之急”于文无据,原文没有提到“农村推进天然

气的使用是当务之急”,也无法从原文中推导出“农村推进天然气的使用是当务之

刍”

O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当下能源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然后从材料中找

到有关中国当下能源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的内容,最后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根据材料二,对比2016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我国

油气资源消费占比不及全球的一半,煤炭资源消费占比高达全球两倍多,而核电和可再

生能源的消费占比更接近世界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资源消

费过多,而油气资源消费相对较少。为此,我国应该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

等污染性较大的资源消费,提升油气资源消费占比,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根据材料

三“据了解,2017年,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接近70%,而天然气净进口量是2007

年的40倍,中国油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可知我国油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

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为此,我国应该努力提高油气保障力和自给率,降低油气资

源对外依存度。根据材料三“面对当前复杂形势,要切实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要在能

源贸易和能源技术上,不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在能源贸易的科技应用上取得突破,掌

握能源行业的话语权”“一是中国要不断提升参与全球能源体系治理的能力,包括与各

能源国家携手,维护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安全与稳定,通过合作稳定油价,确保国际能源

市场的有序运行……二是加快中国石化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三是建议加大科技发

展带来的新生态对我国油气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内容,可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

响我国能源安全,这也是我国当下能源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

应该在能源贸易和能源技术上,不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包括与各能源国家携手,维护

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安全与稳定,通过合作稳定油价,确保国际能源市场的有序运行;加

快中国石化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在能源贸易的科技应用上取得突破,掌握能源行业的

话语权;加大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态对我国油气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考生可以根据这

些内容分析作答。

8、1.从未断绝,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片段地存在着。

2.D

3.B

4.D

5.文章首先提出,明末思想者重新解释天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尊

身”观念,突出“身”和“生”,这是人文启蒙的先声;对“私”的回归意味着个人意

识的觉醒,这是启蒙的必经历程;随后,大批思想者对“私”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使得

20世纪初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全文围绕对''私"的重新解释,逐层推进,强调了

“私”的意识觉醒实际就是思想启蒙的历程。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

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写作时

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不绝如缕”的本义为:只有一根细线连系

着,似断非断。由原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即使在先秦时代,也

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

下,'私'无藏身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

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可知,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先秦时代就有,然后在封建

社会从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到王艮的“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就一直没有间断

过,所以“不绝如缕”在此处的意思为“从未断绝,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片段地存

在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错误,由原文“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

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

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可知,“尊身”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并

非“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D错误。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

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

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

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